(堂按:郭德茂博士是我90年代在珠海的同事和朋友。读书很多,但不呆,至少不比我更呆。今天他发来大作《王洛宾评传》的序与跋。谢谢他对语文味网的支持。)
《王洛宾评传》的序与跋
长篇人物传记作品《艰难时代的传歌者——王洛宾评传》,作者: 郭德茂,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学教授,从事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史的教学和研究。他的博士生导师是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顾易生先生,顾先生文史哲兼善,诗书画俱佳。顾先生的导师是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朱东润先生,朱东润先生还是著名的传记文学作家、书法家,被称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拓者”,他写的《张居正大传》、《陆游传》、《陈子龙和他的时代》、《李方舟传》等都非常有名。郭德茂在先辈的影响下,写作了传记文学作品《艰难时代的传歌者——王洛宾评传》,他和王洛宾有过交往,力求真实准确有深度地揭示王洛宾的人生和精神境界。作者郭德茂把这写作看做是对老师教诲的一份作业,一种应答,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奉献。
这里刊登的是这篇人物传记的序和跋
二稿自序:
“他们给我化妆,而我想卸妆,可谁能给我卸妆呢?”
——我又想起王洛宾当年的话,还想起司马迁的“述往事,思来者。”我能是如“思来者”的那个“来者”吗?我的笔能为王洛宾先生卸妆吗?素面?还是淡淡的,有点油彩,在强光的照射下,更显出他的精神矍铄?
去年夏天暑假,在王洛宾百年诞辰的这一年的夏天,我完成了《艰难时代的传歌者——王洛宾评传 》的初稿。现在,时隔一年,2014年夏天的暑假,我修改完成文稿的第二稿。
第一稿写成后,我联系过两家出版社出版。一家说,王洛宾可能只有中老年人喜欢,现在的年轻人不感兴趣。意思是缺少商业价值,不能赚钱,因此不能出版。一家说,写的还不错,但有些地方要修改,因为现在还不是可以自由写作不必审查的时候。——我理解编辑的难处,我的文字的确有些是在现在还“不合时宜”的。——可我不愿意改!若改了,我的写作的价值就会大大降低,而王洛宾真实的思想和个性,也就无法完整呈现了。
好在现在有互联网!感谢互联网!——不能在纸媒上发表,我可以自己在互联网上发表。不必要看别人脸色,不必要被别人审查!我说过,我又不是靠它来赚钱得利,不是靠它来吃饭。至于得名,写的好那也许是得好名,写的不好也许是得坏名甚至是恶名呢!
我的第一稿写作,是在“凯迪”的“猫眼看人”即时写作的,写一段,刊载一段。当时出版社的联系人说不要刊出,于是我就停下了。后来他们不能出版,我就在“猫眼看人”、我的“视今视昔”博客、新浪博客、天涯社区等公开发表!发表后受到很多赞许,有大陆的、台湾的、新加坡的、美国的等等,不少章节被网站和读者的博客转载,我就不详述了。
我为什么要写第二稿呢?因为有些地方文字要调整,有错别字要订正。我又有一些新的材料要增加。在一些问题上我的认识有深化。那些增加的资料有助于读者更完整和深刻地理解传主王洛宾。二稿的事件和故事并没有什么变动,主要是思想认识有进一步的深化。——本来就是要写第二稿的,原想着有出版社答应出版了再修改,结果出版不利,我就暂时没有动笔修改。现在暑假里有时间,我就把它修改一遍,也希望能出书,算是提前修改。
我把这第二稿直接贴入“凯迪”的“猫眼看人”。至于能不能成书,我倒不很在意了。“酒香不怕巷子深”,我相信这句老话并不过时。
是为二稿自序。
郭德茂(复旦大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2014年8月15日于广州白云山“十三不靠书屋”)
一稿自序:
今年(2013年)12月28日,是音乐家王洛宾的百年诞辰纪念日。
不少人想了解王洛宾的故事,但是即使知道王洛宾的故事,比如他的“大事记”,他到过哪些地方,写了哪些歌,有些什么故事,你也未必就能理解这个人,理解他的思想感情,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我接触过王洛宾,我和他有深入的交谈。当时我是一个青年,说到交谈,我更多的只是一个“旁听者”、“见证者”,他交谈的主要对象是和他有相似人生经历的贺维铭。贺维铭是诗人、作家,兵团文联秘书长,文革后第一个写王洛宾的就是贺维铭,他写的《拼将头颅载歌行》第一次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写了王洛宾,发表在文学刊物《绿洲》上。王洛宾对我俩敞开心扉,讲了关于他的一些真实的历史事实和他内心深处的一些真实想法。
我觉得我理解了王洛宾。这不仅是王洛宾袒露了他的心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的人生阅历、我的知识和学养使我能够理解他。我不仅仅知道了他的一些故事,一些创作的“本事”,更重要的是理解了这个人!他和他的时代,这个“艰难时代的传歌者——王洛宾”!在我的心里,他是一个音乐家,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诗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20世纪,在中国做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何其难!而王洛宾,终于在艰难时代中很好地给自己画了一幅像,画的很不错!——他的相貌,就是这段历史对他的塑造!
我读过他的几本传记作品,包括他儿子王海成写的。我觉得这些作品都有价值,但是都没能揭示出王洛宾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写作仅仅告诉了读者王洛宾的经历和一些故事。我觉得我有必要写这部传记作品,在准确记述王洛宾的人生履历和故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揭示王洛宾的精神世界!甚至不仅仅是记述一个人,揭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而是想通过王洛宾,记述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艰难历程和他们的“时代精神”——文化在他们身上怎样呈现!王洛宾只是一个代表。
我喜欢历史著作。中国写人的作品,我赞赏司马迁的《史记》、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近几十年写人的作品,陆健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写得好。它们是我学习和追摹的榜样,我能做到吗?做到了多少?由读者批评。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力求简练,力求雅俗共赏,力求给大家奉献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有深度的王洛宾传记。之所以叫“评传”,其中自然包含我对他的理解和评述。王洛宾说他希望他的歌能唱五百年,而我希望我写的他的传记能与此相表里。我做到了多少?能否做到?也由读者批评。
谨以此纪念王洛宾诞辰100周年!
作者:(广州)郭德茂 邮箱:demao@126.com
2013年10月15日
写在前面的话:
王洛宾,中国百年音乐的标本,不止是音乐的标本,更是一个作为知识分子的音乐人的人生历程的标本。这个标本联系着民间和庙堂,舞台和监狱,草原和京城,苦难和辉煌,耻辱和尊贵,贫寒和富有,爱情的难得、失去与滚烫得让人难以承受的彷徨……
王洛宾是一支歌,一支用苦难和坚守理想写成的人生之歌。王洛宾的歌歌唱别人,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支歌。这歌里有五朵梅、有卓玛、有像那“高高的白杨”一样的吾甫尔江,有撒阿黛,有那沙枣树下头插红花唱歌的老奶奶,有三毛……“我的很多成功作品,往往不是在幸福中创作,而是在痛苦中完成的。”王洛宾如是说。他仿佛是一个从古代漏网而穿越到今天的行吟诗人,流落到我们的时代,流落在民间,为我们歌唱,歌唱他的见闻,歌唱他的情感,以及透过音符对人生的洞见。他的歌写了别人,其实也就是写了自己。
他不仅是写了自己,他写出了一种人,一种被文化陶染了的人。有理想,有知识,有良知!在艰难时代,他本可以背叛理想、知识和良知,起码可以少受很多苦,然而他做不到,甚至不愿意那样做!所以注定了他的道路是坎坷曲折的,他的痛苦和坚持是代价沉重的!然而就是在他最辉煌的生命晚期,也似乎无人真正理解他的内伤,他的孤独和尊贵,他的真正的“成功与辉煌”。——“完成了!或者还没有做完。”他的说法带有多少"度过人生历程"的欣慰和对生命悲悯的忧伤。每当我想到王洛宾,就想起司马迁!这是一种怎样的文化联系?他给我们的精神和文明又留下多少丰富而又沉重的思考?为什么会想到司马迁呢?太史令司马迁就是因为汉代大将军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他说了“直话”,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身心俱残,备受苦难。但是这也激发了他的意志,发愤著书,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著作《史记》。而王洛宾,是一个写情歌的“情种”,却也因曾在马步芳军队里做音乐教官而在新的社会里备受苦难,长期蹲大狱,长期过着鳏夫的生活。而他为了实现自己的音乐理想,没有倒下,依然挺直胸膛,艰难前行,创作了大量精美的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如果说司马迁是通过《史记》完成了自己,那么王洛宾则是通过那满捧珍珠般的歌曲完成了自己。无论是《史记》,还是那些歌曲,都是用血泪铸成的精神瑰宝。
我要写出真实的王洛宾,写出人们没有理解到的王洛宾。我要努力尽量做到“无一字无来历”!当然,那也是我心目中的王洛宾!
《王洛宾评传》后记
标签: 广州郭德茂 邮箱:demao@126.com
我基本上是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来完成《艰难时代的传歌者——王洛宾评传》的初稿写作。在这个假期里,我经历了父亲去世的悲痛,也经历了孙子诞生的欣喜。这两件重要的事几乎在一起,让我更通达地理解生命。有生有死,生生不息,生命本身就是个历程。重要的是生命的质量,而这质量在本质上说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
我在大学做教授,生活应该说还是不错的。这主要是因为我没有过多的名利奢望,并且能保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和思想。
我要教学,要搞科研,这科研不是指挥棒下的驱使的陀螺,而是对我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探讨。我没有申报什么科研课题,也没有获得什么重要的成果和奖励。我只是发表一些小文章,探讨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文学批评的三个路向》、《“以意逆志”辨》等等。我教学很认真,我上的课很受学生欢迎。首先我是要对得起我自己的时间,我不愿让这时间对我来说是浪费生命。我要在讲课中获得价值感、幸福感。其次是我的知识对学生是有益的,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人生都是有益的。他们交了学费,来学习,我作为老师,应该让他们获得优质的教育。还有,“后生可畏”,我不知道哪棵小苗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给三五人上课和给几百人上课,在我眼里都一样。对学生肯定是有益的,而其中若有人成才,那就更让我喜出望外了。记得《圣经》里也有这样的意思:种子撒在干滩上、马路上,鸟儿啄食了,或许没有收成。种子撒在贫瘠的土地上,收成不多。种子撒在沃土中,收获是十倍甚至更多。《圣经》是要讲另一个道理,而我从这个故事中获得的是,我被时间和空间安排在这里讲课,由不得我选择把种子撒在哪里。我只有在这里老实劳作,希望能有所收获。
我的这种想法和态度也来自我和王洛宾交往的启发。王洛宾根本不会想到,在他去世多年后,在他百年诞辰的时候,以前与他偶然交往的一个年轻人,会为他写“评传”!会与众不同地揭示王洛宾真实的思想情感,会说出王洛宾想说而不能说,或者想说而未来得及说的话,会对他所达至的精神境界做一披示。
那大概是1992年,我考上了复旦大学博士生或者根本还没有考。我两次随新疆兵团作家、诗人贺维铭老师来到王洛宾的居所。王洛宾和贺维铭都是经历了人生巨大苦难巨大起伏的人,他们是朋友。我几乎是作为小字辈,作为旁听者,听王洛宾对贺维铭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当时和当下的思想感情。他们真是坦开心扉了,而我也小心翼翼地问一些自己想知道的。王洛宾好像并不回避我,是看我相貌诚实?是感觉这小伙子还可以信任?是感觉贺老师信任的人也就应该是可以信任的人?他谈了很多很多。有过去的故事,有他此刻对被人恭维、赞美的看法,有他对人生的理解……
长时间里,我有时想写王洛宾,有时不想写。我工作很忙,兴趣很广泛,王洛宾又没有说让我写他,我也不靠写王洛宾来获得什么,来靠他吃饭。我曾对同事说过,我有个私心,我连给我父亲都没有写传记,没有写他的故事。
可是今年我突然想写了。我在写完《复旦博士》小说后就想写王洛宾了。不是因为王洛宾百年诞辰,要纪念。这完全是巧合。还有一些巧合,我这里不说。我突然感觉到我父亲和王洛宾有不少的相似,他们这一代有文化的人,在历史大动荡的艰难时代,就是这样,恪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恪守着做人的本份。我父亲的故事当然没有王洛宾的精彩,但是他们的精神价值是相通的。我写王洛宾,不仅仅是写这一个人,是想通过他,写出这一代文化人的苦难、坚守和难能可贵!我要努力揭示他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品格!
把果酿成酒,苦难写成诗。我又想到了王洛宾和司马迁,他们都是苦难深重的,但是正如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所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的论述也是分明在烛微阐幽,抒发自己心底的忧愤,表达他的《史记》与他的人生遭际的内在联系。王洛宾不也是这样吗?没有王洛宾那些苦难的经历,就没有他那些优美的歌曲。如果说司马迁是通过《史记》实现了生命价值,王洛宾同样是通过他那些歌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述往事,思来者。”王洛宾说那些往事,他自己不便于说,不好说,不能说,来不及说。他是不是也“思来者”呢?社会上有很多人热爱王洛宾,想深入了解王洛宾。也有不少人道听途说,诋毁王洛宾。既然王洛宾在我面前曾有真情表白,我觉得我理解了王洛宾,理解了以他为代表的这一代人,我是不是应该是那个“思来者”的“来者”呢?
我似乎有责任写!
我做了不少案头准备,我去考察,我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我要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其相同者,不得不同,其相异者,不能不异。
我读过不少的传记作品,外国有不少好的作品,而我更喜欢中国的。在我读过的中国同类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三部作品有很大不同,但其中有个相似点,那就是其作品不仅可以见到传主,还可以窥见那写作的作者。因为,对传主的认识,是作者襟怀、眼光、笔力的综合呈现。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作者,则无传主!
我若写出了真实的王洛宾,一方面是他确实如此。我力求言之有据,无一字无来历。另一方面,也是我人生历练的一种方式,其中包含着通过解读王洛宾,我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合起来说,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真实的王洛宾。
郭德茂 2013年9月7日下午记
补记:
我在上海复旦大学读的博士,我的导师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史专家顾易生先生,顾先生文史哲兼研,诗书画皆善。顾先生的导师是老一辈著名的学者朱东润先生。朱东润先生除了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史专家,还是著名的书法家,著名的传记文学家,他甚至被学者称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创始人”。他写的《张居正大传》、《陆游传》、《陈子龙与他的时代》、《李方舟传》等,被认为是现代传记的杰作。也许是受到先辈的熏陶和影响,我也对传记文学有所爱好。恰好我对王洛宾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所以就写了《艰难时代的传歌者——王洛宾评传》。这可以算作是老师教诲的一种回响,也可以算作是交给老师的一份作业。感谢老师对我的教诲!至于此作业能得多少分,顾先生已经过世,只有待大量的读者来评分了。如果能评为“合格”,也不枉老师教导我一场。 郭德茂 2014年10月25日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