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同志:
端午节过的愉快吧?(这里可以有笑声)
上一封信我委托你执笔撰写《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研究》一书之程少堂章。这两天,我老在想着,这篇文章该如何结构。
文章结构,大而言之,无非纵与横两种方式。以小说结构为例,纵式如莫泊桑式,即一般时间跨度较大,情节曲折而有波澜;横式如契诃夫式,只截取最典型的社会环境的一个横断面,既能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又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两种结构模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一般根据内容表达需要进行选择。
我个人觉得,这篇写我的两万字文章,用契诃夫式结构较好。
如果用契诃夫式结构行文,那么宜选择语文味发展史上的几个重要年份中的一个来辐射着笔。语文味发展史上颇有几个关键年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如我在深圳中学主讲全市大型公开课、也是语文味的发轫之作《荷花淀》一课的2002年,就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关键年份,因为这堂课可以说是语文味的“细胞”,孕含着此后语文味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一系列关键要素的基因或萌芽。如讲全市大型公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2007年也是一个关键年份,因为这一课不仅是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成形的标志,而且作为语文味教学最显著之特点,也是语文味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最本质区别之表现性,即强调将教学主体被文本激活的生命体验渗透进语文教学过程,和文本的思想内容进行有机熔铸后打造成新的教学主题,从而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有温度的审美过程,这一点,在这一课做的比《荷花淀》更显性,就是说更容易让人看出来。当然,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集体撰稿的洋洋70余万言的《语文味教学法》诞生的2014年,也是值得写的。
如若选择一个关键年份着笔,似可直接用年份作为文章题目,如《二〇〇二》《二〇〇七》《二〇一四》,或《二〇〇二年》《二〇〇七年》《二〇一四年》。也可以简洁为《〇二年》《〇七年》《一四年》。题目如果“傍大碗”,用上上一封信的“史记”二字,如《史记二〇〇二》《史记二〇〇七》《史记二〇一四》,当然出彩。上述三个年份都很关键,但相对来说,越是前面的早一些的关键年份,我的感情越深与厚。无他,惟沧桑感更深更强更浓尔。
以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作为作品的题目,这样的名著很多,我书架上有多本。如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如黄仁宇的历史名著《万历十五年》,如当代著名作家尤凤伟十六年前写的很好的长篇小说《中国一九五七》,如英国人写的《1968年——反叛的年代》(该书以1968年为时间选点,研究的是与中国文革最疯狂的年份同时诞生的全球激进浪潮)等等。
特别建议你细读一下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感悟一下黄仁宇先生是如何结构这本专著的。这本书可读性很强,比一般小说都好读些。怕你没有这本书,昨天我已在QQ上给你发了《万历十五年》电子书给你了,请查收。
专此。以上意见谨供参考。
程少堂 上
2015/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