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中,“人物”是个很普通的词语。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人物”为:①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如英雄人物,风流人物。②特指重要人物。③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描写的人。④以人物为题材的中国画。
查百度·百科“人物”词条可知,“人物”在文言文中还有以下含义:
(1)人与物——《庄子·庚桑楚》:“夫至仁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来。”成玄英疏:“夫至人虚心顺世,与物同波。”《隋书·律历志上》:“自夫有天地焉,有人物焉。”明代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人物出没间,罔辨色与空。”明代张纶《林泉随笔》:“言天地人物之理,固不随一人而存没也。”
(2)指人与财物、财富——《后汉书·段颎传》:“今先零杂种,累以反覆,攻没县邑。剽略人物,发冢露尸,祸及生死,上天震怒,假手行诛。”宋代苏轼《富郑公神道碑》:“宋兴百三十年,四方无虞,人物岁滋。”
(3)人的品貌风度——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蒋凝侍郎亦有人物,每到朝士家,人以为祥瑞。”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卢虽人物甚陋,观其文章有首尾,斯人也,以是卜之。他日必为大用乎?”《水浒传》第五七回:“众人看徐宁时,果然一表好人物:六尺五六长身体,团团的一个白脸,三牙细黑髭髯,十分腰细膀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却见是一个中年婆娘,人物也倒生得乾浄。”清代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肃宗谓李揆曰:‘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田汉《获虎之夜》:“陈家起先嫌我们猎户出身,后来看得你人物还不错,才应允了。”
(4)指辨别评述人的流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续汉书》:“玄(桥玄)字公祖,严明有才略,长於人物。”
(5)指人的品格、才干——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贞元中,杨氏、穆氏兄弟人物气概不相上下。”唐白居易《唐故通议大夫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序》:“或以人物著,或以阍阀称。”
(6)指人的志趣情性——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诗》:“高秀实茂华,人物高远,有出尘之资。”
从上引资料可见,古今“人物”一词的基本意义或核心意义是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才能的人,是一个褒义词。在中国文化中,要是有人说你是个人物,那绝对是褒扬你,至少是奉承话。就是没有文化的人多半也会准确地使用诸如“这个人是个人物”“来了个大人物”之类的句子。北京还出版一本名为《人物》的期刊,是专门介绍名人事迹的。
我从小就对语言文字比较敏感,很早就养成结合所见所闻所历等生命体验来理解词语,以期发现隐藏在词语背后的东西的习惯。这个背后的东西,就是活的文化。我一直觉得“人物”这个普通词语里面有某种意蕴,但很长时间都没有搞明白其中的奥秘。我觉得“人物”一词构成的两个语素颇怪:人与物。我曾反复思考:为何把“人”和“物”合成一个表示“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才能的人”这个意思的词语呢?琢磨了几十年,一直琢磨不透。
至1999年,那时我还在珠海一高校做教师,买到一本吾三省先生的书《语文小札》(文汇出版社1999年12月版),里面有篇文章是《“物”当人讲》,文章介绍说,“物”字除当物品(东西)讲之外,在文言文中,有时还解释为别人和众人。如:
待人接物——不是有的词典解释的“对待人,处理事”。“待人接物”之物就是人,接物和待人是一样的意思。
恃才傲物——自恃才高,傲视别人。
物议、物论——众人的议论。
物情、物望——众人的期望。
英物——英俊的人,杰出的人。文天祥《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词有“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之句。
尤物——尤者特异也。《庄子·徐无鬼》有云:“夫子,物之尤也。”“物之尤”即“出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尤物连缀成词,特指绝色美女。《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说“尤物足以移人”,《红楼梦》第六十六回说尤氏两姊妹是“真正一对尤物”,都作此解。
我还可以举一些例子,如:
《东观汉记·吴祐传》:“迁胶东相,政惟仁简,以身率物。”
《后汉书·陈寔传》:“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损其本!尔曹其存之。‘”
——以上三个“率物”,意思均为众人表率。
还如: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预少贱,好豪侠,不为物所许。”——“不为物所许”意思是“不被人们赞许”。
对汉语中“物”字为何可以解释为人,吾三省先生的文章说,《说文》有“物,万物也”,人为万物之灵,人也是万物中的一物,因此以“物”代“人”,实际上是以泛称代特称,以全部代局部,以大名代小名,在修辞学上属于借代格。
吾三省先生的解释当然有道理。不过我认为他的解释还不够深刻,这种解释没有文化学眼光,没有把汉语词语当文化符号看待。因而他的解释,不能解决当年我关于汉语何以把“人”和“物”合成一个表示“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才能的人”这个意思的词语的追问。
经过多年文化学的理论学习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思考相结合,我对“人物”一词为何是由“人”和“物”两个语素组合而成的体悟是——
在中国文化中,你要想成为“人物”,你不要先想着做一个有个性的“人”,而是先要成为一个没有个性的“物”。
(201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