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工作室下水作文:
最后的晚餐散了,耶稣和门徒们向橄榄山走去。耶稣说:“今夜,你们都会因为我的缘故跌倒。”彼得说:“即便众人都因为你的缘故跌倒,我也绝不会跌倒。”耶稣说:“我实在地告诉你,今夜鸡叫两次以前,你会三次不认我。”彼得说:“即便我会同你一起死,我也绝不会不认你。”
然后,耶稣被捕了。鸡鸣堂外,彼得在庭院里的人群中坐着,耶稣正在里面遭受羞辱和拷打。一个使女走过来,指着彼得说:“你同那加利利人耶稣是一伙的。”彼得躲开众人的眼睛,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他退到门廊,又有一个使女指着他对众人说:“这人同那加利利人耶稣是一伙的。”彼得发誓道:“我不认识这个人。”过了一会儿,人群中有人走过来,指着彼得说:“的确,你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因为你的口音把你出卖了。”彼得赌咒发誓:“我不认识这个人。”
就在此时,鸡鸣两次。
彼得一个人走到外面,远离人群,痛哭。
以上是《圣经》中的一个著名故事,写的是在耶稣被捕后,耶稣的门徒彼得为保护自己,三次不认耶稣的故事。相信这个经典故事会引发你思考。请将你阅读这个故事后最有价值的一个想法写成文章,标题自拟。
可怜的彼得,现在你是不是很痛苦?
生死关头,彼得终于相信耶稣的预言,认清自身的软弱。他痛哭,为这言行不一的自己。有太多信誓旦旦在考验面前败下阵来。人性软弱,谁人不中招?
那么,这样软弱的自己,这样软弱的他人,你厌弃吗?
耶稣不会。他洞察一切,却仍深爱这世人。他不怀疑彼得的誓言,但誓言是理想,人性是现实。懂得和做到本不统一,决心和结果也无必然。彼得不自知,但他了然。否则,他不会甘愿为世人受尽羞辱和拷打。他不失望,他只有悲悯——可怜的彼得,现在你是不是很痛苦?
这,就是圣人之爱。这爱,能让信徒们通过忏悔获得心灵的平静。他们知道,所有自身的不完美,就会在主那里得到宽恕。他们要做的,只是放下目空一切的自大,不断认识自身那些与生俱来的弱点,在虔诚忏悔的同时,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这也正是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旨。影片结尾,面对两个故事,记者在错愕惊慌中选择相信第一个。那不是真相;真相只在Pi的心中,他已原谅了自己。他宁静安稳的生活让我相信这一点。人的内心种种于外界皆有幻象,唯有直面,才不会有恐惧。
或许一直以来,人就是不能面对,也不能承认人类身上的兽性。宗教中忏悔的真意大概就是为了让人类承认并不断反省自身作为一种生物而必有的兽性。少年Pi一定要改变别人对他名字的侮辱性读音,他也曾接二连三地寻找信仰;但是最终,当他摆脱困境的时候,Pi发现原来一直支撑自己活下来的不是尊严,不是信仰,而是以恐惧、求生为代表的兽性本能。它牢牢地存在于自己的内心深处,危险却又那么可贵,可贵却又绝不能长久为伴。于是,看着一路相随的猛虎缓缓走入丛林深处,他撕心痛哭——那是在与曾经无法想象却无比真实的自己告别。这痛哭,恰如彼得当时。
这两个故事并非提醒我们人性荒寒,而是要告诉世人清醒地正视自身和接受的坦然。最终,耶稣原谅了彼得,Pi也在对自身的宽恕中回归平静的生活。我想到了那年的赛课题:“如果我们对人性有充分的了解,那么对人对己都不会要求太高。”众生芸芸,多少人一直沉醉在某种被飘渺道义伪饰起来的幻象中并信以为真?当我们不得不用信仰、道德来武装自己的时候,谁曾郑重地、珍视地、友好地面对真实的内心?那曾被我们不屑的、无视的、厌弃的原来不也是自己身上无法割舍甚至难能可贵的一部分?
我们,欠一场彼得式的痛哭。
可怜的彼得,现在你是不是很痛苦?勇敢的灵魂终究还是要依附软弱的肉身。与自己和解吧,这样你才会与这个世界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