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模拟试题
文章标题: 《略论当代西方的反科学思潮》
     阅读次数:43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略论当代西方的反科学思潮

略论当代西方的反科学思潮 精选

 2015-6-18 08:54 |个人分类:简介及学术方向|

吕乃基

应某报社之约,限制字数和时间,遂在两天内完成此文。此后因与报社要求有分歧而作罢。现放到科学网上看看反应如何。

本文虽有往日十余篇文章的基础,依然还是有急就之感。

 

当代西方思潮林林总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是直截了当反科学,就是与反科学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界关于当代西方反科学思潮(以下简称“反科学思潮”)的研究硕果累累,此处仅概述笔者于此的见解。

一、反科学思潮的主要内容及两个方向

可以从现象和理论两个层面梳理反科学思潮的主要内容。

在现象层面,可以把反科学思潮归结为人的三大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己关系。反科学思潮指责科学割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或者把这种全方位丰富多彩的联系简略到只是认识上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前提是天人分离。在人的心目中,自然界已经“祛魅”。在愈演愈烈的环境和生态危机中,科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铺天盖地的技术产品则把人与自然隔离开来。反科学思潮认为,同样的科学技术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中的应用,将抹去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甚至性别差异,女性主义日盛就是对此的抗争。在人己关系上,在科学的视角下,人是机器、化工厂、细胞的王国,至多也与动物并无二致。看似人在支配技术产品,然而后者对人的行为、思维方式、性格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技术所带来的一切中,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此者”沉缅于他所打交道的“在者”,坠入到物的水平,没有超过自己的“衣领”。

在理论层面,反科学思潮可以归结为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在本体论领域,反科学思潮认为不存在与科学概念和理论如刚体、弹性碰撞、可逆等相对应的实体和过程,普遍适用的一般理论推不出特殊与个别的现象,具有必然性的规律没法预言而后的演变,自然界不存在所谓“本质”或“基础”,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地方性科学”。在认识论方面,主客体的分离不可能一刀两断,观察负有理论、不存在未经解释的纯粹的“事实”。至于科学家们所应用的方法,“怎么都行”。理性已经过时且饱受质疑,需要“body”进而全身心的投入,以及经由巧妙的隐喻彼此沟通。包括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在内的知识是在社会中“建构”出来。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知识与特定的对象、主体和语境不可分离。这样的建构,与其说是认识,不如说是实践,“实践优位”。面对特定的对象,在特定语境下,以及随着携带各自利益的主体的介入,各异甚至彼此冲突的价值判断必然介入其间。与此同时,“返魅”也就顺理成章。

   大致可以把反科学思潮区分为两个方向和两种类型。两个方向指时间上倒退与向前。实际上,任何对于当下的批判都可能站在前后两个视角,反科学思潮也不例外。

反科学思潮由来已久,近代科学起源之日,反科学思潮滥觞之时。《失乐园》和《格列佛游记》中的一些内容已初露端倪,卢梭以更明确的语言表达这一点:科学和艺术所带来的文明进步是社会和个人一切罪恶堕落的根源。一切科学都起源于卑鄙:天文学来自占星术的迷信,几何学是由于贪婪,物理学源于无聊的好奇心。“思想(即理性-笔者)的人是卑贱的野兽。”工业革命兴起伴随着反科学思想(还称不上“思潮”)高涨。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列文和吉提在乡间过着幸福的日子,沃伦斯基与安娜则走向毁灭。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是对工业社会的辛辣讽刺。爱默生对工业革命的概括是,“事物坐在马鞍上,驾驭着人类”。细辨之下,可见在对科学的声讨中,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留恋,也有对科学技术弊病的洞察和前瞻。在而后的反科学思潮中,同样随处可见向后与向前两个视角。

两种类型指虚无与建设。前者否定科学及科学带来的一切,在一路批判之时走向虚无主义,最终解构自身赖以生存的根基,走向相对主义,在“地方”之间不可通约;后者既肯定基础与本质,又指出这并不是现实的一切,必须回到独特的对象、相关的主体,以及所嵌入的语境之中,从而既为继续前行奠定了根基,也为彼此的沟通提供了一致的参照系。

二、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应答反科学思潮

反科学,究竟反的是什么“科学”?

科学是一个历史范畴,科学起源于远古的混沌与混乱之中,萌芽于希腊,兴起于近代。反科学思潮所“反”的对象并非全部科学,而是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近代科学,近代科学的范式,以及以近代科学为基础的工业革命。20世纪后的科学正在并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正在应答反科学思潮。

可以把当代科学的发展概略区分为三个方向:沿量子阶梯向上、向下和扩展。向上,进入生命和意识领域。生命是如此复杂多样、不确定,以及与环境不可分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生命科学全然不同于牛顿力学。向下,有玻姆的“隐秩序”、“量子势”和“靴绊假设”等。物理学家们发现,没有任何部分的性质是基本的,它们都可以由其他部分的性质导出。更重要的是扩展,也就是从抽象的量子阶梯回到现实,回到独一无二的个体、利益相关的主体,以及嵌入到特定的语境之中。其一,从根本上改变了被近现代科学放逐的偶然性的地位;其二,突出联系、相互作用、反馈等的意义,分形无时无处不在;其三,由于偶然性、随机涨落、超循环和突变,导致涌现,在不确定中产生新的事物和新的生命。

后现代科学正在回应反科学思潮。早在一个世纪前,不确定性原理就揭示人与自然不可分割,之后的研究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认识,而且是善和美,真善美不可分。物理学向生命科学等其他学科渗透,科学理论应用于现实世界之时,必须对自身加以改造。作为后现代科学的核心,复杂性科学旨在把抽象普遍必然的“本质”和“基础”应用于千条万绪千变万化的个案,允许并要求怀有不同价值观的主体参与,旨在从宏大叙事到私人叙事、细节描写,获取与特定的对象、主体和语境不可分割的地方性知识。直觉、感悟和体悟、选择,进而行动,在这一过程中越发重要,这就是认识,更是实践,或者知行合一。科学内部的学科界限早已打破,跨界的复杂性科学涵盖越来越大的领域;外部边界变得模糊,与艺术,期望甚至信仰如蓝牙般难以区分。高技术则以个性化和高情感,以及标准基础上的兼容,化解反科学思潮的质疑。

无疑,与科学相伴而生的反科学思潮会亦步亦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出新的质疑,抒发新的不满;二者间形成某种必要的张力(库恩),推动科学与文化,或者“两种文化”(斯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人的生成。

在反科学思潮的两个方向,近代科学技术兴起之初,反对者没有看到,这是人类认识和提升自己的必由之路,所引发的问题只是为此付出的不可避免的代价,其核心是吉登斯所言的“脱域”。倒退没有出路,伏尔泰讥讽卢梭退回原始的梦呓,唯有迈步向前方才是正途。

科学技术发展至今,越来越朝着传统和前传统复归,从伊壁鸠鲁的偶然性创造世界,到居里的非对称创造世界,分形理论则对应于“一叶一菩提”。从第一次浪潮到第二次浪潮是“从混沌到有序”,从第二次浪潮到第三次浪潮则是从有序到混沌。于是在某种意义上,往回看的视角,已经越来越等同于向前看而具有同样的积极意义。在反科学思潮的两种类型中,需要警惕和提防的是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

以反对宏大叙事为己任的反科学思潮本来就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不会走向新的宏大叙事。在后现代科学走向私人、细节和地方性,高技术满足个性化需求之时,未来的反科学思潮必然也发生进一步分化,在空间上更加细碎化,难有众口一词;时间上更加短暂,如同其批判的对象,高技术的特征之一一样,周期短。

三、对中国的启示

反科学思潮无疑对中国有所启示,关键是结合中国国情。

其一,中国的发展阶段。虽然GDP已经世界第二,但科学技术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固然需要关注反科学思潮的观点,但在当代中国,更为迫切的是发展科学,而不是挡住科学发展的步伐。

其二,中国的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中国重文轻理,科学的价值仅限于应用,技术更是雕虫小技。中体西用是百年前的国策。至今,中国对科学的称颂主要在于富强,这只是科学之“用”,而不是科学之“体”;对科学家的赞颂主要在于爱国,这并非为科学家所独有,没有或较少涉及科学精神和科学规范,百年前五四运动呼唤的“赛先生”至今尚有待进一步融入主流。邓小平宣称“市场经济阶段不可逾越”,传递了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2001年加入WTO与国际规则接轨,意味着中国接受科学精神,18大4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是科学精神在中国登堂入室的重大进展。然而,中国在这条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

其三,中国特色的理性。平心而论,中国人并不缺乏理性,只是这种理性主要是实用理性,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不拘泥于途径,甚至不择手段。中国特色的理性没有科学理性作为基础,没有价值理性的引导。

技术理性看似与实用理性相近,实有天壤之别。技术理性的要义在于,生产方的投入产出比与消费者的功能价格比,二者之间在有限规则下的重复博弈,这就是市场经济,由此方能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换言之,技术理性与完善的市场经济不可分割。自然经济没有交换,计划经济没有博弈,世界工厂生产与消费不直接相关,盛行的送礼文化切断生产与消费的联系,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没有规则的一次性博弈。一句话,中国社会没有技术理性。跟在反科学思潮后面,一些学者批的是中国实际上不存在的技术理性,放过的是中国特色的实用理性。

其四,眼下,反科学思潮已经走到细枝末节,每个枝叶虽非转瞬即逝,也是命不长久。少数人继续跟踪或可接受,大多数学术领域应由往日的跟踪,转向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科学与反科学,研究当下中国的科学与反科学,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来自学术界的有价值的成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898790.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吕乃基博客

最后更新[2015-6-1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