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 文章转载
文章标题: 《【转载】孙迎春:关于翻译理论书法》
     阅读次数:123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孙迎春:关于翻译理论书法

关于翻译理论书法

孙迎春(山东大学[威海]翻译研究所  山东   威海 264209

 

【摘要】在艺术与艺术之间进行比照,有其独特的优势,原因在于各类艺术之间总是存在一些共性,有其相似、相通与互异、相左之处。了解另一门艺术,就是有了一面可以观照的镜子,便更能够清晰地看清楚自己。书法与翻译都与文字紧密相联,是天性相近的两门艺术,本文拟首先在翻译与书法之间作一些比较,察其联系、析其异同,然后从性质、缘起、功能几个方面阐释并推出翻译理论书法概念。

关键词翻译理论,书法,相似性,差异性

 

On Translation Theory Calligraphy

   Abstract  It will do special good to studies to make acomparison between arts, the reason lying in the fact that there must be some commonand differing points, between them, or in other words, places where they aresimilar, connected, or different, contradictory. One will get a mirror in which one can observe himself so that he will beable to see himself more clearly by investigating into an art of another kind. Two naturallynear arts, calligraphy and translation are both closely related with characterand text. Therefore it will be intended, in this essay, first to make a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arts to probe into their relations, and analyze the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then to put forward the conceptof translation theory calligraphy by doing some exposition in character, sourceand function.

Key words  translation theory, calligraphy, similaritydifference

 

 

为了认识某种事物,人们常把它与另外一些事物联系着看,并通过分析综合加以比较,对其间的异同进行观察。经由这样一个过程,对事物的感受加深了,对其性质、功能等诸方面的理解才会接近于准确。我们面对翻译这一极其复杂充满艰辛的行为,也常须通过与他事物的对比分析方能达至深刻的理解。

翻译可以和许多事物进行比较,前人或深或浅、或多或少在比喻、对比中联系过的动作或事物包括相互竞争、捕捉俘虏、嚼饭与人、酒中加水、搭建桥梁、戏剧表演、充当奴仆、戴镣舞索、翻转锦绮、女之美忠、叛逆、做媒、摔跤、过河、绘画等等,这些比喻,都给人们认识翻译带来具象性启发,不论具有讥讽、否定意味的,还是从正面打比方的。在艺术与艺术之间进行比照,有其独特的优势,原因在于各类艺术之间总是存在一些共性,有其相似、相通与互异、相左之处。本文拟首先在翻译与书法之间作一些比较,察其联系、析其异同,然后从性质、缘起、功能几个方面阐释并推出翻译理论书法概念。

 

一、性质

翻译理论书法是一个新的名目,人们从未见过,在此目击,必然会有很多疑问。为了阐明它的性质,我们首先需要对翻译、翻译理论、书法这三个概念做一个简单的窥视。

鄙见以为,“翻译理论”是三者中最容易说明白的,“翻译”最难搞清,“书法”居中。

先看翻译理论。理论的主旨是描写、揭示事物或运动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用以指导实践。这是一般常识中所应有的。那么,翻译理论就应当是经深入研究从翻译实践概括出来的具有系统性的理性认知。简言之,就是关于翻译的理论。现在人们用“翻译学”来指称关于翻译的学科,先曾长期使用“翻译理论与实践”或“翻译理论”加以称谓。

关于中国特有的书法,自古以来人们进行了多方的探讨,如汉代扬雄、唐代张怀瓘、清代刘熙载及许多近当代人都有各自的说法,称之为“心画”、“法象”,用以“如其人”等等,都很深刻,也都有一定的道理,然都失之于简。沃兴华所著的《插图本中国书法史》在进行了一番历史性考察和内涵探究后指出,书法的内涵包括表现对象汉字、表现内容和书写三项。在此基础上,他给出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定义:“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1] 虽然简短,已可满足本文论述的需要。

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在人类历史上已有四千多年,在此之前,缺乏文字记载的口头翻译,想来应当和人类及其语言一样久远,拥有数以百万年记的历史了,但至今人们在翻译的界定上仍未达成一致,或许永远都无法达成一致,因为它太复杂了,涉及的方面和因素太多了,可变性太强了。不过就本文的目的而言,我们只要找到一两个学界通晓而又适用的定义,即能适合当下的要求。宋代高僧法云在《翻译名义集》卷一中说:“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2] 话虽简短,已经深刻地指出翻译的主旨是转达意义,而音、形的转换则是必经之途。一千数百年后,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把信息论引入翻译理论,使人们对翻译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3] 这里,除增加了文体维度外,还对语言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再现”一语同时指向“近似”和“创造”,“信息”一词则涵盖了所有未予明言之原文内容。翻译如此艰难复杂,所以需要学者们发挥聪明才智,攻坚克难去揭示其奥秘,提出深刻、系统而全面的翻译理论。

那么,翻译理论书法是什么呢?乍然一听,定是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回答起来特别简单。笔者用它指翻译理论与书法艺术的结合,即以翻译理论之句、段为书写内容,以不拘一格的书法作品为表现形式,开拓出来服务于几个目的:(1)宣传翻译理论;(2)借鉴书法研究;(3)宏扬传统文化;(4)有利身心健康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堪称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有人会说,不对吧,各国都有语言文字,自然也都有字写得美与不美的问题,应该都有各自的书法艺术吧?不错,凡语言文字都有个写得美与不美的问题,但是字写得美并不能保证可以形成中国书法意义上的艺术。中国书法书写的对象和所使用的工具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具备的。它写的是汉字,用的是毛笔及特有的墨、纸、砚。汉字系统从纵向看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书法次类还包括行书与草书,一个字有多种写法,有的甚至多达二十几个。庞大的汉字体系,任由书法家择用,其丰富性是他语有限的数十个字母无法望其项背的。毛笔因其柔软可以做到“起笔方折斩截峻刻,圆转温润含蓄,线条中锋坚实厚重,侧锋清劲遒美……这种表现能力,比鹅管笔、钢笔、铅笔以及油画笔要强多了。”[4]笔画的粗细、方圆;墨色的浓淡、枯湿;字形的大小、繁简;结体的疏密、正侧等,随手万变,任心而成,而拼音文字的字母完全由简单的圆圈、曲线、直线、横线构成,形成的文字是它们的不断重复,形不成富于美感的造型和篇章。

所以,用书法的形式给予翻译理论多姿多彩的艺术呈现,就像是让她穿上了特立独行而又形形色色美丽的服装。在翻译理论书法的内涵中,一句句、一段段翻译理论的精言妙语提供具有学术价值、文学魅力的内容,一幅幅异彩纷呈的书法作品展现风格独具的华夏魅力,这是学术内容与艺术表现、艺术欣赏的有机结合。俗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翻译理论书法作为我族特有的一个新领域,搞好了将来走出国门,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恐怕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书法是以线条、结体为基础的造型艺术,翻译系建立在用词、造句根基上的语言艺术,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但它们在深层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点:(1)汉字与中华语言文化;(2)历史悠久的东方智慧。细究起来,关系密切着呢。

 

二、       缘起

201312月,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在中国万网创办“翻译理论书法网”,并骄傲地向世人宣布,在互联网地址栏输入http://www.翻译理论书法网.cn,或在百度输入“翻译理论书法网”,即可循序进入,欢迎浏览、赐稿。截至2015429日,浏览量12569人。在此之前,该学术组织在中国书法网之下已就翻译理论书法及其山东省高校比赛创办并经营http://sychun.shufa.com/ (翻译理论书法艺术网)一年半,现仍存在,截至2015429日,浏览量31767人。

前溯到20125月,由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大学(威海)翻译研究所、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承办了首届“山东省高校翻译理论书法比赛”。比赛分硬笔书法、毛笔书法两种,每位参赛者邮寄1幅作品。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2名。确定具体日期进行评定,由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颁发奖状。并宣布在此基础上将以全国性学术组织名义在适当时间举办 中国高校翻译理论书法大赛山东省高校翻译理论书法比赛组委会按照通知日期,在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举办了学术沙龙暨大赛评议会。沙龙的主题是在高等院校举办翻译理论书法比赛的可行性,山东大学(威海)科研处予以立项,并给予了相应的支持。会议由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诗书画协会副主席、山东大学(威海)孙迎春教授主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威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毕先生,威海市翻译协会副会长薛先生,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书法家周先生,以及青岛大学、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聊城大学研究生处代表、相关专业教师及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十六人应邀参加。

结合沙龙主题,孙迎春教授在基本情况介绍后做了主题演讲,他谈到,书法是一种中国引以为自豪的独有的艺术形式,历时数千年,积累丰富,博大精深,是国学的重要门类之一。翻译也是一种艺术,人类不可或缺,同样走过了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沧桑路程。他认为这两个领域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但人们目前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希望今后有一部分学者投入这个领域的研究。孙教授说他朦朦胧胧地感觉翻译理论书法是译学学术内容与书法艺术表现、艺术欣赏的一种结合形式。比起铅字的打印,书法因其拥有独特而鲜活的生命力,长期从事,不仅能在学域做出开拓性贡献,且对身心健康均有益。作为一种兴趣爱好,书法练习可以丰富生活、放松心情,将翻译理论与书法相结合,既可以提高师生的书法修养,又可以加深界内外各类学者、高校人士对翻译理论的了解、认识与支持。

接下来到场师生展开了热烈讨论。鲁东大学张老师指出,翻译的过程是将外语切割进而转换成中文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翻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翻译规律把握得不准确,导致译文晦涩难懂,译文反而成了用汉字写成的外语。同时,现代人的心浮气躁也导致了翻译质量的参差不齐。书法与翻译理论的结合,既可以加深翻译者对中国文化的掌握,又可以强化他们对翻译理论的认知。山东大学(威海)的周先生谈到,翻译的水平与翻译者的中文素养有密切联系,有些翻译作品粗制滥造,就是因为翻译者对汉语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以书法比赛的形式在学生中展开翻译理论学习将对培养优秀翻译人才,提升其汉语文化素养,并在其他专业中传播翻译理论知识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威海市译协的薛先生及数位同学倾谈了自己的见解后,威海市书法家学会的毕先生在总结中认为,书法的艺术形式、技巧、风格是给人以视觉冲击的主要因素,而书法的内容体现了书法的人文精神、文化修养、词韵风格,更是书法组成的基本成分。听了大家的发言,感到很有意思,也很有收获,没想到一些衣着时髦、清醇漂亮的年轻学生对书法这么感兴趣。将翻译理论作为书法的内容,是传统意义上以诗词歌赋为主要书写内容的扩大化,是将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创新。同时,他认为翻译理论书法的名称值得商榷,改用单纯的书法本名会更准确,更符合规范。

随后,组委会对收到的数十幅作品进行了审读、评议,经讨论、协商确定了评奖事宜。

20131116-17日在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1016-17日在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了第二、第三届山东省高校翻译理论书法比赛。

翻译理论书法就这样问世了。

那么,学术界和教育界有没有对于翻译理论书法的需要呢?这当然第一要看它究竟有或者说可以有什么功能了;第二就是人们的认识如何。认识问题说快可以很快,说慢十年二十年没什么动静也未可知,这里主要谈一下这一新领域的功能。

 

三、       功能

书法与翻译二者都属于舞文弄墨范畴,而前者突出舞文,后者则主要显现为弄墨。虽在古代科举制度下书法占有重要位置,官文、书信都离不开,翻译也曾在元、明、清一度受到过很大重视,但就其主要倾向来说,这两种艺术自古常为权贵富豪所不齿,而艺术家本人也常顺着那些人的口吻自嘲,在这一点上,简直如出一辙,反映着相似的心态。例如唐代书论家孙过庭就说:“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5]这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在人世间安身立命,必须抓住根本,刻苦修习。扬雄说诗赋是“小道”,胸有壮志的人自不屑为之。何况研习书法必须专其心智于纸墨,精思苦练用笔的微妙处,这就更是渺小得不能作为立身之本了。接下来孙过庭说,就连全神贯注于下棋的,也可用“坐隐”的美名来标榜自己;逍遥自在地垂钓,亦能体会“行藏”的情趣。怎比得上制定礼乐之大功,也比不了佛道通达于人神之间那种奇妙;书法恰似陶工,没完没了地揉和瓷土、塑造器皿,整天陪伴在灼热的烧制瓷器的炉窑之侧。唐代诗人刘禹锡则在《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一诗中说:“勿谓翻译徒,不为文雅雄。”透露出历代人的成见,占大多数的普通人总以为“翻译徒”是谈不上“文雅”的。无独有偶,一千数百年后当代的哈代翻译专家张谷若也顺着古人的口气说翻译是小道,不过他随后又紧跟着补充了一句,合起来就是:“翻译虽小道,实亦多端。”[6]表示承认翻译乃一种小技术,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学问,这种自嘲与扬雄、孙过庭、唐朝普通人谈论书法的口吻完全一样,然而我们必须要看到,自嘲所说的往往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正面的肺腑之言,实乃环境使然,暗含着一种清高的不满,故此张谷若接下来才说“实亦多端”,也就是说,特别不易,要涉及到多方修养与苦练,有其内涵的伟大特质,张谷若本人就献身其中且乐此不疲,热恋英汉文学翻译恋了一辈子,这才造就了一代译学大师。书法方面,一千数百年前,孙过庭即话锋一转用赞赏的口气说,迷恋书法的学者,穷毕生精力,好异尚奇,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得推移之奥赜,虽带不来荣华富贵,却终身不悔。多少代来多少人,由知之而好之,由好之而乐之,以书法知名、成功、自得、养生、养老,翻译方面,埋头其中,不知疲倦,与事业终老的也是不计其数,有的历史上做出贡献留下了大名,更多的则烟消云散。可见,两个门类的艺术家有着共同的幽默感、心境和相通的语言。

1.边缘乎?核心乎?

在整个艺术领域,翻译与书法的位置有相似之处,如前所述,人们觉得它们处在边缘地位。然认真考究起来,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拿书法来说,它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尤其接近于音乐、舞蹈、建筑的构象美。宗白华说:中国乐教衰落,建筑单调,书法成了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7] 他认为:“西洋人写艺术风格史常以建筑风格的变迁做基础,以建筑样式划分时代,中国人写艺术史没有建筑的凭借,大可以拿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做主体形象。”[8] 这就是说,与西洋艺术相比,书法类似于建筑,在中国的艺术门类中具有代表性,体现着中国人的创造精神,在艺术的发展和艺术史学领域处于核心位置。历史上,与文字一体的书法比建筑在西方重要得多,没有了它,也就不可能有中国文化的一切。当前,数百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国,书法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可见此言不虚。

翻译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和艺术史学领, 域当然不好说总是处于核心位置,甚至好多人都不知道翻译也是一种艺术,但在外来文化影响突出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却是无一例外明显地在意识形态及文化领域发挥着核心功用。比如,从东汉末年开始到唐代达至高潮的佛经翻译时期,明朝永乐年间设四夷馆培养翻译人员、派遣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末清初以利马窦为代表的耶酥会士和以徐光启为典范的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科学、宗教、文化翻译时期,清末民初以严复、林纾为代表的西学翻译时期,翻译就毫无疑问是发挥着核心功用的。如其不然,中国历史就完全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2.翻译理论书法功能

   因为是一个新的领域,其功能需研究、挖掘并从理论维度加以前瞻性阐发。

2.1 宣传翻译理论

一个学科的发展,自然首先须要搞好自身建设。拿翻译学来说,在实践范围须不断产出大量有价值的成果,在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外交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教育方面教学体系越来越完善,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在理论方面著作、论文质量越来越高,认知能力强,理论深刻服人,并可有针对性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此等等,都是内力修炼必不可少的。不过,翻译史告诉我们,实质非常重要的翻译在历史上真正受到重视的情况是少数,即便是在社会发展的转折期,不经由翻译引进外来异质文化就不能前进的时候,或不通过翻译的桥梁把我国文化精华传播出去就不能加深交流的时候,翻译研究也往往得不到充分的重视。

翻译理论是翻译学的核心,常识告诉我们人的存在常是符号的存在,翻译理论在翻译学就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由此见得,翻译学在学界乃至社会存在的状况如何,有系于翻译理论这套符号系统是不是得到应有的承认;或者再退一步说,在相邻学科学者的心目中是不是有分量,在文化界、相关行政系统是不是有所耳闻,在掌握权力的关键人物的大脑里有没有一点位置。在本领域声音山响,在外界却可能一无所知。进行翻译理论书法活动,不管是比赛、自娱自乐还是做些研究,都能够在宣传翻译学方面添些砖瓦。

将来对外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从1949年建国以后,尤其是1978年以来,我们用了不少的力量把外国的技术、文化知识、新的理念、管理方法转换成中文,在扩大国人视野的同时助推了新时期各方面的发展。今天形势有所变化了,中国经济体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但中国的话语权在经济、安全等不少领域却不够大,这显然是不妥的。我们需要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需要帮助西方人克服他们的傲慢与偏见。中译外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翻译环节产出的质量与数量影响着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一方面我们当然要把中国的政策理念、当代文化思想翻译成外文,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向他们介绍我国的传统精华,独特文化遗产。传统翻译文化及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成分,用书法加以包装,让世界认识魅力独具的书法及其所承载的内容,不啻为一个成效可期的方法。我们不仅可以在世界性翻译会议上展示、演示,而且可以宣读这方面的论文。

2.2 借鉴书法研究

一般认为翻译与书法根本不搭界,能从书法研究那儿淘到些什么呢?然摒弃想当然的成见细究起来,可淘的东西还不少呢。

2.2.1 更加强调基本功训练

翻译理论固然重要,但如欲成为译才,实际的翻译实践更不可缺。这就是说,语言文化修养及言词运用基本功是做好翻译的先决条件之一,在这一点上,翻译和书法完全一致。可以说,任何艺术创作对于基本功锻炼的要求都是永无止境的,应该说,翻译理论对于在实践中加强基本功训练的要求,照书法还有很大距离。张芝、王羲之练字,池水尽墨;锺繇卧画其被,竟至被穿过表。力透纸背的功力不是轻易上身的。

 当代书法理论家金开诚、王岳川说:“书法创作是工艺性较强的一种艺术,所以掌握基本功非常重要。倘若基本功不过硬,那就无论有多高的审美眼光和想象能力,也无法在创作中准确地表现出来。”[9]他们引苏东坡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所讲述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东坡讲曾向文与可学画竹,道理懂却画不好。原因何在呢?东坡检讨道:“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10]这个“不学”,就是指训练不够,欠缺基本功。书画如此,翻译亦然。理论可以让你洞悉规律、明白道理,但基本功的培养是需要年头的。自古以来,苦练书法,在笔画、结构、造势、成章、修养上投入毕生精力的人不胜枚举,而苦练翻译基本功的例子则寥若晨星,相反,懂了一星半点外语就率尔操觚的人则比比皆是。

2.2.2  洞晓哲学观念

翻译与书法有共同的哲学基础,最突出的是:辩证法与中和观念。

艺术之事,悟性至关重要。如果能在实践中通过理论学研在哲学的深度上搞清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无疑是达至悟性的要途。书法理论中充满了辩证法,又有可见的文字、书法作品让看官直观,常可令人觉得用作翻译参考亦颇适切。

清代书法理论家周星莲在其《临池管见》中有一段妙语:“字有解数,大旨在逆。逆则紧、逆则劲。缩者伸之势,郁者畅之机。”[11]  这是当代书法理论家陈振濂在阐释正、反辩证关系时所引的一段话。就是说写字是有规律可循的,最重要的是反向而运笔。所谓将欲顺之,必故逆之。有了“逆”的意识,字才能写得有力。欲伸先缩,畅前有郁。笔在纸上运行的时候,反向的力越强,与纸的摩擦也越大,写出来的字当然就会很有力量。不会写的人划拉得很快,却不见力道。翻译中有正说反译、反说正译、增减词互补以及用词隐、显理论等,可知二者都是须臾离不开辩证法的。

辩证精神是自《易经》、《老子》以来就存在于中国人的血液及思维中的。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一者在技法、观念、原则等方面,书法产生了合乎规矩、遵从法度的需求,可另一方面规矩、法度又有扼杀创作心灵的可能。这两种相互争持的力量,搞得不好,就会形成势不两立的局面,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充满了智慧,他们让这种矛盾的双方很好地统一在了一个和谐的境况之中,此谓致中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都是唐法的杰出代表,同时他们又是多风格、多面貌、存在明显差异的。他们都是楷模,这种状况是一种宏观的大中和。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可得到明显的体现,比如规矩森严的《多宝塔》和灵动不拘的《祭侄稿》都是出自颜真卿之手。甚至,更多相互差异的成分都应熔铸一炉,正如孙过庭所说,书家要能够“博究始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五材之並用,形不;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至若数画並施,其形各众点齐列,为体互乖[12]

而在译学领域中,有所谓直译派、异化派和意译派、归化派之分,虽也反映了片面的事实,但终究与中和哲学思想不侔,达不到翻译的最高境界,这一点对照书法的实际与研究来看,应当是能够发人深省的。现代翻译研究论题之广泛、探讨之细致、参与者之繁杂,是书法研究所无法比拟的,这主要是因为,翻译是世界性的,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行为和实践,而书法则主要涉及中国及少数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且已不再具备很大的实用、使用价值而主要内涵一种对中国人来说极其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翻译研究在深刻性上全面超过了书法研究,恰恰相反,不及的地方还不少。

2.2.3       借鉴理论研究

从中国历史上看,书法理论不仅早于翻译理论,而且其广泛性、深刻性、影响性也都大于后者。

众所周知,中国的第一个翻译时期是佛经翻译,佛经翻译肇始于东汉末年,而那时候从岩石刻画、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真书、行书、草书一路走来的书法已经存在数千年了。到了汉末、东晋,书圣王羲之及其老师卫夫人已经有很成熟的书法理论。卫夫人《笔阵图》在秦李斯《笔妙》的基础上实施发展,开篇即强调,在文士之笔端、武士之锋端、辩士之舌端三者中,最妙的是笔端;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里面,最玄妙的是银钩般精妙的笔法。[13]书圣王羲之作有书论多篇,在《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中开篇即对其子王献之说:“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14] 这句话是说:“子敬我跟你说,你爹我看你学书的天分超过常人,但还没有很好地领悟和把握书道。”接下来便对书法之道娓娓叙之,期望儿子领悟、掌握。

翻译与书法都有个通过理论研究悟道和持之以恒勤加训练的问题。书法的悟道极其重要,光是勤于临写肯定不够;翻译也是这样,在这方面也可以从先行甚久的书法获得启示。书圣在“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中照顾到了两面,而不偏废其中的任何一面。他说:“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这个“笔论”,也就是他对于书道的阐释,是极为珍贵的。认为“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15]可见,通过学习书论了解书道也不是什么高不可及的事情,而对书道有所了解以后,接下来就主要是创临习写也就是端严手指将所悟之道体现于实际了。通过不断的习写,逐步加深领悟,有了新的领悟以后,继续进行习写,在练中悟,在悟中练,如此反复不绝,才有希望。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的名家、学者都发表过自己对于书法的见解,其中真知灼见迭出,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中国的翻译学者与别国学者相比所拥有的独特的优势。然挖掘、利用得如何则另当别论。可以肯定的是,通过研究古书论,无疑可以获得很多理论上的启发,丰富我们的翻译研究。另外,古书论是需要理解和翻译的,有很多言辞并不那么容易洞悉,经由这种语内译述,既可以细细地了解古人的心路历程,又能够与双语之间的翻译进行比较,这方面的工作还基本上是个空白。

2.2.4     学习论说用语    

如果研究仅限于一个封闭的空间,且不说深度如何,一定经常会有用语单调贫乏的感觉。向其他领域开放,借鉴并吸纳新鲜话语,自然会不断得到丰富。整体来说,翻译研究者特别应当向我国古代经典学习大量论述用语,实、虚两个方面均是如此,而书法则可以是一个重点考虑的对象。比如下面这段孙过庭论述用笔迟、速的话语:“至有未悟淹留偏追疾;不能迅速,翻效重。夫速者,超逸之留者,赏会之致。反其速,行臻美之方;溺于迟,终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淹留;因,讵名赏会!非其心手敏,以兼通者[16]这话的意思是说,有些人不懂得用笔迟速的道理,该迟缓的时候不迟缓,一味去追求疾;另有些人运笔快不起来,就去假装迟重。要知道,速的笔势,是現超迈飘逸风格关键具有调动不同手法细心营造的情致。能速而,行将达荟萃众美的境界;而专溺於留,就谈不到荟萃众美。如果不是心境安閒手法娴熟,是以做到速兼施、宜的。从这段话语,我们不仅可以学到古人研究之细与深,论说之全面、辩证,而且能够学到一些有益的词语,像“未悟”、“淹留”、“劲”、“迟”、“超逸之机”、“会美之方”、“手敏”等。有的是直接可以拿来用的,有的稍加改造然后可用。
孙过庭《书谱》可说是诗化了的绝妙篇章,妙语连珠,美不胜收,再譬如,“偏工,尽”、“假令妙攸存骨;骨既存矣,而遒加之。亦扶疏,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数千年来,众多的学人、书家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宝藏,这里只是举了一位书家兼学人突出的例子。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些学者看得懂,但不相信里面有立即可以带来利益的形与质;有的年轻人则看不太懂,更不相信里面有什么价值存在;结果就是都没有去挖掘宝藏的动力。笔者想说,追求短平快,要求立即见效,这是时代的痼疾,需要慢慢医治,而某些拜金气息重的“学人”,则完全不能代表正确的方向;既看不懂又无端蔑视,更是须要对其击一猛掌并施以耐心教育,因为,这里面的文化危险很大。

2.2.5 了解一种相近的艺术

翻译是一种艺术,这是译界的共识。对于一种艺术的认识,恐怕只有与其他艺术进行比较才有可能在实质意义上加深,而翻译界在这方面是个不小的缺憾,不论从事译学研究的人,还是搞实际翻译工作的人,对另一门艺术有所涉猎的少之又少,又何谈进行有益的借鉴、比较呢?各种艺术在时间、空间、媒介、功能、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都会于存有若干共性的同时,也禀持许多区别性特征。了解另一门艺术,就是有了一面可以观照的镜子,便更能够清晰地看清楚自己。书法与翻译都与文字紧密相联,是天性相近的两门艺术,但书法要表现文字本身的艺术性,内容虽重要却处于第二位,翻译则是注重内容与风格的转换,并不追求文字书写本身的艺术与否。那么翻译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书法主要是一种空间造型的艺术,时间辅之,一幅作品首先以空间形式映入观者的眼帘,而翻译则是一种时间的艺术,所叙之事在空间与时间的交织里面展现。两者都讲究意境,但各自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有何相似、相异之处哇?如此等等,可知对于书法这种艺术加强了解,对翻译而言,无疑是裨益多多。

2.3 培养传统文化情感

一个民族,必须要扎根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不然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培养传统文化情感,兹事体大;经由书法通达传统,人人可为。这一点显而易见,故不再赘述。

2.4 有益身心健康

   有的人对这一点有些不屑,觉得大家都应该研究纯学术问题,怎么把非学术问题提出来了?笔者以为不然。书法有益身心健康,这是尽人皆知的,故人称“纸上太极”。我们看到,为了拼命完成所谓的科研指标,为了达成计划发文的数字,工作通宵达旦而不喝一口水的人,常有英年早逝者。如果把眼光放远大些,把生活的节奏放缓一点,对自己不要太狠,不仅注意喝水而且时不时拿起笔来练练书法,则家庭幸甚,学界幸甚。

   结语

本刊既云新谭,且当今的风气是特别鼓励创新,笔者便在此不揣冒昧,发了一通新论。能不能引起些反响虽不得而知,想说的话说出来了,总是一件快事。译界的中老年学者正是创新的阶段,因为你该有的都有了,可以不必想得太多,比如被承认的含“金”量,刊物的级别,发文的数量等,要发出些真声来。翻译作为一种艰难的艺术,要想在学术界乃至人们的口头上得到承认,光在本圈中发声是不够的,因为声音若出不了圈,叫得山响外界也是不知道的。比如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有不少人在翻译界把西学圣人严复否定得一塌糊涂,在翻译界以外严复却一根毫毛未损,依然形象高大,如果到翻译界以外去试试,马上就会知道,螳臂是挡不了车的。所以,和其他艺术进行比较或结合一些人所共知的事物打比喻,把声音发到界外去,应当说有其独特的价值。假如一个跳广场舞的翻译大妈结合广场舞乃至别的什么舞撰写一篇文章,透过这一特殊的角度看翻译,且引起一些舞者对翻译的关注,笔者会很感兴趣,觉得那里面有真价值。

 

 

 

【参考文献】

[1][4] 沃兴华.插图本中国书法史[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47

[2][3] 孙迎春主编.译学大词典[Z]. 北京: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1999: 22

[5][12][13][14][15][16] 北京古籍出版社. 三希堂草书字帖[C].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5: 29-3383-84、15、4、4、75-76

[6] 黄邦杰. 译艺谭[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1991: 

[7][8][9][10] 金开诚、王岳川. 书法艺术美学[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5: 4646-473030

[11] 陈振濂. 书法美学[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2014: 161-162

 

 

 

 

作者简介

孙迎春,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译学词典。

(载《译苑新谭》2015年版第七辑)


最后更新[2015-6-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