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读
第三十期
《教师自助式自主培训模式的研究》课题组
翠园初中部教务处
2004年4月26日
讲台意味着什么?
孔子施教时,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就可以授课:苏格拉底宣扬自己的思想往往实在爱大街上“王明讲学常在市井中。在上述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不需要讲台。讲台是为了适应大工业生产需要大批量人才、在班级授课制出现之后而产生的。在设置讲台时让它高出平地一小段,想是为了让学生看到教师以便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如此看来,讲台并不意味着什么,讲台就是讲台。讲台只是一种教学设施而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知识走向大众化,知识越来越普及使得它不再为上层社会和教师所专有。同时,知识的先知与后知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并且整个社会发展里出现“后喻社会”(即年纪大的人想年轻人学习的社会)的趋势。人们开始寻求对原有秩序的新的认识,后现代理论的发展问人们重新认识世界、认识学习,带来全新的思考方式。激进后现代主义在摧毁传统的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要求打破传统的权力观念,重新分配权力,给每一个人以平等的话语权。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提倡多元、尊重差异、倡导开放、平等,注重培养人们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不论是激进的还是建设性的而后现代主义都要求新秩序的出现。这些思想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审视讲台的功用,开辟了新视角,提供了新理据。
教师走下讲台有着多重的意味。首先,意味着教师思想与行为的转变。教师主动走下讲台,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如果教师被动走下讲台,往往会是一种尴尬。教师主动走下讲台往往意味着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支持新的课堂教学。教师让学生勇敢地走上讲台,是教学的需要,更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这由原来的“抓管”思想到今天的“信任”思想的转变。我们主张教师主动走下讲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创造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需要的新的课堂教学。当然,教师走下讲台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高超的教学技巧等才可能稳如泰山地与学生走在一起,接受学生的检验。这势必要求教师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修养。
其次,意味着教学活动、教学结构的重新组织。教师走下讲台,意味着新的人员、新的角色(主要是学生)到讲台上来展开新的活动。新活动当然与传统的教师讲授不一样的。如何重新组织教学活动,调整教学结构将成为课堂教学面临的新问题:教师必须多动脑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改变原来单一的课堂讲授和课堂练习的额角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数,激起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自己运转起来。当学生真正自己运转起来时,课堂教学就真正具有了生命力,也真正被“激活”了:在教师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单一的教学结构也完全被打破了,而代之以丰富多彩、变化不居的教学后代——讨论、汇报、答问、表演、讲述……讲台成为教师展现才华的广阔舞台,我们相信,新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结构的变化将带来新的教学效果。
再次,意味着师生关系的重新调整。由于师生在物理空间上的变化,师生之间在心理空间上也许师生相应的变化。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坐在一起,不仅不会影响师道尊严,而且户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密切师生关系。教师走下讲台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以身份、职位的权力来威慑、控制学生,教师的威信来自教师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本身。也就是说,教师威信的确来自其内部素养,而不是外部地位:它是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自然而然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的内涵和实质是由师生之间平等、真诚的对话、交往而产生的。师生之间不再是单一的先知与后知关系、授受关系、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压迫与被压迫关系、主导与主体关系等,而是一种合作对话关系、平等民主关系、互惠式关系、互联身份与互为因果的关系。这样,教师浴血上将结合成学习共同体,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因此,教师主动走下讲台是一种进步。这种教学行为的变化引起了讲台功用的变化。一是由“教师专用”变为“师生共用”;讲台不再是教师的自留地,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师生共间在这片土地上劳作,共同收获教育的果实。二是由“管理控制的场所”变为“自由开放的舞台”。传统教学中,讲台是教师传道授业的阵地,管理控制课堂的宝座;新的课堂教学中,讲台将对师生共同开放。在大家共同遵守的教育契约的范围内。讲台是大家自由放飞智慧的舞台,关于知识、智力、聪明、智慧、真善美的主题都将在这里好戏连连。三是由“师道尊严的象征”变为“民主平等的标志”。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权力的分享、民主的达成,讲台将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讲台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将被打破,师道尊严的象征也将不复存在:讲台成为师生民主平等的标志,成为师生互献聪明才智,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的见证。
教师走下讲台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首先,教师走下讲台后有个谁来使用讲台的问题。教师走下讲台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能够走上讲台。只有当学生已有所准备或学生的发展需要时,学生才能走上讲台。教师走下讲台,也不意味着其他人可以随便走上讲台。 文革期间,各色人等纷纷走上讲台,结果教育规律被打破,教学效果被摧残,这样的教训也是应该记取的。当然,如果教育规律、教育科学允许,课堂教学需要,在教师走下讲台之后,不学生还是其他人都是可以登上讲台的。我们常常请专家学者作报告或讲学就是这样的,可以说,只要符合教育规律、适应课堂教学需要,讲台是向每一位有知识、有思想的人敞开的。一切为了教育,一切为了学生。
其次,教师走下讲台后还有个如何使用讲台的问题。我们鼓励教师走下讲台,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能再走上讲台,或教师不能再长期地使用讲台。没有或缺乏教师参与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学生走上讲台要做什么事情,而且这些事情是有价值的,这也是需要教师参与的。教师走下讲台好不好,要由具体情况而定,如果适合教学需要、适应学生发展,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差的。不论是谁来使用讲台,都应该有个约定(可以称之为教育的契约),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如果只是一相情愿地霸占讲台,这是违背师生交往相互尊重原则的,是对新教学秩序的一种破坏。因此,讲台的使用,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或学习情况,大家共同商定、共同认可才好。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比如把讲台“闲置”起来,课堂教学中不再使用讲台了;比如师生围成圆圈而坐,只有“平等者中的首席”而没有讲台,等等。这些情况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出现了。讲台在课堂教学中消失了,它的意义也随着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只能以历史的形态存在了。
事物的意义是人在活动中赋予的。讲台的意义也是如此,由于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在传统的意义上,它是权力、控制、尊严的象征;在今天的意义上,它是民主、平等、开放的标志?教师走下讲台毕竟是一种好的尝试。各位教师,走下讲台来,让学生上去试试,您自己也试试。怎么样?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