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145):《程少堂讲语文》只有十几页是讲语文味的吗?》
     阅读次数:124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145):《程少堂讲语文》只有十几页是讲语文味的吗?

少堂志林(145):《程少堂讲语文》只有十几页是讲语文味的吗?

 2015-5-13 11:0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前不久,省外一个朋友告诉我,某地有一个靠骂语文味发过几篇小文章、博得一点小名气的民办中学语文教师,在一个语文杂志办的规模不小的QQ群里说(最近听说由于大家都讨厌他,他就自动退群了),程少堂没有几篇文章是写语文味的,《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也只有十几页是谈语文味的。

 

听闻此言我觉得好笑。前天在语文味网挂出的《少堂志林(143):“十不主义”——“语文味”成功原因考》一文中稍有涉及(见语文味网: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3924)。这里再详谈一下(有些文字与《“十不主义”——“语文味”成功原因考》有点重复)。

 

1999年底开始思考研究语文味理念,2001年正式提出语文味学术概念,十余年来,我写的关于语文味的大小文章大约平均一年一篇。其中,关于语文味以及文人语文为主题的万字(或接近万字)长篇论文(包括案例设计解说)有六七篇,它们大部分都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转载。专门研究语文味的书,有2007年底由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之《程少堂讲语文》一书(25万字)。我觉得不算太少了。

 

而这个别说我写语文味写得少的人,他并不是想要催促我多写些语文味。他的动机大家都明白。可他是蚍蜉撼树(他想撼的可能还是一棵不小的树),枉费心机。

 

实际上,《程少堂讲语文》一书,直接和间接讲的全都是语文味,准确说是一部语文味的成长简史。

 

《程少堂讲语文》2008年初出版,是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讲语文丛书”之一(丛书共入选2020本)。该书体例是出版社统一的。

 

《程少堂讲语文》第一部分“我的语文人生”,属于自传性文字。我这本书的自传性文字,可读性强,同时和这套丛书中有的书中自传性文字有所不同。我是通过这些自传性文字给读者展示:语文味是从哪里来的。我的自传性文字,都是讲的语文味的深层精神底座,是语文味的“潜文本”。换言之,不了解我的这些过去,就不能真正懂得我的语文味。比如,不了解我的经历,尤其是我童年时代的经历,你就不会真正懂得语文味教学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例如“再现性或抒情性教学”“渗透生命体验”“教学作品“教学主题”“价值推送”等等。你甚至连我的课也不会真听得懂或看得懂(实录)。有时表面你可能懂了我的课,实际上你没有真懂,即你没有懂我为何要打造这样的教学主题,而不是另外的教学主题;没有懂我为何要进行这样内容的价值推送,而不是进行那样的价值推送,等等。换言之,不懂我的经历,不了解我的生命历程,不了解我的精神成长史,你就只会懂得我的语文课的表层,而不会真正懂得我的语文课这个“教学作品”和其深层主题。


《程少堂讲语文》一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讲的是语文味现在在哪里。第二部分“我的语文理念”,讲的是语文味理念从酝酿、萌芽,到成熟,以及语文味教学流派诞生的整个过程。这一部分的五个小标题分别为:“语文味理念的酝酿和萌芽”“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阶段”“语文味教学流派萌芽阶段”“在语文味理念下的教学思考典型案例”“我想创立深圳语文教学流派”,篇幅是从45页,到113页。


《程少堂讲语文》第三部分是“我的语文教学实践”。这一部分是以我的《荷花淀》一课为代表的系列大型公开课课堂实录,它们都是我对语文味的实践探索。这些公开课曾产生很大影响。当然,这些课的教学过程中都没有出现也没有必要出现“语文味”字样,但课后的专家评课,是经常性提到语文味的。因为谁都知道,我的公开课,是我的语文味理论的具体实践。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坚持的是中国传统的学问原则——即器求道,道器结合,即通过讲公开课,从自己成功的公开课中抽象出个性实践里孕育的共性规律,经过进一步研究后形成理论体系,再用自己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影响别人的实践。用南京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袁源老师的话说:就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生发这一点而言,程老师是中国当代语文界做得最好的。我认为袁源老师所言不虚,她准确地看到了我学问成功的方法论因素。(我认识一些名师,有讲课不错,文章从中小学老师角度看也不错的,但文章却缺乏思想,永远上不了理论档次;也有不少名师是文章比讲座强,讲座比给学生讲课强,就是说讲的课一般。)我在多篇文章中说过,《荷花淀》这堂课在我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点类似于《资本论》中的“商品”、动物学中的“细胞”等概念,换言之,它全息着或含孕着此后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发展壮大的所有重要元素的萌芽。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也是在本书所附我2007年讲的全市大型公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时就成熟了的。这一部分篇幅从114页到210页,都是从实践方面全方位展示我对语文味的探索过程。

 

《程少堂讲语文》第四部分是“我的教学语录”。我在这部分发表了我的80教学语录”。我写它们是非常用功夫的,并非一天或几天写就,而是长期思考积淀下来写在笔记本上的。它们都是我对语文味深度思考的一些概括性展示(这每一条语录,都可以发展成一篇论文,事实上有些语录的观点被一些老师拿去改头换面做了论文发表),并且提示了语文味研究的未来方向,即告诉读者语文味要到哪里去。

当然,我写语文味的论文著作加起来总数不太多。但什么是多呢?多就好?孔子不就是靠学生的笔记整理才留下万把字的课堂教学实录《论语》吗?语文味靠的不是文章数量,而是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穿透力。我写语文味的文章不多,并非我懒。在学问上我当然不是懒人。写语文味写得不多,有客观原因,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语文味属于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真正有价值的思想是没法多的。主观原因是,我信奉一本书主义,甚至一篇文章主义。我认为一个学者,一辈子能有一篇文章传世,就没有白做学者。文革时,林彪吹捧毛泽东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我做学问,追求以一当千,甚至以一当万,即一篇有价值的文章顶他一千篇一万篇。这种追求,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最后想说的是,百度文库已收录语文味主题文章数十万篇。是我这个语文味理念倡导者写一千篇语文味的文章有意义有价值呢,还是全国广大语文教师热情投入语文味研究与实践探索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谁都知道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是邓小平写过几篇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章?《邓小平文选》中有几篇文章是直接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2015-5-13


 


最后更新[2015-6-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