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54):​谈“天”的资格(和某杂志主编戏语)》
     阅读次数:104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54):​谈“天”的资格(和某杂志主编戏语)

昨晚和某杂志主编在网上QQ动态中互动调侃。我和主编是老相识,所以交流时说话比较随便。

 

主编:教研活动如果划省、划市甚至划县为牢,抑或拘于流派或门户之限,那就是在演绎当代版的“坐井观天”。

 

我调侃他:老某啊,你急啥?语文事业也不是靠急的。坐井观天有啥不好。坐井观井都不容易。

 

某主编回复:坐井观井当然不容易,坐天观井可能就不一样了。

我回复:有天吗?没井的人太多了。

某主编回复:呵呵!呵呵!

某主编回复:呵~

 

一看表,已是下半夜。于是以下的话没有再说。

 

孔子曰:不知生,焉知死。

我说:不知地,焉知天。

 “井”不是“地”,但“井”是“地”的一部分。要谈“天”,最好先要了解一下“地”。而“井”是部分之“地”,是部分“地”的代名词。

 

再说,中国语文界有“天”吗?

也许有。

但目前中国语文界谁有资格谈“天”?

我看谁都没有资格。

 

一般与个别即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的统一。个别不是一般,但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一般与个别的区别是相对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的认识是从个别事物到一般事物,又以对一般事物的认识为指导,认识尚未认识或尚未深入认识的各种个别事物,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对一般事物的认识。“井天”不是“海天”,更不是“全天”,但是“井天”中有“海天”与“全天”的“基因”;在一定条件下,“井天”可以转化为“海天”与“全天”。

 

人们往往习惯于形而上学地把“坐井观天”当成形而上学的代名词,不加分析地用它来嘲讽把部分当整体的看问题的方法。“坐井观天”确有可能是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表现。但是,管中不可以窥豹一叶不可以知秋?举一不可以反三学术史告诉我们,“坐井观天”看问题的方法,既可以是“片面”的,也可以是“深刻”,即“片面的深刻”;由于“片面的深刻”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事物的规律,所以尽管片面,但又具有某种全面的特质。这就是我们日常会发现偏见往往是“洞见”的原因。而所谓“坐天观井”的“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则往往大而无当,往往肤浅。

 

看问题,既全面,又深刻,那当然好。可是除了神仙,谁做得到?

 

“坐井观天”是要资本的。就做学问而言,先要挖好自己的那口“井”,先能“坐于井”,才有“坐井观天”的资本。有了自己的“井”,了解了自己“井”上那个“天”,或者说至少先对自己“井”上那方“天”有所了解,才具备谈比井上的“天”更大的“天”的资本。

 

当然,如果说要知山外有山,学无止境,不要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当然是对的。但做学问,不仅不能完全否定“自以为是”,有时还要大力肯定。学者要有学术自信,学术才能发展。一个学者,对自己认为正确的认识,就是要自以为是,就是要“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徐悲鸿书房对联)。从某种意义上讲,“自以为是”是一个好学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我曾经在文章中说过,中国基础教育界有没有一个学术界,是大可怀疑的。如果把中国基础教育语文界这口“井”放在中国学术界这个“天”中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中国语文界还没有“坐井观天”的资格。因为在许多人文社科学者(包括研究教育学的学者)眼中,它根本就算不上一口“井”,哪里还谈得上“坐井观天”,更何谈“坐天观井”。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一言以蔽之:先老老实实挖好自己的“井”再说,先了解自己“井”上那方“天”再说。"井"都没有,还谈什么“井天”!还谈什么“海天”与“全天”!“坐井观天”的资格都没有,还谈什么“坐天观井”!

 

先有自己的根据地井冈山,再来谈解放全中国。


(2015-1-4)



最后更新[2015-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