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考纲研讨
文章标题: 《2004年高考作文备考方略》
出处:语文味课题组    作者:马恩来   阅读次数:317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4年高考作文备考方略

2004年高考作文备考方略

梅林中学 马恩来

 

一、             吃透考纲

2004年高考作文考纲与2003年考纲完全一致: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1、  基础等级  D

     符合题意;②符合文体要求;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⑤语言通顺,结构完整;⑥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  发展等级  D

①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②丰富  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④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在高考备考中,我们结合近年高考作文的实际,对今年的考纲进行了认真细致地研究,对其中的重要指标,比如基础等级中的“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发展等级中的“深刻”、“创新”等考点,要求吃深吃透。

“符合题意”,是考纲对写作的一条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要求。近几年出现的“淡化审题”的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2003年高考,大约有20%的作文,立意不明确或偏离题意。事实上,考场作文,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写出符合题意要求的作文是获得基础等级分的首要条件。这里所说的题意,主要有四个方面:作文材料、作文题目、引导语(提示语)、作文要求。当然并非每道题目都有这四方面的内容。所谓符合题意,也就是要符合这四方面的要求,在四者的契合点上运思。即使是话题作文,也必须在话题划定的圈子内放飞思想,展示文采。找关键词、抓聚情点,吃透命题意图和要求是考场作文的最基础的工程。

“符合文体要求”,首先是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但多年来高考题没有要求考生具体运用哪种文体,并且在文体要求上也有变化。2001年开始由“文体不限”改成了“文体自选”,让考生自己选择一种文体这时符合文体要求即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自选文体,并非“淡化文体”。近几年在“淡化文体”的误导下,高考中出现了大量的“非驴非马”、“四不像”的作文,其中有些文章动不动就来一堆“断想”,思路东跳西蹦,文气不贯通,上下文缺乏逻辑联系。因此,规范文体,强化文体意识,对于考生,特别是对于我们梅林中学这样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尤为重要。

“感情真挚”,要求的是感情真挚恳切,不能矫揉造作或无病呻吟。近年来高考“假、大、空”文风盛行,一些考生为博同情得高分,不惜编造如父母“离异”、“死亡”之类的虚假情节,有些考生动辄编造一些离奇荒诞的故事,如星球大战、未来世界等,有些则在不健康的个人情感世界里兜圈。其实这类文章很不受欢迎。我们要抒发的是自己的真切体验和感情,要抒写的是自己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即便是源于生活的虚拟情景,也应包含着真情实感。“感情真挚”是作文个性化的必备前提和条件。

“深刻”,就其文章的高度而言。深刻的文章往往表现在高深的立意和完美的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见解富有深刻性,说理富有逻辑性,思维富有思辨性。“深刻”又细化为三个要求:(1)分析问题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能揭示问题的产生的原因;(3)“观点具有启发性”。“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指摒弃浅层次、非本质的东西,透过事物外在的可观可感形貌、姿态、声色等现象挖掘蕴含其中的特点、规律、精神等。“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指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能据“果”求“因”,从而挖掘出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或个中原由。“观点具有启发性” 是指观点要富有哲理,具有思辨性。要使文中的观点言人所未言,新颖独到,使人看后茅塞顿开;或者你的观点较为辩证,使人读后加深了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深度;或者你的观点虽不全面,但使人读后派生出对某个问题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了对这一问题认识的广度;或者你的观点引发了人们联想,从而丰富了这一观点的内涵等等。从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来看,越来越注重文章的深刻性和思辨性,可惜的是这类文章总是不多,肤浅平庸、低幼化、“大路货”比比皆是,而“深刻”才是作文个性化并获取高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有创新”,才会打破陈旧的模式,思维的触须才能灵敏新异,“有创新”,才能突破平庸,写出个性。“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应该视为发展等级乃至整个作文的归结点和终极要求,因为看问题深刻也罢,形象丰富也罢,文采飞扬也罢,从本质上看都是“新”。

那么高考作文如何“创新”呢?,结合“有创新”的细化要求,我们不妨从立意、选材、构思、和语言四个方面下工夫。

图示如下:

                          观念有突破(求异求新)

               立意新     多角度思考(多元辩证)

大胆写“我”(求诚求个性)

 

     一以当十的论据

                         典型性    感人至深的情节

                                                  热点、焦点问题

                                                  科技发展成果

               选材妙     新颖性:关注社会动向    国内外政治经济

军事大事件

创新                            性质

(个性化)               丰富性     角度     思想丰富的折射和反映             

          类型                         

                          有波澜有起伏

               构思巧     合情理避俗求真(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技法精巧(拟人、托物言志、寓情于景……)

文体别开生面(日记、书信、小说、诗歌、访谈录

寓言、短剧、分镜头剧本……)

 

有意韵 (议论散文化、诗化)

                          有文采(修辞格、整句散句运用)

               语言美     生动形象

引用诗词名句格言警句名人名言

这里特别要强调“创新”要注意的两点:

第一是要注意思想倾向(即基础等级中的“思想健康”)。提倡批判精神,但一味反传统,反常规不是创新;过于离谱,不切实际的想象和毫无价值的推理,歪曲事物本质的看法和错误的观点不能算创新。应把自己积极、光明、向上的一面表现出来。

第二是要有思想基础和语言储备。文章的深刻来源于思想的深刻;文采斐然,生动形象应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创新也要量力而行。

二、             探究趋势

话题作文经历了由好评如潮到非议四起的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后,仍然显示出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话题的类型也呈现多样化格局,有概念类话题、短语类话题、判断类话题、关系类话题等等。不管哪种类型,话题作文仍然是今年的首选。

  (一)从话题作文的特点看

1)由话题引发作文既开放又有一定的约束力。给考生大有发挥余地的空间。话题对考生有激活功能,激起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心理呈开放状态,考生可大胆创新,展示个性特征。(开放性)

  2)从材料中引出话题,材料可以是事实文字,可以是寓言也,可以是图形、图画漫画;可以是从一则或一组材料引出话题,也可以是引出多个话题。(多样性)

  3)关注热点和焦点。关注社会与人生,话题体现三新: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现实性)

4)定位灵活,近两年高考话题作文,以现实为轴心,定位于未来;以语文学科为轴心,辐射各个学科,领域广泛,体现跨学科的大语文观和素质教育。(灵活性)

(二)从话题作文的内容看

回顾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出其发展走向。

1999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涉及到科学发展和伦理道德层面;

2000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涉及到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认知方法问题

2001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诚信”涉及到对人的道德品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关注;

2002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涉及到人的思想和感情活动;

2003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则是让考生从感性或理性的层面探讨在面对事物时我们是否受到感情的影响。

由此可见,高考作文每年虽然都在变换内容,但考查侧重点无不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无不突出人文性。因此2004年高考作文的内容也应将以人为本,突出人文性,尤其是从刘海洋事件到马加爵事件的反思中,应该看到人文精神的缺失所产生的后果。“尊重生命”、“学会宽容”、“友谊在生活中的位置”、“求同存异”、“人与自然”等应是考生关注的热门话题。另外“个性与共性”、“兴趣与品位”、“成长与失落”、“勤劳与智慧”等关系性话题,也要引起注意。

同时从去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对现实的理性认识能力(即思辨能力)的考查越来越看重,今后这也应是一个方向。考查思辩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不要片面地、僵死地、绝对地看问题(一分为二的辩证观);一个是要表达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总之,认清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考作文训练的科学性并大大增强训练的力度。

三、采取对策

1、调整作文训练的基本策略

从高一到高二,我们以“自由思想,放胆作文”为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注重课外练笔,淡化课堂作文。这种以“放”为主的训练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但由于课外练笔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和序列性,学生作文的基础训练不扎实,文章缺乏相应的规范性,文体意识不强;也因课堂限时作文训练不够,学生的快速构思和快速行文的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进入高三我们迅速调整了原来的训练策略,重视课堂作文教学,加强课堂作文训练,提高写作应试能力。尤其到本学期,训练数量由每学期五次,到每周一次,而且及时批阅讲评;训练的形式也由随笔自由式转为以话题作文为主。在限时作文训练的同时,还结合运用常规的“四步法”进行作文指导,即“讲知识——赏范文——导训练——作评价”,加强训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这种由“放”到“收”策略调整,突出了高三作文指导的现实意义。

2、 加强作文训练的针对性

  在平时作文训练和模拟考试中,必然会暴露出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审题不严,或内容不实,或文体不当,或表达欠佳。我们往往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选择其中一两个在一堂训练课中重点讨论解决。比如深一模不少学生写《孤独与幸福》为话题的作文,得分偏低,在36分上下,其主要原因是审题时出了问题,未能准确理解“孤独”的含义,轻易地否定了叔本华的“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的观点。他说的“孤独”既包括了我们通常理解的孤单,更包括了独处、静处的生活方式。而承受这种孤独的能力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必备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叔本华的本意也就在此,命题者显然是认同这个观点的,尽管在文题中有“叔本华这样谈‘孤独与幸福’固然值得玩味,不过你也许有自己的观点、经历或感受……”之类的提示语,但题目的隐性要求似乎告诉我们叔本华的观点是大思想家人生体验的结晶,是正确的,你不能轻易否定。由此,我们又联系到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作文提示语中似乎告诉我们有多种选择,其实材料中设置的情境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你别无选择。因此,仔细审题,体会命题的意图,不轻易否定话题所表达的观点,有不少话题作文就是选择“请君入瓮”的单一的正面“路径”,不允许反面立意。这是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中特别要注意的。

加强作文训练的针对性,不仅仅针对学生作文中暴露的薄弱环节或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且还应包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比如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突破平庸,学会创新,写出个性,力争发展等级拿分;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只要求力争基础等级多拿分。要求不同,指导的内容和方法也应各异。我们梅林中学的学生大多数只能要求基础等级多拿分,所以我们训练的重点首先是如何保证不跑题,符合文体要求,然后是如何明确中心,如何充实内容,如何有一个较完整的结构,如何把语句写通顺,并努力完成800字。

3、 重视阅读积累和借鉴模仿

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内容取材狭窄,材料单一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还是小学、初中发生的事,有些不管写什么话题总要扯连起高三生活,平庸、低幼化非常突出。这些都因缺乏生活积淀,缺少知识储备所致。而目前惟有在多写多练的同时,让学生广泛阅读,杂取博收,读经典,读佳作,从而开阔视野,弥补生活阅历单薄的缺陷,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启学生的智慧。我们根据高三实际和写作的需要,特别推出既能帮助开拓视野,丰富思想,又可资借鉴模仿的“范文”。这些“范文”包括学生自己平时作文训练和考试竞赛中选拔出的优秀习作,包括学生人手一份的《语文报》(高考版)中选登的文章,从各种报刊书籍中精选的时文美文,还包括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所选的优秀文本。通过导读进行导写,或取其深刻立意,或取其精巧构思,或取其严谨章法,或取其优美语言。在不断的揣摩、借鉴和模仿中,逐渐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对知识的迁移、对材料的化用能力。

 我们反对抄袭和宿构,但中学生作文本身就是一个模仿学习的过程,“照瓢画葫芦”依然适合高三作文备考,熟读或背诵几十上百篇范文再进考场,兴许正是高考作文成功的秘诀。

 

2004415

 

 


最后更新[2004-4-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