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炙”的主客关系
陈林森
“亲炙”是个古语词。《辞海》:亲炙谓亲身受到教益。《孟子·尽心下》:“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朱熹注:“亲近而熏炙之也。”《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久仰芳名,无由亲炙。”
《现代汉语词典》释“亲炙”:直接受到教诲和传授。
“炙”属会意字,小篆字形为肉在火上烤。作名词为烤熟的肉。成语有脍炙人口、残羹冷炙。由烤肉推广为一般的烤。成语有炙手可热。由炙烤比喻受熏陶、影响,并由此产生双音词“亲炙”。如:
①鲍由,字钦止,处州龙泉人。举进士。尝从王安石学,又亲炙苏轼,故其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宋史》卷四百四十三)
“亲炙苏轼”就是说鲍由亲身受到苏轼的教诲。
②三公者(指刘文清、粱山舟、王梦楼),余俱尝亲炙,奉为圭臬,何敢妄生议论?(清·钱泳《履园丛话》)
“余俱尝亲炙”就是说这三位先生我都得到过他们的当面指点。
③仲卿道:“先生鸿才,夙昔钦仰,如得亲炙,实为万幸。……”(清·汪寄《海国春秋》第二回)
“如得亲炙,实为万幸”表达了说话人渴望得到对方当面指教的衷愿。
④海瑞笑道:“小姐之言差矣,吾素未亲炙花容,昔者偶尔之事,何须频荐齿颊?……”(清·李春芳《海公大红袍传》第四回)
吾素未亲炙花容是说我一向没有见过你。
“亲炙”作为古语词,在现代作品中具有浓厚书面色彩,较多用于知识分子的著作和以知识分子为读者的书刊,使用频率不太高。
①亲炙钱氏其人其书,如对醇醛,不饮自醉,但要认真地加以品评,却并非易事。(《读书》1989年第3期)
②她说,一生中影响她最大的两个人,一个就是父亲,另一个则是她即将亲炙其教诲的胡适先生。(江才健《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③我的启蒙老师周文杰先生是东方人文友会的成员,通过他的提携,我在考进大学之前便已亲炙牟宗三、徐复观及唐君毅三师的教诲(杜维明《剖析儒学传统的问题性》)
④今天我们读董桥,就是在亲炙一种对于文字的敬畏与虔诚,一种逐渐稀缺的文人风骨和襟怀,才华和渊博倒在其次了。(《深圳商报》2011年3月7日C4版)
综合上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亲炙表示接受教诲,主语应是得到教益的一方。(2)宾语可以是施教者,也可以是给人教益和熏陶的事物(如作品)。还可以在表人(师长)宾语后加上“教诲”等。(3)除了表示接受教诲外,也可以表示受到对方其他方面的影响,如对方的人格、情操、仪容。(4)感情色彩为褒义,用以表达作者或当事人敬仰、珍惜和感激的心情。(5)若主语为第一人称,可含谦敬的成分。(6)内容多用于学艺范围。
目前“亲炙”一词错用的情况主要是亲炙双方的关系弄反了,“亲炙”从字面看,相当于亲自烤火,主语自然应是烤火者(得到好处的一方)。有的文章中,亲炙的主语(含逻辑主语)变成了施教者,说成“得到某人的亲炙”“受某某的亲炙”“在某某的亲炙下”等。这在语法上是犯了主客倒置的错误。
①祖父姚莹系桐城大家姚鼐之从孙,姚氏本人则得曾国藩门人张裕钊亲炙,又师事方宗诚、吴汝纶等乡前辈。(《读书》1990年第1期)
“姚氏本人则得曾国藩门人张裕钊亲炙”应为“姚氏本人则亲炙曾国藩门人张裕钊”,这样,“亲炙”与下文“师事”正相对称。可以看出,“亲炙”与“师事”的主客关系正相类似,某人师事某人,此种关系不可颠倒。
②在滑稽泰斗姚慕双、周柏春的亲炙下,周立波很快展露出表演才能。(《楚天都市报》2009年6月27日)
首句当为“在有幸亲炙滑稽泰斗姚慕双、周柏春之后”。
③范曾早年受沈从文亲炙,应该受过旧学滋养。(《新民周刊》2010年11月10日)
“早年受沈从文亲炙”应改为“早年(曾)亲炙沈从文”。
④周沧米在这里如鱼得水,又得到了黄宾虹、潘天寿等一代大师的亲炙,严谨的学风,严格的教育,师长的引领,加上天赋、勤奋和传承,使周沧米脱颖而出。(《美术报》2011年4月2日)
第2句应改为:又亲炙于黄宾虹、潘天寿等一代大师。
其实“亲炙”有一个相对的概念是“謦欬”,使用频率更低。謦欬本义指咳嗽声,引申为言笑,进一步引申为当面指教,“亲承謦欬”就是亲承指教,跟随学习,“面聆謦欬”就是当面接受指教。上例中,“早年受沈从文亲炙”大致可改为“早年蒙沈从文謦欬”;“又得到了黄宾虹、潘天寿等一代大师的亲炙”大致可改为“又曾亲承黄宾虹、潘天寿等一代大师的謦欬”。有时使用“謦欬”可否纾解“亲炙”造句的困难?
(堂按:我也常常错用为“得其亲炙”。现在这样用的人太多。最后恐怕会和“恢复疲劳”“最……之一”“凯旋归来”等一样约定而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