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记者 苏少鑫
日前,一封署名为黄甫全的“致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博士的公开信”在知名学术打假人士杨玉圣教授创办的“学术批评网”刊登,该文是针对学术刊物《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B期所登载的王毅撰写文章“‘新教育’,向理想迈进———朱永新访谈录”一文的评论。
在文中,黄甫全以激昂的语气指出朱永新在吹牛,认为,当今教育界涌动着的浮躁之风,在朱永新的嘴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文一经刊出,引起了国内各大教育网站不小震动,天涯社区教师版、教育叙事研究网网友纷纷发表看法,在朱永新所创办的“教育在线论坛”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争论不断升级,甚至有网友评论认为“这是一场民间文人与御用文人的一场生死较量”(教育叙事研究网网友卢军)。
江苏省昆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储昌楼于3月23日撰文《呼吁理性的学术的批评-答黄甫全先生对朱永新先生的“批评”》并贴于教育在线论坛首次以“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秘书处的工作人员”身份作出了回应;3月27日在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在其个人搏客上登出了《在骂声中成长》,对黄甫全的批评作了“回应”。
在公开信中,黄甫全自称是华南师范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记者连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黄甫全教授,经黄教授确认,该公开信确实是他本人所写,黄教授说,他写这封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针对当前教育界教育学术研究的浮夸风气,他希望通过这封公开信引起学界的注意;一是针对朱永新本人的浮夸言论,黄教授说朱永新博士算是他的老朋友了,他本人也不反对新教育试验。他说,事实上,对于任何教育试验,现在下任何定论都为时过早,新教育试验的教师都是有理想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对于这种浮夸的风气和个人的自我膨胀,却是需要警惕的。对于现在各方的关注,黄甫全教授说他非常满意,他认为他当初写这封公开信的初衷已经达到。
炮轰
警惕教育研究的“浮夸”风气
———致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博士的公开信
■黄甫全
黄甫全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2006年3月13日
来源:学术批评网
朱永新同志:你好!
我叫黄甫全,是华南师范大学一名普通的教师。1997年5月间在河南焦作召开的“中青会”上,曾经与你有一面之交。今天下午收到上海寄来的《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B期,看见了所登载的王毅撰写文章“‘新教育’,向理想迈进——朱永新访谈录”(以下简称王文,以下引用你的话均出自该文),文章就像题目表明的一样,是对作为“新教育实验”主持人的你的访谈录。万万没有想到,当今教育界涌动着的浮躁之风,竟然在你的嘴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作为一名教育学者,学术与做人良心,促使我马上动手给你写信。但是知道你这几天正在北京出席“两会”,是不能及时收到的,就只好写一封公开信,希望你能及时看到,因为你吹牛吹的太大了,千万不要再在“两会”上及其以后吹这样的牛了!
你在文章中开篇就夸夸其谈:“2006年1月5日的《中国教育报》有一篇文章认为‘新教育实验’已经成为除国家新课程实验外,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实验。”不管报纸怎么说,我要告诉你的事实是,我天天都在浏览中国的主要教育报刊,但是直到今天看见王文之前,我没有听闻过你所主持的“新教育实验”,然而却已经早就知道了另外的“主体教育实验”“新基础教育实验”等等。当然也许是我本人孤陋寡闻,但是我读了王文随即问了身边的几位老师和学生,他们均称是第一次听说“新教育实验”,他们同样地早已经听说和看见过“主体教育实验”“新基础教育实验”等……请你说说,就此而论,你的“新教育实验”怎么可以称得上是“除国家新课程实验外,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实验”?!
其实上面这点充其量是“借报纸自我吹嘘”做铺垫,接着你大口马牙开始直接吹牛了。你说:“打开中国任何一份报纸、任何一本教育刊物,几乎都能找到我们‘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文章。”但是,我订阅和被赠阅的十多份教育报刊中,没有看见过你所称的“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文章”呀!而且中国从中央到县乡到各所学校,办了无以计数的教育报刊,怎么可能都有你的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文章?!我真的不敢相信!你打死我,我也不会相信!
而且你吹中国的牛、吹现在的牛还不够,紧接着你又随口打哇哇,吹起了外国的牛、吹起了未来的牛。你竟然大言不惭的张口就说:“我们在‘十一五’的最重要的梦想是‘打造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新教育实验’。我们的目标不仅要在国内有影响力,而且要把视野投向国外,走向国际平台,甚至在国外建立我们的‘新教育’的实验学校。”这样的话,在头脑清醒的教育人听来,实在没有一丁点分量!所以,你接着拿子虚乌有的“理论成果的书”来加以掩饰:“‘十一五’后,我们要出版一本总结所有理论成果的书,叫做《中国新教育》,连英文书名我都想好了,叫做‘New Education in New China’,发行到国外,现在培生、麦克希尔出版公司已经表示出出版兴趣。”类似的话我太熟悉了!十年前广东有所民办的“英豪学校”,商人出生的老总,当时在广播电视报刊上四处自吹自擂:“用三五年时间将英豪学校办成英国伊顿公学一样著名的贵族学校!”可是三五年早已过去了,别说像伊顿公学,英豪学校连校都将不校喽!问题在于,那老总是商人目的在弄钱,而你却是以前大家公认的教育学者、你自己声称的献身教育理想的“乌托邦”之流呀,怎么也步起了奸顽狡猾的商人的后尘,要去浪那尚不存在的虚名了呢?!
你吹牛吹到这份上已经自觉底气不足了,但仍然要硬撑着,便恬不知耻开始攀附古人和小看今人了。你接着振臂高呼:“我们现在正在做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先生过去曾经做过的工作,我们感到自己无论在规模,还是在对一线教师和教育教学的实际影响上,都可以与古人相比较了。我有信心通过‘新教育实验’改变中国的教育。”我是有一点教育史常识的人,我不仅知道你现在而且敢断言你将来都既不能与外国的柏拉图、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中国的孔子、朱熹这些古人比较,也没有资格与被你点名的陶行知、晏阳初和梁漱溟诸位先贤相提并论!真的,朱永新同志,你别以为你当了苏州市副市长,而且捕获了民进中央常委和政协全国常委的头衔,就忘记你姓朱而晕乎乎地以为自己姓柏姓孔姓陶姓梁了!你也就是做了一点点教育研究,发表出版了一些评职称等用的教育论文著作而已!教育部长不比你的能力差吧,他头衔比你大吧,他掌握的教育资源比你多得多吧,他在全国的权威性比你高了又高吧,他也没有说过通过他组织实施的什么什么工程就“改变中国的教育”呀!我可以狂妄地告诉你,当代改变中国教育的,绝对不可能是你朱永新同志,也绝对不可能是你吹得山响的“新教育实验”,而只能是几千万中国教育工作者,只能是几千万中国教育工作者脚踏实地的辛勤劳动!
你毕竟是教育学者出身,所以你在开口吹牛过程中也没有忘记说:“‘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学派。”“结合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建立自己的学派将是我们‘十一五’期间的重头戏。”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与理论界,发展和建立教育学派,确实是客观需要。但是客观需要,不等于就是主观努力程度和理论建设水平达到了出学派的时期了!而且,“学派”一说系舶来品。从我有限的英文文献阅读中,看到的外国教育理论流派,全都是别人或后人对之心悦诚服而加以恭称的,没有一个是其代表人物自封的,更没有一个是其代表人物在研究之初就设计好并取好学派名然后去“建”起来的!我不知道并心存怀疑,你(们)是否能抑或能建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学派?!因为,那些真正建立和发展起学派的人们,没有一位是你这样吹牛出身的!
朱永新同志,读王文的时候,我脑际油然浮现起前几年做新中国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考察时,去查阅20世纪50年代末的人民日报的情景,“浮夸风”跃然纸上,前天那里亩产一千斤,昨天这里就亩产三千斤,今天这个县亩产六千,明天那个县就亩产一万斤了……哎呀真不得了,天天“放卫星”哪!王文里你的吹牛,与历史何其惊人的相似哟!当代教育研究中的“浮躁”风气,竟然到你这里开始升级为“浮夸”了。你好歹也还算学者出身,你带头“浮夸”也带头冷静好么?你带头吹牛也带头停止自我膨胀好么?你可要清醒,你目前“周游列国”前呼后拥,不是因为你是教育学者,而是因为你头上戴着苏州副市长的帽子,戴着民进中央常委的帽子,戴着全国政协常委的帽子!你可千万别曲解了那三顶帽子,更不要滥用了那三顶帽子所包含的人们、社会、国家和党赋予的权力!
此致
敬礼
黄甫全上
2006年3月11晚至12日凌晨
反驳
呼吁理性的学术的批评
———答黄甫全先生对朱永新先生的“批评”
■储昌楼(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秘书处工作人员)
黄先生以学术的名义,用非学术化的方式,将我所熟悉的朱永新先生妖魔化为一个到处吹牛的学术骗子形象,令我非常的震惊!
1\关于新教育共同体的反思意识
《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B期上王毅撰写的“‘新教育’,向理想迈进———朱永新访谈录”,拿到这期杂志,我也非常吃惊。因为朱永新先生是内部会议发言。
文章中出现的一些表达也是我们一直反对的,比如说“新教育实验已经成为除国家新课程实验外,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实验”,朱永新先生对“十五”期间新教育实验初步总结与评价是“已经成为在中国有影响力的一项教育实验”。
2\关于新教育实验的影响力
才兴起三年的新教育实验是否为当今有影响的教育实验,我认为关键是看它是不是有效地改变了尽可能多的中国教师的行走方式,有没有有效地改变尽可能多的学生的生存状态。
新教育实验从一开始,便直接扎根于一线,因为它的草根性,不闻达于某些院校的庙堂也不足为奇。说句不客气的话,有些自命“正统”的“教育学者”视而不见更在情理之中,但这并不影响新教育的存在和发展以至于影响力。
3\关于新教育实验的成果
说打开中国任何一份报纸任何一本教育刊物几乎都能够找到我们新教育实验的文章,显然是打死了黄先生也没人信。朱永新先生的原话是:近来我看到的报纸和教育刊物几乎都能找到我们“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文章。这话未必是吹牛。在一些主要的教育刊物上,确实到处都可以看到新教育实验学校教师的文章。
朱永新先生在项目组内部会议上的这段发言主要是鼓舞士气。
朱永新先生将来有没有资格与这几位先贤相提并论,我以为还是不要忙着是古非今,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还是留给未来吧!
4\关于新教育实验的愿景诉求
朱永新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打造中国新教育学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至于是自封的还是他封的,在我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教育人有这个追求,并为之而努力。
当前世界,无论中外,以“学派林立”形容丝毫不为过。那么为何新教育想创建自己的学派,在黄教授的眼中会成为罪过呢?
5\关于“学术和做人良心”
我们欢迎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批评,但是从黄甫全先生的这篇文章来看,显然不是学术批评。仅仅两千多字的一篇文章,就用了大量非常不恰当的非学术非理性的词语,其中仅“吹牛”一词就用了十余次!
黄甫全先生的副标题是“致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博士的公开信”而不是“致朱永新教授的公开信”,特别强调了行政身份,显然是大有深意的。(本报有删节)
支持
这是一个学术良知的声音
■许锡良
震撼人心的文字!从来没有在教育界听到过这样痛快淋漓的声音。黄老师的信代表了中国教育学术界人的良心。据此,我对中国教育的信心大增。语言虽然是过激了一些,但是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中国教育实情。
在目前中国教育界普遍浮躁的风气下,眼睁睁地看到这种现象日盛一日,很是让人忧心。黄甫全老师作为一个国内有影响的教育学者,这封信里反映的是学术良心,而不是个人的恩怨,是一个有学术良知的人的声音。我相信读者也会有这个理性判断力,不会把这封信看成是个人之间的意气之争。
一些人针对黄老师的批评,提出一个反批评的理由,这个理由认为“新教育实验”现在有多少实验学校,多少教师得到多少启示,到处是赞扬的话,恭维的话。世界大教育家,美国的杜威的实验学校有多少?开始不就是一所自己创办的“芝加哥学校”吗?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实验进行了18年,才有了一点结果,出了一本《教学与发展》,而且自己还不敢肯定就一定是真理,一再声明只是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参考之用的。
学术批评是应该理性一些,但是对于一个浮夸的教育现象来说只需要凭大量的教育泡沫铺天盖地而来的直觉与常识就可以提出批评意见。有些事的批评只需要良知与常识就可以了。没有这个,再多的专业知识也是没有用的。黄老师在公开信中也说明了自己是以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常识在讲话,用一个普通人的一点良知在讲话。对于非学术问题,用点非理性的方式批评也没有什么不妥。
第三方
失望与自负交织的学术批评
■苏淡煌
其实,误会是存在的。正如储先生说的“因为朱永新先生是内部会议发言”。
因为文章是公开发表的,而朱永新先生又是公众人物,那么那篇文章中的不负责任的话你又怎么能指望人们不误会是朱先生自己的话呢?当然,作为内部会议鼓励一线教师同行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不是一种学术精神,真正的学术精神容不得半点夸张与缩小。在这一点上,黄甫全教授是以一个学者的精神去要求朱永新教授,进而会有那样激动的话语。
黄老师的话语的确比较偏激,但这是出于一种对社会虚伪的厌恶,也许朱老师在黄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还比较高,还是黄老师认为比较可以信赖的战友,所以他会显得那么偏激。也就是说,如果这是黄老师一个更好的朋友说的话,那么他可能还会“骂”得更凶。人都会有情绪,光以一个人一次两次的表现就来评定一个人是不公道的。这一点,黄老师的确有思虑欠到的地方。
黄老师的话,是以一种深深的失望和自负的学术精神来抨击一种社会现象,他也许攻击的不是朱永新老师,而只是朱永新老师的这番内部会议被公开发表,让他觉得学术精神被严重践踏而产生的愤怒。
作为都是比较有社会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俩是有着最大的共同点的,只是大家的角度不同。我以为,彼此作为教育界的强者不应互相打击,而应更多地相互谅解,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做更多的贡献。强者之所以是强者,不是因为他比较有力有地位有影响能战胜别人,而是因为他能宽容有信念敢于对抗一切强的弱的虚伪的东西。
回应
在骂声中成长
■朱永新
朱永新
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被人骂的时候可能会有委屈,甚至会愤怒。骂对了,会有伤疤被揭的感觉;骂错了,又会有啼笑皆非的怨恨。这可能是许多被骂的人的共同本能反应。
因此,对待骂的态度不妨可以改变一下。骂对了,笑一笑,从心底感谢,古人不是说“闻过则喜”吗?别人帮助你发现错误,不是可以更好地改造并且不断地进步吗?骂错了,笑一笑,不知者无辜,或者可以提醒自己今后不要犯这样的错误呢。
作为新教育人,我们有很大的梦想,自然可能有人说我们“痴人说梦”甚至“吹牛”。我们的行动哲学,一直在关注激发热情与六大行动,没有系统建构理论体系,自然可能有人说我们“浅薄”甚至“无知”。没有关系,那么我们就更加努力地行动,把梦想具体化,把理论研究强化。
我们也可能永远不能真正地圆我们的梦想,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梦想的生活更加可怕。我们尊重所有的人,尊重所有的意见。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对待批评甚至辱骂,毕竟这是对我们的关注。我们有信心在骂声中成长。(原载于朱永新个人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blog/showblog.jspe?site_id=2915,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