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89):你“动人”吗?》
     阅读次数:108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89):你“动人”吗?

  

今天有点事要到办公室去办,坐地铁去。坐上地铁,开始烂想(灿烂地而非乱想):我们开的车,和地铁这个铁疙瘩一样,为何能动呢?牛能耕田,马能拉车,那是因为它们是动物。动物能动,这好理解。可汽车、地铁是铁疙瘩的,为何能动?我思考的不是物理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

其实答案简单:汽车、地铁能动,因为人赋予了它动力。

但人为何要赋予铁疙瘩动力?我思考的不是物理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

答案简单:人需要更快的速度。于是“善假于物也”,铁疙瘩就能动了。

进一步烂想:动物为何能动?我思考的不是动物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

答案简单:动物有欲求,要满足欲求,就要动。

进一步烂想:动物死了为何不能动了呢?我思考的不是动物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

答案简单:动物死了,无欲无求,所以不动。

进一步烂想:动物和不动的物,哪一种更高级?我思考的不是动物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

答案简单:动物比不动的物高级。因此,这世界有一种观点很有影响,就是强调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注意,这观点说的是所有动物,并未说所有的“物”都是平等的。

继续烂想:强调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那么是否意味着,从进化角度看,动物界没有哪一种动物比别的动物更高级?我思考的是动物学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

答案简单:动物学告诉我们,人是最高级的动物。文学家告诉我们:人是万物之灵长。

继续烂想:人为何是最高级的动物?我思考的不是动物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

答案简单:动物学告诉我们,所有动物都有满足生存、繁殖的低级欲求,但有一些动物还有满足精神的高级欲求。高级的欲求越多,动物的层次越高级。人为万物之灵长,主要是因为人能思想,并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所以一谈文化,就一定是和人有关的东西。其他动物不能创造文化。要是哪只老虎搞出了文化,那这只老虎就变成人了。

继续烂想:人和人之间的平等,是人格的平等。但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人有没有层次之分?我不是种族主义者,而是哲学爱好者。

答案简单:在人格平等的原则之下,人是有三六九等的。不承认这一点不是唯物主义。

依据财富、地位来划分人的三流九等,当然是不合适,也是不妥当的。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五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高到低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据此,根据人的需要实现的程度,可以把现实中的人划分为五个层次。先生说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据此,可以认为,求发展的人是最高层次的人。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也说过,人生有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境界。这四种境界有高有低,根据人追求的境界的层次,可以判断这个人的层次高低。

其实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也曾将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困而不学者。孟子认为,只有圣人才是“生而知之者”。其实,圣人的智慧才华也是后天学习历练的结果,真正的“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剩下的三种情况对应了三个等级,依次为:“学而知之者”为智者,属上等;“困而知之者”为常人,属中等;“困而不学者”为愚者,属下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提出,文化是人在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以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为实质的。换言之,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是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由此可见,人的本质力量即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作为人的创造物,其本质体现着人的本质。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可以合理地推出以下结论,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程度是有区别的,所以人是有层次的。人的本质力量即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个本质力量实现的程度越高,人就越成其为人,或者在人的领域中越是处于更高层级。所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反映的即人是有层次的这种客观事实。人有层次是人类社会的规律。教育的筛选功能依据的就是这一规律。

引经据典完毕。下面从哲学主动性的角度,我把人大致分为三个等级:

——能动之人。所谓能动,即自觉主动。所谓能动之人,即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能够造成有利局面,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之人,是人类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此种人为一等人,大致相当于孔子说的“上智”之人。“能动之人”亦即“主动人”。我将之简称为“动人”。

——自动之人。这里所谓自动,是指自己能够动,但不主动地动。所谓自动之人,就是基本上只为自我的生存、繁殖而动,也就是“动”的目的只是为了饭碗。自我的生存、繁殖需要,虽然是人的正常需要,也是人的第一需求,但是人的低级需要。只为或基本上只为满足低级需求而动的人,是为二等人。我把这种仅仅为自我的生存、繁殖而动的人即“为自己而动”的人,简称为“自动人”。

——被动之人。这里所谓被动,即自己不“能动”,要待外力推动才能行动(跟“主动”相反)。所谓被动之人,就是自己不“能动”,时时要待外力推动才能行动,有时甚至靠外力推也不“能动”之人。此类人,某种意义上说,类似死物铁疙瘩而离“生物”较远,是人性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此种人约等于孔子说的“下智”之人。这样的人只能算三等人。我把他简称为“被动人”。

这三个等级都不是人格之划分,而是主动性之划分。

此三个等级完全属实,请君对号入座。

2015-2-10草稿,12日修改

 

 

 

 


最后更新[2015-2-1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