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70):学生直呼老师姓名不要养成习惯》
     阅读次数:146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70):学生直呼老师姓名不要养成习惯

在《语文味教学法》一书第七章《语文味教学法在说明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例说说明文写作动力”中,执笔的老师举了一个他所在的学校一个学生自发写作说明文的个案:

文章:《藏甲趣谈》,作者,深圳外国语学校初三(10)班唐昭阳。

这篇发表于深圳外国语学校校刊《阳光深外》2014年第二期上的文章,不是语文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生物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正如文章中所写的:“那年5月初,南方的天气还带有一丝丝的凉意,在几位虫友、鸟友和肖什元(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生物科组长)带领下,我们驾车来到了位于韶关市乳源县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此行的目的是观鸟并‘野采’。然而就在到达的第一天,我便与这种神秘的昆虫见了面。”

这篇作文能被引进这本书作为例子,说明作者唐昭阳是重点学校的尖子生。不过,我在审稿时,读到“在几位虫友、鸟友和肖什元(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生物科组长)带领下”这个句子时,觉得有点碍眼。显然,肖什元是作者唐昭阳学校的老师,可这位同学在作文中对其这位老师很不经意地直呼其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名字就是忌讳。自古中国人叫人名就属于不尊重人,这与古时留下来的传统有关。古人有姓、名、字。古人讲究避讳,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对朋友要称其字,而不能叫其名。古时亲密关系的人之间,都是以字相称的。中华民族一直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儒家有“天地君亲师”的伦理规定,就是说教师仅次于父母,因此就象我们不可以称呼我们自己父母的名字一样,一般不对老师直呼其名。

虽然自五四后情况有所不同:虽然学生称呼老师的名字,不一定就是不尊重老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体现了现代师生之间的平等精神;虽然一个老师遇到这类问题如何处理,也能反映一个老师是否具有宽容、博大的胸怀。但是,让学生知道,写、说到自己的老师的时候,称呼与用语都慎重一些,是好事不是坏事。

好些年前,读到一篇杨得志将军的儿子写的回忆录,文章其他内容我都忘了,只记得一个细节:做总长的杨得志将军,在家里提到当时外交部长时,总是一口一声“某部长”“某部长”。杨将军毕竟是将军,老派。

顺便说个自己的故事。七八年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携夫人到他在深圳做企业的女儿女婿家过春节,其间他女儿请我和宝安区几个语文教研员吃饭。我大学时候的老师、系主任、曾任《中学语文》杂志主编的湖北大学邹贤敏教授退休后也在深圳住,所以那次邹贤敏先生也在座。几杯小酒之后,宝安区当时初中语文教研员唐宝成老师(现任宝安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对我说:“程老师,邹老师是你老师,但我们和邹老师经常见面,比你更熟。”我一笑,答:“你唐宝成可能和邹老师很熟,但再熟你也比不过我和邹老师的师生之情。”唐宝成不服,问何以见得。我说唐宝成啊,你把手机拿出来。唐宝成拿出手机。我说你把邹老师电话号码调出来我看看。唐宝成当即调出邹老师手机号码,手机上名字确是“邹贤敏”。我把我的手机中邹老师的电话调出来,递给唐宝成看,电话号码自是和唐宝成存的一样的,但我的手机中存的名字却是“邹贤敏老师”五个字。看完,唐宝成不再吭一声。

记起我在2008年深圳高考一模语文试卷上出了这样一道语言表达题:

2007年,享誉世界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故乡海宁举行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主席台大墙上的横幅为:“纪念王国维诞辰13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学者认为这个横幅不符合传统礼仪。请根据中华民族优良的礼仪文化传统,对这个横幅的内容进行润饰,并说明理由。(6分)

我认为这是上好的语文试题。

最后我想说的一句话是:有些在行政部门工作年纪二十几三十几的小年轻、小丫头,做了个科员或科长之类官职,官虽不大,但架子很大,修养却跟不上,碰见年纪和他(她)父母一辈的老师、教授,他(她)不喊某老师、某教授,而是直呼其名。这显然是要不得的。



2015-1-22




最后更新[2015-1-2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