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其人格和心性的塑造,其内心浪漫和诗意的诞生……这些任务,一直是由一门叫“语文”的课来默默承担的。
语文的使命
王开岭
和年轻人聊天,你会发现,谈及自己的成长,他眷念最深的,往往是中学语文课。为什么呢?
在一个孩子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中,语文扮演着保姆和导师的角色,它不仅教授语言和逻辑,还传递价值观和信仰,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其人格和心性的塑造,其内心浪漫和诗意的诞生……这些任务,一直是由一门叫“语文”的课来默默承担的。
若语文老师是位博学雅识者,是位有品质的爱书人,在教材之外还赠送了丰盛的课外阅读,那这些孩子就是有福的。也许这些阅读,并未在考试中立竿见影,但等他成人以后,等他的人生走出了足够远,他会朝自己的语文课投去感激的目光。
语文的能量,比想象中要大得多。古代只有一门课,即语文课,那是一门人生课,一门教孩子“做人”的课,把“人”做对、做好、做美,提升做人的成绩。它里面盛放的,是人的故事,是自然与伦理,是情感美学和理想人格。
语文,是天下最大的课堂。于之而言,几无“课外书”之说。
语文课,本质上即阅读课。无论对老师或学生,我的建议都是丰富阅读,并使之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如今的救学,似乎太注重单篇文本的理析和深度挖掘,有“开采过度”和“玩术”之嫌;在命题和答案设计上,“归纳性”“排他性”过强,参与空间小,谈判机会少,阻断了学生的想象和议论。其实,这等于剥夺了学生在阅读理解上的主权。我有许多文章被用于了试题,而我做那些“作者认为”的题目时也颇感痛苦,因为它们缺少谈判空闻。文学的本性是浪漫的、多义的,可它常遭受“物理”“数学”的待遇。
发现语文之美,是热爱语文的密码。学习语文的最好路径,是“旅行”式的阅读,要移动,要“广游”,当你积累了丰富的精神地理,当你领略了足够的心灵风光,你自会清楚每一段里程的意义,你才有自己的鉴赏力和感受力。语文老师应成为汉语世界里的旅行家和鉴赏家,你是什么,语文就是什么;你有多大,语文即有多大;你有多美,语文即有多美。
丰富阅读,我指的不是数量,而是视野、格局和配方。我觉得当下孩子的阅读负担很重,但视野不够辽阔,格局偏小,资源配置和作业设计不合理,同质主题、情感类软文侵占了孩子太多时间。尤其在现代价值观的提供上,缺失项较多,没有及时和社会生活同步,比如环境伦理、动物福利、生态保护、个体权利、食品安全……
抛开考试困扰,我觉得做语文老师真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这份职业就是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事业。
两千多年前,孔子问弟子:人生当如何过?他最赞许的回答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阳春三月,脱掉厚棉衣,轻装盈步,几个成年人带上一群小儿,在河水里嬉戏,然后吹吹风,晾干肌肤,唱着歌回家了。
天地间,一群知时节的人,一群纯真无忧的人,一群生命在起舞。每读之,我总隐隐动容,为这种天赐的零成本的欢愉所感染,不禁想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想起海德格尔的“诗意栖息”,而这些梦想,比起前者,少了点平民的温暖和简易。
或许,在孔子眼里,这也是最理想的教学情境吧。在露天的课堂里,阅读的是自然,沐浴的是身心,俯仰的是天地。其实,孔子印一位伟大的语文老师,《论语》即一个教学范本。
我以为,语文的使命,主要是帮孩子完成三个方面的奠基:一是语言系统;二是美学系统;三是价值观系统。自古至今,优秀的老师莫不如此,孔子也是,上文提到的《论语》的那段,表达的正是一种生活美学和价值观。同样,这三个系统,也可作为评判一本好书的标准。教师的作用,即围绕这三个方面筛选篇目、设计比例,完善孩子不同时期的阅读。
我不知今天的师生是如何消费孔子与弟子的这段聊天的,若只求字释注考,精神上无动于衷,那是最糟糕的。我觉得,若教学时,心境和语境能像对方那样松弛,把它还原成生活本身,把它和我们向往的自然风物、栖息方式,和我们憧憬的心灵状态结合起来,和现代人生存的复杂、焦虑结合起来,那就是成功的,即未辜负它的本意和纯真。
“咏而归”,多惬意,多美好——那歌声是从生命的最深处传来的!一直响彻到今天。 语文也应是歌声嘹亮、让人幸福的。
(《人民教育》2014.22)
2013年7月26日,第九届“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在湖南长沙举行,笔者应邀做了一场“语文的美、力量与使命”的讲座。事后,接受《语文报》记者采访,以下为对话内容。
常:您今天所讲的语文之美、语文的力量与使命,与我们《语文报》一直以来坚持的“大语文”办报理念是一致的,这也是我们作为语文教育媒体应该肩负的传播使命。但是在应试依然主导教育的今天,您认为我们媒体怎样能更好地引导师生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
常:学好语文与教好语文都不是一日之功,对语文教师如何能更扎实地提高教学水平,您有什么建议?对学生如何学好语文,您又有什么想对广大中学生讲?
王: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我的建议都是增加阅读。我个人觉得,现在的语文教学,似乎过于计较每篇课文的深度分析与挖掘,有“开采”过度和“玩术”的嫌疑,在某个点滞留太久。我以为,学习语文最好的办法,不是沉湎,而是“旅行”式的阅读,要移动,当你有了足够的里程,当你领略了足够多的精神风光之后,你自然会清楚每一段里程的意义,你才有自己的鉴赏力和感受力。
常:我们的读者和编辑交流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写作”,如何写好作文?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这都是老问题,希望听到王老师的新解答。
王:我个人以为,首先是表达得诚实,诚实就是力量;然后是语言的准确,准确就是美;再者是追求题材和思路的新颖,即个人的发现性。
常:您被誉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思想启蒙家、被中学读本和阅读题引用最多的作家之一,您的散文有着清洁的思想,诗性的文字,纯美的灵魂。对中学生,您的创作希望传递给他们什么?
王:其实,我想同时传递三个层面的信息:语言、价值观和美。尤其价值观方面,我希望能把一些常识作为“精神疫苗”接种给他们:人对人的态度,人对社会的态度,人对自然的态度。您知道,现在的学生读物,大都文学性很强,思想性偏弱。我试图弥补它。
有人评论,说我任何时候都不忘两样东西:时代最峻急的任务,生命最美好的初衷。不错,是这样,我希望我的读者,和我一样,在清楚了生活的真相和现实的复杂之后,仍坚持做一个纯真的人,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做一个愿意为这个生命共同体服务的人。鲁迅有句话我很喜欢,“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
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我心目中的好作家标准,好的作品和人生,都实践着这一点,我在努力这样做。
常:很多中学生会问:我该读些什么书?媒体上也有各种书目的推荐,对学生的阅读,您有什么建议?
王:多读经典,少碰畅销书和明星书,因为“畅销”角色决定了其快餐品质,它是为讨好你的惰性和弱点而策划的,不可避免带有粗糙、轻佻、伪饰、狂欢的性能,你会得到迎合却得不到提升。它是产品,不是作品,只能一次性消费。
一册好书,在生产方式上,必有某种“手工”的品质和痕迹,作者必然沉静、诚实、有定力和耐性,且意味着一个较长的工期,内嵌光阴的力量。读一本好书,你会同时得到来自语言、价值观、美学三个方面的滋养。
常:这两年是传统报刊媒体向数字化出版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语文报》在网站的建设和全媒体平台的打造中也一直在努力,今年6月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作为资深媒体人,请您谈谈当前各类媒体的发展现状,以及您做电视媒体的成功经验?
王:我做电视新闻,深知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何等巨大,今后,传统媒体的唯一优势,可能体现在话题的发现、策划和深度开掘上。微博、微信,给我一个很大的启示:当我们把它视为一种媒介方式的时候,其实,它本质上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了。关注生活本身,研究生活规律,或许是媒体生存的秘钥。
常:您既是敏锐理性的新闻人,又是浪漫明亮的散文家,二者的成功,您是如何做到兼顾?或者说彼此间有怎样的相互影响?
王:媒体是我的职业,写作是我的生活。
一个作家,能不能在精神和行动上与自己的时代缔结一种深刻关系,决定其作品的气象和格局。他要具备两种能力:恨的能力和爱的能力。你的关怀力越大,越激发这两股力量,爱得越深沉,越能贴身地看清爱的敌人,看清那些威胁美的东西,你就要去抗争,去捍卫这个生存共同体,去保护你所爱的人和事。
而这些,也恰恰是一个真正的新闻人所应有的禀赋和信仰。
任何劳动,都离不开责任,一个人的精神成绩,往往取决于关怀力大小。一个好作家,一个好记者,首先是一个赤子,要发现时代的任务,要关心共同体的遭遇和命运。
当代中国有个精神危险:由于粗鄙和丑暗对视线的遮挡、对注意力的绑架,国人正逐渐丧失对美的发现和表述,换言之,在能力和习惯上,审丑大于审美。这其实是个悲剧,生活有荒废的可能。尼采说:“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变成怪兽……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这就是为何长期以来,我在写作中总告诫自己,别忘了凝视和采集美好之物,这是我们热爱生活的依据。
第一本书《激动的舌头》出版时,评论人王小鲁说:“他在一个措辞不清的黄昏里,具有罕见的说是与不是的坚决与彻底能力。他在一个虚无主义的沙漠中,以峭拔的姿态和锋利的目光,守护着美与良心。”
抛去形容词,有两个名词他所用是恰当的:美与良心。换言之,审美与批判,爱与恨。我离不开这两样东西,每篇都是,每本书都是,每小时都是。
常:您的作品合集《王开岭作品?中学生典藏版》是一套怎样的图书?请您给广大粉丝介绍一下。
王:多年来,我的文字深受校园师生的器重和厚爱,山西教育出版社推出这套书,分三个单册:“精神风光卷”“心灵美学卷”“自然忧思卷”。在篇目选择、编辑分册等方面,充分表达了对学生的体贴与呵护,它是献给“语文”和“帮助写作”的一份礼物, 我个人感谢山西教育出版社的慷慨和勇气,这套书在装祯、用纸堪称完美的前提下,定价几乎跌破底线,打完折后,基本即十元书了,这符合我个人的意愿,多年来,我一直期待自己有一套质优价廉到极限的书,送给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