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2003年中考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30分)
第一部分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30分)
1.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
⑤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⑧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⑨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______.
⑩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置之dù( ) 外 ②如火如tú( )
③无精打cǎi( ) ④jiē( )来之食
3.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____.
④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_____.
4.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①不仅动物有这种本事,许多植物也能准确报时.
②例如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树叶每隔2小时就要翻动一次.
③例如南美洲有一种第纳鸟,每隔30分钟就会“嘁嘁喳喳”叫上一阵,误差只有15秒.
④因此许多古代的学者或哲人推断说,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
⑤人类早就发现,许多生物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
⑥非洲丛林中还有一种小虫每过一个小时就改变一种颜色,因此许多当地人把它们捉回去当“虫表”。
A.⑤①②③⑥④ B.⑤③⑥①②④ C.⑤③①②⑥④ D.⑤①②⑥③④
5.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秋词(刘禹锡)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宵.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2分)
同学小王在报刊剪摘时,搜集到两则新闻:
① 教育消费“蛋糕”有多大,从厦门看教育发展的潜力。(《经济日报》1999年12月)。
② 民办高校争吃“教育蛋糕”。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1月)
在展评活动中,对句中“蛋糕”的理解,大家都觉得很困难。语文老师叫大家找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小王认为这里的“蛋糕”就是指“市场”,大家讨论后认为:“蛋糕”还指“经济利益”。这样,“春运蛋糕”、“网络蛋糕”、“家政蛋糕”就不难理解了。同学小明又找到两例:
①海尔认为,要想在手机市场上取得突破,必须做一块蛋糕独享。(摘自人民网)
②在竞争极力的移动通讯市场,作为新产品半路杀出的133网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异军突起,生生切下一大块蛋糕,的确让行业内外刮目相看。(摘自人民网)
那么,这里的“做蛋糕”和“切蛋糕”该如何理解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某班组织的对联交流活动中,有同学根据杜甫的春夜喜雨》拟了上联“绵绵春雨润万物”,请你运用对仗的知识对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8.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说说它的讽刺意义.(3分)
人格
人格人格 站着一个人 看不见
人格人格人格 坐着一个人 |
这幅漫画的讽刺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仔细阅读下面的课外文章,回答问题(40分)
(一)(10分)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9.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 )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10.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吴)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亮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诺贝尔文学情结(16分)
①身为炸药发明家的诺贝尔生前酷爱文学,写过抒情诗、短篇小说,甚至还涉足喜剧,他在遗嘱中称:“诺贝尔文学奖应授给曾经创作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做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谁也不曾料到,这个1909年在北欧小国瑞典设立的文学奖项,竟会如此长久而剧烈地纠缠着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中国人的心。
②事与愿违的是,中国就是没有人得诺贝尔文学奖。自1909年设立到2001年。92年间共颁发93次,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98位作家获此殊荣,但人数增多。文学历史最长的中国无一人获此殊荣。难道中国文学没有理想主义?没有优秀作品“历史上,中国作家曾多次被提名,但由于种种原因,与该奖失之交臂。
③1927年,鲁迅曾被瑞典历史学家斯文·赫定看好,并将被提名,但他宛然谢绝。林语堂在1944年、1972、1973、1975年四次被提名。1975年被提名落选后,正值他八十大寿,他说 :“我们要讲道理,我们对生命不可要求太多,也不可太少,一定要抱着适可而止的态度。”
④1968年,老舍先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且入围到最后的投票,在五名候选人中排名第一,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老舍先生的逝世使中国又一次错过了诺贝尔的青睐。据说沈从文、巴金继老舍之后也曾被提名,但都没有下文。
⑤2000年2月份,国内媒体大炒台湾文学狂人李敖向诺贝尔奖冲击一事,称其小说《北京法源寺》被提名,着实各哦垂头丧气的中国人注入了一些活力,但马上就有人撰文质疑这一消息的可信性。不论消息可靠与否,反正最终李敖榜上无名。2000年高行健(法籍华人)获奖不仅为诺贝尔奖划上了世纪句号,也使中国作家在20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希望成为泡影。
⑥为什么偏偏中国人不能获奖?为什么瑞典偏偏不发奖给中国人?尤其是高行健2000年跨世纪获奖,简直玄妙到近乎调戏了。高的作品在中国还远远算不上一流。他的获奖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在描写的混乱、水准的低下山有目共睹。有人为此揭高行健的老底,说无非是得力于评奖委员会的马悦然和台湾的马森的提携,二马并驾把高行健送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神坛。话到此处,总会激起一股强烈的民族情绪,但诺贝尔文学奖的欧洲中心主义是不可否认的
⑦有许多专家分析认为,语言障碍是中国作家获奖的另一大障碍。在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8位院士中,直至1993年方出现一位汉学家马悦然,他的妻子是四川人。在此之前的历代院士中,没有一个懂汉语。这就是说,中国作家的作品,委员们只能读译本。且不好说作品其他方面的艺术水准,单汉语语言本身的魅力就不知打多少折扣。你可以设想,一个不懂中文更谈不上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怎么能够充分欣赏和体会莫言、贾平凹们的艺术魅力?所以,不少人开始埋怨翻译水平的低下,并寄希望于它的迅速提高。当然还有一些更冷静者,认为下中国作家的轻飘浮躁和急功近利也是导致获奖失败的重要原因。
⑧尽管对诺贝尔奖的操作程序和公正性存在疑问,但它在世界文学中的霸王地位不容置疑。有人说,获奖者未必伟大,未获奖者未必就不伟大。但是,我们还是衷心希望真正的中国作家能在未来获奖。
(北京大学 师力斌)
13.这篇文章谈论的话题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第①节中画线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第②节流露出作者哪两种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除鲁迅的婉然拒绝外,第②节中的“种种原因”在下文还指哪些具体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①尤其是高行健2000年跨世纪获奖,简直玄妙到近乎调戏了. ( )
②(高行健的获奖)无非是得力于评奖委员会的马悦然和台湾的马森的提携.( )
18.揣摩下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2分)
获奖者未必伟大,未获奖者未必就不伟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还有衷心希望真正的中国作家能在未来获奖”?(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燕子(14分)
席摹蓉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天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从头再来好好地唱了起来:“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这么多年竟然听错了,好可惜!”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间,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在南园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燕子啊!燕子啊!你可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的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剀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剀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地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喊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园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小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一个部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的一个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解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孤单。在我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马上可以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的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20.文章记叙了两个“美丽的错误”,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作者看来,可以保有的“美丽的错误”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线语段中有一句与另外三句语气不连贯,请改写.(不改变原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画线的“那个时候”是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那一刹那”是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2分)
24.在现实生活中,与“美丽的错误”相类似的还有“善意的谎言”,你认为这种“谎言”可以保有吗?说说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三、作文(60分0
思路提示:
加强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读中外名著其实是在跟大师对话,能使我们获得很多的启示,充实自己的生活。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疾恶如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了解生命的意义;读《鲁滨孙漂流记》,我们能懂得实干比信念更重要……
请以“——读《╳╳╳╳》有感”为副标题,自拟题目,就自己读过的课外名著(或文章)谈一点体会和感想。
要求:
① 可就文中人物、事件、写法等谈体会,观点要明确,材料要详实。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感想,要写出真情实感。
②为便于别人阅读,书写工整,卷面要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会扣分。
无锡市
一、
1.①柳暗花明又一村 ②一览众山小 ③恨别鸟惊心 ④似曾相识燕归来
⑤雪拥蓝关马不前 ⑥月有阴晴圆缺 ⑦长风破浪会有时 ⑧(竹)曲径通幽处
⑨地利不如人和 ⑩蜡炬成灰泪始干(每小题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2.①度 ②萘 ③采 ④嗟(各1分)
3.①平民 ②同“悦”,高兴 ③护城河 ④少(各1分)
4.B. 5。D
6.①开辟(拓展)市场,或发展经济。②分享(经济)利益
7.如:皑皑白雪兆丰年,2分
8.某些人只重钱财而忽视人格,3分。只答“眼中只看见钱”给1分;只答“忽视(丢掉)人格”,得2分。
二、仔细阅读下面的课外文章,回答问题。
(一)
9.①派,使 ②才 ③害怕,担心 ④讲信用,守信
10.D.
11.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两句各1分,暮,傍晚,天黑;食,吃饭。
12.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诚恳守信。只答待人诚恳,给1分。
13.中国作家为什么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中国无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14.总领全文。答“引起下文”得1分。
15.遗憾(惋惜)、不平(各1分)
16.老舍逝世过早;评委的欧洲中心主义(政治偏见);语言的障碍;当下中国作家的轻飘浮躁和急功近利;任意3个,各1分。
17.①戏弄,开玩笑。1分 ②(暗中的抬高)帮助,1分
18.不必太在意获奖不获奖,或名和实有时未必相符,2分。获奖的不一定就是好作品,不获奖的不一定不是好作品。1分。
19.希望我们的作家水平提高,写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作品;出于中国人的爱国精神(自豪感);我们实在是等得太久了,应该有获奖的一天。光答第一点,可以得2分。
(三)
20.①父亲误把“长亭外”听成了“长城外”,2分
②我误把乌秋当作燕子,2分。
21.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人非常深沉的安慰,3分。
22.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燕子吗?标点不对扣1分。
23.①我知道那鸟不是燕子而是乌秋
②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走出来,(各1分)意思对就给分。
24.答“可以”或“不可以”给1分,理由2分。
等次 说明
项目 |
一等
55-60 |
二等
48-54 |
三等
42-47 |
四等
36-41 |
五等
36分以下 |
内容占50% |
观点明确
感情真挚
内容新颖
材料充实 |
观点明确
感情真实
内容具体 |
观点基本明确
感情基本真实
内容比较具体 |
观点不够明确
感情不管真实
内容空泛 |
文不对题 |
表达占50% |
语言流畅
富有表现力 |
语言通顺
条理清楚
偶有语病 |
语言基本通顺
有少量语病
表达基本合理 |
语言不够通顺
语病较多
层次混乱 |
文理不通 |
书写 卷 |
卷面整洁,书写工整,酌加1-3分。卷面脏乱,书写潦草者酌扣。加3分者,须全卷无乱涂乱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