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学语文科组听课评课活动评课汇评
一、高中语文科组与葛福安老师开展教学交流体会
田方 执笔
2014年12月9日,深圳外国语学校葛福安老师莅临光明中学,一整天的时间不断听课、上课、评课、交流,对他来说是繁忙的一天,对语文科组的老师来说则是充满收获的一天——对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和宏观视野都有了新的认识。
庄子用“每下愈况”来解释道在何处,最难长肉的胫骨最能判断猪的肥瘦,越是细微的地方越能体现大的道理。教育何尝不是如此,“以生为本,高效课堂”,大道理人人都会讲,但如何应用于教学实践却很难得心应手,听葛老师一堂课,与葛老师的一席话,让大家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葛老师的课取材很小,只讲作文审题,但对深度的挖掘,对细节的把握,对场面的掌控,都让在场的教师叹为观止,评价这堂课是“润物细无声”、“道器合一”。随后的评课环节,更体现了葛老师的功力,面对老师随机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宏观的教学规律,具体的教学技巧,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讲解得深入浅出,具有可操作性。
中学教学一线中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如何创新,年轻老师充满激情,积极求变,往往流入空疏,老教师富有经验,趋于稳定,往往流于机械,不能很好把传授知识和调动课堂气氛结合起来。葛老师通过言传身教,为大家做了一个很好的导向,那就是经验和创新不仅并行不悖,而且可以互相促进。葛老师强调一线教师要通过研究与自己理想风格接近的名家教学思维、课程设计方式、处理问题方式,反思自己创新的方向、界限和方式,让创新成为有本之木。课堂上要设计出科学的框架,具体内容则要注重随机生成,教师要把学生调动起来,融入问题情景,充分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他的课堂,网络用语、社会热词都是随手拈来,既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又没有突兀的感觉。所谓功夫在诗外,创新要有成熟的个人风格作支撑。
葛老师的课堂上有一个现象很让大家惊讶,第一次遇到的学生,没有任何交流的情况下随机点名回答问题,他总是能点到班里语文成绩最突出的学生。课后他的解释是,老师要擅长与学生做眼神交流,通过眼神去判断学生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强调老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热情,真正有效的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点,而是让学生爱上语文,一旦有了内生动力,成绩自然就有保证。成功的老师应当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学生的精神世界。在随后的互动交流中,高中语文科组一群“大龄学生”真切感受到葛老师的人格魅力,语言生动幽默,回答问题深入浅出,指出问题观点犀利,改进措施得力,各种观点都表达得酣畅淋漓,让大家大呼过瘾。
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大家诚邀葛老师有机会再来交流,他欣然应允。
二、走向语文学习的“乐学”之境
--听葛福安老师写作指导课有感
吴玮芳
至圣先师曾经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让课堂有着一种快乐和谐的氛围,如坐春风中学习,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才不是“苦学派”,语文老师也不是“苦吟派”,这样的语文课堂,庶几更接近“语文味”。葛福安老师的这节写作指导课,给我的最直接印象就是:葛老师带着学生,走向语文学习的“乐学”之境。
葛福安的写作指导课的课题是“材料作文写作系列之从审题到拟题--以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为例”。我一直以为,敢不讲写作指导课,是一个老师成熟与否的标志;写作课讲得好与不好,是一个语文老师水平高低的最好的试金石。能把一节写作课教得如此令人忘却了时间,而且是在我们不太突出的学生水平的前提下,能让整节课都在“活”的课堂生态中进行,的确令人难忘。
葛老师更像庄子笔下的那位庖丁,平和幽默之下,娓娓道来,游刃有余。整堂课波澜不惊,却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给人引人入胜之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彼此擦碰出来的思想火花,俯拾皆是,令人回味无穷。
写作指导的难点在于思维点拨,而怎样让思维点拨的过程含有“乐”之因子,是需要不小“金点子”的。比如在课堂伊始,葛老师敏锐地发现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善言的女生,葛老师相机适时分析她的发言,肯定她的思想的闪光点,竟称她为“神仙”,正是以这种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创造了民主愉悦的氛围。随后屡次以“神仙”的发言作为引子,借机给其他学生创造发言机会,从而带动整体氛围。
“乐境”并不是简单的快乐,而是一种思维深化的快乐。葛老师在这节课上用训练学生的追问意识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这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追问”的设计,葛老师设计了一个句式模板“他(它)这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对作文材料中所涉及的慈善家、接受者、迟疑后接受却表示要还者、拒绝者以及慈善本身进行追问,让学生在追问中探知材料叙述背后的深层原因。然后再设计一个句式模板“XX,我要对你说”,让学生有对象感,有倾诉欲望,尤其是在有个学生表达“慈善家,我想对你说”时,葛老师引述丛飞捐助者不感恩,不来看望病重的丛飞的材料,却引发学生去理解这些“忘恩负义”者,因为慈善让这些贫穷的孩子有压力,让他们有心结,他们不来看望,不是不想来,而是慈善本身让他们缺失了某种自尊。这样的慈善,可能就有他自己问题。引导至此,这时候,葛老师又问学生:我们这样理解他们,是不是我们内心有一种情怀?那是什么情怀?
如何把老师的写作指导变成学生的能力,葛老师会让快乐的课堂“暂停”,让发言者对刚才自己的表达进行自我评价,用来激发发言的学生,并让其他同学产生共鸣。比如,他不时地对发言的同学说:“你想到这层意思,是不是觉得自己挺了不起!”,“你这里有一个更深刻的火花,要让自己明白这种深刻的思想是怎样来的”,等等。这些“暂停”时的评价的语言,传达给学生积极的暗示和信任,不但固化了课堂思维的成果,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堂状态。
在充分的铺垫下,葛老师把课堂引入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拟题。同学们带着对象感,对着表达的欲望,出现了有不少令人赞赏的好题目:
1.让慈善的暖流在社会上流动
2.慈善让社会有温度
3.接受,点亮慈善的火炬
4.莫让你的慈善成为他人的阴影
5.慈善亦有道
6.慈善应注重方法
7.以传递慈善....
8.别让慈善变味
9.莫让慈善变为施舍
10.让慈善永无止境
11.拒绝,守护人性的尊严
12.有慈才有善
真很难相信,这就是我们的学生拟出的这么有才情的题目。尤其是最后的一个同学拟出“有慈才有善”的时候,葛老师大加赞赏,说这是一个语言简省、含义丰富的好题目。
快乐的一个标志是时间少了物理意义上的长度,一种快乐的氛围,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听到了下课铃声。
三、其他点评
葛老师这堂课不是像常规的优质课那样尽管养眼但是我们有时空感,这节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课是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学,看起来家常的背后是葛老师身后的教学底蕴,以一则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为线,四个环节——概括、追问、虚拟、题目一气呵成,深度广度兼具,对学生而言,容量大收获多,对听课的老师而言,课操作性强。--张艳
能掌控!能调动!能启发!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幽默;优雅;智慧。--李爱
这是一堂形而上道和形而下器合一的课,形神兼备。认识:多听这样的课可以让我得到教学灵魂上的救赎。奢望多听这样的课,最好是完整的系列课。--周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