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些年前,我就在文章和讲座中,结合自己的奋斗经历和经验,多次给有志的年轻教师推荐我过去为自己构建的一个成长设计,即在业务上成为中国当代名师的“五个一工程”。
昨天在网上偶然发现,某位名师最近也给教师提出了他的“五个一工程”。我提的“五个一工程”在他前面。我自然不会受他的启发,也绝不会去模仿他。当然,我也不好说他是模仿我。再说,模仿与被模仿,都不是什么坏事。
我们都是模仿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
教育研究的东西,最好是有人模仿。有人模仿,才有价值。
我还是喜欢我的“五个一工程”。
以下是我的“五个一工程”(或“个十百千万工程”)和相关内容:
(1)提出并用十年以上时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生发地深入研究一个有影响的教育教学理念;
(2)教(一)十节有创意有影响的代表课;
(3)写一百篇文章;
(4)读一千本书;
(5)业余比别人在专业上多研究、多训练一万小时(古人说的“十年磨一剑”,现代人说的“坐十年冷板凳”,每天业余比别人多研究、多进行专业和专业基础训练3小时,一年下来就是一千小时,十年一万小时左右。本人此观点十分切合风行全球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即各行各业的人士要达到行业一流水准,需要比同行每天业余多训练3小时,十年共一万小时)。
我还认为——
名师是坐出来的(坐得住,耐得住寂寞);
名师是读出来的(喜欢读书);
名师是写出来的(喜欢研究);
名师是想出来的(喜欢思考、反思、批判自己和别人);
名师是反复实践干出来的。
我讲的、写的这些内容,在互联网上随便搜就可以搜到。
特别要说明的是,当初为了概括简洁,第一个“一”概括为“提出一个有影响的理念”。但是我的原意,和我自身的实践,都是:提出并用十年以上时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生发地深入研究一个有影响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坚信一流名师不能只会讲革命,而且还要会干革命,即会讲课。因此我一向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生发,把“做一个的理论型的实干家或实干型的理论家”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我主张讲十节左右大型公开课,而不是主张讲百堂千堂公开课,意图是:我主张把讲公开课当成提高中青年教师素养的关键节点,主张围绕一堂大型公开课主题性阅读几十本书(我自己讲《锦瑟》《沁园春·雪》,每堂课备课期间都阅读了四五十本书,语文味网发布过这些书目)。这样,十堂课讲下来,能阅读几百本书。从阅读量来说,这样讲十堂公开课,就等于重读两遍大学。这样讲的十堂公开课,就不是一般意义的公开课,而是代表课。这样讲的公开课,就成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突破性成长的里程碑。至于写一百篇文章,能发表更好。不能发表100篇,打五折,发表50篇也很好。做不到发表50篇,发表25篇也成。实在不成,发表25篇的一半即13篇,也可以成为名师。
你做到或基本做到了这“五个一”,十年后你没有成为名师,你找我,我输你五毛钱。
人的精神能量是有限的。长期心有旁骛与长期心无旁骛,做出的事的质量、深度与高度,绝对不一样。一边炒股票炒房子大赚其钱,一遍又想在业务上跻身一流,那是做不到的。
顺便说件往事。我1992年研究生毕业以后到1999年底,这七八年时间在高校任教育学讲师、副教授,不在语文界工作,也不看语文杂志,对当时十余年间中国语文界的情况,相当不了解。1999年底,我虽然是以全国招聘考试第一名的身份到深圳市教研室做语文教研员的,但刚来咋到时还闹出笑话:参加罗湖区一次语文教研活动,在和与会专家餐叙时,只知道大名鼎鼎的钱梦龙先生也在座,但有眼不识泰山地竟不知道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就是钱梦龙先生。我来深圳市做语文教研员以前,广东语文界有一些名师在省内名气不小,在省外也有一些影响。但八年后的2007年,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编辑出版“名师讲语文丛书”,全国中语界入选20人,华南地区只有我一人入选。这套丛书选人标准是很严格的,也是很慎重的。某著名一线城市享誉中国语文界的两巨头(一位著名理论家,一位著名实践家,后者本人也入选这套丛书)联袂推荐该市一位女性青年名师进入这套丛书,由于这位青年名师的影响力不够被婉拒。说回广东。为何广东那些早已产生一定影响的本土名师没有入闱,而让我这位外来户入闱了?无他,负责这套丛书选人的一位专家告诉我说:“以前广东语文界某某、某某某等老师也都是不错的,但后来都去赚钱了,心思不在学问上。选你不仅是选择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当下具有的广泛影响,同时还是选择它在可以预计的未来会越来越大的影响。”
(201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