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作文点评
文章标题: 《2015年深圳一模高分作文点评及述评(一)》
     阅读次数:380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5年深圳一模高分作文点评及述评(一)

2015年深圳一模高分作文点评及述评

 

第一部分:作文点评


1

主,请赦免我的罪(得分57.5

(文章写给“主”,对象感强。题目已显祷告文的味道)

红岭中学  肖思琪

主啊,我亲爱的主耶稣,今夜我彻夜难眠。我跪在祢(是“你”的另一种写法,用于对神的称呼。这称呼大有文章!)赐予我的土地,呼吸着祢赐予我的空气,我要彻夜祷告,为我那深似大海的罪状向祢告饶:

“主,请赦免我的罪,让我做一个全新的人。请把我的自母胎里带来出来的污秽洗清,(是为“原罪”,表达有意思。)好让我以净洁的灵魂与祢交谈。

主啊,祢告诉我:今夜会因祢的缘故跌倒。而我说:我绝不会。

主啊,祢告诉我:今夜两次鸡鸣以前,我会三次不认你。而我说:我绝不会。

可祢是谁,祢是造物主耶和华之子,祢心中无所不知,祢的预言,从来都是事实。

(从材料作文写作的角度看,此处仍为引材料,不过,在“赦免我的罪”一语的影响下,成为“言罪”的一部分。)

尽管我是祢最疼爱的门徒,尽管祢行的每一次善事,祢显的每一次神迹我牢记于心,但在人性面前,我还是失去了信。当我一次次回避,一次次否决我与你密切的关系,当我一次次违背,一次次压抑信仰的良知。当我矢口否认,并起誓说明我不认你时,我心里也彻底明白了,我仅是个人,我仅是个自私、懦弱、虚伪的小人。那怕祢无数次的冼净、赦免我灵魂的罪,我也永远无法逃脱地狱的牢笼,永远无法挣脱那出生起便桎梏着我的大枷锁--丑恶的人性。

(赎罪要先言罪。对着主言罪,全无隐藏,罪感的表达如此深刻!当写作成为一种诉说,写作就没有了难处。)

我原本是不解的,犹大那个叛徒要出卖祢,祢一早便知,但未(为)何只是纵容?我也是要不认祢的,祢一早便知,但未(为)何从未减少疼爱?你前来解救的世人,如今要治你的“罪”祢一早便知,但未(为)何不曾离开?

现在我懂了。祢一早便知,世上最难改变的即是人性。祢是前来为世人献身的,因为祢一早知,信在人性面前总是不堪一击的,而我们这些信徒只是借祢的荣光,为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为自己的私欲得到满足,为这副累累罪行之躯,祈得一个救赎。

(从不解到懂,更是言罪的深入,深入至人性,至灵魂。)

主啊,我是祢的爱徒彼得,我也仅是一个凡人。在危难面前,失去勇气,在大流面前,失去底线;在自己渺小的生命面前,失去信仰。祢要原谅我,因为我是一个凡人。现在我于我巨大的负罪感下失声痛哭,一个刚刚背叛祢的门徒又来讨要祢的救赎。祢要原谅我,因为我只是一个凡人。

(“我也是凡人”,这是求得原谅的理由,只是这理由不如前文能求得原谅有力些。)

主,请赦免我的罪,我会承担所有罚,尽管我不知道哪一天还会再犯。但我知道,那一天,祢依旧会赦免我的罪。因为祢是那样爱人。

主啊,我永远信靠祢,敬爱祢,赞美祢。这是祢的爱徒彼得,奉主耶稣的圣名求,阿门!”

(收尾,因为主爱人,我永信靠祢。再到祷告文的必然结尾。行文完整。)

 

【点评】这是篇心中有主的写作,它以祈祷词的方式实现了它的感人(主)的力量。心中有主,情感就不由自主。有倾诉的对象,祈求原谅的表达就是从心底流淌而出,而不是如挤牙膏般生硬。言语自然,带着情感和张力,就让文章有一种纯然天成的一气呵成之感。一气呵成内在自含文章、逻辑,这便是情感的逻辑,甚至可以看出材料作文的引用材料、分析材料、深化材料的部分,只不过,这种文理,潜于语言背后,如同隐于皮肤之下而没有静脉曲张般地青筋暴露。

这就已经让这篇文章有别于众多考卷了。甚至让人觉得,这道作文题几乎就是专为这位同学而出,正中下怀,于是,一种倾诉方式成为一种写作方式。这给人的启发就是:你的考场写作有倾诉的欲望吗?

最后弱弱地问一句:肖同学,你真的心中有了主了?但是,我觉得,这次作文选材圣经的用意是把圣经当成文化作品、知识看待,我们倒未必简单地匍匐于主的脚下。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 葛福安)

 

程少堂补充:教师评点学生这次作文时要注意,不能抛开中国考试这个现实,只就学生作文技术本身评点作文。用《圣经》故事作为作文题材,命题意图绝非鼓动学生信教,也不是一般地考对宗教故事的理解,而只是把它当成文化作品来看待,用它来考查学生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人性的认识深度。中国学校不得传教——这是底线,也是考场作文行文的高压线。当然,不能以作文写作的口吻和形式判断学生是否信教,我们只是说:考场作文,和平时生活选择是有界限的——生活中信教自由,但是考试作文不能歌颂信教。 我们也不根据一篇作文就说学生信教,也不对信教做价值评价,只是说考试作文不能随便写。

 

 

2

易辙的人性(得分57

(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短语一般不能表达出态度,只是表达特征。所以,短语一般不表达观点态度。因此,这个题目给人悲观的感觉。文章也是这样写的吗?)

华侨城中学余宽

言辞过轻,现实太重。(入题好。引材料而先有概述或评判,是为灵活的引材料,)

鸡鸣堂外,耶稣遭刑求,无人出声为救,彼得?亦如是。

曾有人言:“我为你永远地敞开一扇门,待你入来遮风。”可是夜狂风骤雨,电闪雷鸣,你竭力叩我的门,我却欺骗自己是雨声太大,我竟无法听见。(从引材料到拓展到现实。)

易辙的人性,太稀松平常。(这是观点吗?只是一种存在,不见作者的态度。)

但我们不幸临此境,却不愿相信人性轻可易辙,哪怕是仅瞥见跟前的一个小坑,都会不假思索地易辙而避。最终确信时,是我们把别人无情地推落峭壁,抑或是别人将我们推落悬崖?若赶上大浪,辄必有一劫。

彼得以前,也不信自己会易辙的吧?

橄榄山上的约誓,犹浮脑海,师徒情深,着实称羡。我假想,倘若我是听见了彼得恳切的话语,我是会坚信的,就像义薄云天、患难与共的手足,肯冒死救出另一方的那种大义凛然。却如梦初醒,此非教人热血沸腾武侠虚事,反恰恰是普通凡人遇此险境之最真实写照。

彼得在橄榄山上的誓言,没有半点言不由衷罢?

否则他又怎会只身走到远离人群之处,放声大泣?(用了大量篇幅对作文材料进行细致分析,而且以反问句为主,是在思考中进行的分析。)

我们鄙弃彼得?

不,也许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彼得,我们也许能为最爱的至亲豁出去,但对自己的师父,耶稣,我们又有多少人敢断言同样境况下,真可以比彼得更伟大?(拓展至“我们”。)

动物趋利避害是生之天性,人性轻可易辙,推翻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决定罢了。可能绝大多数情形之下,我们未有易辙之心,却行易辙之实。(再次明确“易辙是平常之事。对易辙真的就没有办法吗?)

所以在这样的矛盾笼罩之下,我们会哭泣、懊悔,但是依然不影响我们做出易辙,背叛的决定,依然无法改变我们犯下恶事的事实。

因为我们更害怕像使女那样的人,咄咄的逼问,因为我们更恐惧手中执有刑仗(杖)的暴徒,拷打我们的正义,于是我们却步了。

在可以正义的时候选择了却步。

因为人性轻可易辙?(仍在疑问中。作者把大大的问号交给读者,然后交了卷!)

【点评】带着往常的对议论文的理解去找这篇考场作文的中心观点,会让人失望;带着惯常的思维去理解这篇文章,会让绝望。人性轻可易辙,是的,就是这样。彼得是这样,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虽然结尾用的是问句,可是,读者心头的问题没有在读过文章之后消失。

应该是题目所显示的那样,这是一个无解的问答:易辙的人性。让人想到梁漱溟的天问“这个世界会好吗?”可是,面对易辙的人性,人总不该就没辙吧!

一篇语言好、结构好、书写也好(评者看过卷面)的文章,就这样让人绝望!真不甘心,真想见见这位余宽同学,再问他一声:人性轻可易辙?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 葛福安)

 

 

3

熬(得分56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  万宇晨

中国有一句话,叫“多年媳妇熬成婆”。中国官场有一个词,云“熬资历”。又有这样一个笑话:

“只要你在三十年代和鲁迅握过手,和郭沫若合过影,和一众元老留过念,到了现在,把知道你底细的人都‘熬’死了,你再不学无术,也能混一顶‘国学大师’的帽子。”

从以上三事,我大胆抽出一个概念,姑且命名为“熬文化”。这“熬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这学生真厉害,起笔不凡。我们姑且不看其论述,他选用的这三例就足以引起我们的赞叹。面广意深还幽默,有林语堂先生烟斗文学的闲散之风。)

其一为“不抗争”。媳妇位卑,自然该受婆婆的压制。而面对可能的欺压,不反抗,反而要熬。只求一味隐忍,而不去改变,熬到自己成婆以后,再去欺压自己的儿媳妇。更甚,不只于婆媳关系,大约熬得久了,众人都熬出了媳妇心理,遇到困境,只知要熬而不求改变,似乎如此便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真好!这是个肯动脑子的孩子。你看这个孩子,不急着给你举例,我有自己的思考,“熬”是有特定的内涵的,这内涵之一、二、三待我为你一一揭晓。这需要作者真的动脑了,真的透过现象去探求本质,很难得的。他的思考与停留在材料做平面的分析式的文章之差距何以道里计!那些文章,“事例+名言”式和结论往上一套,完事儿;高级一点的,为了能唬人,还常常选一些所谓的文化类的例子来增加其“文化味儿”;更有的把脑筋用歪了,把一句每个人都能懂的话讲得让每只鬼都看不懂,来显其深刻。并且,这种文章还真是唬住了一些评卷老师,还能得高分,于是他们屡试不爽,暗自爽歪歪。那种“装”的文风真该杀!)

我深怕当今的中国人,还在被这“熬”字影响着。

其二为“不做事”。要想获得地位、财富,不靠努力奋斗,反倒靠熬。评定功劳,也不靠谁做的事多,而是靠谁熬得资历老。长此以往,老人处处摆架子,标榜自己的老资格,而新人处处唯唯诺诺,羡慕着老人的老资格,正经的工作,反倒没有多少人认真去做了。无论工作做得好与不好,最终认功行赏,还不是按资排辈?每个人都只想着熬死别人,又怕着自己被别人熬死。(这句话特妙,呵呵)

最精于此道的,大约是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内阁首辅徐阶了。此公最大的功绩,便是斗倒了奸相严嵩,方式却是熬!熬到严嵩八十余岁老眼昏花一举功成,此前却做了十余年严嵩的助手,装了十余年孙子。上台后人称“甘草国老”,----所谓甘草,百病皆可入药,却无病可医。以此讽其人只知和稀泥,于国无半点益处。(这孩子的思维是很深刻的,且带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其一、其二充分显示了他批判性的思维特征。且值得说道的是他行文的从容,到了此处才出现例子,不是一般学生之所敢为。但他不拘泥于常规,因为他的分析足够深入,足够吸引老师的关注,所以也就有了行文的自由权。此处用例很好,吻合分析,是真正服务于作者思想的材料而不是硬掰过来的“无辜的例子”。)

我也深怕当今的中国,还在被这“熬”字影响着。

其三为“支配”。我熬成了婆婆,自然有理由去支配媳妇。我熬成了资格老的,自然有理由去支配资历浅的。或有忧患者,虑于媳妇、小子,资历浅的怎么办,答道:“无妨。子子孙孙无穷尽,总有更小的的受他们支配,只要他们肯熬。”(拟出问答的方式,写得多活泼!)

我更深怕当今的中国人,还在被这“熬”字支配着。

曾读到文字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人王选博士的演讲,他说:“我提议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要再拿奖了,把机会让给工作一线的年轻人。”

我多么希望中国的老人们都能像他一样,不再求年轻工熬资历,而是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放开手工作的环境!(这里分析与举例有距离,吻合度不高。)

我也多么希望中国的年轻人能意识到:我们不要熬的文火,我们要直接加热的武火(有“文火”,就有“武火”,好!),我们要用自己的热情打出一片新的天地!

点评:本文是一篇佳作,毋庸置疑!作者敢出新意,立意不凡。在大家都赞“熬”时敢于贬“熬”。且以“熬文化”切入透视中国人的深层心理,角度新颖,现实批判性强,力透纸背,很漂亮,没有相当的思维能力是无法做到的。行文既流畅深入又取巧,三层展开深入解剖“熬”的内涵直指其要害又以高考作文常见的并列式结构展开,主题句明显,相当取巧。值得称道的是他精辟的论证,鞭辟入里,自成一体,这是大多数人云亦云的学生所无法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篇文章当之无愧的就应当成为榜样。榜样的力量不在于让你模仿,而在于激活,通过看到别人的思想受其震撼来激活自己的思想,大胆表达,这才是作文的要义。因此,此文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纠偏作用,对于高考考场上思维贫瘠机械模仿或者装腔作势动机不纯的文风的纠偏。

当然,此文还有提升的地方。文章的尾部思想力量较弱,如能综观“熬文化”的三点内涵,指出中国人之所以能忍辱负重,不抗争,甘心做奴隶其目的是为了熬出头来当上奴隶主,支配统驭一切,实现权力的反转。而他这种熬的过程是极其安全的,因为他不做事,不出头,不功高盖主,不比业绩只拼命长。这样,中国人就能先做奴隶,再做南郭先生,最后就稳做了奴隶主了。而我们的文化环境也是鼓励这样的晋升之途的。如能这样,把前文三层的逻辑关系做一梳理,那么讨论就会更加深入。

当然,瑕不掩瑜,在限定时间内这位同学能有如此精彩的表达,实在值得我们的赞赏!(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 黄晓鸿)

 

 

4

 

熬(得分55

光明新区光明中学  管广艺

 

观于此偌大浩瀚世界,有庸有圣。(起笔难,如此起笔,不难!庸与圣,煎与熬,这两对词语架构全文。这是深思的结果,给人警示:写作,先想清楚了再写!)庸者熬不过冗长慢火,贪于煎之痛快一时;圣者坚守本心熬过细长弱火,亦抵过煎之猛烈异常。(是庸者必然煎,还是煎而成为庸者?可不可反过来说:熬不过冗长慢火,贪于煎之痛快一时才成为庸者?这样说是不是与下一句就顺些?)或可曰:熬,乃通向功成名就之门。

纵身居困苦逆境,耐住熬的冗长,可有所成。(分论点+例子)夫如苏秦游说泰国无功而返,家人漠之(什么叫“漠之”?就是冷漠他的意思吗?)。苏秦耐住了凄清冷落,度过了数年冗长的熬,方才(方就是才。)学有成就,改游说六国合纵抗秦,居六国之相之高位,率国印。试想苏秦未得耐熬的冗长,则徒一失落书生枯坐终老而已。观此可谓曰:耐熬之冗长,应有所成。

或生不逢时,忍受熬之炽热,亦可有所成。狄更斯生于文学渐趋衰败的庸碌且奢靡之英国社会,或因才华无机会得以施展而郁郁终生,然而,他只是静心抒写安静的文字,任其底下的暗流直抵英国社会的芯梗。可以说,他的文字挽救了一个文字荒漠的时代。正是狄更斯忍受住了之炽热,才成功地挽回了属于文学的时代,留与后人传说。观而曰:耐住熬之炽热可有所成。(这一段写法与上一段相同。)

非独圣得耐住熬之艰难,亦有众庸者只贪于煎之猛烈痛快一时,而致一无所成。

(到这里看到文章写法有了变化,明白上文是写因熬而成,下文写因煎而败,文章正反比照,结构也相当清楚。)

因嫌兵法之冗长,而贪习武之爽快,只得是一夫之长。项羽幼时其叔父曾教之以兵法,而项羽习数日便弃之,只恋于习武之一时痛快。长时虽有破釜沉舟之美名,却致自刎江东的悲剧。析其果而溯其因,或可说项王只贪图习武煎之一时痛快而耐不住习兵法熬之冗长致此果。观此可曰:不耐熬之冗长,则未若外强中干,无所成也。

异于煎与熬者,虽有浩瀚江山,亦可倾覆一时。隋炀帝耐不住统治天下的煎熬,索性置之不理,派遣官员开凿大运河,耗资无数,以致民怨载道。又以隋炀帝骄奢淫逸,终致天下混乱,军队倒戈相向,隋朝亦亡。此盛世之覆,或可归咎于杨广耐不住煎熬之辛,则可曰:不耐煎熬,盛世亦可覆灭于顷刻间。

耐住熬之辛,则可致功成名就,留以生前身后名,哪怕白发已生。观如苏秦、狄更斯之熬,与项羽只耐得之前,杨广耐不住之煎熬,综而述之则可曰:熬,乃是成功的前提。(真是综而述之!)

【点评】一个熬的题目,作者把它分解为熬与煎,与它们对应圣与庸,再对应成与败。这样一个题目,能有如此清晰的写作切入,应该是一种巧妙的写法。有此文章筋骨,再加血肉即成完整的一篇文章,而且血肉也相当厚实。作为考场作文,这不失为一种得分不俗的写法。

当然,这种分论点+例子式的段落写法,对于熬这样的命题作文也未尝不可。但是,这里仍要对这种写法提出一些建议,虽然这篇文章对事例的分析还是很充分的,但是,看了一段就能推知其他段落,而且例子也大为人熟知,思维含量就低了些。

再有就是语言。文言写作最忌半生不熟,文白夹杂,少了纯正。这不是中学生写作正途。这种现象在当下考场作文中并不少见,但是,有几个能接近《赤兔之死》的水平呢?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 葛福安)

 

 

5

熬(得分55)

                     深圳中学  陈嘉欣

生而为人,就要接受人和事的各种可能,渡过一个个春秋冬夏;生而为逐心者,必学会“熬”,熬过漫漫苦涩,忍耐寒冬,向那柳暗花明处走去。(开篇句式工整,出语不凡。论点:“生而为逐心者,必学会‘熬’”。“度”字写成了“渡”。)

我生而为逐心,所以我愿熬。忍耐漫长的火焰烘烤,只为一品熬成时的浓郁芬芳。而世人所理解的逐心,大多与我不同。他们更推崇“煎”。忍受短时猛火炙烤的痛苦,似乎便能达到自己心之所向的伊甸园。(本段回扣材料,突显“煎”“熬”之别。不过,似也无必要硬把“煎”说成“世人”的主动选择。)

其实不然,“煎”出来的成品往往用火过猛,受热不匀,难成精品。然而“熬”费时长,做工精细,最终熬成时,必是精华。

有些人,认为他们逐心必将轰烈,追梦必将直接,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无需忍,也能达到路的彼岸。他们却不懂得,真正的逐心是不会回避现实,是会懂得忍耐许多的东西的。他们会做出重大决定,向现实妥协。现实要他们坚强他们便坚强,要他们圆滑便圆滑。这不是谄媚,是一种“熬”的智慧。(在进一步的比较中解释“‘熬’的智慧”,奠定议论之根基。然而将“与世俗同流合污”“妥协”“圆滑”一齐看做“‘熬’的智慧”怕是不妥。另外,“谄媚”和“圆滑”本来就有很大区别。“路的彼岸”也有点费解。)

形同游行于文学圈外的王小波,狱中的顾准,身陷泥沼仍逆水行舟。熬过漫长的文革与世人的风言风语,熬过狱中的一切寂寞与不甘,方成名于天下,方品味到自己的浓郁芬芳。

形同卧身于传销窝地只为揭开传销丑恶真面目的慕容雪村,熬过整整八年,终为世人揭开传销面纱,他最终熬成心愿。(列举现实中的一组简例,较为充分地论证了观点。可以在“熬”的具体表现上多用些笔墨。)

古人亦如此。由今溯古,有效地拓展了议论话题。不过一般来说,由古到今才是更好的行文指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蒲松龄在踏遍大江南北寻求素材,遭尽众人讽刺与白眼时,不屈不挠,甘愿熬过这漫长苦难,最终铸成《聊斋志异》。

他们生而为逐心,不贪“煎”,甘愿“熬”,终成大器。(举例后的分析小结,结合前文的比较,突出论点,言简意赅。)

我们亦当如此。(由人及已,增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君可知史铁生先生罹患疾病却写出生命之不朽的《我与地坛》?君可知弘一法师经历漫长顿悟方抒发出“华枝春满,无心月圆”之感慨?(本段内容有点偏离“我们”,举例与前文同质。)

泰戈尔诗言:世界以痛吻,要我回之以歌。(在这里,“痛”是熬,“歌”就是熬出的天地。)

不错,我们当如此。熬过漫长的火焰烘烤,回以世界以歌,回以我们的心灵圆满。

逐心者“熬”,熬过之后,便是柳暗花明,春暖花开。(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点评:这篇考场作文,紧扣题意,挥洒自如,显示了作者一定的驾驭能力,语言表达比较成熟老练,有文艺范儿。不过,细究之下,仍有提升之处:核心内容稍嫌不够集中、不够分量,可以试试压缩开头的篇幅,充实主体部分的论述;层次也可以再简洁、清晰一些;论证方法上,举例论证之外还可兼用对比论证,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点评教师:深圳外国语学校  周  梅)

 

6

熬(得分55

深圳中学  夏商周

随手打开电视,看见《舌尖上的中国》讲起中国人的熬汤的技艺,辅以精湛的解说辞,使我不禁回味起“老火靓汤”。它虽远没有煎炸爆炒的刺激,但能使人唇齿留香。(看似不经意的起兴,却是为点题做准备。这种跌开一笔的开头,好!)

熬,实是一种澹淡宁静的人生态度。(亮明观点,对命题有清楚的认识,明确的定位,单独成行,醒目清晰。)

杨绛和钱锺书先生的一生相依,乃是一种温和的“熬”。(他们这种“熬”是什么呢?本段始终未说。如果能概述一下,和第三段开头才能很好地照应,思路方显层次。)翻开一册杨先生所著的《我们仨》,便可看见通篇的买菜做饭、捶背揉脚,间以全家三口藉着雅兴吟诗作对。他们一家知识分子在十年浩劫中惨痛的被迫害经历,也从笔下缓缓流出,冲淡平和。(这一句是提炼的关键,但是作者让它溜掉了。)他们的生活无疑是“熬”,没有激情澎湃,但是时刻无不散发出清新恬淡的柔香。从平常琐碎的小事里品味些许生活的滋味,是“熬”出了清甜的汤。(不忘点题,又会点题。)

平静的生活于家庭是“熬”,(若以此概括上段钱杨二人十年浩劫中的生活未免平淡。)静思冥想于个人更是“熬”。(过渡句,文章层次好像进了一层,但是,从生活到冥想,是什么逻辑层次呢?)佛言:“静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当得宿命。”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自我内心的修炼可谓无比重要,就好像磨镜一般,亦不能够一蹴而就。还需沉静心灵,从一点一滴中体悟人生,而不是“煎炸”出一点浅薄的认识,如此必无法深入(病句)无论是禅宗的南北两派,无论是讲求“顿悟”还是“渐悟”,都以长时间的冥想为基础。世尊况且在菩提树下静坐三日夜方得证道,何况常人乎?(佛家的求道之法在此似不宜作为“常人应静心”的佐证,有大小颠倒之感。前面引佛典足矣,不必再添。)

虽说只有“熬”才能烹料出意味隽永的精致菜肴,总有人心急想吃热豆腐,想以快餐模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人生。(“虽说...只有”用得好,文章内容的拓展由此来,把文章内容引向反面,引驳论入文。)自网络时代全面到来以降,“芙蓉姐姐”、“凤姐”、“百元哥”等流,借并不光彩和令人愉悦(取悦于人)之事博取一炮打红的机会,以此获取浮名与钱财。不料只能昙花一现,贻笑大方。此类人等不妨比作猛火煎炸的厨子,不会把握倒把自己成名的梦想煎糊得面目全非。(此喻妙哉。点到为止,适时点题。)

充满激情的人生是令人向往的。然而从平淡的生活中也应“熬”出长久隽永的滋味来,在物欲横流的丛林社会里也应“熬”出一点清静自然的淡然来,而不应为博取声名而锋芒毕露,以免倒头来伤了自己反慨叹早应澹泊宁静。(精当的议论是总结,亦见理解的真功。)

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有曰:“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言语虽短,却是道出了他一生文火慢炖“熬”出的事业里的核心感悟。人生,是要慢慢“熬”。(似冗赘。)

【总评】:

这是一篇“眉清目秀”的文章。审题清楚明白,第二段的观点的亮相清爽。行文不忘扣题,对比论证,立意明确。语言平实自然,简洁干净。虽偶有瑕疵,考场作文非是宿构,已属难得!                                    

(点评教师:深圳外国语学校  刘琳霞)

 

7

熬(得分54.5

福田外国语高级中学  曹志峰

越王卧薪尝胆十载举兵灭吴;司马迁受宫刑却著出绝世名篇;贝多芬双耳失聪但谱出生命华章。(排比开头,事例典型。这三者均是饱经挫折与磨难,熬住了艰辛与苦痛才终获成功。虽与下文的分论点相吻合,但似乎不能兼顾其他两个分论点。另外,这些名人的出镜率也太高!)他们都在“熬”。(明确点题,简洁有力)

,多么平凡的一个字眼,它不及“拼”、“抗”,包含生命的艰苦和挫折,但同样,他暗示着不达目的、永不放弃的决心。(解释核心词“熬”,可以确定文章的议论基础。)

面对挫折,“熬”出希望。(分论点一)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它们都在磨砺着我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对面挫折,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可能过程太过漫长,它们会一点点消磨你的激情,挫伤你的斗志,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长时间的煎熬,喝不到好汤;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得不到好的成功。总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不管多么困难,前方总有希望的微光。(本文由三处语句引用,给了我们极好的启发,即可以在写作中借鉴引用课文,好用。)

面对成功,“熬”出平淡(分论点二)成功带来的喜悦往往让人迷失了方向,停泄不前,不少英雄在成为“英雄”之后一落千丈,成为被人遗弃、鄙视的人。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得来的成功在短时间内毁于一旦,不免让人心生感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人追名逐利。想获得成功难,可孰不知守住成功却是难上加难,它必须经历时间的打磨,一点一点的看淡,最终熬出平淡。(这个分论点不错,比较有新意。可能大多数人会想到在“穷”时需要“熬”,而作者告诉我们在“达”的情况下也要有“熬”的品质和心态,有启发性。若能在后文中讲明原因,充分展现自己对此的思考,文段就不仅有新意,而且更有深度了。)

面对梦想,“熬”出辉煌。(分论点三)如今的我们处在人生的转折点,“十年磨一剑,只待金榜题名”,可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个风口浪尖丧失信心,变得迷茫、颓废,他们可曾想过,熬它个百十天,自己更上了一个台阶。自己的梦想便会更近一步?我想说,十多年的努力只剩下百米冲刺,熬下出便是辉煌。(本段有现实感,能感受到临近高考时,作者心中坚定执着的精神,有一定的感染力。)

“熬”代表了一种坚忍,代表了一种执著,代表了一奋起直追的信念。这正是我们当代人所缺少的,我们害怕付出太多,总是轻易的被打败,害怕多年的等待变成一场空。但不去熬,我们便不会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悟,不会想要去拼去自己一切去换取些许的成功,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成功后的喜悦竟是那么美好。(这一段总结,意图联系当下。与上文的三个分论点没能完全扣合。)

请“熬”出希望,“熬”出平淡,“熬”出不留遗憾!(结尾,扣住了三个分论点,总述全文。)

【点评】作为一篇考场作文,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完整。以三个分论点构成并列式,结尾回扣全文,再次点题。行文中始终扣住“熬”,重点突出。这些都让这篇文章在阅卷场中获得一定的优势。而且,本文有一定的新意,指出“面对成功,‘熬’出平淡”,可以适当调整文章的层次,将“面对成功”放在最后一个层次,这样逻辑层次更清晰。

另外,文章的主体部分略微有些空洞,分析说理的逻辑性还不够。对关键词“熬”有一定的理解,但没能在主体部分展开论证,似乎把“熬”换成另一个词也可以讲得通,文章因此而流于形式了。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  詹先琦)

 

8

君子有杀身以成仁(得分54.5

福田中学    

子曰:“君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橄榄山上,鸡鸣堂外,彼得完全背弃对耶稣说的信誓旦旦的话语,一次次躲开众人的眼睛发誓不认识耶稣。这是“求生以害仁”,弃“信”“义”于不顾,适才立誓,随即违背,小人也。(分析材料,解释标题,能自圆其说,用语简洁)

在当今社会,和平年代,虽然没有“杀身之祸”,无从说“杀身成仁”,但从现代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应该解释成:人们不应该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背弃人生准则,反而应有一定的时候去放弃自身利益而成就它,可以是“信”“义”“爱”......要有牺牲精神!

(用解释法去阐释观点内涵,方式好,但是表述上还不够成熟。)

 “杀身以成仁”的极端例子:樊於期,因得罪秦王,逃去燕,受太子丹礼遇而心怀感激,于此同时秦王以千金、万户邑悬赏樊於期。而他听闻荆轲要借樊於期的头颅求见秦王,樊於期慷慨自尽。为成“义”的美名,献出生命。相传尾生与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至,尾生仍在桥下苦等,后来涨潮,尾生淹死于桥下。成就了“守信”的美名。

(两个例子,一个舍生取义,一个舍生求信,正面论证)

不一定只有放弃生命才能成就这般美名。君子有“杀身以成仁”的精神。邹阳身在狱中,冒着死罪的可能,写下《狱中上梁王书》;李斯在被驱逐的可能下,写下《谏逐客书》。於陵子仲放弃楚王的万镒聘金,携妻子为人灌园,以成就他的“仁”。因此,孙叔敖“三去之而无忧色”,许由“洗耳于颖水之滨,躬耕于箕山之上”。实在是有他的道理啊!

(三个例证,行文简洁,但缺乏具体深入的分析,导致例子和观点不能很好联系起来,读来有疏离感。)

而现如今,人们汲汲于富贵功名,追名逐利,比如黑心的食品商家,为增加利润而侵害消费者公益,并对他们造成健康、心理上的伤害。这不就是“求生以害仁”吗?

(关注当下社会现象反面论证。)

难道我们不应该培养“有杀身以成仁”的精神吗?首先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人生准则、价值取向,并以此为人生准绳,努力付诸实践。再者,当遇到利益时,请不要为了自身利益,“求生以害仁”,而要有牺牲精神。

(这段论证 “怎么办”, 形成递进式结构。)

感人的智慧流传千百年仍被奉为真理,自然有他的道理。你我皆要践行之!君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结尾重申观点,呼应标题。)

【点评】本文在写法上是一篇比较常规的考场应试议论文,有着明显的优点:

1、观点明确,分析所给材料,从批判彼得的角度提出“君子有杀身以成仁”的中心观点,自然切题。

2、运用例证法从正方两个方面去论证观点,然后提出“怎么办”,最后结尾重申观点。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3、所选例证材料多为古例,使文章呈现出一定的文化底蕴;也能联系当下现实反面论证,让观点具有现实意义。

当然,细究之下,这篇考场速成的文章也有着不足:

1、中心观点为“君子有杀身以成仁”,但却没有对“杀身”“成仁”作更准确更清晰的自我界定和解读,导致后面的论证在概念和逻辑上出现争议。(建议进一步指出“仁”非普通意义上的“仁爱”,而是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杀身”也未必是真的要牺牲生命而是泛指牺牲,舍弃等,“杀身成仁”,就是指当自身利益和人生准则、人生信仰发生激烈矛盾冲突的时候,要能做到舍弃小我,成就准则和信仰。)

2、事例论证时,个别材料不够典型,且忽视了对例子的具体分析,说理不够深入。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  蒋艳珍)

 


最后更新[2015-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