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作文点评
文章标题: 《2015年深圳一模高分作文点评及述评(二)》
     阅读次数:329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5年深圳一模高分作文点评及述评(二)

9

熬(得分54.5

南山区南头中学  梁茵

试玉先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煎出来的成功是烟花,是流星,匆匆燃烧便没入夜空,熬出来的成功才能有香气馥郁,经久不衰。因此,成功熬出来的。(开头引用白居易诗句,生动形象,并正面立意,主题明确,入题较快。)

不经熬制的成功注定短暂。海明威一向以硬汉的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他曾扬言要打败屠格涅夫,让莫泊桑趴在地上说胡话,在他的朋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也立马匆匆下笔,希望能实现他曾经夸下的海口,但他这本小说并不能得到评委们的青睐。而他的成功却是在失败后多少个星辰寂寞的日子里,遥望大海,写下的那个老人的故事。匆忙的下笔让他受挫,失败的熬制让他重生。(“失败的熬制”与“不经熬制的成功”似乎还可以再斟酌一下。)反观今日,名利场上仿佛都是中了“出名要趁早”的毒,“学术超女”层出不穷,恍惚间的灵感便以为能传之后世,浮躁的人心忘了本心。你看那月华如练是九万次潮涨潮落才有的微光!成功是熬出来的。(“反观今日”有与前面对比之意,深化本文主题。)

熬制成功要耐得住寂寞。曾经惊叹于《康熙大帝》这样的帝王史诗,后来发现这是其作者的精诚所至。国家的荒乱让他流落村野,早年的时候谁敢谈文学,劳动才是最光荣。可也就是岁月的荒芜,更炼就他今日的辉煌。哪管山穷水尽,他只醉心读史,积势待发。在那萧艾遍生的岁月中,心中那一丝信念将他苦成一味良药,就是那段孤寂的岁月,充盈了他的笔端,让他在日后冲出山隘。二月河,那磅礴的史诗更是他内心的独白。成功之前总有黑夜蚀食人心,但忍耐让人守来黎明。(以二月河的例子来说明成功是要耐得住寂寞的熬制。)

或许,煎炸式的出名能满足一时,但请看,那快男超女如今何在?或许,长久的等待能把媳妇熬成婆,能让美人花白了头发,英雄锈了宝剑,但请看,《三都赋》墨间是左思一头秋霜,江边是姜尚依旧闪光的直钩。小小的火苗舔的瓦罐,一丝丝的灼热都叫人难耐,世上没有一种成功是忽然之间的,而失败才会只在刹那间。

煎炸式的磨炼让成功像“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蝉在地底蛰伏了七年,只为那一个夏天里鸣得响亮,蝴蝶甘愿作茧自缚,在蛹中错过夏风与秋叶,年轻人啊,又何必囿于短暂的成功?(这两段把熬与煎对比来写,再次强调本文熬的主题。)

每当回首旧事,成功前那段漫长的熬,怎能不让你落泪。

人间的是非如山上的陈雪,已为坚冰,人间的繁华如飞越的骏马,转瞬而逝,大千世界中,也只有熬才能让我们的心长存,成功是熬出来的,(再次点题,文章至此应该可以结束了,后面这一问是否可以省略呢?)何必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点评】文章观点非常明确,且有相关例子予以印证,更能通过对比的手法来进一步深化主题,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个人觉得,第二段的思路是否可以再清晰一些呢?比方说,可以先写成功是熬出来的,然后再以不经熬制的短暂的成功不叫成功来进行对比。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写熬与煎的对比,是否也还可以再深入一些。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  黄永辉)

 

10

熬(得分54.5

深圳外国语学校  陈镜先

梁启超曾言:“做学问,既要猛火炖,又要慢火熬。”熬是一种长时间的艺术,凡求学之人,熬之功必不可少。(开篇引用启超先生名言,切入主题,而且从“求学”方面切入,口子很小,指向明确。话不在多,可谓恰如其分。)

熬是间接加热,比煎缓和,用时较长。煎是直接加热,比熬猛烈,用时较短。(引入作文材料,阐释“熬”“煎”,使后面的行文有轨可循,不致于离题。)煎可使人在求学之时富有动力,敢于广泛涉猎;熬则使人富有恒心,将知识消化得更透彻。(动力和恒心,为“熬之功”的具体与深化,已经为全文奠定议论的前提。)陆游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熬,实在是一门持续终生,也让我们受益终生的技艺。求学探知,岂能忽视“熬”之奇功?

在求学之时,将熬作为一种处理知识的做法,可以使学者将知识消化得更透彻,从而获得更有深度的思想。俗言道:“慢工出细活。”熬即为慢工细活之一。梁启超教子有方,时常叮咛子女求学读书时须将熬与煎结合起来,故其子女读书思考有持恒之心,字字细读,句句精思。以“熬”为教,梁启超终将子女培育成见解深刻、知识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师。可以说,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建筑才华,是用慢火熬出来的。(夹议夹叙,举启超教子有方之例,集理性和故事性为一炉,读来饶有趣味。由此可见熬如刺绣中的一针一线,如书法中的一撇一捺,如绘画中的一点一染,虽费力耗时,但使人卓越出众。

作为一种缓和的工艺,熬能带给社会更多有内涵的精神财富,催生杰作。当今社会太多快餐文化、碎片信息,文艺工作者为了求易图快,更爱采用“煎”之工艺而忽视“熬”之慢活。诸如心灵鸡汤、一周速成之物盛行于世,受到热棒。(思维活跃,有现实针对性:在肯定“熬”能带给社会更多有内涵的精神财富的同时,批评当今社会追求“煎”之 快餐文化的不良现象。)曾记否?十年磨一剑,宝剑当从磨砺出。曾记否?佳汤珍馐当从熬炼出?(连用两个“曾记否”,多角度举例且文笔简洁。)民国大师冯友兰,身处八十高龄,仍然在病痛之中花费十年时间写出一哲学著作。著作是熬出来的,设想冯友兰采用煎法写书,一代哲学史是否沦为街头之《一周哲学速成》?(举例意犹未尽,顺手再来一个典型论据,并且又加以“设想”,两相对照,说服力自然加强。)弃熬从煎,实乃中华文化之大悲矣!(痛惜文化,可谓又深一层。)

欲熬出精品,自当有勤勉之心、求知之心、刻苦之心。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熬炼之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切莫轻易放弃。否则熬功尽弃,所熬之物亦成难食之渣。(肺腑之言,以诫他人。)

以熬求学,大师出于此也。(用语铿锵,戛然而止,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点评】熬可写的内容多矣,本文则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只写求学做学问,在确定写作内容上可资借鉴。确定写作内容后,文章就咬住青山不放松了。文章抓住了原材料中的两个关键词“熬”“煎”,并以此作为全文展开的两个角度,而在论述时又将重心集中在“熬”之上,准确的捕捉住了命题的意图,故而在切题上做得很到位,而且论证有理有据,不觉空泛。其次,在结构方面,本文起承转合做的很规范,无丝毫拖泥带水之嫌。再就是语言以短句为多,较有力量。

如果硬要鸡蛋里挑骨头,本文有两个地方可以注意一下:一是第三段总结有“由此可见”一词,从字面上看,应该是对上文做一个归纳,可是没见到相关的内容,仓促之下作者马上转换为“熬如刺绣中的一针一线,如书法中的一撇一捺,如绘画中的一点一染”,未免给人突兀之感。

(点评老师:鲁  力)

 

11

熬(得分54.5

深圳第二高级中学  程淑婷

 

好汤都是熬出来的。(是材料中的一句,更是本文中心观点。)

都市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对功名急躁不安,大多数人都是煎着往前冲的,只有少人是慢慢地熬着。(有点联系现实的味道,这一段与上与下,都似少关联。)

煎与熬不同。(找到了下笔的一个好角度,也是扣住材料的写法。)

煎的加热方式比熬猛烈,但用时短。这就好比人们刚开始满怀激情的奋斗,而很快筋疲力竭。反观熬,它需要耐心地等待,精心地慢慢操作。

能在浮躁不安的世界里,熬的人着实不容易。(熬之不易,进入论证的第一步。)马云,从中学开始慢慢熬,开着小火,慢慢的释放自己的能量,直至熬出阿里巴巴的上市。“最美教师”,她用生命的小火焰,推开命悬一线的几个学生,熬出了她生命的光辉。乔而斯,用咬了一口的苹果,熬制出了世界市场的浓汤。(三个材料,马云的分析最为贴切充分,“最美老师”最不贴切,乔布斯语焉不详。)

熬的精髓在于执著。(从“熬之不易”到熬之精髓,进入论证的第二步,思维上有递进。)执着于梦想的人,都该具备熬的精神。在追逐梦想的途中,很多困难挫折让人难以接受,也许在空泛的道理面前,执着的普遍性让人惊讶,它也许不能包治百病,但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它洗涤了我们的心灵。(不用分论点+事例的写法,在说理,好!注意这段里的加点词。)

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背弃自己所坚守的东西。(“熬之不易”因而“易背弃坚守”,进入论证的第三步。)但是若有熬的精神在,请不要随便放弃,因为它终会熬出一碗洁白无暇(瑕)的清汤,让你明白成功的回报。

熬的过程确实艰辛,偶尔让人感到无望。(“熬之不易”到“感到失望”,进入论证的第四步。)痛苦的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时间,才能熬制成功。正如诗中所说:“风云过鸟路,江汉限无梁。”(论议论文中引诗句,改变文章的古板之相。这个可以有!)人生的长途可谓世事无常。也许人们艰苦过一瞬,别时的辛酸随着回忆渗透。而人要活着,并且干净,在我们需要奋斗的当下,熬出一壶好汤是关键。(引诗句之后,议论的语言也更有味道起来。)

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必须有一颗熬下去的决心,不让自己后悔的勇敢熬下去。万达董事长的成功,源于他的吃苦耐劳,而贝多芬的音乐造诣来源于他熬着耳朵失聪的痛苦,熬出来的精髓。(又回到分论点+事例的写法,与第六段有何不同?)

这些人的成功是因为他们拥有熬下去的勇气,他们也许不是那么完美,但经历过苦难,耐下心来的他们确实成功的熬制了一碗心灵鸡汤。(这算是总结段了。属于议论的收束。)

熬是一种生态,更是生活的精髓。它可以让许多人实现梦想,熬的汤都是好汤。(全文的总结段,漂亮收官。)

【点评】虽是写命题作文,但命意还是要自己去定的。本文开篇即定立意:好汤都是熬出来的。开门见山,直奔主旨。

文章可见出作者在分析论证方式上的用心和纠结。用心处可看出文章分析的逻辑层次,纠结处在于论证是以说理取上还是走“论点+事例”的老路。前者见出强势逻辑思维能力,后者可以弥补字数之不足。前者成为全文的主调,而且显出递进之势,思维推进的路径很是清楚;有些段落用复句、句群架构起来,就不是仅仅叠加事例所能比的了。后者出现两次,其中以马云部分写得最好,其它则应再斟酌。好文章也是熬出来的。(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葛福安

12

熬(得分53

深圳中学  贺文珍

熬一碗好汤,由清到浓,则无味到芬香。熬一个人,由浮躁到静心,由静下来到拼上去。体味熬的滋味,酸甜苦辣,一路上伴我熬过来的人就如同汤中佐料,成就一碗热汤。(从熬一碗汤到熬一个人,然后点出“一路伴我遨过来的人”,显出了文章的抒情的优势,在议论文一枝独秀的当下,这也是不错的选择。)

好汤都是熬出来的,浓汤寄寓着家人的深情。每逢周六母亲休息,她总要为我熬一碗汤待我归家品尝。她常常跟我说,周六是她最忙碌有一天。因为她总要想做什么好汤等我回家。她对我说:“高三辛苦,身心都要熬,如同的各的浓汤,慢火熬制才出真味,我相信你能战胜自己!这一年我与你并肩作战。”我十分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每碗浓汤都是给我最大的鼓励。(“熬汤”中见亲情。)

守得云开见日明,薄纸黑墨现真情。毕业的学长离校前给了我一幅字。他问我:“我已经走过这条路了,你也能熬过来的,对吗?自信是最好的装备,坚定前行,加油,相信自己。”我揣着他的字,心中无限感激,那是他对我的祝福与企盼。我不能辜负他的期待。(学长期待,自己也能熬过高三,见友情。)

静下来铸剑,拼上去亮剑。这是我们班的标语,是老师对我们的教诲。高三一大半过去了,已记不得多少次迷茫与失落,雀跃与欢呼,开学前焦躁不安到现在静心蓄力,我被这时光的小火慢慢熬炖,等待着最后的芳香四溢,等待我最后的亮剑高考,所有艰辛与努力与汗水都是值得的,何况一路上,老师这盏明灯一照(直)引导着前行的路。(高三共同熬过,师生情。)

我深知,人生这条岁月的长河有很多要熬的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熬其筋骨,空乏其身......我仅是熬过我人生的第一道坎,岂容我气馁哀怨?看那司马迁,在无奈与悲愤中熬出了史记;看那宋濂,在贫穷与困苦中熬成大业;看那李安,在众人怀疑中熬得出人骄傲;看马云,在高考失意中熬出另一番人生。(句式整齐,而且紧扣中心词“熬”,语言见整合的功夫!)我顿时(顿时:有些夸张)充满了勇气与力量!芸芸众生,都在苦海中熬、等待。时机总会成熟,花总会开。所有的人叮咛与祝福,所有古往今来的事迹都是我熬过路的动力。(言志段,却走向了议论文的写作路子。)

我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相信守得云开见月明。熬的路上我尝遍失意的酸,亲人的甜,考试的苦辣。这条路是我慢慢熬过来的,我感激所有伴我同行的人,珍惜这宝贵的时光,熬,不是痛苦,是生活的态度。好汤都是熬出来的。(总结段,回应上文,再次点明主旨:好汤都是熬出来的。)

【点评】在满眼皆议论的卷子中,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有独特之处的。这是一篇“有我”的文章,有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有情感的表达。其实证明了一个事实,议论文可以实现的,记叙文也可以实现,言志可以为诗,缘情也可以为诗。

从家人到友人再到老师,用一个熬字串联起来,有了议论性散文的模样。只不过,还可以思考文章的那一段议论文式的“言志”,如果改用议论性散文的方式又该如何表达呢?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 赵淑杰)

 

13

熬(得分52.75

宝安区新安中学  周芷晴

《留侯论》有言:“古之所谓豪杰志士必有过人之节。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是不足以为勇也。(”)(以《留侯论》名句开篇,也是与众不同,取的是“豪杰志士”之熬,为全文张本。所谓张本者,开篇定向,与众不同之下,也有了限制与约束。看下文是不是紧扣豪杰志士来写)“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才是真正的豪杰志士,战场上的豪杰志士骁勇善战热血澎湃,而我相信他们的内心的坚韧信念的不动摇是熬出来的。(此句表述需要调整。《留侯论》原文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该生懂得引用这段文字,可见古文功底不错,但引用得不够完整,有些支离破碎,影响了文意的表达,可惜。第一段最后一句也应该加以调整,使中心论点更加凝练鲜明。)

匹夫是煎,豪杰志士则是熬。(对比中显出分论点。)正因如此豪杰志士之所以被称为豪杰志士(这个话说得那个绕!“正因如此”又“之所以”要留哪个?),也更能比常人承受更多的波澜而保持内心的平静。煎更为猛烈可豪情更易退怯。你说英雄豪杰若是没有大火的燃烧,何来不灭的斗志。可是(这二字应删)使他们成功的是坚持。明成(太)祖朱元璋(从)出身贫苦到一代帝皇,光是有在僧房墙上留下“老僧不识英雄汉,只敢饶饶(应为“哓哓”,唠叨的意思)问姓名”的豪情可不够。他从最底层的乞丐到坐拥明朝的皇帝,他的内心只怕更多是熬,是小火的(“的”字应删)是坚定的,是不退缩的。正如熬,小火时间长,可是它成就的味道是快煎无法达到的。是(“是”字应删)冰川一点一点的融化才是小溪的源头,才是奔流入海的动力,熬需要坚持,需要不灭的信念。(朱元璋的例子引用的比较恰当,但是引例之后的议论在语言表达上较乱,削弱了论证的力度。)

歌德书写《浮士德》用了六十年。有人说歌德的《浮士德》之前德国人不谈文学。司马迁在狱中写《史记》又用了几载的光阴,又用了几遭的汗水?成就了大事的人不曾念想过放弃吗?勾践这个苦心人,卧薪尝胆。而他们又何用叱咤风雨(云)的斗争,(?)也只是熬。(这几个事例,外中后先,无序而乱,改写成排比句会更好。)像是在煎中药,一日复一日地熬,令人佩服在熬的过程中更加坚定自己的志向。这是真正的内心上的豪杰志士,他们经历的内心的熬才给他们带来了世人感叹的成就。在熬中更需坚定自己的初心,只有朝着心中的念想一步一步地走,才能接近自己的终点。(这个总结句写得好。)乾隆告诫我们:“而今更笃凌云志,莫叫冰鉴负初心。”我们的熬可以成就一个更灿烂的自己,时刻(不)忘记坚守志向。(这段例证较多,议论也很充实,但是用例比较陈旧,语言上也有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

如今我们似乎不喜喝汤,不喝小火慢熬的汤了。没有时间,更重要的是没有耐心。(没有时间了!这是真心话,所以写得乱点,老师也就原谅了。)现在的我们更加需要这种熬的品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抱负一却实在太难争取,而又不有一颗经得住长时间熬炼的心。是乾隆的话的时刻教诲“而今更笃凌云志,莫叫冰鉴负初心。”(标点又错!周同学很喜欢这句诗,又用了一次。是时间不够写800字了吗?)是勾践给我们的警醒“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百万秦关终属楚。”(这两句名言的引用很突兀,和后文也接不上。标点又错!)像一碗回味悠长的汤,我们更要坚定自己的内心,在朝往(前进)中别止步别回头,小火慢熬出好汤。

【点评】文章从豪杰志士切入,谈豪杰志士成为豪杰志士的关键就在于熬。这种单刀直入式的写法,是聪明的。确定写作方向后,作者就咬定青山不放松了,集合古今中外众多名人,展开强大攻势,这样的作文在阅卷场上比较容易吸引老师的眼球。但论述不够深入,语言表达上较乱。有可能是写作时间分配不当,结尾处出现重复语。再就是标点用错太多,尤其是引用的地方。可见该生作文功底还是不太扎实,影响了最后的得分。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  

 

 

 

14

临危毋苟免(得分52.75

(作文材料是圣经,作者选用一个纯中国文化的题目与之相合,两种文化求得同一种理解,也算是打通不同文化而求得相同价值观。而且,这题目,已经显出高大上的正能量了。)

深圳高级中学余晓笛

人遇危难,或因求解脱而心急如焚,或因自信而安之若素。然人生在世便有不称意之时,劝君切莫不择手段地躲避灾祸,做到《礼记》中倡导的“临财勿苟得,临危毋苟免。”(这个开头值得同学们好好揣摩学习!人遇危难下,两种相对的态度,然后否定一种,肯定一种,有态度,有观点。)

危难是上帝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这句话为第二段的起句,已然是“临危毋苟免”最好的理由!)人的一生只留欢笑,无谓困窘,那么此人便会因缺少危难磨砺出的心灵涤荡而内心贫瘠。(这句话论得多巧!)耶稣的门徒在苟活之后的痛哭,大抵是在忏悔自己的无德,口是心非之举让他选择抛下道义与信仰,选择了一条在罪恶与忏悔中苦渡余生之路,何其可悲!(不忘对作文材料深意的挖掘!)

诚然,世界上不只一个彼得,在多数人内心,生命是比任何事物都宝贵的,回眸史册,晚清史上的热血仍震触每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的神经。戊戌六君子为振兴中华,谭嗣同等放弃了逃离海外的机会,怀惴(揣)一颗诚挚的赤子之心,毅然赴死,或许他们个人的力量在顽强的封建礼教面前微如蝼蚁,他们大无畏的气节以身践行“临危毋苟免”,中国也终如孙中山先生所言:“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当民主的曙光照亮神州大地,我想,那六个刚正不屈的灵魂必也以高昂的姿态笑对天穹。(六君子是“临危毋苟免”的好例子!)

危难是暂时的,精神却得以永恒。(这句话与上一个分论点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为第二段的起句,已然是“临危毋苟免”最好的理由!)难忘大卫·科波菲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艰辛,历经人世的苦难与诈伪,他没有选择躲避,而是愈发坚定心中“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诚如孔夫子言:“芷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身陷囹圄,或许我们在意志动摇之际,真该在吉光片羽中寻觅我们的人生真谛,临危毋苟,不仅是人性的呼唤,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核中理应完好传承的精神火种。(这一段材料非常丰富而新颖。)

有时危难来临,你可以坦然相对,潇洒从容。(这又是一分论点。与上文的分观点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曾出版《野火集》的龙应台,在担任台湾文化部长时恪尽职守,只因不做“面子工程”而被尖刻的媒体斥责“是没有功绩的最耀眼花瓶”,但她身体每况愈下,在医院手术后醒来第一句话是“请影视局来医院开会”。最终面临日益猖厥(獗)的媒体,她也最终不堪重负提出辞官。面对人生危难,她“尽吾志也,可以无悔矣!”一个享誉中外的作家面对她生命中的舆论风暴的危难,虽有“在水泥地上种花”的感慨,但绝不像媒体所言“如燃尽的野火”,相反,她用一个作家的操守来为文化呐喊,难道不足以担“临危毋苟免”的精神点赞吗?(龙应台的例子,也新颖别致。)

愿《周易》中“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善言,这句引用,好像和中心主题不符。能带给你我精神的支柱,用气节战斗吧,躬身于临危毋苟免,终能获世人那当然起敬的目光。(用一种呼告式的语句作收束结尾。)

【点评】从材料作文到拟出题目下笔行文,应该是一个相当复杂而有创意的过程,有了一个好题目,并受这个好题目的引领而进行写作,写作就是一个思维顺畅的过程。这篇文章就给我这种感觉。阅读圣经材料,引发“临危毋苟免”的触动,这是贴切的,所以,有了主心骨,文章就可以一路写下了。

再有,大量有文化气息的引例,显示了作者丰富的阅读积淀;语言表达劲健不凡,能看出作者有较好的写作功底。这篇文章给人的感觉是作者的阅读面的广泛以及应用的得心应手。一个读书的孩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自有不同于别人之处。

当然,细细推敲文章的思维层次,还可以更有逻辑些。这一点上,有丰富的阅读为底子,再在思维与逻辑上下些功夫,本非难事。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叶永松)

 

 

15

熬(得分52.75)

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  林丽娜

悠悠五千年华夏史,吃贯穿了历史的坐标轴。中国人对美食文化有着不输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执着和独到见解,因而对美食也有独特做法(以历史文化的眼光观照话题,自然可以增加些人文的厚度。)煎与熬。一种强调大火猛烧,一种讲求细水长流。(此处不是生硬地大段地照搬材料,而是抽取材料的重点提炼加工,句式也工整。少了千文一面的老套,多了一份灵动和清新。)其实做人也是如此,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非煎即熬。但(若)问哪种更能锻炼心性,那便是熬。

西欧在十八世纪时主宰整个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我所知道的最快穿过荆棘的方法就是飞快跑过这一片荆棘。”可见,伏尔泰选择的是以雷霆万钧之势跨越人生的荆棘地,以煎的方式在辉煌中灿烂。煎与熬有着本质的不同。

熬讲究火候,讲究的是在暴风雨前来的静谧难熬的时间(修改:暴风雨来临前长久的蕴酿和蛰伏)观大国历史,看中国为民主共和奋力追逐半个世纪有余;看法国为人权自由抛头洒血百年之久;看英国为权利民族大刀阔斧二三十年。(修改:看英国为权利民族大刀阔斧二三十年;看法国为人权自由抛头洒血百年之久;看中国为民主共和奋力追逐半个世纪有余。)哪一个不是小火慢炖出来的。(?)这些大国在熬的过程中诞生了无法磨灭的历史和结晶,将它们的历史印记镌刻于每个人的心中。可见,熬是催生民族精神的化肥,是推动历史长河不断流淌的助力。(后面这几句欠充实,略显空洞,怎样的“结晶”呢?催生出的是怎样的“民族精神”呢?在上文的叙述中或在这里的议论中回答这样的问题,这个语段就会更丰满。)

熬能够在通往人生的道路中锻炼心性,塑造一颗(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态。智者恰克·帕克尼斯在熬的人生中悟出了:世界给我创伤,而我的伤口上长出了翅膀。熬就是以这般缓和的态势,轻掠人生的多种苦难,最后以痛吻你时,你早已秉着一种心无旁事(骛)的心态,任是这世界有多少暴雨雷鸣,也终无法摧毁你饱受炼狱劫难的心境。古往今来,不乏有熬出来的圣人:苏武牧羊十余载,熬出了个看破世事的忠臣;李叔同翩翩少年郎,毅然归(皈)依佛门,熬出了个令后人被(倍)受推崇的弘一法师。熬是凄风苦雨,熬是洗尽铅华后的质朴,是升华自我的途径。(此段可见作者深厚的积累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所引之名句有新颖感,能很好地论证“熬”是一种清修,修出超越的心境。在引用后,作者不忘用自己的话来诠释,这也是展示自己平时的积累和文采的好时候,虽然只有两三行话,但足以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的两个例子每例平均30字,简洁而又有美感。)

熬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生活态度。村上春树熬过了几番诺贝尔文学奖,虽未斩获奖项,但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无冕”之王。川端康成在早已是花甲之时熬过了无法抗拒的年华早逝之情,“凌晨两点,看海棠花未眠”是他对熬的独到的解释,此情此景,亦是昭示了这样一个主旨:熬,乃人生所推之境。(此处可见作者积累的功底。)

再看光怪陆离的现代,人们享受着速食主义带来的欢娱,早已忘却了“熬文化”。熬,本应该存在于世的文化仿佛消散,我想只有那终南山的道士仍在坚持吧?(反面写现实,逻辑更具张力。)

人生得意需尽熬,熬出来的人生才有别样的风貌。(化用李白诗句,也恰到好处。)

【点评】这是一篇脚踏实地的作文。作者努力写好每个语段,节奏把握很好。如第二段集中写“熬”的对立面“煎”,字数不多,不在此拖延太久。第三、四、五段作为主体部分浓墨写,每段提出观点、举例和分析都有,扎扎实实。第六段不忘观照现实,体现出多样的思维角度。第七段结尾亦简练有力。

 这是一篇踮起脚尖的作文。作者从历史文化起笔,用启蒙思想承下文,再接着写民族精神。作者力图站得更高些,看得更深些。学会踮起脚尖,作文才有高分的可能。

 这也是篇会“秀”的作文。从位置上看,作者在每段醒目的地方摆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如开头的美食文化,后文关于川端康成的例子。从所用材料来看,作者使用了不常见的例子,也压缩了例子的长度,尽量精简,留出篇幅来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文采。从思想上看,作者不仅秀出了自己书本所学,也秀出了平时的功底。

脚踏实地给人扎实之感,踮起脚尖给人惊喜,秀出精彩让人印象深刻。因此,本文是一篇可以学习的优秀作文。

个别用词需斟酌,第三段可更充实,在思想性上还有空间。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李培艳)

 

16

 

熬(得分52

宝安区新安中学  陈丽娟

 

好汤须熬,小火慢温,不躁不烈。(开明宗义,独段专行,是写议论文的好方法。)

人性须熬,温良恭俭,不温(瘟)不火,以静水流深的姿态,面对变化莫测的大千世界。(着一“亦”字,进入文章正途。)人性格的“熬”,本质上是为一种静默而缓和的坚守。(分论点一。)古有苏武十二年为完成使命而“熬”在边塞,今有当代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几十年如一日遁迹于科学事业,为国家核事业做出贡献。时间的小火,滋养性灵,将其中的从容与坚守熬成时代浓郁的芬芳。前段时间一则关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车洪才的报道令人感慨:车洪才老人在36年前授受了国家文化局的一项任务--编纂小语种“普图什语”的辞典,而当他历经几十载春秋,日夜研习考证力求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之际,却无人支付他编纂经费。当他将呕心沥血之作交给商务印书馆时,工作人员早起忘记曾有这么一项编纂任务。36年的坚守与慢熬,就这样被人遗忘,老人却说,他不委屈,亦不后悔。(这一段大体是论点+事例式的写法。而车洪才的例子尤其让人唏嘘:36年慢熬竟被遗忘,芬芳何在?好例证,却没有把持住指向。)

这是(“这是”是很好的衔接与过渡,不过,“这”是哪些?)时代里滋养性灵的佳肴,人生的坚守与物欲的横流激烈碰撞,冲击着社会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乾隆皇帝南巡时见到江面上千帆驶过,遂问大臣:“因何往来?”身旁臣子言:“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当浅薄与逐利成为社会主流风向标,能够以“熬”的方式温柔地对抗浮躁是多么难能可贵!(难能可贵,思维上进了一步。)

朱光潜先生说:“慢慢走,欣赏啊!”(这是阿尔卑斯山谷一个标语牌,为朱先生引用。)想必是对人心淡泊、宁静致远的回归的呼唤。中国老牌影帝陈道明,拒绝接拍粗制滥造、“猛火快炒”的电影,他在拍戏之余作画、读书,用一种“熬”的形式,“熬”出真性情,“熬”出银幕上传统知识分子的逼真形象,在《归来》中成为一大亮点。越写越慢的金牌编剧刘和平,七年磨一剑,《北平的(无)战事》一上映就获得一片掌声。所谓慢火细熬,方能出精华。(陈道明和刘和平例用得好,能紧扣“熬”字,分析得到位,这是用例证的上好写法。)

汪曾祺在其散文中谈到,自己在西南联大求学时常常约同学一起“泡茶馆”,花一整天的时间阅读经典,从中得到思想的升华。此为益人身心的“熬”,如此之“熬”,可以使联大学生“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可以对付“恶浊和穷困”,使自己免于“平庸”。(汪曾祺的掌故,是“泡”,是不是“熬”?)

当我们处在一个喧嚣而急功近利的时代,“熬”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使自己远离车马喧嚣,而得以在内心修篱种菊的回归。(这一段语言真是写得好,可见平时素材的积累和语言句式的积累的益处。)

愿你的人生,熬出自己的滋味。(一个“愿”字,是呼吁,是期待,也是好结尾。)

【点评】文章材料相当丰富,古今名人事例、掌故,名句传说,不一而足,可见积累的功夫。而且是用核心词“熬”来引领事例而不相反,这个“熬”字见出文脉浮沉。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陈道明老戏骨的熬,令人唏嘘的是车洪才的熬。不过,这也证明,写好文章也是要积累的,还可以熬得更深些。

“当我们处在一个喧嚣而急功近利的时代”,不时见到这种时代评语,其实,哪个时代不是如此,哪个时代没有修篱种菊之人。或者正因为这样的时代,更需要熬之精神,这种逻辑的思考,是不是还可以深入一些,也许这会让文章多一些理的力量。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 葛福安)


最后更新[2015-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