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网上看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5年第3期目录,里面好几篇与我有关——
直接有关的有:
卷首:
中华语文名家谈
1学者要有理论自信 程少堂
“观点交锋”栏文章:
27 品出“语文味”的真味
——兼与史金霞老师商榷 徐金国
29 代表课:假如进入学术研究视野 沈坤林
史金霞2013年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曾发表过原题目为《语文味是伪命题》的文章(杂志发表时好像改了题目)。按惯例,我没有回应。最近我曾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说过:我基本不回应对于语文味的批评,“不回应,并非倨傲。一是因为忙,有许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二是因为对语文味的批评,许多均是建立在误解甚至曲解之上的。更因为语文味影响大了,有人就借批语文味来谈自己的东西,其中的误解乃至曲解比比皆是。我曾模仿美国著名小说家卡佛的小说标题《当人们谈论爱情他们在谈论什么》,调侃地说过一句‘当人们谈论语文味他们在谈论什么’。而我深知又确信,对一个理论的误解与曲解,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也是理论提出者本人没法控制的。所以我的回应没有多大必要。”所以热烈欢迎,但基本不回应关于语文味的讨论,是我奉行的学术态度和基本原则。
不回应史金霞的另一个原因是,史金霞的文章,实际上并不是完全否定语文味理论的,她也没有能够全面系统研究、理解我的语文味理论。
不回应史金霞的第三个原因是,她的文章(网络版)开头甚至有“须知,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样的文字。史金霞的这些文字给人的印象是,她似乎面临“语文味好像批评不得”的境况,暗示有人压制对语文味的批评,所以她就是要来批评一下语文味。这种“较劲”的态度很可爱,但可能不是一种很学术的态度。我不知道史金霞这些文字的背景和所指。但有一点我可以讲明,就是当《中语参》杂志在网上发布这次讨论的消息后,外省有朋友告知我这一信息。在网上看了讨论的专栏标题是“语文味是个伪命题”,我打电话给该刊主编张万利先生说:“热烈欢迎讨论语文味,讨论语文味是对我们的推重。不过你们这个专栏总标题‘语文味是个伪命题’是个陈述句,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一个结论;但既然是讨论,就应该用‘语文味是个伪命题吗’做标题,因为讨论一定会发表两种观点。”后来这两个标题,杂志都没有用。窃以为,杂志弃用“语文味是个伪命题”这样陈述句做专栏标题,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态度,显示了编辑的一种学术素养。我对《中语参》发起的这次语文在讨论也没有正面回应,只是后来在这家刊物发表了一个关于语文味教学法的对话,作为间接回应,但是对该刊讨论中观点我不置一词。
不回应史金霞的第四个原因是,她的文章中有虚构靶子的问题。她的文章说:语文教学“不需要也不应该有‘定于一尊’的统治的!不妨干脆地说,凡是想以一种模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都不过是圈定势力范围,试图控制话语权,为谋一己之私利而已。凡是见到与自己的主张模式不同便意欲剿灭而后快的,都是色厉内荏虚张声势,妄图守住一亩三分地,唯恐被人抢去了山头而已。‘学无定法’,‘教无定法,以一法而欲法天下之法,不亦惑乎! ”她这里批评谁呢?是批评程少堂吗?程少堂说过语文味是“想以一种模式打遍天下无敌手”吗?程少堂讲过要用语文味来“统治”中国语文界、“定”中国语文界于语文味“一尊”吗?中国语文界谁能够“统治”?程少堂想“控制”中国语文界的话语权吗?中国语文界的话语权谁能够控制?程少堂就是想“统治”中国语文界、“控制”中国语文界的话语权,他能有这样的权力条件、媒体条件吗?程少堂和哪家报刊编辑记者有特殊关系,这家报刊不断反复给程少堂做访谈、做广告鼓吹程少堂吗?十数年来语文味的影响的确深广,但这样的影响是程少堂想产生就能产生的吗?这样的影响是程少堂“统治”“控制”或企图“统治”“控制”中国语文界“为谋一己之私利”所造成的吗? 程少堂“剿灭”过其他模式吗?什么是“剿灭”?在哪里“剿灭”?众所周知,在信息时代,凡有正常心理的人都不会产生这种“统治”“控制”一个领域的疯狂妄想,就是动用国家机器也难以完全达到目标。(当然,有的有模式的人倒是真想剿灭语文味,到处说语文味的坏话,但绝对达不到目的。)史金霞作为一位女性教师,说的这些话语既不符合事实,用语也相当尖酸刻薄相当不厚道。这种虚构一个对手再批而判之的做派,是不值得花时间回应的。
顺便说一个故事:2011年3月19日,南京市教研室请我讲学,讲学过程中,南京市初中语文教研员袁源教授对我说:“程老师,别的老师讲学都是讲自己的这语文那语文,你的语文味影响最大,但怎么没听你讲学讲语文味呢?”我答:“因为我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更有魅力。”我在外地讲学不算少,但从语文味提出到现在十几年中,我从未在外地专题讲过语文味。
不回应史金霞的第五个原因是,看了她的文章我其实窃喜。窃喜的是,她的“统治”“控制”“想以一种模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等用语分量何其重,这从侧面告诉我们,语文味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有多深,有多广。换言之,语文味的影响已大、深、广到让不少人羡慕嫉妒恨的程度。
不回应史金霞的第六个原因是,尽管史金霞是一位有一定影响的青年名师,但她绝不会理解我的追求。说我想“统治”“控制”中国语文界,啊呸!这是表扬我呢还是埋汰我?自1999年底开始做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16年来,我从不参加全国中语会年会,迄今为止从不将语文味申报任何市级、省级、国家级奖项。杨绛先生说过一句话:“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在此我想套用杨绛先生的话,告诉史金霞和有史金霞这种心理的人——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统治”“控制”中国语文界,其他人自然没有这种能力,我也没有这种能力。但我可以追求进入历史——我是冲着进入当代语文教育史而进行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
语文味网曾经全文照转史金霞的这篇文章。现在外地反批评史金霞的文章出来了。读者出来反批评,比我出面反批评,更有价值,也是我更期望的一种学术局面。
说“语文味批评不得”,或者有人压制对语文味的批评,实际上这都是无稽之谈。16年来,全国各地媒体讨论语文味有好多次(北京、上海,杂志、报纸,中学、小学,都有过讨论)。既是讨论,肯定不都是说好话的。其中绝大部分讨论,我当时是根本不知道的,有的过了好几年,我才从网上知道。因此我就是想压制也没机会压制。再说,我就是提前知道了讨论,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行政权力的教研员,我有压制媒体讨论的权力吗?且真正的学术讨论过程都是发表不同观点,至少发表相对立的两种观点,即有反对质疑的,有赞成支持的,压制了讨论,就把“表扬”和扩大影响的机会也压制了,所以我干嘛要压制呢?说压制语文味讨论,是完全不懂学者心态的臆测。
我向来认为,一个学者的学术或思想观点提出后有四种命运。一是所有人都赞成。这种情形可能有,但学术史、思想史已经证明,这样的反应是不正常的,长远看后果往往是不好的。这种“所有人都赞成”的局面如果发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后果、社会后果是绝对不好的。这已经被学术发展史、思想发展史、社会发展史所反复证明。在我国,毛泽东思想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斯大林、齐奥塞斯库、卡扎菲、萨达姆等都曾如此做派。北朝鲜现在仍在如此。总之,凡是绝对的理论,即凡是宣称自身完美无缺、神圣不可动摇、不让人怀疑或号称所有人都赞成的理论与思想,本质上接近神学或巫术,是不可靠的。第二种情形是,所有人都反对。这种情形也有,但从长远看往往却并不是坏事。第三种情形是,无声无息;或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只有自己在鼓噪。这是最可悲的。第四种情形是,有的人支持,有的人质疑或者反对,并且在学术界形成广泛持久的讨论和争鸣。这种情形是真正的学问家梦寐以求的。
行文至此,我们想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发表后的遭遇。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告诉我们,马克思经济学的诞生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自马克思经济学产生之日起,一直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形形色色的挑战。从西方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评价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批判和诋毁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有之;信仰和推崇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有之;同情和改造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有之。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可是,资产阶级的喉舌——各种报刊杂志却表现出从来未有过的“缄默”,妄图借此把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扼杀在摇篮中。1867年11月 2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写道:“对我的书的沉默,很使我不安。”这种沉默的结果给《资本论》第一版的销售造成大困难。为了打破这一沉默的阴谋,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挺身而出,化名写了第一篇批评《资本论》第一卷的书评文章,刊登在德国资产阶级民主党派人民党的机关报《未来报》上,故意点火,果然引发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对《资本论》的围剿高潮。而以恩格斯为首的无产阶级经济学家抓住机会,对这一逆流进行了彻底地有力的反击。在这一过程中,《资本论》就广泛传播开来,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参考天涯问答:《西方经济学界对《资本论》的认识怎么样》)
马克思那样伟大的学者都怕学术界对他的学术观点的沉默。我这样的小学者,当然更经不得沉默。
有人也许会说,骂你的学术观点的文章,你看了也高兴?我的回答是:只要是讲道理的,是用功夫系统研究了我的观点、理论的批评,而不只是想缠住一个有广泛影响、好发文章的理论开骂并妄图全盘否定语文味理论以便于博名,我看了都会高兴。因为这些批评,有益于语文味理论的发展。当然,讨论中肯定会有人认为语文味理论有某些缺憾。但这个世界上有十全十美的理论吗?只有巫术和《圣经》才会号称没有缺陷。
说句真心话,作为学者,我岂止不能、也根本不想压制关于语文味的讨论,我甚至像做中国梦一样,梦想着有媒体讨论语文味——有媒体讨论语文味(讨论当然包括支持、质疑甚至反对),这不是为语文味理论做免费广告吗?学问大小不论,能做到如此境界不值得骄傲吗?因此我常常为发现媒体讨论语文味而兴奋不已。媒体讨论语文味早已成为我最大的精神享受之一。甚至每发现一次关于语文味的讨论,我就关起门来对夫人说:“某地又来一次语文味讨论,你看我牛吧!”夫人就会顺水推舟一句:“牛!”
我不只梦想有媒体讨论语文味,而且感恩这种讨论——语文味作为一个纯粹的民间理论,前13年,没有任何行政支持,也没有获得任何经费,但经过艰苦的漫长的16年理论与实践探索,终于(其实是早就,在十年前就)星火燎原,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语文教育理念”,成为语文教育界本世纪初页的一代“显学”(这完全出乎我16年前研究它时的意料之外),难道和这些讨论(当然包括批评质疑)不是密切相关的吗?
也曾有这样的议论:语文味既然这么大影响,但语文味能解决中国语文教育现实中的一切问题吗?我把这种话当表扬听。这种话表面上似乎是指责,实际上说这种话的人,他是抱着一种宗教态度对待语文味,对待程少堂的。
但语文界没有上帝,也不需要上帝。像所有学问一样,我们从来就认为语文味教学理论只是一家之言,只是对中国语文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我们的一种解决办法。
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能“包打天下”,认为天下最终能定于自己的理论这“一尊”——只有神经不正常的人才会产生这种想法。
江山代有人才出,我(语文味)领风骚数十年。(按有的出版社编辑的看法,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学术个性和影响,语文界三十年很难超越。)对此我信然欣然。但这种影响,是自然、自发形成的,和“统治”“控制”“定于一尊”毫不相干。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一言以蔽之,我关于语文味的学术观点,你不能接受或者不全接受,那有什么关系呢?但16年来,学术界反复讨论、争鸣语文味,这本身就说明语文味的价值和生命力。西方有句名言说得好:“没有人愿意踢一只死狗。” 16年来的反复讨论,是我作为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界一个学者的价值的确证。爱因斯坦说什么来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假如语文味是一只老虎,欢迎你摸它的屁股。
假如语文味不是一只老虎,也欢迎你摸它的屁股。
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好几年前就已进入大学课程和教材,是大学“教科书级别”的成果。真正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高校的学者,目前只有研究语文味的,还没有发现他们中有人发文公开否定语文味的。只有个别在中学教书、没有受过多少学术训练但又想博名的“学术混混”,不是用完善、补充、丰富、发展语文味理论的心态来进行学术批评,而完全是出自类似于仇富、不服气的心理,在没有系统全面研究、也没有能力研究语文味理论的前提下,一上来就对语文味粗鲁的来一个全盘否定。近几年,个别中学教师之“出名”,靠的就是用极端言辞“死磕”攻击语文味。(我这里指的不是史金霞。)如有个别学术混混甚至公开宣称不懂美学,公开宣称不知道中国传统的味美学,公开宣称不知道“味”范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甚至核心范畴,但他就敢肆意攻击借鉴传统味美学而成长起来的语文教学美学理论——语文味理论。“我就是不懂美学,我就是不知道中国传统的味美学,我就是不知道‘味’范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甚至核心范畴,但我就是要骂语文味”——这就是个别学术混混的“小”逻辑。用这样的“小”逻辑来攻击语文味,当然是缺乏文化良知,当然是蚍蜉撼树自不量力。对这样的人我不会回应,因为我不愿意他的名字脏了我将来要出的文集。
“代表课”也是我独立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说独立提出,是因为1980年代后期,有一位政治教师已在中学政治教学刊物上发表文章提出过这个概念,但限于学科影响和当时条件,文章没有数字化没有上网,因此未能引起学术界关注。我2006年前后独立提出代表课概念时,也没有见到这篇文章。2007年,我在《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中专题研究了代表课,2010年,在《语文学习》杂志(7—8合刊)发表有关代表课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对代表课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思考沉淀三年之后,2014年我发文回应讨论时,发现这位政治老师关于代表课的文章刚刚数字化上网。所以可以说,代表课概念及其理念真正引起关注,算得是我的贡献。现在《语文教学通讯》又发文讨论代表课概念和理念,相信也是由我的文章引起的。目前,我还没有看到《语文教学通讯》发表的沈坤林《代表课:假如进入学术研究视野》一文,但从标题看,是一种研究态度。因此无论他赞不赞成我的观点,我都是高兴的。
(2015-3-4)
—————————————————————————
附:《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2015年第3期目录
卷首
中华语文名家谈
1学者要有理论自信 程少堂
人物
名师在线
4基于课程理念和目标的教学策略尝试
——以古典诗词教学为例 李善玉
论道
名师答疑
7点与面
——语文课堂教学辩证艺术例说之五 黄厚江
学术圆桌
9 教学机智是怎样炼成的
——“生成课堂”的主张与实践(三)
9 自由的王国 李仁甫
10 板块式教案的价值创新 袁东升
12 互联思维的课堂意义 洪劬颉
14 聚焦的力量 顾舟山
聚焦课改
16 让言语活动更有效 胡奇良
18 再谈“换一种方式教语文” 郑逸农
21 高效语文教学的心理路径和重要节点 胡家曙
24 课改执行者的反思与对策朱诵玉
观点交锋
27 品出“语文味”的真味
——兼与史金霞老师商榷 徐金国
29 代表课:假如进入学术研究视野 沈坤林
课堂
名师看课
32 设同题异作之对应,感文赋铺陈之臻美
——《秋声赋》教学实录及观察 执教:张 卫 观察:杨 斌
教学探索
36 如何搞好小说阅读教学 李哲峰
39 对当前诗歌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洪方煜
案例评品
41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课堂节录及评点
执教: 熊芳芳 评点:孙绍振 潘新和
备课
备教策略
44 “语用”背景下的语文备课策略 卢世国
文本赏析
46 感伤岂止是“离别”
——从三重矛盾深读《雨铃霖》张志强
47 “有趣”背后的金岳霖先生 李 彬
50 以褒代贬 双重讽喻
——《长恨歌》讽喻艺术再探究 李生宝
教材建设
52 大陆与台湾高中语(国)文教材的比较 张 鹭
写作
写作论坛
54 作文指导:踏阶而上,远离茫然 石修银
56 “葫芦”“椭圆”“竹笋”
——张悦群老师的作文结构模式 于德龙
作文技法
59 打破平衡
——叙事文兴波的思维策略 黄荣光
写作课堂
60 引入“翻转课堂”,助推语文课堂转型
——以“材料作文审题”为例 顾叶斌
测评
试题研究
63 浅析2014年高考阅读“词句含义理解题” 王素珍
65 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格局及应对策略 王兆平 胥照方
备考方略
69 在海天之间奏响心中的音乐
——谈谈2015年高考作文备考的核心策略:视野即是分数
连中国 张彩虹
71 语言有律 品味依序
——考试环境中读懂古诗词的路径思考黄明勇 殷志佳
命题素养
74 回归,江苏高考语文命题的新常态 王广清
空间
随笔札记
77 带着学生找感觉
——古代诗文试题讲评课听后感言 孙和平
来稿撷英
78 云横秦岭路何在
——高考深化改革时期的文言文学习 刘 忠
79 让想象走进研究性学习 熊 健
80 回归文本,回归语文 袁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