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 何泗忠频道
文章标题: 《特级何泗忠《语通》发表论文:程少堂语文味评课法》
     阅读次数:357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级何泗忠《语通》发表论文:程少堂语文味评课法

  (语文味网按:本文为程少堂主编、即将出版的《语文味教学法》一书中的第22章。《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杂志近期以《程少堂语文味评课法》为题发表该文。)

语文味教学法在语文评课中的应用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特级教师:何泗忠

一、天上一轮才捧出——时代呼唤一种新的评课法

一谈到评课,语文味教学流派创始人程少堂先生有一句名言:“讲课人最聪明,评课人最愚蠢。”老师这句话,并不是反对评课,他是有感于当今评课的种种弊端而发出的一针见血之语。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后的教学延伸。对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1]

作为一位教师我们都有过评课和被评课的经历长期以来,评课被套上了功利的枷锁,只被当作一种对教师的单纯考核、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抑或成为教师沉重的额外负担,从而日益丧失评课本真的专业价值。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张荣在他的教育硕士论文《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师评课方法研究》中,把当前的评课方法存在的弊端归纳为五个方面:

1.轻评。教师日常听课,往往听的多,评的少,甚至不评。听课者既不在听课前做充分准备,也不在课后与上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三言两句,即席发挥,言不由衷,不知所云。

2.虚评。其表现是讲情面,走过场,虚与委蛇,闪烁其辞。评课时,要么三缄其口,作壁上观;要么尽量放大优点,刻意缩小缺点,具体肯定,抽象否定,最后训练有素地以“感慨颇多,收获很大”等套话“完美”收官;要么索性由教研员或专家把持,评课成了一言堂。

3.庸评。有的教师教育教学理念陈旧,未能与时俱进,评课时过多关注授课教师的教,过分关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及教师的仪表、态度、亲和力等因素,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表现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活动;有些教师虽提了不少意见,但只是对一些课堂现象就事论事,缺乏对课堂现象的整体把握,不能对课堂现象进行入木三分的透视,更谈不上捕捉现象背后隐藏的教育教学理念上的真正症结。

4.单评。传统的评课,常常采用以上评下的单向方式,即学校领导和教研人员居高临下地评述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自评、同伴互评的权力被剥夺,学生更是被排除在活动之外。新课程所倡导的多元评价成了愿望中的奢侈品。教师诚惶诚恐,等待权威的判决:面对领导和专家的指点,即使有不同意见,也怯于表达。不断地点头称是和虔诚地猛记笔记成了教师们面对领导和专家评点时的经典图景。教师基于鲜活教学实践的、充满个性的话语权遭到无情的阉割和遗忘。

5.恶评。有的教师民主观念淡漠,论资排辈思想严重,以所谓名教师或资深教师自居,在评课中缺乏对上课教师应有的尊重,抓住自以为是的细枝末节,穷追猛打,毫无顾忌地指责,甚至尖酸刻薄,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把别人的课批的体无完肤。[2]

摈弃传统评课方法的弊端,建立中学教师新型的评课方法,是当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诉求。重视评课是时候了创新评课是时候了

“天上一轮才捧出”,语文味流派创始人程少堂老师尝试用语文味理念进行评课,给我们带来了一股评课新风,带来了一种审美冲击力。

二、人间万姓仰头看——语文味评课法应时而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程少堂老师既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始人,又是语文味评课流派的创始人。作为一位出色的语文教研员,他既关心上课这个教学板块,也同样关注评课这个教学板块。因为他知道,上课与评课,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过程。

早在1994年,程少堂老师就在《广东中师》第6期上发表了《评课:呼唤新思维》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老师就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评课理念,即“逆向评课”。在这篇文章中,老师提出了一种评课新思维:“什么是逆向评课概括地讲就是沿着执教者的教学思路相反方向去评课。具体说来就是在分析评价一节课时着眼点放在这样一个问题上这样一篇课文或这样一些教学内容用这样的教法处理是不是最好的方法换言之是否可以用另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替代它?”“逆向评课”不是站在理论和听课者的立场上,而是站在任课教师的立场上来评课。我们认为《评课:呼唤新思维》一文是语文味评课理念的萌芽。接着,老师又在《中学语文》杂志上发表了《讲课人最聪明,评课人最愚蠢》一文,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语文味评课观。2011年9月,《从“黄山之所以为黄山”谈“名课之所以为名课”》一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第9期,语文味评课法可谓应时而生。2011年12月4日,老师还对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的好课观提出了质疑与补充。至此,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评课观形成比较完整的系列,并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

下面,以老师的经典评课作为案例,来谈谈语文味教学法在评课中的应用。

(一)语文味与评课语言

评课,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仔细研究老师的评课语言,我们的结论是,老师的评课语言渗透了浓浓的语文味。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评课语言风趣幽默。

在我的印象中,评课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在评课过程中,评者金口玉言,一本正经,被评者或毕恭毕敬,或惴惴不安,很少有轻松愉快的氛围。然而少堂先生评课,语言幽默风趣,先让人发笑,再引人深思。以黄山评课为例,仅看他的评课实录,就使人忍俊不禁,更不用说在现场亲耳聆听过他的评课的人,该是怎样的一种语言享受。且让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黄山评课片断:

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中的名山,是因为它是雅俗共赏的。什么叫雅俗共赏呢?人都有雅俗之念。看到黄山,有人感叹:“好大啊!”“好高呀!”“好深呀!”“好险啦!”……这种感叹基本上就是俗人的一种感叹,我也是俗人,我在黄山上也是这样感叹的。什么叫雅人呢?雅人就是像我今天这样讲黄山啊,(掌声,全场大笑)我这样讲就是雅,(笑声)就是从黄山得到对大自然的感悟、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命的体验,由看山想到其他精神上的事情就是雅。当然,可能别人没有说出来这些感悟,我不是说只有我是雅人。黄山是这样雅俗共赏的。如果就是好深好高好险,那有什么?那有什么雅的呢?名课也是要雅俗共赏的,一堂称得上名语文课的雅,首先体现在我们要通过这节课让学生体验文化、体验生命、感悟人生、提高精神境界。[3]

老师就是用这样轻松幽默的语言,阐明了好课要雅俗共赏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据亲耳聆听过老师这次评课的老师说,老师的黄山评课,共赢得了30多次掌声,怪不得一位主持大会的领导说,“老师的评课是今天最大亮点!”的确,来自全国各地一千多名听课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都说程老师的评课让他们的疲劳一扫而光。

少堂先生坦陈:“语文教学不仅应是真善美的统一,还应该是真善美乐的统一。我追求这样的课堂氛围:先让人发笑,后让人思考。语文教师上课要会‘逗’。我活了50多年,懂得一个常识,人是很喜欢笑、也很容易把他搞笑的高级动物。只有低级动物才没办法把它搞笑。有人认为语文教学不需要那么多笑声——现在语文教学整体上究竟是笑声多了还是少了?幽默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有利于教师提升人生智慧、增加个人魅力、培养生活情趣以摆脱职业倦怠。”在这里,老师要求语老师讲课要幽默,不用说,老师幽默教学的方法也用到了他的评课过程之中了,幽默点染,使老师的评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2.评课语言深入浅出。

在我的印象中,有不少评课者,喜欢玩深沉,理论一套一套的,但除了理论还是理论,使人听了云里雾里,“评课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理念出发;不是从效果出发,而是从原则出发”“以一副‘天下真理尽在吾手’的气概,以‘华夏大地只有我一人对新课标新理念理解得最正确、最深刻’的架势,经常性地把一线教师精心打造的课堂教学,评得一无是处,一钱不值。”[4]程少堂老师十分反感这种做派,他的评课,从“个性化的教师实际”出发,评课语言深入浅出,让人一听就懂,如坐春风。黄山评课,就充分显示了老师评课语言深入浅出的特点:

我认为,家常课常态课与公开课比赛课两者不是截然对立的。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公开课比赛课必须趋于常态,即让人有亲近感;常态课要向公开课比赛课靠拢,今天的公开课比赛课就是我们未来的家常课常态课。一句话,就是二者要追求靠拢,不要追求分离。有没有人把公开课比赛课搞得和家常课一样的呢?经常听见有人是这样自我标榜的,但是你说的鬼相信!(鼓掌,全场大笑)家里来了客人和不来客人,你会是一样的吗?小时候,我家那么穷,平时每餐基本上是吃稀饭,母亲拿来鼓励我们干农活的奖品就是说“今天中午吃干饭!”,但是要来客人了,我妈妈就要提前好多天准备好迎接客人的饭菜,我从没有看见母亲把我们平时吃的稀饭拿来招待客人。说自己把公开课比赛课上得和家常课一样,不是说家里来了客人和不来客人是一样的吗?(鼓掌,全场大笑)[5]

话语贵在新奇。在这个评课片段中,面对有人主张“要将公开课当常态课来上”这个话题,老师并未直接说教,而是妙用类比,以“家里来了客人和没来客人,母亲拿出的饭菜不一样”这个日常生活细节来阐明家常课与公开课不同这样抽象的道理,让人耳目一新,一听就明白,且发出会心的大笑。没有学究气,没有陈腐气,深入浅出的语言,鲜活的比喻,使老师的评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3评课语言深邃睿智。

程少堂老师交往接触过的人,一般会有这样的印象:除了他的博学多才、幽默风趣外,在他的身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的深遂睿智。他说话,写文章,往往出语惊人,风趣幽默而富有哲理,生动形象而寓意深长,在教育界,他有许多名言警句,形成独有的程少堂语录景观。如“语文教学要大气,不要小气。宁要大气下的不完美,不要小气下的精雕细刻。”“讲课就是努力不讲课。”“教学的艺术可以归纳为12个字:教之有物,教之有序,教之有趣。”“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艺术,就是知道什么不教的艺术。知道什么可以不教,往往比知道什么可以教来得更重要。”“语文教师既要会讲‘很像语文课的语文课’,也要敢讲会讲‘不像语文课的语文课’。”“评课要反对‘性’骚扰——即这‘性’那‘性’满天飞。”这些话,字字凝结道理,句句包含智慧。他的这种深邃睿智的语言特点,在他的评课活动中,也充分展示出来了。

2006年7月10——11日,全国“主体发展活动教学”高峰论坛在扬州中学举行。会议期间,深圳市语文教研室程少堂老师受组委会邀请,在第一天会议结束后主持评课。在这次评课中,程老师说了下面两段这样的话:

我看了几十节课,大体的感觉是这批青年名师教学气质时尚但不先锋,教学内容丰富但欠立体,教学方法时髦但缺个性。青年教师不能只是表面上有青年特点,但是本质上却呈现出老年特点和儿童特点。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喜欢吃羊肉是好的,但吃羊肉不能长羊肉,要长人肉。

对这次评课,特级教师王君老师作如是评价:“整个评课精彩不断,笑声满场,睿语慧言让人茅塞频开。”老师的这些话,的确是切中青年教师发展时弊的。“但吃羊肉不能长羊肉,要长人肉。”像这样深邃睿智的语言,在老师的评课中俯拾即是,深邃睿智的语言使老师的评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二)语文味与评课章法

老师评课,就像他所主张的语文味上课一样,就像他写作的不少优秀散文一样,是很讲究章法的,这种评课章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立意深远,角度独特。

听过老师上课的人,都感觉到他的课堂立意深远,角度独特。如他的《“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角度新颖,立意高远,大气磅礴,幽默生动,在全国中语界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他的十多节代表课,可以说,每节课都是“与众不同”的立意构思,一位听老师许多代表课的老师曾在他的听课记录中写下如下感想:“记得电视剧《渴望》中有一首著名的插曲:‘茫茫人海终生寻找,一息尚存就别说找不到;希望还在明天会好,历尽悲欢也别说经过了。每一个发现都出乎意料,每一个足迹都令人骄傲;每一次微笑都是新感觉,每一次流泪也都是头一遭。’这首插曲仿佛道出了我对程少堂老师课堂教学的感觉。来到深圳后,听了老师不少课。每听一次,总有新感觉;每听一回,好像是头一遭;每听一堂,都出乎我的意料。”[6]老师在上课时立意深远,角度独特,他评课同样体现了这种语文味的章法。黄山评课充分体现了这种立意高远,构思独特的特点。

2011年7月26日,全国中语会第八届“语文报杯”中青年教学大赛在安徽黄山召开。在这次教学大赛上,作为评委的程少堂老师,就地取材,以黄山之美的独特视角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中国的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我特地问了地理教研员,他说中国山区占这个面积的三分之一,山地则占三分之二。中国山这么多,为什么黄山会成为名山之最,会得到“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样的美名呢?昨天(7月25日)我刚刚爬了黄山,我这是第一次爬黄山,在黄山上我来了灵感,我觉得从黄山的特点可以感悟到名课的特点,我来谈谈这个观点。要不然大家明天去爬,验证一下我说的是不是对啊。(笑声)

第一点,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最,是因为它有自然之美,它是天成的。同样,一节好课,它不拒绝、不反对预设,但本质上应该是生成的,包括整个教学流程,跟学生的互动和对话。[7]

透过这个点评片断,我们就可以感觉到,在立意上,紧扣语文味要将课上得“有趣些,有味些,好玩些”的教学主张,把道理阐释得通俗明白,在构思上,他借黄山之美,进行类比阐释。在我们看来,黄山与课堂教学有什么关系,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老师居然能把二者联系起来,那样的自然,那样的天衣无缝,这样的构思,谁会想到?这样的构思,出乎意料之外,但一想到,是出自程少堂老师这样的文章高手,又在情理之中。这一点评是我从教三十年来看到的最为奇特、最有才气、最有个性、最耐人寻味的语文教学点评,这一点评,贯穿语文味文章之法,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2.条分缕析,层次清楚。

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诗意灵动的教学法,但并不意味着这样的教学法就无章可循,老师自己就说过:“语文味教学法,主张在相对固定的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正”与“常”)与突破模式的、灵活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奇”与“变”)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8]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语文味教学法,也有可操作的教学模式。比如,老师有许多的代表课,就有一个特别的程序——“程少堂的序”,比如其中的一种“程序”是:语言的品味——文章的玩味——文学的意味——文化的体味等等,老师的许多代表课就是按照这个程序展开的,这是老师作为一个研究者思维严密的体现。老师上课有序,作为评课专家,也有一个程序,如他的黄山评课,就充分体现了“条分缕析,层次清楚”的特点,在这个点评中,老师采用列举法,提出了好课的七条标准:

1)好课的教学流程要具有自然之美。

2)好课的教学风格要具有个性之美。

3)好课的教学设计要具有变化之美。

4)好课的教学内容要具有丰富之美。

5)好课的教学情感要具有激情之美。

6)好课的教学语言要具有雅俗之美。

7)好课的教学氛围要具有趣味之美。

在评课时,老师思维清楚而连贯,条分缕析地阐述“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与名课之所以为名课”的关系,让听者在愉悦之中就接受了老师的名课观,这样的评课章法,是语文味教学要“教之有物,教之有序,教之有趣”在评课中的灵活运用,老师的评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3逆向评课,重在构建。

程少堂老师认为,传统的评课方式,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基本上都是顺着执教者的思路去评课”,“评价成了广告式的评功摆好,看不出评课者的见地。”“即使一些有见地有质量的评价,由于是正向评价,也只是起了阐释和推荐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这种评课思维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它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二是这种评课不利于被评者的进步。尤其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三是这种评课思维也不利于评课者自身。为此,程少堂老师呼吁,转换我们的评课思维提倡逆向评课”,也就是说,评课时,沿着执教者的教学思路相反方向去评课。具体说来就是在分析评价一节课时着眼点放在这样一个问题上这样一篇课文或这样一些教学内容用这样的教法处理是不是最好的方法换言之是否可以用另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替代它?“逆向评课之路是使教师善教之路。笔者多次见证过老师的评课,几乎每次评课,都会用到这种逆向评课法。2011年12月1日,坪山新区语文教研员、市骨干教师钱冰山老师在梅林中学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后程老师对钱冰山先生的课就采用了逆向评课法:

我说钱冰山啊,你选三种考试的小说文本,然后你归纳或引导学生归纳这三种文本的答题方法。他今天用了这个形式,但是他是从共性的角度处理的,至于三类小说的个性特点,顾及很少。钱冰山这个讲法是一种讲法,不过,要我看还有个讲法也许更好些,就是这三种文本分别有什么特点,分别应该怎样回答,你讲的那些东西是方法,但是共性的东西,不同类型的文本的答题方法,有共性的,但是也有个性的,就是这个个性问题,我认为它是复习课最值得注意的。要是这个地方再注意一下就更好。其实时间还是有的,像你这个层次啊,可以处理得更好些。

以上这段评课,在肯定了老师上课的优点的同时,提出了一种新思路。这种评课方式体现了科学的批评精神。传统评课,由于碍于面子”,教师之间面对面地否定或批评别人的教学方法是很难的。常见的情形是,“面对面时说好话,“背靠背”时讲坏话。而逆向评课并不是否定执教者原有的教学思路而是在肯定的前提下探讨是否有更好方法的可能性。这种评课方式给被评者提供了一个乃至多个参照系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老师这种评课章法,充分体现了他的“语文教师要有敢于走‘野路子’胆量。敢走‘野路子’的教师,往往是有活力、有激情、有创造性,敢胡思乱想,有时还会出奇制胜。”语文味教学思想,老师的“逆向评课”具有浓浓的语文味。

(三)语文味与评课风采

有一个老师,双休日在家看《程少堂讲语文》,看完后,写下一段这样的话:“程少堂真算得上是一个妙人。书里的言辞之间,有一点爽快、有一点狂放、有一点清高、有一点傲然,更兼一点执着、热情,夹杂些许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很有些魏晋的风流气度的。若是相识,的确会是一个很好玩的妙友。”[9]这段话,的确写出了程少堂老师上课的风采,老师的这种特有的语文味风采,在他的评课活动中,也有生动的体现,具体说来,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从容自信,大师风范。

当一个人过尽千帆,然后站在高处审视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的时候,就多了一份洞察和感悟,就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自信就是一种真实地面对自己,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遮掩、不虚伪,享受人生的真实。这样的自信本身就是一种魅力的展现。黄山评课,字里行间洋溢着, 程老师的自信与大师风范。我们且看评课实录的开头部分,并重点体会笔者所加的着重号的文字:

(时间:2011726日下午16:50。地点:黄山市徽州大剧院。主席台上放着写有评课人“程少堂”的桌签。主持人在后台。老师没等主持人宣布评课就走上主席台。

    大家鼓掌。我要开讲了!(鼓掌,全场大笑)

今天是(黄山)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商务印书馆·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的第一天。今天的课不是很出色,大家听得很累,很辛苦,黄山徽州大剧院的空调也不够凉,不过估计过两天爬黄山会更累的。[10]

没等主持人宣布评课就走上主席台”“大家鼓掌。我要开讲了!”这一段评课开场白,活画出了老师这种自信与从容的大师风范。作为一位著名的学者,教授,面对众多的听课教师,能够将自己的内心,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真实地呈现出来,想必没有多少名人能够做到吧?但老师做到了,这是老师自信的表现。老师从容自信的评课风采,洋溢出一种浓浓的语文味。

2.至情至性,坦坦荡荡。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唐海海写过一篇《至情至性的思想者——我所了解的程少堂》这样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这样的话:“率真!几乎所有真正了解少堂老师的人,都必然用这样的词语去评价他。因为率真,少堂的课,少堂的人,都经常会卷起震撼人心灵的狂飙巨浪。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从不清高绝不造作,永远学不会世故,任何时候都以真面孔示人,就是得罪人也得罪得坦坦荡荡。在我看来,这固然是缺点,但也何尝不是优点。少堂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行走在红尘都市之中但绝不带面纱的人。这样的人现在几乎已经绝迹了吧。我见不少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天真烂漫”,说“痴痴地看他在台上发言似乎看着《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儿”唐局长的话,确实道出了少堂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仅表现在他的生活中,教学中,也表现在他的评课活动中。黄山评课,充分展现了他“至情至性,坦坦荡荡”的评课风采:

第四个,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最,是因为它有丰富之美。黄山之所以成为甲天下的山,成为名山之最,是由于它集中了中国许多名山的优点,比如雄伟、险峻、秀丽、幽静等。一流的好课,它也要集许多优秀名师的课的优点于一体,不能过分地单一地学习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种方法。今天的课,总体看来,扁平化十足,就是厚度不够,无厚度,不丰满,乏深度,欠高度。教学要教出丰富之美,除了老师的功底之外,其中最关键的,就在于文本解读要到位。我个人觉得,今天的《浪之歌》(纪伯伦)的执教者对文本的解读是不大到位的。当然,这节课的分数是不低的,我推测它是今天第一个能进入一等奖的课。这节课给人的感觉是老师还没有很懂这个课文,先不说老师对课文中“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句最重要话的理解不到位,单单说他过多的把这篇文章主旨定位于写爱情就很可疑。不管“教参”是怎么说的,我要说的是:《浪之歌》是写爱情的吗?确实有写爱情;但写的仅仅是爱情吗?可能值得研究。另外《雨之歌》一课对文本的最后一段也没有理解得很好。[11]

以上评课片断,实事求是,他不像有些评课教师那样圆滑世故,尽说好话,而是既指出了参赛教师上课的优点,更指出了不足之处,入木三分。虽让人如芒刺背如坐针毡,但又醍醐灌顶猛然警醒。用心之切,用情之真,不言而喻。这种“至情至性,坦坦荡荡”的评课风采,是语文味理念的本真体现。

3.旁征博引,妙语连珠。

凡是听过老师上课、作报告或演说的人,无不钦佩他的学识的渊博,他在这些场合,文人掌故,历史笑话、上下古今,往往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散发出语文味的幽香。黄山评课,堪称杰作:

第一点,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最,是因为它有自然之美,它是天成的。同样,一节好课,它不拒绝、不反对预设,但本质上应该是生成的,包括整个教学流程,跟学生的互动和对话。今天所有的课,整个教学流程都是完全预设的,对话、互动倒是很多,但让你感觉很多像是假的,因为预设的痕迹太重了。要淡化预设痕迹!不知道后面两天的比赛如何,我觉得,今天参赛的老师太年轻了,语老师还是要老一点啊。(鼓掌,全场大笑)这么年轻的老师,你要他讲《陋室铭》,讲《爱莲说》,讲“明月几时有”,讲苏东坡,而且还是个女老师讲苏东坡,那当然困难很大,怎么讲得好嘛!(掌声,全场大笑)当然,这是玩笑话,没有嘲笑我们的女老师的意思。黄山的魅力首先来自于自然之美,而好课也要自然天成,体现自然之美。今天的课,不少环节比较流畅,但很多环节显得很生硬的,没有自然之美。[12]

以上评课片断,内容上旁征博引,提到《陋室铭》,讲到《爱莲说》,引用“明月几时有”,牵出苏东坡,在语言风格上,寓庄于谐,妙语连珠,感性与理性相融,幽默与风趣齐飞,充分展示了语文味掌门人的评课风采。

(四)语文味与评课的文化内涵

听过老师评课的人,都认为,老师的评课,就像他上课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语文味。四川师范大学许书明教授在谈到程老师上课时的文化切入时,说老师上课十分注重文化主题的选点,他提到了老师的《荷花淀》是从“和谐文化”[13]这个点切入的,《世说》一课,则是从“文人的个性风格”[14]切入的,《子衿》则是从“中国传统的传递情感的方式”[15]切入的等等。那么,在老师的评课中,我也看到老师十分注重文化选点,在他的几个经典评课案例中,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山水文化的切入,这样,使得他的评课就有了深度,有了高度,有了厚度。

1.儒家文化。

仔细阅读老师的一些经典评课实录,就会发现,老师在评课中,就像他上课一样,有一种广阔的文化视野。他往往把一个教师的上课,放置到文化的层面和高度去加以评价,给人以跳出语文评语文的高屋建瓴之感。2014年4月17日,深圳第二实验学校举行分层教学研讨会,有两位教师上了研究课,与会者评了这两节课。从当时的评课情况来看,多数评课者是从技术层面,就课谈课,没有深度、高度和厚度。而老师的评课却“独上高楼”,他从儒家文化的“因材施教”切入:

分层教学又是一个很古老的教育问题。它有多古老?应该说,自有人类教育以来,就一定有人思考过这一问题。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深入思考过这一问题,并进行了非常成功的实践,就是“因材施教”。虽然孔子并未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提出的,但朱熹是根据《论语》中孔子的教育实践总结抽象出这个概念的。因此,我建议第二实验学校在推行分层教学实验的过程中,深入研究一下孔子的因材施教的理论和实践。[16]

从以上评课片段可以看出,这一评课,就不是就课议课了,而是给深圳第二实验学校的分层教学找到了文化渊源,同时为第二实验学校的分层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指明了方向。可以说,老师在第二实验学校的这一评课,由于渗入儒家文化,显得格外新颖、独特、大气。2014年5月9日,《南方教育时报》全文刊登这一评课,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2.道家文化。

程少堂老师十分喜爱道家文化,他十分喜欢读庄子。他在《在庄子的怀抱中缱绻缠绵》一文中袒露心迹:“《庄子》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毫无疑问,我的人生观是以儒家积极进取的一面为主核的),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我的语文味理论和语文味教学。”在这里,我作点补充,庄子也深刻地影响了老师的语文味评课。我们来看他在深圳福田中学的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的教学点评吧。2012年11月20日,深圳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高中语文、数学、外语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福田中学隆重举行。语文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在福田中学一楼多功能教室举行。“同课”所选为“人教版必修5知识短文----访谈”,“异构”活动在两位语文教师之间进行,一位是深圳名师、特级教师、“深圳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第三高级中学的陈继英,一位是福田中学的青年教师李园园老师。课上完后,老师对这两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

老师首先充分地、高度地肯定这两堂“同课异构”课的成功,指出这两堂课给我们很多启迪,同时肯定了名师厚重、年轻教师灵动的教学风格各显风采。接着老师从道家文化的高度“跳出语文谈语文”,结合这两堂课,就语文教学的重要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平时说“无技巧是最大的技巧”、“无技巧是最高的技巧”,这里所谓“无技巧”,并非真的指没有技巧,实际上指的是这种“不是技巧的技巧”的“软技巧”,也就是一种“道”的境界。中国人常说的“大剑无锋”、“大巧不工”、“大音希声”、“大羹无味”、“大道无形”,说的都是一种“得道”的最高境界。庖丁解牛就是达到了这种令人羡慕的境界——也就是审美的、自由的境界。

在这个评课片断中,老师从道家文化切入,阐明了“‘语文味’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这境界,和庄子的‘逍遥游’境界相通”这样一个语文味教学观。由于道家文化的切入,也使老师的这一评课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

3.山水文化。

据我所知,将山水文化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联系得那么巧妙,,那么系统,那么自然,那么天衣无缝,老师还是第一个。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的黄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古往今来,它以无与伦比的自然美,受到世人的极力推崇。2011年7月26日,在“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商务印书馆·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上,作为评委的程少堂老师,以黄山之美的视角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十分精彩的点评。其点评要点如下:

1)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最,是因为它有自然之美。一节好课,它不拒绝、不反对预设,但本质上应该是生成的,也要自然天成,体现自然之美。

2)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最,是因为它有个性之美。一堂好课,也是不可复制的,也要凸显自己的长处和个性。

3)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最,是因为它有变化之美。一堂好课也要有波澜,有风情,要浪漫一点点。

4)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最,是因为它有丰富之美。一流的好课,它也要集许多优秀名师的课的优点于一体,要有厚度,有深度,有高度,要教出丰富之美。

5)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最,是因为它有激情之美。好的语文课要带学生体验人生,积淀情感,要为文本的感情和学生的情感之间找到一个共鸣点,用教师的激情去激活共鸣点。

6)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中的名山,是因为它是雅俗共赏的。名课也要雅俗共赏,既要通俗易懂,又要让学生体验文化、体验生命、感悟人生、提高精神境界。

7)黄山之所以为名山之中的名山,是因为它是有趣的,有味的,好玩的。一堂一流的语文课的基本标准,简单地说就是要在扎实的基础上有趣,有味,好玩,要教出语文味。[17]

在这个点评中,老师借黄山之美,十分生动形象地提出了优秀语文课的标准。

这一点评,因黄山文化的切入,显得别开生面,魅力十足,气象万千。

 

 

【注释】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83629.htm?fr=aladdin

[2] 张荣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师评课方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1

[3] 语文味网.EB/OL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8784

[4] 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242-245

[5] [3]

[6] 何泗忠程少堂代表课与黄山之美[J]中学语文,2014(6)

[7] [3]

[8] 程少堂.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法初论[J]中学语文教学2014(2)

[9] 参见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765695.html.常州陆炎.程少堂印象:一半魏晋风度,一半穆里尼奥

[10] [3]

[11] [3]

[12] [3]

[13][14][15] 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17-219

[16] 语文味网.EB/OL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2986

[17] [3]



最后更新[2014-11-2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