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13):堂奥,或吾道一以贯之》
     阅读次数:93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13):堂奥,或吾道一以贯之

 

堂奥,或吾道一以贯之

 

昨天工作室成员钱冰山写完他负责的《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散文一章,但他对负责的“语文味教学法在作文评点中的应用”有畏难情绪。他有才气,跟我学习多年,学习态度端正认真,但有时缺乏“通”的意识。我的作文点评之所以广受欢迎,也是因为有语文味嘛。具体说,在评点的语言方面,既率性又智性(比较有思想),既朴实又幽默,既泼辣尖锐又温暖呵护。很难看到有其他老师用我那样率性的语言给学生的作文写点评,一般老师都把学生的作文点评都写得畏畏缩缩,扭扭捏捏,古古板板,岂止缺乏个性,实在面目可憎。在评点的“文章”方面,我是很专业的,对学生有很专业、很细致的文章方面的具体而微的指导,(而现在有些老师自己都不懂写文章,如何指望他指导学生作文?)我的评点文字自身既形成逻辑严密的有起承转合的文章体系,同时又风格自由,有时短到一个字,有时就学生一句话评点出洋洋洒洒几百个文字。在“文学”方面,特点主要表现在,字里行间渗透着评点者的生命体验和激情,所以评点文字很有感染力;同时想象丰富,众横捭阖,自然恰当的引用是很多的。至于我的作文点评的“文化”方面,有网友这样评价我的作文评点——“‘心中有爱,肩上有担,腹中有墨、胸中有识、目中有人、手上有艺’,这是真正的作文教学!‘必须在作文的点评中展示自己对于写作的理解,对于学生的理解,对于教育的理解。’向这个目标努力!” 我以为这位网友的评价是很准确的。我是把作文点评当成艺术作品一样来创造的。从我的点评文字就可以看得出来,我写作文评点时心中洋溢着对点评学生的理解与爱,是温暖的关怀与促进,所以我即使在点评中批评学生“胡说”,相信学生也不会生气,同时点评中又展示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

语文界似乎不少人觉得“语文味”深奥。由于“语文味”已经成为程少堂的“符号”,又由于我在《少堂志林》中写过一篇不少人蛮喜欢的、解释我名字中“堂”的文化内涵的随笔《堂》,所以按小孩子们的网络语言组合规律,所谓“‘语文味’深奥”,约等于“堂奥”。实则,“堂奥”不“奥”,吾道一以贯之。我的语文课、命题、评课、作文评点、报告等等,基本风格都是一致的,发挥好的时候,大家都很喜欢,甚至迷倒一大片美眉,之所以成功,是由于有个一以贯之的灵魂——就是把生命体验融汇进去,所以讲的、写的,都不是表面几个文字,不是冷水,而是暖血。

“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从水管里流出的都是水。”年轻的时候,我以为我懂了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其实没有懂。现在当然懂了。水当然也是有“温度”的。但水的“温度”与血的“温度”,只能在物理学意义上进行比较,而不能在人文科学的意义上进行比较。我们说语文味教学是有温度的教学,就是因为强调把生命体验渗透进教学内容,而不是冷冰冰地教课文,冷冰冰地写评点,冷冰冰地命制试题,冷冰冰地评课,冷冰冰地作报告。

现在中国的语文教师,绝大部分人在教学过程中流出的不是血而是水啊。

 因为你本身是水,你的教学,你的点评,你的命题,你的报告,能是血吗?能有血的温度吗?

“语文味”理论是一种表现性教学理论,具体表现在特别重视将生命体验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之中。2007年暑假期间,我撰写由语文出版社“名师讲语文”丛书之一的《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之时,把“语文味”定义发展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这个定义中,不仅“返璞归真”、“幽默点染”、“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等等与庄子精神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且其中的“生命体验”更是受到庄子的启迪。众所周知,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一部“表现性”或抒情性的杰作,阅读庄子,我们都会强烈地感受到的一点是:庄子以普通人的心态感受和体验现实人生, 庄子在个体体验的基础上所感受到的生命痛苦的程度决定了他思想的深度。庄子把这些生命的痛苦与寓言形式包裹下的哲理进行有机的熔铸,形成了《庄子》独特的表现性、抒情性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庄子》之为“天下第一才子书”,正是由于它是庄子生命体验的结晶,同时它又非常杰出地把我们阅读《庄子》的过程变成艺术地向我们做“价值推送”的过程。“语文味”理论和传统的再现性语文教学美学最大不同点在于,它特别强调将“师生的生命体验”渗透进语文教学,并认为只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师生精神解放的乐园,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洋溢着一种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真正进入自由境界,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源,就是庄子。受《庄子》启发,我们在语文味教学法中“发明”了“价值推送”与 “教学主题”两个重要概念。目前,中国绝大部分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都是把课文主题作为教学的主题,但是语文味教学法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有教学主题,它来自于课文主题,但是又大于课文主题,是课文主题和师生尤其是教师生命体验相结合的产物。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在新浪博客发表博文《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教科书》,新浪博客首页当时给这篇博文用的标题是“做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刘长铭先生认为:“做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教科书。”我非常赞成刘长铭先生的这一观点,他的观点,与语文味教学法所追求的目标高度一致:语文味教学强调将师生的生命体验渗透进语文教学,把师生的生命体验变成语文教科书。这就是我们说语文味教学是语文教学之最高境界的最重要的理由。这也正是语文味教学法作为一种基于“热美学”的“表现性”教学法,所不同于过去的基于“冷美学”的“再现性”教学法的最大区别之所在。

前些天,有天晚上我散步归来,在工作室群里有如下发布——

 

今晚重要学术观点发布

刚散步归来。散步时和老伴谈刚刚写完的《在庄子的怀抱中缱绻缠绵》文章,接着谈出一个重要观点:世界教学理论界对教学是否属于艺术,有长期争论。有争论,至少说明教学艺术性不足。为何不足? 没有定论。用语文味理论思考,我认为是以前我们教学理论强调教师生命体验投入教学过程不够,或基本没有强调这一点。只是语文教师朗读时提一下投入感情。而演员不同,主流演员理论强调演戏时演员要把自己摆进去,所以许多好演员在演了一个悲剧后,好久出不来(如张国荣演《霸王别姬》即是。)老伴说,那教师要像演员一样投入很难。我说,演员投入也不是一样程度的,也可以根据投入程度和投入后的传递程度,分出演员表演艺术性程度高低来。教师虽然不能完全像演员,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强调这个,不能完全不重视这个,至少在有些时候、有些课程要强调生命体验投入。这种投入的程度和把投入后的感情与体验传递出来的水平程度,即是教学艺术的水平程度。

    这解决了三年前我在申请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时提出的从“味”——到“语文味”——再到“有味的教育”这个研究的思路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没有味”的教育,校长管理没有味,教师教学没有味,班主任管理班级没有味,后勤服务没有味,如此等等。如何让教育成为“有味”的教育? 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生命体验投入。

 

所谓有语文味的教学、作文评点、评课、试题、报告,其实都没有那么神秘,就是把师生(尤其是教师)的生命体验融合进教学或评点、评课、试题、报告内容之中,把自己健康的、有普世价值的爱恨情仇放进去,和原有的教学内容组合成新的教学主题。这样,无论教课,还是评课、评作文、命题、作报告,就不是一个纯客观的工作,而是要表达,要抒情。真正所谓“诗意的教学”,首先是要做到这一条。(我没有研究提倡“诗意教学”的理论,是不是和我这个看法相通。)

    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何一方面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一方面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呢?《离骚》不是浪漫主义的抒情诗歌吗?《史记》不是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吗?历史著作的本质特点不是要客观吗?如何能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是因为,司马迁在写历史的同时,把自己的生命体验爱恨情仇都融合进去了,所以他把失败的项羽当英雄一样歌颂。《史记》司马迁歌颂项羽等人,实际上在歌颂自己。《史记》本质上是一首诗,司马迁本质上是诗人。

真正的好语文教师,本质上也应是诗人,或具有诗人气质——不然就差点。

十几年前,我记不得是宝安现在的副局长熊俊峰(当时是语文教研员),还是倪岗,或其他谁(反正是宝安的一位朋友),在一个我主持的语文味大型活动上有一个表扬我的稿子(当时都要写稿子参会),标题我记得很清楚:《先生本质是诗人》,是最早评价我的文章,所以我记得很牢。我很喜欢这个评价。深圳名师胡立根在他的《语文教育价值》一书中有一篇文章表扬我,标题是“语文赤子程少堂”,文章开头引诗中说我“真趣更诗人”,文章说;“在语文界,少堂不是科学家,而是一位诗人,一位抒情诗人。”还说:“要成为有语文味的老师,恐怕得有点诗人气质。”表扬我的文字多了,但我喜欢的不多,而胡立根这个表扬很敏锐,很深刻,我认可。我以为我内心深处接近诗人;甚至整个语文味理论,也就是把语文教学过程美化即诗化的理论——如何美化、诗化?主要办法就是用一腔热血把冷冰冰的过程温暖化。

我后来讲《鸿门宴》公开课,课题是《鸿门宴:一次文化事件——〈鸿门宴〉再读》,其中教学主题就是认为项羽本质是诗人,就是引导学生探讨司马迁为何要歌颂项羽而贬低刘邦。司马迁笔下的项羽,其实是一个诗人。司马迁本来是想要自杀的,司马迁欣赏项羽那种文化诗性性格。司马迁认为,在人格上,项羽比刘邦要高尚,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他恰恰认为,刘邦虽然成为君王,但在人格上,在伦理道德上,刘邦比项羽要低得多,因为项羽在性情上,那种阳刚的诗化性性格,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中国文化中缺少的,或者比较缺少的因子。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人阴柔之气太多,阳刚之气太少,太世俗,太功利,对吧?就是说,司马迁欣赏项羽这种阳刚之气和诗人气质,司马迁是很有文化眼光的一种欣赏。我讲《鸿门宴》,因为项羽是诗人,和我有类似,所以才确定这个教学主题。这样的教学,就不完全是讲《鸿门宴》,不完全是讲项羽了,实际上是揉进了自己的生命体验。

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何我的比较成功的课例、评课、作文评点、试题、报告等,都能抓住人。因为有温度。

语文味教学,不是纯客观的冷冰冰的教学,也不是纯主观的发烧甚至发疯的教学,而是在师生(主要是教师)的生命体验和教学内容之间找到契合点,然后像毛泽东喜欢的那首民歌唱的:将泥人儿摔破,着水儿重和过,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有哥哥。即形成主客观统一的教学主题。

2014年5月17日参加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的工作室成员可以作证,那次我讲的非常成功,为何非常成功?因为我和语文味融为一体,语文味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因为我就是讲座也全情投入——那天我讲到说明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说文学环节要教出这篇课文浓郁的“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情来。我讲为何《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文章中多次用的是“消失”,标题却用“消逝”,作者为何如此?我当时反复朗诵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几乎落泪。朗诵“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哪里来的泪水呢?因为我朗诵这个句子,心中涌起的是我生命中曾经有过的美好,那些在我眼中慢慢消逝(而不是突然消失)永不再来的美好,这里有我青年时代生命中消逝的爱情,也有从我手中慢慢飘逝的老父亲的生命——我拉着他的手,他的手在我的手中从有点温度变得完全冰凉,他去世的那一天。

我现在也流泪了。

做一个语老师,你没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你的内心是枯绝的,你要做好,特别要做的超一流,就很难啊

要做好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把生命体验投入进去。其实做好任何工作都一样。语文味网曾转载《赋予电焊以生命的感觉和创新的灵气》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CJY200112023.htm 这个全国一流的电焊大王,成为电焊大王的奥秘正是赋予电焊以生命的感觉和创新的灵气。电焊都这样,语文教学更应该如此。

庖丁解牛,他不在解牛过程中把生命体验渗透进去,能把解牛的过程化为艺术过程吗?

我无论讲课、命题、评课、作文评点,之所以常常很吸引人、感染人,是因为“吾道一以贯之”——将生命体验渗透进去,讲课如是,评课如是,作文点评如是,做学术报告如是,命题亦如是。用生命体验把课,把试题,把评课,把作文评点,把报告,捂热。

渗透生命体验,换言之,就是要提高教学、命题、评课、作文点评、学术报告的“含心量”。现在的教师,大都只用口教课、作报告,只用笔写字,而不是用心灵、用心血教课讲报告写文字。

这就是“堂”之“奥”。

我下班了。

             (201473日晚在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qq群中发布,74日早上整理。)


最后更新[2014-12-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