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103):假如语文味是只老虎,欢迎你摸它的屁股》
     阅读次数:126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103):假如语文味是只老虎,欢迎你摸它的屁股

刚从网上看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5年第3期目录,里面好几篇与我有关——

直接有关的有:

 

卷首:
中华语文名家谈
1学者要有理论自信   程少堂


“观点交锋”栏文章:

 

27 品出“语文味”的真味

      ——兼与史金霞老师商榷   徐金国

29 代表课:假如进入学术研究视野    沈坤林

 

 

史金霞2013年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曾发表过原题目为《语文味是伪命题》的文章(杂志发表时好像改了题目)。按惯例,我没有回应。最近我曾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说过:我基本不回应对于语文味的批评,“不回应,并非倨傲。一是因为忙,有许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二是因为对语文味的批评,许多均是建立在误解甚至曲解之上的。更因为语文味影响大了,有人就借批语文味来谈自己的东西,其中的误解乃至曲解比比皆是。我曾模仿美国著名小说家卡佛的小说标题《当人们谈论爱情他们在谈论什么》,调侃地说过一句‘当人们谈论语文味他们在谈论什么’。而我深知又确信,对一个理论的误解与曲解,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也是理论提出者本人没法控制的。所以我的回应没有多大必要。”所以热烈欢迎,但基本不回应关于语文味的讨论,是我奉行的学术态度和基本原则。

不回应史金霞的另一个原因是,史金霞的文章,实际上并不是完全否定语文味理论的,她也没有能够全面系统研究、理解我的语文味理论。

不回应史金霞的第三个原因是,她的文章(网络版)开头甚至有“须知,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样的文字。史金霞的这些文字给人的印象是,她似乎面临“语文味好像批评不得”的境况,暗示有人压制对语文味的批评,所以她就是要来批评一下语文味。这种“较劲”的态度很可爱,但可能不是一种很学术的态度。我不知道史金霞这些文字的背景和所指。但有一点我可以讲明,就是当《中语参》杂志在网上发布这次讨论的消息后,外省有朋友告知我这一信息。在网上看了讨论的专栏标题是“语文味是个伪命题”,我打电话给该刊主编张万利先生说:“热烈欢迎讨论语文味,讨论语文味是对我们的推重。不过你们这个专栏总标题‘语文味是个伪命题’是个陈述句,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一个结论;但既然是讨论,就应该用‘语文味是个伪命题吗’做标题,因为讨论一定会发表两种观点。”后来这两个标题,杂志都没有用。窃以为,杂志弃用“语文味是个伪命题”这样陈述句做专栏标题,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态度,显示了编辑的一种学术素养。我对《中语参》发起的这次语文在讨论也没有正面回应,只是后来在这家刊物发表了一个关于语文味教学法的对话,作为间接回应,但是对该刊讨论中观点我不置一词。

不回应史金霞的第四个原因是,她的文章中有虚构靶子的问题。她的文章说:语文教学“不需要也不应该有‘定于一尊’的统治的!不妨干脆地说,凡是想以一种模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都不过是圈定势力范围,试图控制话语权,为谋一己之私利而已。凡是见到与自己的主张模式不同便意欲剿灭而后快的,都是色厉内荏虚张声势,妄图守住一亩三分地,唯恐被人抢去了山头而已。‘学无定法’,‘教无定法,以一法而欲法天下之法,不亦惑乎! ”她这里批评谁呢?是批评程少堂吗?程少堂说过语文味是“想以一种模式打遍天下无敌手”吗?程少堂讲过要用语文味来“统治”中国语文界、“定”中国语文界于语文味“一尊”吗?中国语文界谁能够“统治”?程少堂想“控制”中国语文界的话语权吗?中国语文界的话语权谁能够控制?程少堂就是想“统治”中国语文界、“控制”中国语文界的话语权,他能有这样的权力条件、媒体条件吗?程少堂和哪家报刊编辑记者有特殊关系,这家报刊不断反复给程少堂做访谈、做广告鼓吹程少堂吗?十数年来语文味的影响的确深广,但这样的影响是程少堂想产生就能产生的吗?这样的影响是程少堂“统治”“控制”或企图“统治”“控制”中国语文界“为谋一己之私利”所造成的吗? 程少堂“剿灭”过其他模式吗?什么是“剿灭”?在哪里“剿灭”?众所周知,在信息时代,凡有正常心理的人都不会产生这种“统治”“控制”一个领域的疯狂妄想,就是动用国家机器也难以完全达到目标。(当然,有的有模式的人倒是真想剿灭语文味,到处说语文味的坏话,但绝对达不到目的。)史金霞作为一位女性教师,说的这些话语既不符合事实,用语也相当尖酸刻薄相当不厚道。这种虚构一个对手再批而判之的做派,是不值得花时间回应的。

顺便说一个故事:2011年3月19日,南京市教研室请我讲学,讲学过程中,南京市初中语文教研员袁源教授对我说:“程老师,别的老师讲学都是讲自己的这语文那语文,你的语文味影响最大,但怎么没听你讲学讲语文味呢?”我答:“因为我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更有魅力。”我在外地讲学不算少,但从语文味提出到现在十几年中,我从未在外地专题讲过语文味。

不回应史金霞的第五个原因是,看了她的文章我其实窃喜。窃喜的是,她的“统治”“控制”“想以一种模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等用语分量何其重,这从侧面告诉我们,语文味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有多深,有多广。换言之,语文味的影响已大、深、广到让不少人羡慕嫉妒恨的程度。

不回应史金霞的第六个原因是,尽管史金霞是一位有一定影响的青年名师,但她绝不会理解我的追求。说我想“统治”“控制”中国语文界,啊呸!这是表扬我呢还是埋汰我?自1999年底开始做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16年来,我从不参加全国中语会年会,迄今为止从不将语文味申报任何市级、省级、国家级奖项。杨绛先生说过一句话:“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在此我想套用杨绛先生的话,告诉史金霞和有史金霞这种心理的人——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统治”“控制”中国语文界,其他人自然没有这种能力,我也没有这种能力。但我可以追求进入历史——我是冲着进入当代语文教育史而进行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

 

语文味网曾经全文照转史金霞的这篇文章。现在外地反批评史金霞的文章出来了。读者出来反批评,比我出面反批评,更有价值,也是我更期望的一种学术局面。

说“语文味批评不得”,或者有人压制对语文味的批评,实际上这都是无稽之谈。16年来,全国各地媒体讨论语文味有好多次(北京、上海,杂志、报纸,中学、小学,都有过讨论)。既是讨论,肯定不都是说好话的。其中绝大部分讨论,我当时是根本不知道的,有的过了好几年,我才从网上知道。因此我就是想压制也没机会压制。再说,我就是提前知道了讨论,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行政权力的教研员,我有压制媒体讨论的权力吗?且真正的学术讨论过程都是发表不同观点,至少发表相对立的两种观点,即有反对质疑的,有赞成支持的,压制了讨论,就把“表扬”和扩大影响的机会也压制了,所以我干嘛要压制呢?说压制语文味讨论,是完全不懂学者心态的臆测。

我向来认为,一个学者的学术或思想观点提出后有四种命运。一是所有人都赞成。这种情形可能有,但学术史、思想史已经证明,这样的反应是不正常的,长远看后果往往是不好的。这种“所有人都赞成”的局面如果发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后果、社会后果是绝对不好的。这已经被学术发展史、思想发展史、社会发展史所反复证明。在我国,毛泽东思想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斯大林、齐奥塞斯库、卡扎菲、萨达姆等都曾如此做派。北朝鲜现在仍在如此。总之,凡是绝对的理论,即凡是宣称自身完美无缺、神圣不可动摇、不让人怀疑或号称所有人都赞成的理论与思想,本质上接近神学或巫术,是不可靠的。第二种情形是,所有人都反对。这种情形也有,但从长远看往往却并不是坏事。第三种情形是,无声无息;或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只有自己在鼓噪。这是最可悲的。第四种情形是,有的人支持,有的人质疑或者反对,并且在学术界形成广泛持久的讨论和争鸣。这种情形是真正的学问家梦寐以求的。  

行文至此,我们想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发表后的遭遇。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告诉我们,马克思经济学的诞生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自马克思经济学产生之日起,一直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形形色色的挑战。从西方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评价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批判和诋毁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有之;信仰和推崇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有之;同情和改造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有之。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可是,资产阶级的喉舌——各种报刊杂志却表现出从来未有过的“缄默”,妄图借此把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扼杀在摇篮中。1867年11月 2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写道:“对我的书的沉默,很使我不安。”这种沉默的结果给《资本论》第一版的销售造成大困难。为了打破这一沉默的阴谋,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挺身而出,化名写了第一篇批评《资本论》第一卷的书评文章,刊登在德国资产阶级民主党派人民党的机关报《未来报》上,故意点火,果然引发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对《资本论》的围剿高潮。而以恩格斯为首的无产阶级经济学家抓住机会,对这一逆流进行了彻底地有力的反击。在这一过程中,《资本论》就广泛传播开来,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参考天涯问答:《西方经济学界对《资本论》的认识怎么样》)

马克思那样伟大的学者都怕学术界对他的学术观点的沉默。我这样的小学者,当然更经不得沉默。

有人也许会说,骂你的学术观点的文章,你看了也高兴?我的回答是:只要是讲道理的,是用功夫系统研究了我的观点、理论的批评,而不只是想缠住一个有广泛影响、好发文章的理论开骂并妄图全盘否定语文味理论以便于博名,我看了都会高兴。因为这些批评,有益于语文味理论的发展。当然,讨论中肯定会有人认为语文味理论有某些缺憾。但这个世界上有十全十美的理论吗?只有巫术和《圣经》才会号称没有缺陷。

说句真心话,作为学者,我岂止不能、也根本不想压制关于语文味的讨论,我甚至像做中国梦一样,梦想着有媒体讨论语文味——有媒体讨论语文味(讨论当然包括支持、质疑甚至反对),这不是为语文味理论做免费广告吗?学问大小不论,能做到如此境界不值得骄傲吗?因此我常常为发现媒体讨论语文味而兴奋不已。媒体讨论语文味早已成为我最大的精神享受之一。甚至每发现一次关于语文味的讨论,我就关起门来对夫人说:“某地又来一次语文味讨论,你看我牛吧!”夫人就会顺水推舟一句:“牛!”

我不只梦想有媒体讨论语文味,而且感恩这种讨论——语文味作为一个纯粹的民间理论,前13年,没有任何行政支持,也没有获得任何经费,但经过艰苦的漫长的16年理论与实践探索,终于(其实是早就,在十年前就)星火燎原,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语文教育理念”,成为语文教育界本世纪初页的一代“显学”(这完全出乎我16年前研究它时的意料之外),难道和这些讨论(当然包括批评质疑)不是密切相关的吗?

也曾有这样的议论:语文味既然这么大影响,但语文味能解决中国语文教育现实中的一切问题吗?我把这种话当表扬听。这种话表面上似乎是指责,实际上说这种话的人,他是抱着一种宗教态度对待语文味,对待程少堂的。

但语文界没有上帝,也不需要上帝。像所有学问一样,我们从来就认为语文味教学理论只是一家之言,只是对中国语文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我们的一种解决办法。

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能“包打天下”,认为天下最终能定于自己的理论这“一尊”——只有神经不正常的人才会产生这种想法。

江山代有人才出,我(语文味)领风骚数十年。(按有的出版社编辑的看法,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学术个性和影响,语文界三十年很难超越。)对此我信然欣然。但这种影响,是自然、自发形成的,和“统治”“控制”“定于一尊”毫不相干。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一言以蔽之,我关于语文味的学术观点,你不能接受或者不全接受,那有什么关系呢?但16年来,学术界反复讨论、争鸣语文味,这本身就说明语文味的价值和生命力。西方有句名言说得好:“没有人愿意踢一只死狗。”  16年来的反复讨论,是我作为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界一个学者的价值的确证。爱因斯坦说什么来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假如语文味是一只老虎,欢迎你摸它的屁股。

假如语文味不是一只老虎,也欢迎你摸它的屁股。

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好几年前就已进入大学课程和教材,是大学“教科书级别”的成果。真正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高校的学者,目前只有研究语文味的,还没有发现他们中有人发文公开否定语文味的。只有个别在中学教书、没有受过多少学术训练但又想博名的“学术混混”,不是用完善、补充、丰富、发展语文味理论的心态来进行学术批评,而完全是出自类似于仇富、不服气的心理,在没有系统全面研究、也没有能力研究语文味理论的前提下,一上来就对语文味粗鲁的来一个全盘否定。近几年,个别中学教师之“出名”,靠的是用极端言辞“死磕”攻击语文味。(我这里指的不是史金霞。)如有个别学术混混甚至公开宣称不懂美学,公开宣称不知道中国传统的味美学,公开宣称不知道“味”范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甚至核心范畴,但他就敢肆意攻击借鉴传统味美学而成长起来的语文教学美学理论——语文味理论。“我就是不懂美学,我就是不知道中国传统的味美学,我就是不知道‘味’范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甚至核心范畴,但我就是要骂语文味”——这就是个别学术混混的“小”逻辑。用这样的“小”逻辑来攻击语文味,当然是缺乏文化良知,当然是蚍蜉撼树自不量力。对这样的人我不会回应,因为我不愿意他的名字脏了我将来要出的文集。

 

“代表课”也是我独立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说独立提出,是因为1980年代后期,有一位政治教师已在中学政治教学刊物上发表文章提出过这个概念,但限于学科影响和当时条件,文章没有数字化没有上网,因此未能引起学术界关注。我2006年前后独立提出代表课概念时,也没有见到这篇文章。2007年,我在《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中专题研究了代表课,2010年,在《语文学习》杂志(7—8合刊)发表有关代表课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对代表课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思考沉淀三年之后,2014年我发文回应讨论时,发现这位政治老师关于代表课的文章刚刚数字化上网。所以可以说,代表课概念及其理念真正引起关注,算得是我的贡献。现在《语文教学通讯》又发文讨论代表课概念和理念,相信也是由我的文章引起的。目前,我还没有看到《语文教学通讯》发表的沈坤林《代表课:假如进入学术研究视野》一文,但从标题看,是一种研究态度。因此无论他赞不赞成我的观点,我都是高兴的。

(2015-3-4)


—————————————————————————

附:《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2015年第3期目录


卷首
中华语文名家谈
1学者要有理论自信   程少堂

人物 
名师在线
4基于课程理念和目标的教学策略尝试
     ——以古典诗词教学为例      李善玉
论道 
名师答疑
7点与面
   ——语文课堂教学辩证艺术例说之五 黄厚江
学术圆桌
9 教学机智是怎样炼成的
   ——“生成课堂”的主张与实践(三)
9 自由的王国    李仁甫
10 板块式教案的价值创新    袁东升
12 互联思维的课堂意义      洪劬颉
14 聚焦的力量    顾舟山
聚焦课改
16 让言语活动更有效    胡奇良
18 再谈“换一种方式教语文”   郑逸农
21 高效语文教学的心理路径和重要节点   胡家曙
24 课改执行者的反思与对策朱诵玉
观点交锋
27 品出“语文, 味”的真味
      ——兼与史金霞老师商榷    徐金国
29 代表课:假如进入学术研究视野           沈坤林

课堂
名师看课
32 设同题异作之对应,感文赋铺陈之臻美
      ——《秋声赋》教学实录及观察     执教:张 卫 观察:杨 斌
教学探索
36 如何搞好小说阅读教学    李哲峰
39 对当前诗歌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洪方煜
案例评品
41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课堂节录及评点
       执教: 熊芳芳 评点:孙绍振 潘新和
备课
备教策略
44 “语用”背景下的语文备课策略     卢世国
文本赏析
46 感伤岂止是“离别”
      ——从三重矛盾深读《雨铃霖》张志强
47 “有趣”背后的金岳霖先生                李 彬
50 以褒代贬 双重讽喻
      ——《长恨歌》讽喻艺术再探究          李生宝
教材建设
52 大陆与台湾高中语(国)文教材的比较       张 鹭
写作
写作论坛
54 作文指导:踏阶而上,远离茫然          石修银
56 “葫芦”“椭圆”“竹笋”
      ——张悦群老师的作文结构模式       于德龙
作文技法
59 打破平衡
      ——叙事文兴波的思维策略     黄荣光
写作课堂
60 引入“翻转课堂”,助推语文课堂转型
      ——以“材料作文审题”为例     顾叶斌
测评
试题研究
63 浅析2014年高考阅读“词句含义理解题”   王素珍
65 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格局及应对策略   王兆平 胥照方
备考方略
69 在海天之间奏响心中的音乐
      ——谈谈2015年高考作文备考的核心策略:视野即是分数    
连中国 张彩虹
71 语言有律 品味依序
      ——考试环境中读懂古诗词的路径思考黄明勇 殷志佳
命题素养
74 回归,江苏高考语文命题的新常态   王广清
空间
随笔札记
77 带着学生找感觉
      ——古代诗文试题讲评课听后感言    孙和平
来稿撷英
78 云横秦岭路何在
      ——高考深化改革时期的文言文学习   刘 忠
79 让想象走进研究性学习    熊 健
80 回归文本,回归语文     袁晗毅




最后更新[2015-3-2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