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逸闻轶事
文章标题: 《[转载]姚小鸥:关于童庆炳先生》
     阅读次数:95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姚小鸥:关于童庆炳先生

关于童庆炳先生

 2015-6-18 22:1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童庆炳先生去世的当天,有人告诉我:“满屏都是他去世的消息”。我没上网看,因为判断大多将是一些不靠谱的八卦或准八卦。刚才浏览了一下,果不出所料。在百度输入“童庆炳”三个字,跳出来的第一条就是文坛教父”童庆炳去世。下面的第一和第二条子项分别是回忆莫言上课 于丹微博悼念,真的没有办法。

    其实童先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人。他于1958年大学毕业,是解放后最早由新政权培养出来的几批大学生之一。在那批人中,他属于比较杰出的一位,他的成长反映了新中国历史面貌的一个侧面。我之所以想谈谈这位过世的名人,还因为他毕生从事的文艺学,在我的学生时期是必修课。三十年前,我还曾为电大学生辅导过这门课。爱屋及屋,对这一话题产生兴趣。

    童先生一生著述甚丰,所说有63部之多。其中,学术著作31部,编著27部,文学作品5部。但作为一个文艺学家,真正代表童先生对社会的影响的,应该是他主持编写的教育部指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文学理论教程》。我一般不注意这种东西,因为解读官方意识形态的教材很难跳出如来佛的手心,不会有什么大的价值。不过这套书,我还真的读过两本。一本是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另一本就是童先生主编的这本《文学理论教程》。按我的看法,袁先生的那本书问题很多。可作者都是名家,许多是朋友,我是一个普通人,不愿成为国民公敌,所以没有对该书写过评论,只就这部书的配套教材《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写过一篇书评,得罪过袁先生。我写那篇书评,事先就知道要吃大亏,但身为行内人,在没有杀头威胁的情况下,连这个也不敢说,不能算是男人吧?

   回过头来说正题。童先生的这部书打出来的是官方意识形态的旗号,这是无法批评的。我所不满意的是,书中的一些关键内容与当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都有严重不合之处。比如,书中说:“就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而言,它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8页)”。而在该书第五章第一节第一款第一项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78页)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比较,二者是否有根本性的矛盾?

       就文学艺术的起源这一文艺学的基本问题而言,这本书也有问题。书中持“文学起源于劳动”说。按:马克思曾提出两种生产说,即人自身的和产和供人消费的物质资料生产。“文学起源于劳动”说,只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而忽视了人自身的生产,显然是不妥当的。说到这里,要略提一下本书的一个瑕疵。在我的记忆中,这本书的理论出发点是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这早期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写这篇博文时,我图省事,为免除逐页查找之苦,在相关章节页下注释中查找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一无所获。后来,重新细查,才在第45页中找到相关引用,而竟没有加上注释。对普列汉诺夫这个超级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言,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咄咄怪事!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不要说对童先生这样知名的学者,即使普通人,刚刚去世就有所批评怕不妥吧?其实,对学者最大的敬意,莫过对他的批判,况且本文的重点还不在这里。

        昨天,有同学对我说,读过童先生的散文,内容是潮白河放生的事儿。先生出国前怕所养小乌龟意外,将其放生潮白河。文章写得很感人。这是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原因。我想,依先生的勤奋与才华,如果不是从事文艺学,而改做其他事业,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在中国的国情下从事文艺学研究,像是带着脚镣跳舞,任你本事再大,也只能做孙猴儿。除非如李泽厚、刘再复之流,跑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那里去生活。

        童先生在大学里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有许多知名的学生。李小文先生在生前的一篇博文,提到童先生带出过两个炸药奖得主。莫言大家都知道,另一位知道得就少些了。2014年第12期的《文艺研究》上刊出过一篇童先生的访谈录。在这篇访谈中,童先生说了这样一段话:

         尽量讲真话,不说假话。如现在有人问我:“莫言是你的学生吧?”我回答:“是的,他是我带出来的硕士。”又问:“那一位,坐牢的,也是你的学生吧?”我回答:“是的,我做他的博士副导师,我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力气。”完全是真话,是真诚的话。

         说到童先生的这位学生,我是有成见的。1989年5月31号,我到北京,专门在天安门广场住了一夜,劝说同学们离开返校。我对同学们说,民主不是一个早上可以建立起来的,现在的退却可能对国家更为有利。可这位却和一位唱歌的及另一个人,跑去又把事儿闹起来了,结果不可收拾,我为此很长时间失去自由。童先生这位学生的父亲刘先生原是我们系的教师,他们家住在东北师大一教。1989年下半年开学,全国组织观看戒严部队拍摄的纪录片(后因为效果相反停止播映)并声讨动乱分子的罪行。他们的一位邻居在学校里揭发说,这位从小就不老实,上小学五年级时,在一教偷过人家的桃。我听后,在会上说,他有更严重的问题为什么不揭发?据了解,他小时候尿过炕,对爱国卫生运动有很大影响。大家听后,纷纷觉得我的认识水平高,批判进入一个小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888-898979.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姚小鸥博客,

最后更新[2015-6-1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