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转载]李银河:入世与出世(短文六则)》
     阅读次数:97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李银河:入世与出世(短文六则)




   1.

   在人生中,入世与出世是一对矛盾。入世好还是出世好呢?应当入世还是应当出世呢?

    人在入世时,为钱的锱铢必较,患得患失;为权的机关算尽,蝇营狗苟;为名的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当然,与此同时,活得也很踏实,很兴奋,很投入。更不必说,有些人有高尚动机,为了社会的改良,为了人民的福祉,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所付出的辛劳,心甘情愿,乐在其中。

    人在出世时,像达摩面壁,像老僧入定,心如止水,荣辱不惊。身在洞中,心在天外,无忧无虑,随心所欲不逾矩。每日每时反观自身,感知存在,心灵澄澈,宁静高远。可惜与此同时又显得有些凄清孤寂。参透了“太阳底下无新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日一日往下挨,了无生趣。

    由此看来,出世与入世各有利弊,最佳选择也许是既入世也出世,兼取二者之长,兼去二者之短。既常常享受出世的宁静,也偶尔享受入世的激昂;既宁静高远,在需要战斗发声时也壮怀激烈。这就是我对出世与入世的态度。

   2.






   每当世事纷繁,心中像长了草,不干净,不安静,热锅上的蚂蚁般,惶惶然不可终日。我想,此事有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人偶尔不得不陷自己于这一境地。人在社会中生活,不可能完全不问世事,因为世事就是我们的生态环境,环境好感觉才会好;环境不好感觉就会被败坏。在世上有些事情错得离谱时,有话语权的人不得不出来说话,点拨世人。即使有时要冒一定的风险,也应当在所不辞,挺身而出,免得事情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当年文革初起时,有识之士有勇气、有能力、有办法发出警告,发出呼吁,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十年浩劫。可惜,当时就连刘邓这样的权力人物都无能为力,更不要说蝼蚁般的百姓。感谢互联网这一技术革命,给了每个人一个发声的渠道,使得我们可以在事情造成更大损害之前,用网上舆论的声音挽狂澜于既倒,使得事态的发展不必走过多的弯路,人民和社会不会遭受太大的损失。

    其次,在可以摆脱的时候要尽量摆脱。工作和战斗当然是有价值的事情,但是它的价值更多是社会价值,是服务于他人的,人还是应当更多地回归自身,反观存在,享受人生,这才是对个人更有价值的事情,才是个体生命真正的归宿。

    总之,人应当每天修行,时时修行,在做每一件细致而微的事情时,都有一个宏观的视角,把自己当作第三人称的人那样来加以观察,检验,鉴定。一方面人只能在一个微观的时间和空间活动,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活动做宏观的时间和空间的考察,感受历史感。所谓历史不就是很多人每天所做的事情汇聚而成的吗?

   3.



    从很年轻的时候起,就喜欢禅。看了几本关于禅的书,虽然并不能完全明白,但是对于那些论述,那些“公案”,总是有猜谜语似的好奇,深深受到吸引。有时,那谜底仿佛就在心间,影影绰绰,似有似无。虽然没有完全了悟,但是还是有了一点禅的感觉。

    “说出来的不是禅”,不是有这么句话吗?凡是能用语言文字明确表达出来的,似乎已经就没有了禅意。那么禅意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一种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就像那位禅师被人问到什么是禅,他回答说:我去撒尿。他究竟要说什么呢?他要说的是,所谓禅其实就在吃喝拉撒睡之中,在对自身存在的关注之中,必须亲力亲为,亲身体验,就连撒个尿不是也要自己亲自去做吗?

    在我看来,修禅就是参透世界和人生,看穿它们的空无。世界是空,存在是空,在一切的忙乱和焦虑之后,在终点等待着人的是空。人只要还存着一丝一毫的妄念,就没有参透,所谓贪嗔痴,贪念、怨恨和愚昧,都是没有参透的表现。

    人参透之后,就进入了一个澄明的境界。心境常常是空的,静的,没有杂念,只有单纯至极的存在感。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感觉到周边环境的清澈无垠。在一刹那间,生死之间的界限消失了,那就是禅了。

   4.





   喜欢自由的写作。自由的写作就是涂鸦,就是蒙田意义上的自说自话。

    自由的写作首先是不拘形式。可长可短,长可以至几万字,短可以至几百字甚至几十字。可以不管它的归类:可以是散文,是杂文,是格言,是随笔,是小说,是论文,是论文式小说,是小说式论文。还可以什么也不是,不能被划归所有这些形式。

    其次,自由的写作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很多的写作只不过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比如为了卖钱,为了出名。前者必须考虑读者爱不爱看;后者必须考虑文评家的评价。自由的写作却完全把这些抛诸脑后,只顾自身的感受,不顾其他。写作成了目的本身,为写而写。只要自己写高兴了,写爽了,其他事都不在考虑之列,完完全全的自得其乐,有点像自慰。为了卖钱而写像妓女,为了出名而写像殉道者或者苦行僧,为自己的快乐而写像自慰。

    再次,自由的写作是存在的方式。如巴塔耶所说,人生最重要的行动就是写作。写作是人的思绪的宣泄,是人的存在的自觉,我写故我在,我不写故我不在。

    终生写作。写作终生。

   5.






   最喜欢的生存状态还是独处。因为独处才是赤裸裸的生存状态,不需要任何矫饰,不需要任何戒备,不需要任何表演,直接面对存在本身。

       只要有任何人际交往,人必然需要开放自己内心的边界,使自己不再是一个圆满的独立的存在;人必须输出或输入信息和情绪,使自己不再是一个平静和自足的存在。如果对方是一个快乐的存在,其快乐会影响自己;如果对方是一个痛苦的存在,其痛苦也会感染自己。前一种情况还差强人意,后一种情况就得不偿失了。

       有个常用词“应酬”,囊括了所有自己或多或少不大乐意可是无法推掉的交往,这就是对生命纯粹的耗费,令人感到疲惫厌倦。生命中的应酬应当减到最低,这样,生活质量才能提高。

       有些交往是人心向往之而交往的过程也有如鱼得水之感的,它不是应酬,而是心甘情愿的,如爱情、友情和亲情。这种交往虽然也会消耗生命,但是大多能够为自己带来快乐,因此可以偶尔为之。

       在这两类人际交往之外,是独处。高质量的生活是独处时间比例的最大化和用于交往时间比例的最小化。因此,我对自己的存在取一种严守边界和提高准入门槛的态度,就是为了过一种独立、自足、圆满、平静的生活,在最大的程度上与自己的存在裸裎相见。

   6.




 当人关注于短时段的事情时,容易焦虑;当人关注于长时段的事情时,心灵才能得到安宁。

短时段的事情包括时事、新闻,以及自己身边的各种琐事。在网络攻击事件和我的反击发生之后,媒体铺天盖地的采访、报道、讨论、科普,使得生活就像一锅沸水,丧失了宁静。可是话说回来,只要人做事,就不能不把注意力集中在身边的琐事上,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否则事情不可能做好,丧失宁静是为把手头的事情做好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长时段的事情则是对世事的俯瞰。俯瞰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如果能够腾空而起,像上帝之眼那样俯瞰世间发生的一切,天大的事情也会变小,变轻,于是心中可以宁静。从空间维度,俯瞰使得大山变作微尘;从时间维度,俯瞰使得大河变作小溪。用手轻轻一掸,大山无影无踪,滔滔化作涓涓,心境自然会变得安静。

人生在世,不可能脱离所有的琐事,不可能对短时段的事情完全不屑一顾。但是,一定要让自己的思绪常常从琐事中抽离,把眼睛尽量多地望向长时段的事情,保持心情的超脱和宁静。

快乐是人生的最终价值。快乐最大化和痛苦最小化是每一个个人的人生目标,也是度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最终指标。

福柯专门讲过快乐的问题,例如“快感的享用”等等。在一个即将到来的无神论时代,哪种价值还有资格成为人生的最终价值呢?唯有快乐。

快乐是人的一种感觉,一种心境。它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肉体的快乐;二是人际关系的快乐;三是精神的快乐。

快乐与人的处境并不一定完全联系在一起,虽然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是社会学调查表明,快乐在温饱线下才与物质条件有关,一旦达到温饱线,就不再相关了。

把快乐当作人生目标会不会不够高尚呢?这正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怎么办》中探讨的问题。最高尚的行为是利他主义的,可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偏偏提出了合理利己主义,他所倡导的合理利己主义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在利他的行为中获得自己的快乐感觉,所以最终还是利己的。他所谓的合理利己就是在即使是利他的行为中也以利己为动力。

把快乐当作人生目标会不会比较肤浅呢?除了身体与心灵的快乐之外,是不是有更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呢?比如去救苦救难,解人于倒悬。在特殊时刻,比如战争时期,人应当完全牺牲个人的快乐,站在正义的一方,到战场上去流血牺牲。但是在寻常的生活中就又回到了合理利己主义:可以去做公益,做慈善,学雷锋,做好事,但是这样做仍是为了最终获得内心的快乐感觉。做好事都如此,为名为利为权所做的事情,如果不是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感受的,就更不值得一做了。

把快乐当作人生目标会不会比较堕落呢?人终生只去追求身心的愉悦感觉,沉溺在对生活的享受之中,似乎离动物不远,水平高点有限。如果仅仅追求身体的快乐,的确是这样。但是动物不会有精神的享受,人却可以有。那就是对美和爱的追求与享受。美和爱的感觉都是人这种高级动物特有和独享的感觉,一般的动物是享受不到的。既然人是动物,也就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的享受,比如食欲与性欲的满足,但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恰恰在于对精神快乐的自觉享用。狗虽然也会笑,笑的时候,它的精神应当是快乐的,但是与人类能够享用到的精神愉悦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度量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快乐感觉其实也是最终的指标,而这个指标的高低并不一定与人均GDP绝对相关。还是那个问题:在温饱线下,二者当然是正相关关系;一旦过了温饱线就无关了。跟人们的快乐与否更加有关的因素就变成了文化、习俗、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这些东西了。

譬如,在同样的人均GDP水平上,人人都必须结婚就连同性恋都必须跟异性恋结婚的社会中人,活得就不如有一半人选择不结婚同性恋也绝不会跟异性恋结婚的社会的人们更加快乐一些;可以在杂志电影上随心所欲浏览男女裸体的社会中人,就一定比在网上发一篇色情小说就要被投入监狱的社会中的人们更加快乐一些。余此类推。

因此,一个社会在最大多数人的快乐最大化、痛苦最小化上达到的水平越高,这个社会的治理就越成功,越合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当然应当成为一个社会发展的目标及其发展程度的度量指标。 

  




  





 


最后更新[2015-2-1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