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庄子不仅是好学问,而且是天下最好的学问之一。
好学问,是靓汤,是温火慢慢煲出来的。急火熬不出靓汤。 孔子庄子就是中国文化的慢火熬出的靓汤。
人文学科研究,不能浮躁,需要长期思考积淀,才会出高质量包浆样的成果。所以一些大学者,往往总陷在沉思状态,显得不合群,有时非常不合群。我当然不是什么大学者,但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在中国语文界有今天如此深广的学术影响(这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大大超出我的意料之外),众所周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早先几十年的文化准备不算,单说这十六年来做深圳市教研员,股票热我没有炒股票,全民抢房子时我没有炒房子,除工作外,精力全部放在看书、思考、做学问上。包括和家人散步时,想的也多半是语文味。今年上半年,一次晚饭后和老伴散步,跟她这个语文外行谈生命体验,忽然就把以后我要研究的“有味的教育”,和语文味研究给打通了——现在中国教育没味道,要有味,就要像艺术家一样,像有语文味的语文教学一样,将生命体验渗透进去。这就是顿悟。这就是长期苦思冥想的结果。
所谓思想,就是死想,往死里想。往死里想,就有可能出思想,就有可能成为思想家。
孔子之后,再无孔子;庄子之后,再无庄子。但谁朝思暮想着学问,谁就是孔子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