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试题分析
文章标题: 《语文中考试题例析》
出处:责编 朱碧波    作者:刘军 傅嘉德 谷公胜   阅读次数:457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语文中考试题例析

                                      语文中考试题例析

                                      刘军   傅嘉德   谷公胜

试题内容和试题类型是考试的呈现形态,也是考试理念的直接载体。下面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就语文中考常见的几种试题类型的创新与不足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主要用于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理解、辨析的能力。选择题的特点是,答案是惟一的,对考试结果的评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利用现代技术阅卷,大大提高阅卷的速度和效率。这类题型内容覆盖面比较广,便于检测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发展水平;如果编拟得好,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可以考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局限性在于,不能反映考试者的思维过程而只能反映其思维的结果,尤其是难以为考试者提供表达独立见解的机会。从考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选择题也有其难以逾越的限制,从近几年语文考试改革的实践看,语文试卷中答案单一的选择题的数量要加以控制。

[1]朱自清在《春》一文中描写了“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的景象,下边的诗句中,哪一句与《春》描写的景象最接近?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浅草才能没马蹄

C.风吹草低见牛羊                               D。草色遥看近却无

这道题表面看来是考查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但命题者根据朱自清的散文《春》,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情境,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具体地想象《春》中所描写的景象,另一方面又要对四句古诗所描写的景象能够加以区分和辨别。这就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比较和联想,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同时又让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

语文考试的某些考查内容不宜采用选择题这种题型。如:

[2]孔乙已主动教“我”写字的深层原因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   孔乙已在显示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

B.   孔乙已在社会上所处的境地十分孤独。

C.   孔乙已在故意向周围的人炫耀自己的博学。

D.   孔乙已在有意表示自己对“短衣帮”的轻蔑。

对孔乙已已教“我”写字的“深层原因”,不同的读者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未必每个人都会认同题目所给出的标准答案;而且,要用一个短语或短句老表述清楚也是比较困难的。这样的考查内容一般不宜采用选择题这种限制性很强的题型。如果采用简答题的形式,可能会避免学生机械记忆现成结论,而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

编拟选择题,要注意设计的选项应该是至少有部分考生有可能出现错误判断的,即所编拟的几个选择项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迷惑性和区分度。不应该为凑足四个选择项而刻意杜撰所谓的错误选择项。

[3]无论是[]的苍蝇老鼠,还是[]的蓝天白云;无论是[]的璀璨星空,还是[]的灰尘游丝,都是大自然的作品……

按照文意,将下列四个词语分别填入甲、乙、丙、丁四处。(只填序号)

A.赏心悦目       B。不值一提    C。神秘莫测      D。令人厌恶

以初中毕业生的认识水平而言,本题四个选项之间缺少内容上的区分度和表达上的干扰度,似不适宜作为初中毕业语文水平的测试题。

编拟选择题还要注意,一些本来可以简明表述的问题,如果刻意地编撰成几个颠来倒去排列的选择项,就会给人叠床架屋的繁琐感,干扰学生正常的观察与思考,而导致单纯枯燥的技术操作。

  还有一些选择题,所设计的四个卸责句子都比较长,其中只有几个词语发生了变化,其余文字则重复出现,也容易成为干扰学生思维的冗余信息。如果设计成填充题,让学生在阅读题目所提供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填写出那几个关键词语,可能会使试题简约合理一些。

二、填充题

填充题是一种传统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理解、分析的能力,包括文字填空、选择填空等形式设计填充题要提供一个内容和表达相对完整的语境,其答案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灵活的。

[4]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中,赵朴初先生借用李白的《宣州谢眺楼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为“冰心馆”题了词,你觉得最有可能的一句是(中间小谢又清发)

本题联想丰富,设计巧妙,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作出判断。学生也会喜欢这样的试题。

[5]在下边的礼貌用语中,加上一些表示程度的词。(所填词不能重复)

     )感谢                     )抱歉                       )对不起

      )麻烦您了                            )不好意思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程度副词的掌握情况。

《课程标准》提出,要“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同时,在“评价建议”中又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既要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又不能把语法知识作为考试内容,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本题的命题者的确动了一番脑筋。试题首先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明确用途,说明是“礼貌用语”,其次是明确要求,指出是“表示程度”,并且“不能重复”。这样,考查的目标很明确,不是考语法名词术语,而是从语言交际实践的角度考查学生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本题如果题量减少一半,保留其中的两到三个,而把每个短语扩充成为一个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提供一个范围更加确定的语境,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6]我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出现扑朔迷离的情况,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便会突然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就包含了这个哲理。

   本题的特点在于不是简单要求学生机械地复现记忆,而是创设一个应用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古诗文积累中搜寻相关的知识储备,不仅考查了识记的能力,而且考查了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富有人文内涵的价值导向又隐含其中。

  [7]下面一段话中四个空白处应填入的诗句分别是

在盛唐的诗歌中,有一类通常被称为“边塞诗”。这些诗内容丰富多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盛唐边塞画卷。这里有(1)的雄奇景观,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壮阔雪原,有(2)的风雪酷寒;这里有(3)的悲壮,有(4)的惆怅无奈,有……

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B.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C.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E.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F.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本题设计了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来选择、引用古诗,涉及面也比较宽。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准确把握题目中所提示的情景,一方面又要正确理解选择项中所列诗句的意蕴,这体现了灵活运用语文积累的特点。为了不致使学生无从入手,命题者特地在题目中提供了一个例子,乐意使学生得到启发、得以模仿。

[8]根据文意,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用举例的方法扩展语句。

进入中学后,我瞄上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我时而在曲径通幽的大观园中流连,____,时而在高大巍峨的巴黎圣母院前驻足,________……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情况,设计有新意.不是要学生默写书名、国名、作家名,而是要求学生写出与名著相关的内容;不是指定狭窄的答题范围,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独立阅读来自由地举例;不是刻板地回答问题,是用仿例造句的方式,同时考查了文字表述的基本功。

[9]读张继《枫桥夜泊》。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的诗,前两句构成了一幅色调_______(朦胧)的水畔夜景图;后两句中_____(夜半钟声)四个字,更加显示出环境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寂.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是否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景与情,但是命题时忽视了学生自己对待作的情绪感受和审美欣赏,而是在限定很窄的范围内要求学生答出固定刻板(却未必恰当)的结论,而这类结论性的文字又往往是从教学参考书中直接援引来的。用这样的方法来考查对古诗文的理解,容易导致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

三、问答题

问答题也是一种常用的传统题型,可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考查学生思维发展的情况。一道设计得很精彩的问答题,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开阔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提供自己的独立见解。但是,如果一道试题的内容范围是封闭的,给出的答案是惟一的,评分标准又是固定不变的话,却并不见得是一道好的试题。

[10]阅读一篇关于生命价值的短文(文略)。

问:

(1)      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把它添补到文章中恰当的位置上吗?

(2)      读了文章,你一定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你从所给的有关生命的五个观点中任选一项,写两个比喻句,进行阐释。

  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是有尊严的/生命是脆弱的/生命是顽强的/生命是脆弱而顽强的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既落实了语文基础,又关注到语文学习的导向。从答题的角度看,既有鲜明的指向性和一定的限制范围,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11]《与朱元思书》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道问答题的答案不是开放的,而是固定的,但本题的特点是把两篇古文联系起来加以考查,不仅考查记忆能力,而且考查了理解、类比、联想的能力。

四、图文题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毕业生应该初步具备对不同形式文本所承载的信息加以归纳、分析、整理、采用的能力。图文题采用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重在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试卷中恰当地采用图文题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图文题包括看图说话、看图答题、把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文字表达以及根据要求填写表格等形式。

[12]过去的一年,你一定读过一些课外书籍,请你填写下面这份《好书推荐表》,向你的同学们推荐一本你认为值得一读的好书。

书名

 

作者

 

主要内容

 

 

推荐理由

 

本题设计意图很明确,是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本题以填写一份《好书推荐表》的形式来考核这一要求的落实情况,是很有意义的探索。

五、答案开放的表述题

这类试题是开放型试题,其特点是取材范围比较宽,一般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题目中提供一些新的情景、新的材料、新的信息,启发学生理解、分析、归纳、鉴赏、评价,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有利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书面表达的能力,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这类试题的评价结果与阅卷者的职业道德、学业水准、阅卷时的思维水平和情绪状态等有关。由于测试结果受到阅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评分的信度一直是此试题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3]阅读一篇短文(原文略)

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人认为是“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有人认为是“要感恩大自然,珍爱大自然”。你是否同意其中的而已中看法?你是否还有自己的看法?为什么?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理由。

 本题给出两种可能的结论,但又不限于这两种可能的结论,而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命题直注重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的要求。

[14]阅读第一篇短文(选文略),选取文章中的相关材料,仿照提供的人物卡片例子(例子略),自己做一张“历史人物卡片”。

  本题着眼于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设计思路很活。通过制作读书卡片和运用读书卡片素材的这种形式,也有助于了解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题的卡片设计上要求写出读历史人物的评述,这既是对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也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对学生来说,做这样的试题,本身就是一次学生的过程、一次探索的机会。这是一种具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试题。

  六、作文题

 作文是综合表现学生知识视野、认识水平、审美品位、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能够集中体现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

  作文的命题设计可以多种多样。理想的作文题,应该是一道很活的题目,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而且可以说出真情实感,说出精彩的话来。

 作文的命题不要人为地设置审题障碍,不必强调问文体要求。在作文题的提示语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加入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进行有创意的表达的话语。

  根据实际情况,作文命题可以设计一道作文题,也可以设计一大一小两道,但不宜设计两题以上让学生自选,以免学生在临场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举棋不定。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泥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是乡村、城市、农田、矿山,还是山脉、河流、森林、草原……无不与泥土息息相关.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然而,这弥足的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落.面对泥土,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索呢?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标题必须有“泥土”二字,如“泥土的故事”“想起那个泥土球场”“家乡的泥土”“小议泥土精神”“泥土的启示”“泥土在呻吟”“泥土的芬芳”等)

本题比较注意处理作文命题中限制与发挥的关系,既明确了一定的范围要求(从“实”和“虚”两个方面看泥土的价值),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且设计了若干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题目。本题的提示语应该再精练一些。

 [16]“科技贵在创新”“艺术贵在创新”“工作贵在创新”……“创新”不仅在人们言谈中使用频率极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越来越受关注。请以“创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关注与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篇幅在500800字之间。

本题意在让学生就一个当前的热点话题发表看法,也想引导学生打开思想的视野,用意是好的。但是,提供的话题偏大、偏空,与初中生的实际认识水平有距离,学生不易找到切入点,不易落笔;而且要求的字数也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尽一致。

[17]题目:我体验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年年岁岁,分分秒秒,你生命的覆痕便由每时每刻心灵的体验汇成。你也许体验着自然,体验着生活,感受着文化风情,领略着科学奥秘。一切美好的事物通过心灵的折射会使你的生活充满阳光。真正睿智的人生,需要你我将烦恼与困苦通过心灵发酵成淡淡的云烟,而留存美好的一切在眼底,在心间。写出你心中的体验,畅想你生命的华章。

  要求:在横线上加上适当的词或短语,补足题目,扣题作文。

此题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意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设计意图是可取的。但试题涉及范围偏于宽泛,而主题提示(“一切美好的事物通过心灵的折射会使你的生活充满阳光。真正睿智的人生,需要你我将烦恼与困苦通过心灵发酵成淡淡的云烟,而留存美好的一切在眼底,在心间。”)又限定过窄,与前面的部分取材范围提示(如“感受着文化风情。领略着科学奥秘”)不尽相符。提示语的文风也偏于华丽,学生有可能受到这种文风的暗示作用而影响其根据各自的个性特点进行发挥。

 []文中部分试题取自《2003全国中考试题精选》(西藏人民出版社)与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配套用书《学习与评价——初中总复习与检测》(江苏教育出版社)


最后更新[2004-4-2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