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语文周易
文章标题: 《钱梦龙:语文课要生动活泼,上出语文味》
出处:微信      阅读次数:146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钱梦龙:语文课要生动活泼,上出语文味

 
 
 


      钱梦龙一直没有停止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思考,对语文教育的感情深厚而浓烈。他如何看待当下的语文教育?他的教育教学思想在今日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与启发?

  

      语文课要生动活泼,上出语文味

 

  我曾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是指导我教学实践的理念。语文是对学生进行民族语教育的一门课程。训,是教师的引导;练,是学生的实践。训练,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基本形态。

  在我看来,只要强调读、写、听、说等训练,做好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对解读课本有足够的办法,语文课一定能上得生动活泼,上出语文味

  有教育界人士和家长都跟我反映不应当过多训练学生,而应注重素质培养。其实,我所提倡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训练,这和应试式的操练是完全不同的。训练说到底,是要教会学生阅读某一类文章,而不是简单地教懂某一篇课文。是为了掌握规律,学会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应有义。

  但现实是,人们往往因为痛恨机械式的操练而迁怒于训练,把两者画上等号,使本该有的训练蒙受不白之冤。

 

  一些语文老师上课像故事课音乐课,就是不像语文课

 

  很多人问我现在语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我认为问题有三:

 

     一是去知识很多人认为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工具,但工具科目也应该有知识结构。现在语文语法多是从外语中移用而来,真正的语文语法已经很难在课本中找到。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以知识为载体。

  二是去传统现在一些老师拿到课本后,不明白自己该教些什么。语文课上得像绘图欣赏课,像故事课,甚至像音乐课,但就是不像语文课。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绘本等工具,是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最终的落脚点要落回课本的解析上,切忌华而不实。

  三是去训练。我前面说过,训练不等同于操练,但现在我们的教育过于浮躁,考试往往绑架教育。而不少家长只关心学生分数考得好不好,能不能考上高一级的学校,功利、世俗。所以,大多数学生考上大学就以为大功告成,殊不知,大学学习才是人才成长的关键期。

 

  30年前的三朵花,至少有两朵还开着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

  上世纪80年代,我提出语文导读法,幽默地说,语文导读法有预谋地摆脱学生,其最终指向的目标正是不需要教。可以这样说:语文导读法是从通向不需要教的桥梁。

  语文导读法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三句前后相承(不是三者并列)的话: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简称三主。有人说三主的教育理念出自30多年前,早已是明日黄花了。

  有一段时期,我也曾以为我的三主理念过时了,开了30年的花也该到了凋零的时候。不过,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就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写入其中。如此看来,我的这三朵花,至少有两朵还还开着。

  三主作为导读法的基本理念,其价值的体现,还有赖于在操作层面得到落实和保证。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简称三式”)就是从操作层面进行的一串基本动作,与三主共同构成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框架。

  自读式是立足于学生自主阅读的训练模式,就是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坐下来静心地读文章。自读不是学生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地自由阅读,而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会阅读为目标的阅读训练过程。

  教读式是教学生读教读常与自读结合进行。既然学生的自读要经历一个从入格破格的过程,那么,与之相应的教师的教读,必然有一个从的过程。

  教师就文章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给学生指点一下”;这种指点,必须要言不烦、富于启发性,目的在于使学生开窍。即使在教师指点之时,仍要把学生为主体放在心里,而不是以自已的认知代替学生思考。

  复读式是指把若干篇已经读过的文章,按某种联系组成一个复读单元,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比较、思考,既温故”(温习旧课)知新”(获得单篇阅读时不可能获得的新认识)复读单元通常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根据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

  其实,这些操作方法的前提,正是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追求。

  

     课本里写着答案,这样的提问是教学圈套

  要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的定位应当在。老师不是把自己所知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应当因势利导,将他们引入课本学习,最终实现不需要教的目的。

  不少老师喜欢在课堂上问一些问题。打个比方,有一次有老师在教授有关白求恩的一篇课文时,问学生白求恩是哪国人,年纪多大,为什么来中国?而这些问题,在课文里原原本本地写着,讨论这样的问题对解析课本毫无意义。我把这种提问称之为教学圈套。这些伪问题不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而是老师希望从学生嘴里出一个预期的答案。

  设计问题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训练的一种。问题设计得好,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有一次学习新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前我把十幅挂图不分次序地挂在黑板上,然后告诉大家不要看书,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挂图,根据每幅画的背景、人物,用自己的话分析是什么历史事件,再给各画加上标题,并按时间顺序把它们排好。学生觉得太难,要求看书,但我故意不让步,最后经过讨价还价,允许他们只准看书10分钟。于是,学生们像占了便宜似的,高兴而紧张地忙开了。这样,真正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精心构思教学步骤,课堂效率就高了。

  对于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我采用的是激励、唤醒、鼓舞。有一次,我接了一个初二的双差班。第一篇作文的讲评课上,同学们拿到作文本后,发现都得了较好的成绩。平时常不及格的他们,认为老师开玩笑,我却严肃地告诉他们:大家的作文完全符合老师提出的两项要求,得90分以上的作文,还超出了老师要求的标准。原来,之前我写了两个要求:一是标题必须写在第一行的正中;二是文章要分段,每段起始必须空两格。在郑重宣布了评分依据后,我又谈起了自己那段差生的历史,并告诉他们以后每次作文,都要提一两点要求。只要一点、一点地努力去达到这些要求,成绩保证不会比别的班差。这样,这个班出现了转机。

  

        教育,要使学生最终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语文导读法1982年问世以后,虽然得到了不少同行的首肯,但30多年来对它的批评之声也一直不绝于耳。

  我一向把批评者视为益友,因为他们不仅使我感受到了被重视的快乐,而且确实促使我反复验证过语文导读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如果说我现在对三主的表述已不像刚提出时那样粗疏,确实完全得益于这些批评意见的促成。但三主的观点我却始终坚持,至今不悔,这不是由于我的顽固守旧,而是某种信念的支持使我确信以三主为基本理念的语文导读法即使在新课程语境下仍有其存在的理由。

  这个支持我的信念就是:语文导读法是一种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学法体系,正如我早年的自学使我自己终身受益一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70年代发表的著名教育文献《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

  受教育者将依靠自己征服知识而获得教育”;

  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我的教育教学探索正是以此为目标,我想,这应该是教育者的追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最终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从而成为不但在学习上能够自主,而且在人格上、意志上能够真正自立的人


 


最后更新[2015-3-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