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的加宽拓深
福田中学语文组
黄毅宁
高中语文教材的小说分量所占比例大,小说教学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质量,也影响到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我们应把对小说内容的分析的加宽拓深作为一个着力点,求力使学生能读透读深教材。
小说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分析人物形象,它关系到小说主题的体现。因为,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不停留于对个体人物形象的分析上,而是采用比较法,从纵的横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使之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形成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在第三册中,有几个妇女形象值得比较,如《药》中的夏四奶与《母亲》中的尼洛芙娜。她们都生活在二十世纪初叶;她们的身份,年龄都相仿;她们都是挣扎在贫困线上受着深重压迫的苦难者;她们所处的时代都是变革的时代;她们的儿子都是革命者。这是她们的共同点。而她们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不同,思想认识也不同,使她们成为所处的某一具体历史环境中的“这一个”。尼洛芙娜生活的环境是苏俄的工业城市的工人家庭,这时苏俄无产阶级已形成一支强大的反抗沙皇专制统治的队伍,在伟大导师列宁的领导下,对沙皇专制发起最后的猛烈进攻。尼洛芙娜的儿子巴威尔是革命队伍的一员,尼洛芙娜之所以参加共产党的地下斗争,开始是出于对儿子的疼爱,想帮帮儿子而已。这时候,她还没有认识自己行动的意义。可是后来,儿子及其经常在她周围活动的革命党人的言行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她主动投身到党的革命斗争中来,为解放苦难的同胞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当巴威尔受审时的演说印成传单后,她主动承担了接头传送传单的任务。当她被暗探盯梢,她准确地判断,最坏的事情要发生了,她果断地站出来公开散发传单,向生活在黑暗中的群众宣传革命的真理。斗争,使她勇敢,成熟。这样尼洛芙娜完成了她的思想转变,从一个胆小怕事的愚弱妇女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促成她成长起来的因素是什么呢?是她的困苦,艰难的生活经历,是儿子及其革命党人的熏陶,是当时苏俄的革命形势促她觉悟。
同样生活于同一时间的夏四奶却始终未能理解儿子被清政府杀头的原因。因而当夏瑜被杀后一年,她给儿子上坟时,因怕被人家看到而现出羞愧的颜色,造反有罪的传统观念禁锢着她。当她看到儿子坟头那一圈青白色的花时,她理解为这是儿子因受屈而显灵。她要乌鸦飞上儿子的坟头来证实自己的见解,但是乌鸦却并未遵夏四奶之嘱而飞上夏瑜的坟头,空留给夏四奶的是串串问号和无法排遣的惆怅。这些显示夏四奶的思想是多么愚昧落后,儿子的血未能唤醒周围愚昧落后的群众,同样也未能唤醒那血肉相连的母亲。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也是被当时整个中国的形势决定的。二十世纪初,中国仍处于满清的封建统治中,封建思想的禁锢,真的比罐头还严密。而生活在闭塞的乡镇中的没有文化的夏四奶奶,怎么能走出封建思想的樊笼呢?再说,当时的大城市,民族工业也正处于萌芽状态,中国工人阶级尚未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这时,中国往何处去?进步的知识分子尚且徘徊于十字路口。所以夏四奶奶不会,也不可能觉醒,她不会,也不可能明白儿子被杀头的原因及意义;她更不可能理解儿子的坟头为什么会出现花环……夏四奶仍然还是“这一个夏四奶”。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出,小说人物思想性格的形成,受到社会历史环境条件的制约,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就牢牢把握住了。这样,也教会学生宏观地看问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其次,为了更好把握小说的主题,我们运用文艺理论中有关规律来分析,讲清作品的客观效果往往大于作者的主观意图的问题。不讲清这一现象,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可能是片面的,而作品里显得矛盾的内容也无法解决。如对《项链》中主人翁玛蒂尔德的形象及主题的分析。文章中作者议论道:“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表明作者认为玛蒂尔德的命运是偶然的因素造成的。体现了作者创作的主观意图。但作品的客观效果是否如此呢?玛蒂尔德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典型,她追求生活的享乐,她慕虚荣,拼命往上爬,她为了参加这个教育部的官方舞会,抠出丈夫的积蓄去做舞服,借项链。虽然在舞会上她吸引了教育部官员们的眼光,出尽风头,舞会结束时,为了不让人看到她的寒酸相而慌里慌张地逃跑而使项链丢了。为此,她以十年的艰辛作为代价赔偿这挂项链。然而,到头来才知道项链是赝品。在此过程中,她演尽了人生的悲欢。而造成她十年艰辛的是这挂项链吗?对!这是最直接的原因。但假如她不那么慕虚荣,不想出风头,不想拼命挤身于上流社会的话,她就不会想用这种漂亮的打扮来压倒群芳吸引官员们,她的境况就不会如此,绝对不会。所以,这一中小资产阶级力想往上爬的社会现象,能够爬上去的只是极少数,更多的是摔下来,摔得粉身碎骨。这一人物形象,正是揭示了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的小资产阶级的必然命运。小说的客观效果跟作者的主观意图是不一致的。
再从玛蒂尔德借来的项链是赝品这一情节看:这挂项链是她那富有的朋友的首饰中最好的一件,而它居然是假的,她这富有的朋友的首饰还有一件是真的吗?那一夜舞会上的珠光宝气又有几多是真的呢?由此,我们可以推及整个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飞翠流金,有多少是真的呢?“假”,是资产阶级追求体面的重要手段。这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本质揭示得何等深刻。所以,事件的本身就绝不是偶然的。作品的客观效果大于作者的主观意图,这是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现象。这一现象,同样出现在鲁迅的《药》中,出现在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出现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也出现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既把握了作品的主题,又把握作者的思想,又扩大了对文学文学现象的认识,视野阔了,理解深了,分析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教学中,可以把厚厚的一本书读薄,也可以把薄薄的一本书读厚。两者实际上都是一个消化吸收过程。而后者,就是如何将现有材料进行加宽拓深,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的问题。这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有过硬的功夫,也是我们教学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