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国学名词解释:即器求道》
     阅读次数:307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国学名词解释:即器求道

       “即器求道”这三个字,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那如果是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呢?相信基本就每个人都会听说过了。其实,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即器求道”四字却几乎无人知晓呢?
       或许应该从“即器求道”这思想的来源开始说起了。
       “即器求道”这四字应该可以说是清代乾嘉学派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只有接触最原汁原味的儒家经典,才能把握儒家经典最核心的思想,也就是儒家经典的“道”,因为,儒家经典的“道”只能是存在于原汁原味的儒家经典里,而非大儒的零碎记忆。而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方式就是“考据”,仔细研究所有的经书典籍里的一字一句,通过“考据”认真对典籍资料去伪存真,尽可能还原出最原汁原味的儒家经典,而非学习搀杂着大儒个人主观思想的“今文经”。
       那听起来,这“即器求道”和“考据”应该是一种相当合理的思想,但为什么到了后来,这思想就无人知晓呢?这里面应该都有着主客观因素。任何事物一发展到了极致,就会失真、走样。“考据”也不例外,发展到了后期的“考据”,渐渐变成了脱离实际和烦琐细碎,甚至到了一字的偏旁、音训考证动辄千言。结果就是杂引衍流,不知所归。有些学者甚至穷其毕生的精力,耗于一字一句的正讹,一名一词的渊源,造成人力物力上很大的浪费。还有就是死守古文典籍,存古薄今、舍本求末,只讲证据不讲道理,一点也不会变通。
       因此,后来学者便从不同的角度对乾嘉学派的思想、行为提出异议和批评。而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更对古文经学和乾嘉学派进行了最后、最强的冲击。而因为康有为在变法运动和思想解放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后来外国进步思想的传入,经学的地位渐渐下降,“乾嘉学派”这词更几乎只存在于大学校园内了。于是,“即器求道”也就几乎无人知晓了。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即器求道”的思想是错误的呢?显然不是,看“透过现象看本质”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可得悉了。
       其实,对待很多问题一定要记着切忌“矫枉过正”、“泼脏水把孩子都给泼掉了”。乾嘉学派脱离实际、舍本逐末的迂腐思想固然无可取之处,但他们的对事物、对学问的认真探求精神却十分值得我们学习,而且正是他们这种严谨踏实、一丝不苟、孜孜不倦、认真探求的精神,对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文献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使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
       所以,即便不研究经学,也应该学习一下“即器求道”和“考据”精神,这两者背后的严谨踏实、认真探求精神是绝对值得我们学习的。
       而现代社会偏偏就是缺少了一种认真探求事物内在和背后思想的精神。我在前面的高考纪念文章里说过,中小学教育都是由“唯分数论”主宰的,而考试分数、高考分数正正是老师根据教科书、教学大纲而给分的,所以,“唯分数论”实质上就是“为教科书论”,教科书编者说什么是正确的,学生就认为什么是正确的。这显然就会导致学生的实用主义思想,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完全脱离了自主思考,远离认真探求精神,唯老师是从。
       而这种思想、这种风气在网络上则造就了“钓鱼帖”这种讽刺不问根由的跟风者的网络文学,通过设置陷阱、虚构事实、含糊其辞来引诱跟风者掉进陷阱,从而令跟风者被取笑,如果那些被作者引诱上当的人有那么一点认真探求的精神,或许就不会出大笑话了。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就会说我多余了,“那你前面已经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里也有提及‘透过现象看本质’和累死‘考据’的实事求是了,那么重提‘即器求道’又有何用呢?”
       其实,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即器求道”跟“刻舟求鱼”、“缘木求鱼”那些成语的结构类似的四字成语,是有其文化传承和文化背景的,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尽管意思一样,但词语则显得苍白无力多了。而文化传承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则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不以史为鉴的民族、一个忘记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民族注定是走不远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一样。
       之前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一个ABC(美籍华人)寻根的,他不清楚自己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因为他是一个黄种人,但是是美国籍的,也没有踏足过中国,同时因为父母是中国长大,后来移民到美国的人。她们不想教孩子学中文,但自己英语水平又不太好。因此,他对美利坚文化和中华文化都不太了解。所以,也搞不清自己的根在哪里。
       同时我觉得这样的一种人,也是比较畸形的一种人。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必然是浅薄的,他们或许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对英语背后的文化,却不太了解,起码一些俚语、童谣,他们是不明白的,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必然只能是后补的、零碎的,因为,他们缺乏了美国式的启蒙教育和从小到大的美国家庭文化的耳濡目染。所以,他们对美国本土文化的认识必然是空中楼阁,缺乏基础的。而这样的情况综合起来,就会导致他们对待一些事物的看法会前后不一致,也就是双重标准,也会成为一个跟风者,人云亦云,所以他们做人做事都会流向实用主义,活不出自己。
       之前,我曾经提起过,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独立思想,而这独立思想的繁殖土壤,显然就是每个人所生活的地方了,但ABC们因为血统和家庭原因,先天就注定了很难全身心地融入异国他乡的生活,而很多时候,美国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缺少骨肉的布景板,而不是像自己家乡那样一个能与周围人、周围环境进行深层次互动的动态环境。(然,我必须强调,我是从来没有到过美国的,我的这些想法只是一厢情愿的。说得不好,请指正。而且,我不是想提议想移民的人留在中国,我没有这个想法更没有这个能力留大家,哈哈,只是陈述自己的想法而已。再者,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人最重要就是活得开心,如果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能令自己自己活得开心、活得有意义、活得充实,那么又何妨变换一下环境呢?)
       无独有偶,很久之前也有一个政协委员建议,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此言论一出,立刻就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了。诚然,此言论严重挫伤了农村孩子的感情,因为很多农村孩子之所以刻苦学习,就是为了离开农村这个破地方,希望谋求一种更好的生活,而这种追求个人幸福的行为是根本不应该受到反对的。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文化的传承是依靠语言和文字的,但语言和文字记载的东西就只能是一个粗略,更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是只言片语和几行文字所领略不出来的。而这些精神则是会说话和写字的人和他们所居住的具体环境。如果人离开了那个具体环境,也就很难陈述出那种以具体环境作依托的文化和精神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那位委员的提议则是合情理的,但太残忍了,所以,也就很难为农村孩子和提倡人权和迁徙自由的人们所接受了。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农村孩子也不可能都读上大学,即便读上大学了,也不一定会离开农村。所以,想保护农村文化,关键是注意保护好能传承和发扬优秀农村文化的突出地区,因为,中国是人多地少的,总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村都保护起来,那根本是不现实的,只能择其优秀以保护、保存。
       这也是我们对待文化传承的态度,只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一定要做好“精华”与“糟粕”的取舍,也就是认真考据,不要实用主义和双重标准来对待传统文化,也不能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这两种倾向都是现在所流行的。


最后更新[2015-1-2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