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175):语文味教学法名词解释(6):价值推送》
     阅读次数:88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175):语文味教学法名词解释(6):价值推送

少堂志林(175):语文味教学法名词解释(6):价值推送

2015-6-18 20:5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价值推送是语文味教学法所创造的另一个重要的新概念。


所谓价值推送,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制约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或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感悟文本内蕴的文明价值观信息,或将教师了解的文本内蕴的文明价值观信息,选择合适的时机、利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有创意地积极地送达学生的一种教育活动。从语文味教学法的思想看,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推送,是使语文教学过程变成“有温度”的教学的有效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价值推送要深刻认识以下问题:


1.教育的本质决定了语文教学要向学生进行价值推送

认为语文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价值推送,是基于我们对教育本质的基本认识。在中外教育史上,不同的教育家对教育有不同的定义。在我们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教育就是价值推送,所谓教育过程主要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推送价值的过程。教育过程虽然包含有学生之间的价值推送、学生向教师的价值推送(所谓教学相长),但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向学生进行价值推送,而且即使是学生之间的价值推送、学生向教师的价值推送,要保证推送的价值符合教育目的,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2. 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价值推送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

语文教学要实现“立人”目标,就必须有计划地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价值推送。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推送主要通过文化教学环节进行。

但经常有语文教师说,语文味教学强调文化观照好是好,可目前的中考、高考并不考这些。我们的回答是,目前中考、高考的确表面上不大考文化方面的深度内容,但中考、高考表面上不考文化内容(实际上是在考的,如一些阅读题中的主观性题目、作文等等都与文化有关),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教这些内容,更不是说语文教学中注意了文化渗透,就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我们认为事实恰恰相反。我们认为目前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语文素养不令人满意,与我们的语文教学缺少文化视野、缺少文化重量有关。比如,中学语文(尤其是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听见语文教师责怪学生“思想不深刻”或“分析不深刻”。但学生为何“思想不深刻”或“分析不深刻”?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先进的、科学的价值观,是“语文不文化”,“文化不语文”,没有“文化”的语文教学大行其道,即我们的语文教学大多是没有“文化”的教学,或者说是“文化”不在场的教学。换句话说,大多数语文课堂是在情感、知识或精神的某一个平面滑行,既没有或缺少灵魂的冲击与荡涤的力度、强度,也没有或缺少引导学生形成用文化眼光与科学价值观深入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因此语文教学没有提升境界增长智慧所需的应有的深度、厚度与张力。照我们看来,文化眼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历史眼光,具有科学价值观是有科学眼光的前提,缺乏文化眼光与科学价值观,教师也好,学生也好,思想、分析是不会有深度的。应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文化教学对学生进行价值推送,不仅是实现语文教育“立人”目标的需要,甚至也是提高高考中考成绩的需要。


3. 语文教学要用语文手段对学生进行价值推送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推送,从性质上说有柔性推送和刚性推送两种方式。柔性推送的特点是“柔”,在教师一方是不露痕迹,是循循善诱,在学生一方是渐悟中顿悟,是心领神会。刚性推送的特点是“刚”,在教师一方是传道解惑,是直截了当,在学生一方是醍醐灌顶,是豁然开朗。对于前者,那是价值观教育的化境,对于后者,也是实现教育本质所必需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而且要敢于向学生进行价值推送,同时要善于运用刚柔相济、富有语文味的手段进行价值推送。


4.文化教学三个层面的内容要统筹兼顾

在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自尊与自信,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观,引导学生确立文明价值观等三个大的层面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交叉交融进行。具体操作则要根据教学实际(如文本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等)灵活处理。文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青少年学生确立文明价值观。这是达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天下大同”的前提。

如果有心人研究一下程少堂2002年主讲的后来产生很大影响的名课《荷花淀》,就会发现以上三个层面的文化内容都蕴含其中。

当然,中小学语文课堂不是专家讲堂,中小学语文教师不是学者专家。这也决定了一些语文教师在处理语文课堂的文化环节中的困境:文化内容难以自然生成。即使是“拿来主义”,对于不少语教师而言,这拿来的文化理解也可能与文本内容本身不能完全契合,也就有可能夹生,或者生硬“贴标签”。不过,当语文老师把自己首先当成一个读者,从阅读的生命体验入手,把注意力多多关注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生成也应该不是难事。


5.文化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占时间不宜过多

在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中,文化是亮点。亮点是灵光一现,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但“亮”不是长明灯,不能一亮到底,那样会晃眼的,一直在那儿亮,学生就不会注意了。这个亮点的定位就决定了文化环节的教学用时不能太长,但又不可或缺。程少堂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讲到,一节课的文化环节时间安排最多不能超过十分钟。当然,表面的时间还不是主要的,而是实质时间。就是即使你一堂课都是文化主题,但都是用语言、文章、文学的教学去丰富这个主题,那就没问题。不管用什么教学法教,一定要抱着文本的语言、文章、文学打滚。尤其是语言,因为文章、文学、文化都是通过语言体现的。程少堂自己的公开课,大部分时间都在语言、文章、文学上,虽然每堂课的标题都是文化标题,教学主题都是文化主题。他的《荷花淀》,文化主题鲜明,但语言品味和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只是换了说法:人和自然的关系(环境),人和人的关系(情节、人物),人与自我的关系(人物、心理)。文化开掘是语文味教学的特色和亮点,但是“文化语文”要通过“语文文化”来实现。不要走偏了。我们旗帜鲜明地、一以贯之地、持之以恒地、坚决地反对把语文课教成只搞思想教育的所谓纯粹人文课。当然,偶尔那样教一堂两堂的,是无可厚非的。语文味教学法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合情(教材之情、学生之情)、合理地把“一语三文”四个元素给予合适的时间分布,就是平均分布,文化环节的时间也不要超过四分之一,反对用所谓文化教学取代语言、文章、文学的教学与赏析。文化环节是语文味教学法的亮点,但这一亮点不能通过形而上学地过分强调文化内容而忽视语言、文章、文学的教育来实现。语文味教学法中的文化环节是画龙点睛,是春暖花开,是自然提升同时也是发人之所未发、阐人之所未见之见的过程。

2015-6-18


最后更新[2015-6-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