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174):语文味教学法名词解释(5):教学主题》
     阅读次数:115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174):语文味教学法名词解释(5):教学主题

少堂志林(174):语文味教学法名词解释(5):教学主题

2015-6-18 20:3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首先要强调的是,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教学主题,与目前流行的主题教学,是没有关系的两回事,也是没有关系的两个概念。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主题,一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二是泛指谈话、文件、会议等的主要内容。所谓课文主题,是指语文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课文思想内容的核心。

过去,我们的教学理论只有课文主题的概念,并没有教学主题的概念。但根据语文味教学思想,语文教师应该像艺术家创造作品一样,把课堂教学过程当成艺术作品来打造。课堂教学过程既然是一个艺术作品,当然就应该有自己的主题,我们把这个主题称为教学主题。我们把教学主题界定为:


 

语文味教学法之所谓教学主题,是指在课文主题和师生的生命体验相结合相熔铸的基础上,打造形成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思想或核心内容。


教学主题与课文主题当然密切相关。教学主题来自课文主题(否则教学就是脱离文本),又大于甚至高于课文主题。根据语文味教学思想,只有在课文主题之外打造出新的教学主题的语文教学,才会产生审美意境,也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算真正成为审美过程。下面谈谈我们提出这样看法的理论依据。

 

根据叶朗先生的研究,在中国古代的多数思想家看来,并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意和象的统一,或者说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统一产生审美意境,即产生美。[14]叶朗、朱光潜、宗白华等当代美学家均持这种观点。根据这种美学观,从本体论或存在论的角度来看,中国语文教学存在“三个教学世界”。

世界Ⅰ——客观性的教学世界。具体说,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是或基本上只是如同镜子一样反映文本的思想内容,教师主体只是作为文本的诠释者。我把这种有“象”无“意”的教学称之为语文教学世界Ⅰ。这种教学由于“没有温度”,缺乏有深度、有力度、有灵魂共鸣度的感染力,因而是不美的教学,也是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语文教师职业怠倦感强的主要原因。

 

世界Ⅱ——主观性的教学世界。就是极少数语文教师在进行或常常进行一种过分的主观性教学。这里的“过分”,既是事实评价,也是价值评价。“过分”的具体表现为:教师把文本当成“工具”(多数是当成发泄对现实体制或主流价值观不满的工具),并利用这种“工具”,进行脱离文本或对文本进行过度阐释的教学。我们把这种教学称之为语文教学世界Ⅱ。这种教学是“温度过高”即“发烧”(有时可能还接近“发疯”)的教学。

 

世界Ⅲ——主客观统一的教学世界。这种教学,强调语文教学面对的文本,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象”,师生的生命体验是“意”。意与象的结合,就形成语文教学的意境。在这种语文教学世界中,教师像艺术家打造作品一样,把课堂教学当成艺术作品来打造。在进行这样教学的语文教师看来,一堂语文课,也应该像艺术家的作品一样有自己的独特主题,这一主题,既不能仅仅从文本中来(当然文本是基础),也不应该只是从教学主体的内心来,而是要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熔铸。也正是由于这种“有机”,赋予语文教学过程一种生命之美,即意境之美。语文味教学法,主张的就是这种主客观有机统一的教学法。显然,这样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渗透(个体和族群)生命体验的教学,因而是“热”的教学,是一种创造美或趋向美的教学。(这正是我们提出“文人语文”的根据之所在。)这样的教学,当然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同时也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语文教师展现文化眼光、发展人文情怀、释放人生情感、体验职业美感与挥洒生命的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从而给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内发动力。


不少语文教师早已注意到,16年来,语文味教学法创始人程少堂一系列产生广泛影响的公开课,都有一个显著的外在性同时也是标志性特点,即他都不用课文的题目作为语文课的标题,而是有一个很新颖很独特的教学标题,课文题目只是作为语文课的副标题。如《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2002)、《千古文人<世说>——<世说新语·咏雪>新读》(2003)、《把玩诗歌——<你是我的同类>新读》(2005)、《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欣赏》(2005,香港)、《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2007)、《生活处处是语文:以〈遵义地方菜谱〉为例》(2008)、《孔子死了,他还活着——从〈论语〉成语看孔子(儒家文化)不死》(2011)、《鸿门宴:一次文化事件——〈鸿门宴〉再读》(2009)、《<锦瑟>: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2011)、《毛泽东的文化魅力与英雄悲剧——“千古第一词毛泽东<沁园春·>文化密码解析》(2012年)。程少堂指导的一系列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大赛的获奖课也都是如此。这一标志性外在特点,实际上是语文味教学的内容决定的——这些标题,都是语文味教学提倡的教学主题。

通过将课文主题和师生的生命体验相结合相熔铸,来打造既来自于课文主题,又大于、高于课文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即形成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思想或核心内容,这是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思想与灵魂。



最后更新[2015-6-1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