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作文点评
文章标题: 《2015年深圳一模高分作文点评及述评(三)》
     阅读次数:274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5年深圳一模高分作文点评及述评(三)

17

熬(得分52

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  黄璐

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少了生活的煎熬,又何来人生的那一碗好汤。(开篇紧扣主题,比喻兼疑问句式,简洁新鲜而又引人深思。)

②熬是长时间的苦,长时间的磨砺,这种磨砺最终会让人升华。历史上,许多名人的成就都是“熬”出来的,(。)司马迁,史记(《史记》)的创造者,伟大的史学家,(。)(这两句语序置换,与下文联系更紧密。)在忍受了难以想象的酷刑后,在牢中的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而是吃着牢饭,用汗水和泪水“熬”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史记》),留给后人的,除了这留(流)芳百世的大作,还有他在困境中苦熬的背影,(。)但正是这数年不改的决心和忍受了闲言碎语的信念,使他熬了下去,成为了史学上的一个里程碑。(《史记》不是“在牢中的他”“吃着牢饭”“熬”出来的,注意史料运用的准确性。)

③熬也是一种孤独,一次寂寞的修行。就像寂寞出学问那样,长期坐冷板凳也是需要能力和定力的。学者要是奈不住寂寞,也是不能作出学问的,创新者要是学不会熬,也(是)不能有任何新突破的。

④马云,阿里巴巴的创始人,现任我国最大的网络金融公司总负责人,(。)许多人眼红他今日的成就,但却不但(知)他是如何凭借汗水和双手熬过最坚(艰)难时期的。1995年,互联网在中国刚刚起步,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却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朋友的劝阻,果断投资互联网市场,经过数年的打拼,才在这个市场里混得如鱼得水,最后打入了美国市场,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在此期间,他忍受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寂寞,众人的不解和冷嘲热讽并没有使他倒下,而是成了他人生路上的催化剂,这些各色的“调料”,使他将自己的人生汤熬得更加有滋有味。(“催化剂”“调料”“人生汤”,比喻的妙用如枯树生花,使语言增色不少。)

⑤熬,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熬得住的,(。)古时的拥有帝王之相的项羽,没能顶住失败的压力,在江边自尽,留给了世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义气和正直,也留下了“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惋惜。而能充分享受“熬”这种境界的,才是人生的赢家。苏轼一生被贬无数,却也还是带着“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情怀,也是十分难能可贵且令人敬佩的。(对比论证运用好,但是立论欠深刻。熬是一种处变不惊坦荡豁达的人文情怀,浮躁自弃不可能达到熬的境界。)

(②至⑤段是论证的主体部分,条理清晰,用例准确,分析都能紧扣各自的分论点,没有信马由缰式的散漫,功底较为扎实。并列式结构在逻辑上属于不尽列举,容易让人生出套作宿构的厌弃,慎用之。)

⑥熬和煎不同,煎是时短而剧烈的,熬是时长而较缓的,有些人承受的了一时的重击却忍受不了长期的“煎熬”,有的人却越熬越有味道,也正是这种坚持,才将人生熬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以解析熬和煎的区别收束全文,构思新颖,显现出豹尾的深刻性与力道的强劲。)

【点评】“熬”是一个似浅实深的命题,题目出得好,深浅皆能为文,在思想深度上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很好的区分。本文整体感还不错,显现出小作者较为扎实的作文基本功,如果一定要无限上纲,那么作文思想尚显稚嫩。

哲学上强调事物具有两面性特征,这可以作为本次作文的理论指导。

“熬”可以正面立意,强调“熬”的重要性,如“熬药”“熬汤”“熬粥”乃至“熬炼”“熬出头”等等,很见火候沉稳或心性耐苦的功力。也可以反面立意,拒绝“熬”。如“熬夜”容易导致疲劳、精神不振,人体的免疫力下降,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熬鹰” 更是从肉体到心灵对鹰的彻底戕害,一个高傲、自由的灵魂,最终会因悲愤、饥渴、疲劳、恐惧而无奈屈服,成为猎人逐兔叼雀的驯服工具;常言道“苦熬岁月人生”“受尽煎熬”也可以看着是对个体身心的无情摧残。

当熬则熬,不当则拒。如果能正反结合,全面地分析“熬”字的内蕴,体现出成熟的思辨色彩,作文无疑就具有了获取高分的底气。

 (深圳外国语学校  范前平)

 

18

熬(得分52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  陈俊坚

熬己,方得傲矣。(开篇提出自己的观点:人只有熬,只有经历了等待与痛恨,才会傲,才会成就自己。出题人从训诂学角度入手,解释了“煎”“熬”二字,而本文首段恰好迎合题目风格。傲,从人,从亦声。意为抬升抬高联合起来表示人抬头。同时,这样写还运用了语音修辞中的“谐音修辞”,以及字形修辞中的“声旁对”。恰到好处的从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来展示自己的观点,颇有语言学天赋。)

熬与煎,看似皆用火热之,实则大有不同,一是慢火细热,一是猛火直烧,后者似省力省心,而效果所差无几,何故需熬之?费神又费力?(欲扬先抑,从反面提出疑问,吸引读者,展开下文。从本段中能够看出作者灵活运用文字的功底,“看似”对“实则”,“慢火细热”对“猛火直烧”,“省力省心”对“费神费力”。)

猛火直烧虽省力,却只释食材之表,不及其精华所在,一锅猛火煎汤,虽有一定味道,愈饮愈寡,最终淡如白水。而慢火细熬,精华方得全部展现,欲饮愈饮,愈饮愈醇,香气四溢。(承接上一段的疑问,从内在的角度对比论证,从而否定疑问,提出“熬”才更有其精华。)让人愈(欲)罢不能,文学作品,亦是如此!阅《唐诘诃德》(疑为《浮士德》),初觉精彩,愈读愈爱,甚至不忍卒读,字字细斟,恐失一言!方阅毕,复思从头再来!此书乃歌德毕身(生)投入,伏案六十年之大作,可似慢火细熬之浓汤?

而猛火直煎之作,如《小时代》,乍眼一看缤纷多彩,内容动人,而阅之愈深,愈觉其平淡无奇,忽忽(匆匆)信手翻阅,一目十行,阅毕,束之高阁,任灰尘便(遍)布。其可似煎之水乎?(联系文学作品的产生过程,进一步论述唯有“熬”出来的东西才是经典。笔调文绉绉而老成,方显其思想成熟、语言干练,怎料,错字太多。)

当今社会,熬者已稀矣!(笔锋转换,“熬”出的虽是经典,但是快节奏的生活模式,愈加商品化的社会,致使“熬”变得愈加稀少。)大街小巷布满了“XX”速成班之广告,电视网络,更是所谓“一周学好英语”,“三天变身达人”之教学视频。急功近利者十之七八,而作家,时代的守望者亦加入了“煎汤”大军,挥笔既(即)写,不惧思想与知识的缺失,只想如何尽快财源滚滚,纵观今日杂文,可有能与《彷徨》(?《彷徨》是鲁迅的小说)相比肩者?视今日小说,可有能与《羊脂球》相上下者?今日大多作品,乍一看内容饱满充实,应有尽有,实则只触表面,不及内里。熬者依旧存在,不多矣!《你在高原》当属一锅慢熬之高汤,(虽已转入举例论证,但时刻不忘紧扣“熬”的字眼。)背景宏大,人物丰富,读之有畅快,亦有不舍!(阅读量广阔。)

本应站在时代前沿的科研人员又如何?弄虚作假者不在少,对某些实验不加以深入分析,便匆匆绘成实验报告递交以升职加薪。似法拉第千日如一在磁铁间摆动金属棒的有几何?似焦耳忘记年分(份)一如既往测定通电后的温度变化又有几何?似童周第(应为“童第周”)几千小时盯着青蛙卵变化致了眼疾的又有几何?(理化生知识量爆棚,完全hold住文科老师,不明觉厉。)图快图省,所发现的只能是表面,不及内里,徒具样式。只有具有了熬的精神,方才可能有所作为,就成一番事业。(总结事例,点明中心论点。)

(本文举例丰富。跨越世纪,中西结合,雅俗共赏,文理纵横。)

熬,是一种耐心,是一种坚持,而不是急功近利。(提出“熬”的本质。)只有肯熬,才有可能像华罗赓(庚)那样用几麻袋的演算纸将数论推向新的颤(巅)峰。只有肯熬,才有可能如福楼拜那样将几十份草稿扔入火炉中后写出《包法利夫人》。只有肯熬,才能像居里夫人那样从几吨矿渣中提取出改变世界的镭。(运用排比,结合事例。)

煎,交非不能有所成就,不过仅是不成小就,不足挂齿。

只有熬,只有经历了等待与痛恨,才会大成大就。

熬已,方得傲矣。(首尾呼应,再次点明自己的观点。)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 高琳娜)

 

19

熬(得分51.5

深圳中学  雷浩宇

熬,缓和,用时长,是以间接方式加热食物。“煎”,猛烈,用时短,是以直接方式烧制食物。较之于“煎”,我更喜爱“熬”。(这段引材料的话,值得学习,看似压缩语段,却是择我所需要,在比较中表明自己的倾向,下文出论点也就自然而然了。)因为不仅是好汤,好的东西都是熬出来的。(亮出观点,简洁得法!)

诚然,煎鱼、煎鸡蛋、煎小笼包都是美味,但它们都是历经了猛火,快速烹制出来的,香气太呛人,没有什么回味的余地。熬出来的东西则不同。品一锅好汤,你能咂摸出母亲熬汤时的心意,想象她向锅中加盐试味的场景;品一碗糖水,你能喝到辛苦做好这碗糖水的喜悦;甚至,品一口苦药,你都能感受大夫的叮嘱、熬这碗药的心情。熬,意味着更丰富的情感,更深厚的情意,尽管平淡却滋味绵长。(请注意这一段里加点的连接词!尤其是写三品的内容,从汤到糖水再到苦药,熬的意味写透了。第二段把材料基本写透,下文就可尽情拓展开去了。)

然而,(“然而”,思维一转)现代人(前面未写古人,现在批“现代人”,让人有些错愕。)却喜欢上了煎,因为熬费时,煎省时;熬费火,煎省火;熬费力,煎省心。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现代人不再有像从前那么多的心情去品尝、去欣赏、去回味那“熬”的滋味。他们流连于“煎”重口味的刺激中,沉醉于短时间的感官享乐中,渐渐地,熬的平淡味不能满足他们的味蕾,最终----他们失去了“熬”的能力。

于是乎,熬过困境的决心没了,急功近利的心思有了;熬过难关的准备没了,各处“打关节”的行为有了,熬过寂寞的耐心没了,四处搞关系、拉关系的浮躁有了。所以复旦大学的党委书记秦绍德要说“寂寞出学问”,说不经受寂寞便做不出成果;(高考题的阅读也可以写入文章,给人提供了一种可能。)“布鞋院士”李小文会受众人称颂,得到世人敬仰……(这个材料用得好,但李小文与熬之间的关系,还要深究。不如去掉秦绍德而多分析李小文。)被功名“煎”得躁动不安的世间,期待“熬”的回归。

然而,我们还有恢复“熬”的能力的可能。我们有埋首书丛的“何妨一下楼”评价闻一多;我们有潜心钻石的钱锺书先生;我们有投身科研事业、默默无闻几十载的邓稼先……有前人“熬”的精神的鼓舞,我们还担心没有“熬”的能力吗?(“熬”的能力的恢复,文章的思维推进的层次可能清晰地看出来。用的是排比式例举的例子。)

愿世间少一点煎,多一些熬。熬出情感,净化心灵;熬出耐力,抵(砥)砺人生;熬出精彩,充实人生。(以“愿”作结。只是结在“情感”“耐力”“精彩”三处,与上文的层次有些不搭,聪明的结尾还可再进一步。)

【点评】全文是在用思维来推进文章的写作,这是考场作文写作的正确方向。文章能把对材料的分析部分写得透彻充分,成为论证的基础,文章的拓展和深化,以这个为前提,就显得文章与材料贴切入里。

只是全文以“熬出情感”“熬出耐力”“熬的能力”三层为架构文章的层次,它们的逻辑连接点在哪里呢?值得再思考。

(点评老师:深圳外国语学校 岳  强)

 

20

熬(得分51.5

坪山新区坪山高级中学  左可宾

好汤都是熬出来的,人何尝不是如此?长时间孤独冷漠的煎熬,那一定是成功的奠基石。(开篇点题,提出自己的观点,颇有眼前一亮之感,但“一定”一词并不妥,不如换成“多半”,模糊点反而表意确切。)

那是在商纣的统治下,民不聊生。一个边远小国在煎熬中酝酿着。终于,周王室兴起,而商朝转瞬沉入了历史之中。那是一种长期受压迫的煎熬,谁能说,无周武王在,商朝便不会覆灭?

熬,在圣人的眼中未必是苦难。春秋时期,孔子乐学于礼乐之中,竟“三月不知肉味”。我想,那一定是一种煎熬吧?但是,直到我看到《宋东阳马生序》那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才明白,有这煎熬,只是一种习惯而已。为了磨砺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学到学识。(这两段从历史取例,从一个国家的兴盛到一个伟人的崛起,似乎都离不开“煎熬”二字,可孔子也好,宋濂也罢,他们潜心学习,也许并非以此来博取前程,而只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而已,既“此中有足乐”自然就可能并非“煎熬”了。)

熬,是成功的奠基石。(再一次伸张观点,可取。)追溯今日,马云一介草根而兴起了“阿里巴巴”,心中的煎熬不言而喻。从一开始仅有50万资金,不断拉人入伙,甚至信以为是搞传销的。那般的煎熬,却让他雄心更甚。毫无疑问,最开始受到的冷落是他成功的奠基石。(倒也不是冷落成就了他,是他忍受得住这种长长的煎熬才走向了成功。)

熬,才能出别一番风味。性格如诗仙李白一般狂放,又才高八斗的苏轼不免遭同行嫉妒。好一个“乌台诗案”!将子瞻彻底打入了“冷宫”。荒凉之地,无人问津,那般孤独,只能游于赤壁之下,对影成三人了。是赤壁成就了子瞻,更是“乌台诗案”成就了子瞻。心有郁结而不得发,只有以景抒怀,那才是子瞻文学的高峰。(也许作者不能真正理解苦难,这才牵强附会,颇有“为赋新诗强说愁”之感。)

许多人盼望今生一帆风顺,厌恶努力,投机取巧。可是想想周遭的人,若非天资聪颖,如何优胜于他人?运动员训练时的煎熬,是为了更高、更快、更强;IT人员将自己锁进电脑的世界之中,那是为了创造出惊人的程序;科研专家将自己封闭在实验室中,谁知他们又搞出什么玩意?(本段可取,能够正面谈“煎熬”的本质,所举几例都具说服力。)

有个词叫“闭门造车”,以前我不太懂,为什么造车要闭门呢?懵懂地看了字典的注释。但是,现在我认为它一定是个褒义词。造车闭门,那是为了煎熬自己,为了发挥所能。那样造出的车,一定会是自己所能的最好。(能反出其义,也算得有想法,有思想,但没能说清为什么要这样“反出其义”,驾驭语言的能力显见稚弱了点。不过,“闭门造车”可以这样反其义吗?)

汤,不经过熬,是无法做到极尽美味的;人,不经过熬,是无法穷尽其所能的。你要坚持,你现在所遭受的一切冷眼、漠视、苦难、不公……那一定是让你攀向高峰的一块块垫脚石,如此,又有何可惧(结尾能再一次坚定阐述自己的观点,布局谋篇的能力可观,好。)

熬,一定是成功所必经之路,我如此坚信着。

(末一句仍算得强音,可取。)

【点评】总体上看,本文作者布局谋篇的能力不错,掌握了写此类文章的基本章法,而行文中也显见作者文史方面的阅读广泛,积累亦可观;不过,语言驾驭能力尚待提高,更可能是因为缺少深刻思考,如果能够将已有知识重新整合,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就可能写得出生气勃勃、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来。

多多培养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力,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吧。拭目以待!

(深圳外国语学校  田   峰)

 

第二部分:作文述评

 

2015年深圳一模50以上优秀作文综合述评

 

深圳外国语学校   葛福安

 

20篇高分作文,指向两个题目,16篇写“熬”,4篇写“彼得的故事”。这种选择结果,也在意料之中。“熬”,一字题目的作文,给了大段材料,命题不命意,可写之处很多;“彼得的故事”,出自《圣经》,学生知识背景少,已让不少学生退却。知难而进者有五分之一,也算正常比例。

20篇在50分以上的高分作文,自然可以成为高三学子作文分数的理想追求;很多高三语文老师也会把它们选择为指导学生考场写作的一种标杆参考。我们从点评这20篇文章的过程中,获得很多启发,后生可畏,有思想的学生在每一届都会显现出才华。另外,这20篇考场作文,大致可以体现出高三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对作文的理解与把握,也能看出阅卷老师们对材料作文写作高分标准的认识与把握。在点评之余,笔者综合一下总体感觉,来与这些高分作文的写作者和赋予这些高分的评卷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不当之处或有不同意见,期待沟通交流。

一、体现出的不少亮点

1)找到写作的入口

不论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向的确定,都是顺畅写作的重要环节。快速确定写作中心、主旨,确定写作文体,都是考场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在这方面,有几篇文章是相当出色,也能看得出来,确定出写作方向之后,写作就变得非常顺畅,文章也写得通达清晰。如3号文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的万宇晨的《熬》,就定位于写中国的“熬文化”,写“熬文化”的表现与实质,并分解为“不抗争”“不做事”“支配(欲)”,这种并列,是逻辑的并列,就显出作者的力度了。这样一个“熬文化”的入口,就如同《桃花源记》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文章也“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写作就变成一种畅快顺达的表达。再如10号文深圳外国语学校陈镜先的《熬》,开篇即引梁启超“做学问,既要猛火炖,又要慢火熬”的名言,确定“做学问要熬”的中心,然后把文章分解为(1使学者将知识消化得更透彻,从而获得更有深度的思想;(2熬能带给社会更多有内涵的精神财富,催生杰作。分析论证透彻,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也言之有序。

2)有对象感的写作

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1号文红岭中学肖思琪写的《主,请赦免我的罪》。这篇文章把此次一模考试的作文变成一次向主祈求赎罪的祷告文,自己就是彼得,自己有着三声鸡鸣而三不认主的罪。加上“专业”的祈祷者的身份表白,使得文章有一股感神动人的力量。这就是倾诉的力量!写作,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倾诉,一种表白,或一种说服。没有对象感的写作,文章的眼神是飘忽不定的,文章的思维有可能是游移的,作者的态度也可能是无关痛痒的,文章的语言更可能是枯燥乏味,缺少活力的。我们可以从这20篇文章找一些批判现实的段落来看,有着现实针对性的文段,大都带着一种情绪,一种气势。如6号文深圳中学夏商周的《熬》中的一段:

虽说只有“熬”才能烹料出意味隽永的精致菜肴,但总有人心急想吃热豆腐,想以快餐模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人生。自网络时代全面到来以降,“芙蓉姐姐”、“凤姐”、“百元哥”等流,借并不光彩和令人愉悦(取悦于人)之事博取一炮打红的机会,以此获取浮名与钱财。不料只能昙花一现,贻笑大方。此类人等不妨比作猛火煎炸的厨子,不会把握倒把自己成名的梦想煎糊得面目全非

作者把笔触指向时下那些不熬而博取浮名与钱财的网络红人们,语言极尽讽刺与调侃之能事,如有画像眼前,见出杂文笔法。

再如18号文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陈俊坚的《熬》“当今社会,熬者已稀矣!大街小巷布满了“XX”速成班之广告,电视网络,更是所谓“一周学好英语”,“三天变身达人”之教学视频。”……本应站在时代前沿的科研人员又如何?弄虚作假者不在少,对某些实验不加以深入分析,便匆匆绘成实验报告递交以升职加薪。这种针砭时弊的文字,能看出作者关心现实,又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总结的功夫。这种功夫的背后有着关心现实的情怀。

怎样让你的文章显出一种情怀?让你的文章的对象感强化清晰起来。有了对象感,文章有人在,有情怀在,焉能不会打动阅卷者?

3)体现出思维能力

当今考场作文是议论文的天下,议论文是以思维取胜的。简单的事例叠加无法显现出一颗思想的大脑,而思维能力的背后是善于思考的大脑,这恰恰是高考作文要考查的目的。在材料作文写作上,思维能力首先体现于对材料的分析上。20篇文章中有不少篇就是如此。

11号文深圳第二高级中学程淑婷《熬》有这样一段:熬的精髓在于执著。执着于梦想的人,都该具备熬的精神。在追逐梦想的途中,很多困难挫折让人难以接受,也许在空泛的道理面前,执着的普遍性让人惊讶,它也许不能包治百病,但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它洗涤了我们的心灵。”这一段细析熬的精髓之理,大有“格物致知”的味道。句子之间构成一种严密的逻辑关系,句子的内容就是讲理,不去求助事例(并不是不能)。这样的段落是有思维力量的段落。虽然一篇文章中并不需要都是这样的段落,但是,这样的段落成为文章的支撑,才显出一个人的思维能力。

4)文章结构有逻辑

议论文的结构有多种,这么多种的文章结构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是什么推动文章写下去而形成一种文章结构?在议论文写作中,有逻辑力量应该是其中一个要素。所以,以逻辑推进论证,结构自然形成。如运用归纳法,会易成并列或总分结构;运用演绎法,易生成以三段论为主的说理结构;运用归谬法,易形成破立结合的驳论结构。总之,文章的结构自有其原因。如第19号文深圳中学雷浩宇的《熬》,文章观点是“好的东西都是熬出来的”,第二段写“熬为什么能出好东西”;接下来写“现代人不喜欢了熬,所以少了好东西”;再接着写“不过我们要恢复熬的精神,才可以有好东西”。这三层个层次,互为关联,互为递进,能从中看出思维的推进过程。这种文章结构,在文章家那里可以看出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其中用正反论证强化“为什么”。再3号文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的万宇晨所写的《熬》,总论“熬文化”,自然可分解为“不抗争”“不做事”“支配(欲)”,也自然形成总分式的逻辑结构。

(5)书写眉清目秀

  20篇高分文章,看着照片打成文字,倒也并不艰难,大都书写还见些力道,卷面可用眉清目秀来形容。不管是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还是让阅卷老师看着舒服才能高分给得甘心,反正,书写在作文得分上,不是小小几分的问题。记得程少堂老师讲过的一个掌故: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希老师曾讲,四中哪一年的学生书写抓得好,哪一年考北大清华的就多些。话虽绝对些,但此中道理是不虚的。

二、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

但是,即便是50分以上的高分作文,在点评时仍觉得,有些作文并不值这个分数。或者说,换一个评卷人或评卷场合,这个分数就会降下来。尤其是如果放到全省的评卷场上,在多评之下,有些文章不经读,只是初步印象不错,就怕回头看,频频回头中,分数会越评越低。主要问题有:

1)结构生硬死板

最主要的是一些观点(分论点)+事例的文章,看了一段就知道后面所有段落的写法。整篇文章可以一览无余。像写《熬》就写“面对挫折,‘熬’出希望”;面对成功,‘熬’出平淡;面对梦想,‘熬’出辉煌”之类。这三段之间缺少关联的必然,换一个说法也行。这样的文章结构就缺少逻辑说服力。如果说学生苦于文章段落结构的建构,用这样的结构容易写成完整的文章,那么,这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也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高水平的学生,就应该让他们有所超越。当然,这样的文章能得到50分以上的高分,还可能与阅卷老师对于考场作文的认识有关。但是,这种缺乏逻辑力量的文章不能得到50分以上的分数,这一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的,也要让学生明白好的文章,不是这样随便就可以写出来的。

2)事例陈旧乏味

学生说理的方法,最为擅长的还是事例论证。事例首先要能说理,事例与论点之间必须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不少高分作文仍然只是与论点之间的“粘贴”。其次,事例要有点新鲜感,即便不能,也要旧瓶装些新酒。而新酒并不是出厂时间新,而是要么出新见,要么分析出更深一层的意思。这一点上,这20篇作文中,有不少文章还是有待改进的。

3)语言少些生气

中学生写作,语言本应该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言背后的面孔,应该是极富表情的。然而,我们的中学生作文虽说没有到面目可憎的地步,起码是面目模糊不清。再就是不少学生的文章“古文气”太重。有学究气,暮气沉沉。如果学古文学得到,用得好自有一种好的文章味道,但是,学到这一步,要读多少古文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要吃掉多少啊!

4)文体不限成空

文体不限,这个考场作文的自由,几乎成为空设。这与考场写作这一特点有关。此次20篇高分文章,只有一篇接近于议论性散文,至于其他文体,都付之阙如。作为一次近三万人的考试,只剩一支花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最后更新[2015-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