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
——文化的实践唯物主义解读要点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124472010126iw.html
一
文化是人的世界的存在
文化存在于人的世界,动物与人的分水岭就是有无文化。马克思说:“人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页)人类是文化生存,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所构成网络系统。任何脱离人的世界研究文化都是无意义的。
二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文化是过程
人的世界是什么样式,人的活动是什么样式,文化的样式就是什么。古代中国人用太极图的式样,提出了阴阳五行说明世界的变迁。古希腊有赫拉克利特等提出世界是燃烧的火,是流动的等等。到近代科学萌发时期,黑格尔更是将过程思想集其大成。当近代科学成熟期到来的时候,恩格斯在科学的基础上,确认和宣称:“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0世纪前后物理学的革命,人类进入到微观和宇观,近代科学向现代科学转变时, 怀特海提出, 我们的任务是重构一种以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新发展为基础的科学世界观。认为“事件是首要的实在,而且我们认为是实体的东西乃是事件之复杂的结构”。当科学进入系统科学时代,系统哲学家波维认为世界不是物,而是过程。“过程可以定义为系统的状态系列,它在很大程度上与变化有近似的意义,知识更强调变化的有序性质”。系统总是处在相互关联的层次上,处于某种状态的过程之中。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是能量、关系、结构、和层次,呈现为动态过程,事物性质通过过程得以显现。既然世界是过程(或事件或动态系统)的集合体,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就可以设定其为过程及其动态式样。事物不是文化,事件才是文化。人类文化是事件的集合体,某种文化的特质只能在某种文化事件中得以体现和确定。文化的哲学研究,过程论是文化理论的基频。从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寻觅和确定某种文化的状态、特质及其意义,是文化研究的目标和途径。
三
文化为社会生活中物质运动和精神运动相互交汇的过程
一方面,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要使外界环境满足人的需求,使外在世界人化;另一方面当人构建了一个人化了的世界的同时,它又作为人文环境造化人自身,即化人。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过程及其产物。人、社会和文化是同时发生和发展的。有学者认为,“大约700万年前,有了体制形态上的人,240年前有了文化:4 –3。5万年前,才有了完整意义上的任何社会。” (蔡俊生等《文化论》第387页人民出版社2003年)这种将人、文化和社会分割开来,区分为不同时段产生的说法是不妥的,实际上分裂了三者相依的关系。
文化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产物出现,并伴随着人类演进的全过程。人类随着文化的繁衍,不断从野蛮走向文明。人、社会和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在不同的维度上呈扇面展开,相互连理,相互融通,始终处于同一整体中不断向前演变。三者只能在相互交汇的历史过程中才能获知其产生和演变的理由。
长期以来,对文化的解读时采取物质与精神的二分法的方式,将文化也区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实际上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不存在纯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任何物质的文化都贮存了精神的内容,任何精神文化都必须以物质为其载体。离开这一基本关系,就会将自然物和虚无缥缈的思想也可能成为文化。这种二元论拒斥了一个活生生的、活动的、具有内在价值的世界,而走一个死气沉沉的、被动的、没有价值的世界,是不可取的。
四
文化是社会交往实践过程中的产物
人类文化是如何创造的,和人的世界是如何创造的,从发生学上说是同一的,只能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去寻求,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类学,人是劳动创造的,人的世界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建构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所以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就在于不断地进行着物质(材料)、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变换。这三个东西是我们至今认识到的最基本的东西,我们所做的一切物质资料生产活动,都可称之为这三大类东西的组合和变换。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这是人世间的根基,也是探求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社会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是最为基本的唯物史观,现代工业化进程支持这一基本理念。
人所创造的一切(无论是精神的和物质的)并非都是文化。这和商品有类似之处,产品不是商品,只有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才能成为商品。人们制作的各种器物,当它还是个人的制作品的时候,即未被他人认知、认同其价值的时候,这些制作品不是文化,即文物本身不是文化。一个人有很多奇妙的想法,没有通过语言(口头的或书面的)表达出来转达给他人并为其认同,或未化人时,这种奇妙的想法也不是文化。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变换,才有可能成为文化。交往中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是千差万别的,心灵要相互的沟通,必须采用可以通约的符号体系,在相同的语境中才能实现。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思想不能用语言作出准确的陈述,别人是无法理解其意义的。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交流,必须经过转换、翻译,也是这个道理。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能力,是人类在长期的交往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这种能力的发展是人类文化创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社会交往的实践,不仅创造了自身所特有符号系统,而且培育了实现符号变换的能力,使文化能得以生成和繁衍。交往是人类社会构成和活动的基本前提,文化是人类运用符号系统进行社会交往的产物。
五
文化繁衍是符号系统的演化
文化通过一定的载体而存在,通过载体发送、传输和接收,通过载体而显现和传播。载体不存,信息何存,文化何有?“皮之不存,毛将焉孚”?只有运用和识别符号系统,才能创制文化和解读文化内容和意义。符号所充当的是所表达对象的代替物,要认识对象,必须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发生符号的变换,即接收者必须和发送者处于相同的符号系统中,或存在类质同晶关系(参见拙文《论感觉的预设结构》),才能接收和解读发送者的思想和思想内容,因此符号系统的运用和识别是文化交往(流)的先决条件。文化是用符号体系对人的世界的表达。人们的交往的目的是协同行为,调适社会生活有序性。当人类学会了用符号来表达事物并能相互识别和解读其内容和意义时,交往的时候就到来了,文化也就产生和繁衍了。
当代人类进入信息社会,语言符号和传输方法高度发达,运用符号系统进行交往是人类文化的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特征,人已成为符号动物,社会已经成为符号编制的网络,这就使当今社会的实践空间,浓缩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认为: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认为,“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到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6年。)L.格罗斯伯格(L.Grossberg)也说过类似话,他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第二信号和以第二信号为载体的生存智慧。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以第二信号为基础和核心的一切人类创造活动以及创造物,包括精神和物质世界,包括整个人工世界,因为它们都是人类的生存智慧及其产物。(L.格罗斯伯格(L.Grossberg)等人编选的《文化研究》)文化在符号系统的演进中前行,信息时代彰显了文化繁衍是符号系统的演进过程。
六
文化是人化和化人的过程
文化说到底,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样式和过程的表象,是人化和化人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过程。人化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对象物作出符号化的陈述和表达,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二是人的心灵智慧凭借实践活动的力量改变外在世界,对环境实施重构,创造新事物、新环境,使环境人工化。人通过实践批判的感性活动,把自己的心智外化到对象上,实现对环境的创造,就是人化。文化是心智的外化和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人通过实践批判而揭开的关于人的世界的长卷史书。
实施对象的人化是有条件,其必要条件有二:首先,作为人化的主体,大脑思维健全,心智发达,具有深厚的文化并具有实践的能力。文化的创制和人的思想、心智要发育、发达程度成正相关。其次,对象世界的客观存在并可塑、可化。思想、心智不能简单地在自身中与自己同一。对象物是是文化的根基,是文化的载体。对象物是可以认识和改变的,才有文化产生的可能性。
化人。当文化一经产生,便成为是人自身作为人而存在及其发展、进化的不可或缺的生活环境,培育着人从野蛮走向文明。每一个人都必须受到既有的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塑造和改造人自身。人一来到人世,就承受着文化环境的洗礼,同化和异化既有的文化,才能成为社会的人,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参与社会的活动。人既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有是文化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文化使人从动物性的人,提升为社会的人,从有文化的人提升为有文化境界的人,这就是文化化人。化人是通过社会教化来实现的。教化有无言和有言之分,特别是某种文化通过制度强化后的教化,形成社会的一种强大力量可以将其化成天下,使社会按照文化人所希望的方向和轨迹有条理有秩序地运行,建设一个理想的世界。
人化和化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当人对对象物实施人化时,同时也在对人自身进行着改造,改进人们的思想方式,提高人自身对外界进行人化的能力和素质,即化人。当运用文化去化人时,本身就是实施对外在环境的改变,使其对象符合主体的需要,即人化.人化和化人具有同时性,人化和化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有向度的区别,没有纯粹的单一的人化和化人.二者处于不可分离的统一过程中。在文化的视野中,任何个体生命的生活中充满着人化和化人的互动和互补,这就是每个人的生活内容和实质。
七
文化是人化和化人连续不断的积淀过程
文化处于持续运动状态,凭借其动能处理人类面临的三个基本关系:一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获取更为丰富的物资料以满足人类不得了增长的物质需要,以及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它牵涉到生计、经济、工艺和物质资料的制作(人工制品)。二是处理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其中涉及到社会的组织、结构、制度、习俗等;三是处理人与自己心理的关系。它涉及基于知识、思想、观念、信仰、态度、价值等所显示(或隐示)的行为及采取的行动,行动与心理实情的关系。因此一般将文化划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习俗文化是合理的。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处理上述三方面的基本关系中所创造的文化,一经产生便固化为特定符号,作为社会存在物而永不消逝,世世代代传习而积淀成为后代人选择文化的宝藏。人们人化和化人过程世世代代的不断延续就是文化的积淀过程。
人类积淀的文化有两种:一种是显文化,现实中的活文化,是正在人化和化人的文化,文化功能在社会活动中流播并显现其功能。一种是隐文化,历史中的静态文化,由于离开了文化活动过程,文化功能暂时无发法显示。隐文化只有当其重新被激活,纳入文化过程之中,方能恢复其人化和化人功能,成其为现实的文化。
实践批判是推动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动力。每一种文化都不断繁衍自身,力求为实现其价值而顽强地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表现自身的力量。然而文化是一个整体,各种文化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文化呈现为网络状。每一个时代、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存在差异而构成文化的多样性,每一个具体的时空中形成五光十色的文化丛林。文化呈现为状态,正是文化内在的人化和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人化世界和世界化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时无处都会遇到阻抗,需要不断的进行调适,方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这一过程实施调节的是社会实践。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根据社会实践的目的性,对文化的选择,去伪存真、优胜劣汰,拒斥与主体价值相悖的文化,涵化相融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
文化是人化和化人无限循环上升的进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化”与“化人”的互动过程是人类文化的生成和运行的共同机制和规律。人通过实践,将外部世界对象化-—“人化”,创造出千差万别的文化形态,与此同时,人在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化过程中自身也得以不断的“提升”和完善,-—“化人”。文化是“人化”与“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是一体的、一致。实践为文化上的人化和化人提供动力机制,文化标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准,是人类在从野蛮走向文明道路上的里程碑和旗帜。文化融入人类实践,其人化和化人的功能得以彰显,不断创造社会的新面貌。人化和化人不断往复循环上升,造就社会文明,构建人类文化的历史。.
每一具体时空的文化都是暂时的,是在特定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中习得的。当时空发生转换后,它们人化和化人的功能发生衰竭,脱离与现实社会的关联,成为历史文化。然而它们是历史和现实相互连接的环,它们不会消失,都会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中调适自身,以求重新获得人化和化人的功能,成为现实中的活文化。
八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表征每一时代中人们的价值定位和向度
人类对文化的追逐,是由文化的价值使然。人的世界中,在文化所表达的多侧面、多层次的丰富内容中,最重要的、核心的东西是人的价值观。文化的创造和选择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一定的文化都体现一定时空中的人们的价值向度。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时,他特别提醒这一点。他说:“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正因为这一概说把握了文化的核心,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而获得现代西方许多学者较为普遍认同,我们也以为这是比较全面的文化解说,和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是一致的。
文化价值是文化生命力的根基。文化价值在人化和化人的实践过程中追求和实现。文化价值理应成为文化研究和建设的中心。
九
坚持唯物史观建设当代中华文化
在世界全球化人类历史演进中,正处于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现实的实践过程不断创新。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有所担当。
实践唯物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理念,是把握科学发展观主题,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改革创新文化,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武器。
2012/3/22于谷雨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