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代表课展
文章标题: 《【推荐】黑龙江孙靖宇:用语文味教学法教《记承天寺夜游》》
     阅读次数:290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黑龙江孙靖宇:用语文味教学法教《记承天寺夜游》

  (堂2015年3月2日按:感谢《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一书作者张岩推荐本文。张岩在撰写研究我的专著的一年多时间里,与我电话沟通很多,她对语文味了解的程度和深度,是一般语文教师比不了的,可以说是研究语文味的专家。张岩运用语文味教学法参赛多次获大奖。张岩写《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这篇硕士论文前,我不认识她,她确定选题后才找到我的电话和我联系。下面这篇文章的的作者孙靖宇,我也不认识。孙靖宇迄今也没有和我联系过,但从她发表的这篇实录看,她对语文味教学法的应用也相当娴熟。这再次说明,语文味教学法靠自学是完全可以掌握的。(我工作室小学教师陈嫣芹运用语文味教学法就相当娴熟。)张岩和孙靖宇是黑龙江自发学习、研究、实践语文味教学法的骨干和先锋。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外地老师参与到语文味教学法的实践中来,并用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丰富与发展语文味教学法的内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名师。) 

 

 

“一语三文”构建课堂模式

“学法指导”促进自主高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大庆市祥阁学校    孙靖宇

(本文发表于《黑龙江教育》201412期)

 

一、教学设想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既是为高中学习奠基,也是为提高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助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同时,《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文言文教学应该有一种课堂的模式和框架,作为内容的支撑,以便更好地设计课堂流程。2012年我了解了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教学,接触了一个新的词语,“一语三文”。“一语”指“语言”,“三文”指“文章、文学、文化”。“一语三文学习法”指立足于语言,从文章层面分析内容,从文学层面品赏语言、技巧,从文化层面探究内涵。我用“一语三文”构建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模式,倡导语文的韵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情感的互动,鼓励学生的参与,从而让课堂迸发语文的魅力。

为此,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发展性,让课堂成为老师、学生、文本对话的场所,导学案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预习案、探究案和练习案三位一体,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给予学法指导;课上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合作探究,有助于课堂生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营造了清冷皎洁的意境,创造了一个澄澈空明、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艺术世界,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的欣喜、散步时的闲适心情,从中透露出他当时贬官黄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写景抒情类作品中的精品,也是学生学习古文,提高古文感悟和鉴赏能力的典范之作。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关照了“诵读——积累——分析——鉴赏——探究”这几个层面,设计了“厘词析句,吟章断文;悟语揆情,析理剖文;含英咀华,品语赏文;纵观横论,识人汇文。”这样几个环节,解决了诵读积累、分析内容、欣赏语言、探究内涵等问题。

二、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编制下发导学案,给予学法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预习,独立思考。

温故知新 了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苏轼吗?你还读过他的什么作品?(提示:“三苏”“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积词累句 疏通文意

1.熟读课文,至少三遍。(学法指导:一正字音、二明节奏、三揣语气、四悟感情)

2.把你认为重点的实词、虚词整理摘录,借助工具书明确词义与用法。成文言积累卡片。

3.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整体感知 理清情节

1.释题。

2.简析文章内容。

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师:明月照彻天宇,天上孤寒一片,人间相思无眠。苏轼对月亮情有独钟,作品中喜欢用月,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理遣怀,用月表达美好祝愿;“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凄清幽独的月光,衬托出对亡妻永不能忘的真挚情感,此外还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的月亮或缺或圆,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给人以美感,今天我们要一起品赏承天寺的月色,看它折射出苏轼怎样的心境与人生态度。(课件展示:明月朗照图、苏轼著名词句)

生:欣赏图片,聆听诗句,产生联想,为学习做准备。

(二)明确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三)厘词析句,吟章断文

1.交流导学案中课前预习的内容。

2.学生展示预习时自学成果。

1)课文朗读(课件展示朗读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1朗读,生2评价,生3朗读,教师指导,全班齐读。

2)积累的词语

第一组学生展示。生1积累的词语有:户、欣然、念、寝、相与、空明、盖;

2补充评价:遂、耳、但、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其他同学补充完成文言积累卡片。

3)翻译课文。(课件展示:文言文翻译,一个原则:字字落实;两种方式:直译、意译;三字标准:信、达、雅;四个方面:补充、语序、活用、关键词;五个步骤:审、切、连、誊、查;六字方法:留、删、补、换、调、变;七个重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单音节词、特殊句式、修辞知识)

第二组同学完成。重点讲述的句子有:

1:念无与乐者。省略句,应为:念无与(之)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倒装句,宾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师评:很好。理解是分析的基础,文言文的学习,译文是很重要的,大家一定要重视。我们来分析内容。

4)文章内容。

A.释题。师:记承天寺夜游,这个题目透露给我们哪些信息?请逐字分析。

生:记,文体;承天寺,地点;夜,时间;游,事件。

B.师:用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述文章内容。格式:记叙了……描写了……表达了……

生:记叙了苏轼被贬黄州,到承天寺与张怀民一起赏月的生活片段,描绘了澄澈美妙的月色,表达了他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

3.学生质疑解疑。

4.进行评价小结。

师:同学们的预习很充分,孩子们要记住: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提,也是学习效果的保证,一定要重视课前自学。

(四)悟语揆情,析理剖文

   根据导学案的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学法指导:紧扣主题,深入思考)活动结束,学生汇报。

1.作者为什么在初冬的夜晚夜不成眠出户行走?

第三组汇报。生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可见月色很美。

师:除此以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想一想文中交代的时间和他现在的处境。

2:寒夜寂寥,内心郁闷。

2.作者夜游为何去“承天寺”?如何理解“无与乐者”的含义?一个“寻”字又包含了怎样的深意? 

第四组汇报。生1:因为张怀民在承天寺。

师补充: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的人。你还能进一步分析原因吗?

1:俩人际遇相同,都是被贬黄州。

师:对,同是“天涯沦落人”。谁还补充?

2:二人都怡情山水,有共同语言。

师:好,或者说是志同道合。如何理解“无与乐者”?

3:作者被贬,远在黄州,没有朋友。

4:“寻”有“找”的意思,可以看出苏轼渴望与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师:我觉得这个字还包含苏轼的一种揣想: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埋头大睡吧!他可能也在赏月。

3.夜游期间,作者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起心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五组汇报。要求根据文中语句,按顺序,其他同学补充评价。

1:起初是“伤感失落”的。

2:“月色入户”是“欣喜激动”的。

3:“寻张怀民”是“急切”的。

4:“怀民亦未寝”是“喜悦”的。

5:“相与步于中庭”是“闲适从容”的。

6:变化的原因是月色。

第六组同学评价。

1:我觉得第五组同学回答的非常好,分析透彻,用词准确,只是变化的原因还应该有一个,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苏轼一定也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在文后应该还有一些悲凉。

师总结:两组同学的汇报都很精彩,这源于大家认真的思考,精练的表达。确实如此,是外因和内因共同引起了情感的变化。从“无与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有照应,有变化,文情的跌宕表现了作者心情的舒缓。月下的漫步是多么富有诗意,我们似乎感受到苏轼闲适的心情,看到他从容的步履。他们在漫步中领略月色的美好,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我们一起进入下一环节。

(五)含英咀华,品语赏文

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师:同学们,看到“赏月色”这个问题,是不是觉得无从下手,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先找到切入点。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赏析:抓住要点、景物特征、表现手法、创造意境、人物心境。在品“闲人”时要结合背景、结合主题、揣摩作者思想感情。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深入到学生中一起解决问题。学生展示。

1.赏“月色”。

第七组展示。

1:我来总结特点。本文描写月色,只有318字,写出了庭中月色的清澈透明、皎洁空灵。

2:我来说表现手法。句中运用比喻,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庭中的竹柏比喻成水中的藻荇,精妙传神。

3:表现手法还有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4:我来描述意境。通过作者的描写,仿佛置身于一个冰清玉洁、宁静淡雅的透明世界。

5:我分析作者的心境。我想这样一个透明的世界,表现了作者光明磊落的胸襟。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到你们在欣赏月色,我也想说两句,一是比喻的运用,不是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错觉,进而写藻荇,把隐喻推进一层,使人感觉水月莫辨,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使人恍然大悟,新颖别致。二是写月光也是写心境,作者此时一定摆脱了贬谪之感,忘怀了个人得失而进入了一个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6质疑:作者描写月色时为什么要写竹柏?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大家讨论。

学生讨论,踊跃回答。

生甲:承天寺的院子里有竹柏。

生乙:苏轼喜欢竹柏。因为他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学生鼓掌)

生丙: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学生鼓掌)

生丁: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竹柏象征坚贞的操守。(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回答真精彩。月光投于竹柏,正是纯洁而坚贞的象征。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竹柏可以照心迹”。我们有丰富的积累,才能有更高的领悟能力和审美情趣。

2.品“闲人”。

师:“闲”可以组哪些词?

生:悠闲、安闲、清闲、闲情逸致、闲极无聊(大家笑)

师: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闲”?“闲人”究竟是什么人?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八组展示。

1:入夜即“解衣欲睡”,可见“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可见“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可见“闲”。

2:“闲人”并不是“闲极无聊”,而是具有“闲情逸致”的人,兴趣高雅的人。

3:我觉得还是苏轼的自嘲,他本来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一再被贬,壮志难酬,所以称自己为“闲人”。

4:说得好,这让我想起了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不能去前线抗金,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怜白发生”。

5:我来总结。“闲人”包含了作者复杂的心情,有赏月的欣喜,有漫步的悠闲,有贬谪的悲凉。

6:还有失意的落寞,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豁达乐观。

师:把大家说的汇总起来就很全面了。确实,一样的月色,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人生。能像苏东坡这样的心闲、意闲、清闲、笔闲的“高等闲人,实在是难得,但我们虽不能达,也要心向往之,把人生的感慨化作淡微低沉的喟叹和超越世俗的达观。

(六)纵观横论,识人汇文

1.结合你的学习和阅读,说说你眼中的苏轼。

学生结合导学案预习案介绍苏轼。(课件展示: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师:我们抛开文学常识,说说你说了解的苏轼。

生:他是一个豁达乐观的人。他能把每一次贬谪都当做旅游,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上作岭南人”。

生: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不仅能文,能词,还是书法家,画家。

生:苏轼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诗文中表达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情感,充满生活情趣。

生:苏轼是一个美食家,有一道菜叫“东坡肉”,据说是他独创的。

生:苏轼是一个政治上失意,文学上得意上的诗人、书法家,开辟了词坛豪放之先河。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经典的诗词美文。

生:苏轼还是老百姓最亲密的朋友,他将勤政爱国、关注民生,在杭州时疏浚西湖,修筑了著名的苏堤。

……

师:苏轼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画、书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使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希望你能够走近他、喜欢他、学习他并爱上他。

2.探究“贬谪文化”,联系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是什么让他们在逆境中不怨不尤?(选做)

师:从屈原被放逐起,一直有文职官员被贬官,他们坎坷的经历、精美的诗文、高尚的品格为后世景仰,是什么让他们在逆境中不怨不尤?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其一,高尚的人格,不以个人得失为念,心忧天下,心系百姓,不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与困难,不论遭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他都始终不曾放弃对国家、百姓的责任感,范仲淹忧国忧民,欧阳修与民同乐。其二,豁达的心胸,乐观从容,超越世俗,寄情山水。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三,坚韧的品格,顽强不屈,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

3.推荐阅读:《前赤壁赋》

(七)巩固训练,自主实践

1.解释句中加点词,并指出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相与步于中庭。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衣欲睡。

4竹柏影也。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读背、积累、分析、欣赏、探究,这就是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最后,我们齐背课文。

愿千年前承天寺的月光,也能照亮你的心房!下课。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贬谪郁闷,月色入户

无伴共赏,承天寻张(叙事)

月明影荡,心胸敞亮(描写)

闲人自嘲,豁达开旷(抒情)

三、课后心得

什么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一扇窗,铺设了一条路。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品味,去吸取,与千年前的作者直接对话,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其中,涵泳体味,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什么是文言文学习的最佳途径?读。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所以在读中要进行朗读指导,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做文言积累卡片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就如北师大肖川教授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我的理解是:三流的老师教知识,二流的老师教技法,一流的老师教师教思想。

学习方法的培养更是对学习技能的培养,找到适合学科的学习方法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习高效,并在积累中逐步形成学科学习的思想,使学生真正会学习,能做到自主学习。本节课有两处学法指导对学生自主学习有帮助:

一是朗读指导,熟读涵泳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古诗文的传统方法,反复地吟诵体悟不但有利于积累、培养语感,而且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感悟鉴赏能力。四次朗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渐入佳境。朗读指导,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更是把朗读指导作为一个媒介,引领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此,朗读与理解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因为时间的关系,可能读得不够,还有课文泛读的视频也没加入,这是不足之处,所以在最后加上了齐背课文。

二是写景句子赏析,在“赏月色”这一问题上,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就得帮助他找到切入点。在学法指导时告诉学生:抓住要点、景物特征、表现手法、创造意境、人物心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参与,从平凡的生活瞬间中去发现美、捕捉美、感受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趣味。

我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应关照以下几点:

一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内在潜能,这样学习才能是有效的,以此再追求高效。

二是教师掌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是进行有效学法指导的前提。

三是进行指导时陈述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即要使学生明白:要做什么,怎样做,如何做才能更好。

四是学法指导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别。即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在编写实施导学案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学法指导,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只有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最后更新[2015-3-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