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高考信息
文章标题: 《文言文备考三注意》
出处:责编 朱碧波    作者:吴胜东   阅读次数:229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言文备考三注意

              文言文备考三注意

              吴胜东

一、关于选文体裁。

在古诗文阅读部分“鉴赏评价”层面中,共有两个考点;第①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很显然,根据前几年高考试题看,这一条应该是针对“古诗阅读”而提出的能力点;而第②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04年《考试说明》中将相应表述中的“文学作品”改成了“文章”,这一处小小的改动是颇有讲究的。因为任何诗歌都是文学作品,这是大家的共识,而文言文却不能以“文学文生动,笔致精巧,富有文采,属文学作品范畴;而有的只是广义上的散文,行文只求清楚明白,未必有多少文学色彩,并非文学作品。事实上高考命题所选的文段,有的确实文学性不是很强。

笔者以为,把“文学作品”改为“文章”,首先是明确了古诗与古文的区别,明确了两类文体不同的阅读鉴赏要求,再就是今年的选文风格可能更趋平实朴素,明白晓畅;另外,在开展针对性训练时,选文的篇幅长短和内容疏密也须认真讲究。从最近几年全国卷选文“苏琼”“胡质”“李广”“裴矩”看,篇幅以500字左右为宜,有一个中心人物,记叙其二三件事情,重在表现中心人物一方面的品质,行文能体现出作者的感情色彩和观点态度,语言风格清新质朴。

二、关于古文翻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仍然是今年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且极有可能增加赋分。原来考查5分,文句采用第1卷文言文选段的句子,强调以直译为主,要求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文气贯通,译文流畅。今年要特别注意的,一是有可能在第1卷减少考查一道文言选择题,在第Ⅱ卷主观翻译题中增加3分考查内容;二是很有可能另选一段文言文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语境,要求翻译几个句子。

指导文言文翻译训练时,首先要讲清翻译的原则,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一下严复“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即不“走样”;“达”就是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用词语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三字原则中尤以“信”字为最基础,最重要。其次要花苦功教会学生翻译的方法,具体地说,文言文翻译有如下八字要决需要熟练地掌握:

留:即保留有关专有名词,一些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如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物名、帝号、国号、朝代、官名、度量衡和数量词都可以保留不译:

:即将有关难以理解的词语用现代汉语中与之对等的词语来替换,或在单音词的前边或后边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的词或短语;

:即解释句中关键性词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中的“观”,可结合原文解释为“景象”,对这种词语,如不解其意,翻译就难以进行;

:即翻译事要补上语句中的省略成分。

:即根据表达习惯,理清语序,正确处理好特殊句式中的语序关系;

:即删去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助词,如文言助词“之”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时(如“孤之有孔明”),无意义,可删略不译;

:即盯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重点突破,如“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这句话中的“及”“尽”两词,只有理解为“到……时候”和“竭尽”,才算正确,盯住这种关键词,句子翻译的准确性就得到了保证;

缩:即把用了繁笔的文句,用简笔译出,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关于句式和用法

2004年《考试说明》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项能力考查点与去年一样加了“* ”号,不列入今年的考试范围。虽然最近两年都明确不考特殊句式和用法,但笔者认为特殊的句式和用法仍应引起大家的重视,认识上的误区有必要加以澄清。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具体指的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是说四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不考,并非所有的特殊句式不考,文言文中极为常见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以及特殊的固定结构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列入考查范围;况且2002年全国卷就考到了特殊句式,“其李将军之谓也”是一个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命题实践与命题纲要相矛盾,结果,不重视复习特殊句式的学生就吃了亏。备考时还是要认真梳理文言特殊句式的知识,防止在今年的命题中隐性考查特殊句式,尤其要讲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以及固定结构的语法特征及翻译要点,做到有备无患。退一步说,要正确理解文意,掌握一定的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既然是文言文,文中就不大可能没有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的现象,即使不直接考查有关知识,但对理解文意,理清人物关系,把握文章主旨,作用仍十分明显。
最后更新[2004-4-2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