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江西教育》11年10期:王崧舟程少堂教学赏析》
     阅读次数:155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江西教育》11年10期:王崧舟程少堂教学赏析

《江西教育》11年10期:王崧舟程少堂教学赏析

2015-7-3 07:35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程少堂2012年1月19日北京时间18:24:35,悉尼时间21:24:35按:今天逛悉尼中央商务区的购物中心,也就是悉尼最繁华的商务区,此地到处是世界名牌豪门大店。俺是农民,眼睛老看地下来着——老想捡个装满美元或欧元或澳元的大钱包。钱包没捡到,回来后打开电子邮箱,看到有朋友邮件说《江西教育》又发表一篇表扬我的文章。我非江西人,在江西没有朋友,他们却一年发两篇表扬我的文章。实话实说,尤其在悉尼看到,更有幸福感了,比捡到一个大钱包更有幸福感。)


 

两 种 特 色 的“语 文 味”

                    ——王崧舟、程少堂教学片段赏   


(《江西教育》2011年第10期"教学赏析"专栏)

                      黄 行 福

 

[教学片段一]  感性的语文味

 王崧舟老师《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的精彩片段:

  在学生找出了课文中七个含有“游”字的句子之后,王老师要求朗读。

  师:……怎么读呢?我读旁白,你们接着我的旁白读出每个“游”字句的味道来。

  师:好!现在开始。(朗读)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百如玉”的玉泉。玉泉的池水清澈见低——

  生:(接读)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

 师:味道出来了,就这么读。(朗读)茶室的后面还有十几缸金鱼呢,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就在茶室的后院,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接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

师:大家注意看,看青年是怎么画金鱼吹泡泡的动态的。(对那个学生说)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吗?预备,开始!

生: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吹泡泡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画成了。诶,我想问你一下,当你在画金鱼吹泡泡的时候,你还需不需要走到金鱼缸边,在金鱼的面前看看它是怎么吐泡泡的啊?

生:需要!

师:还需要吗?还需要吗?

生:不需要!

师:不需要!为什么?

生:因为金鱼已经游到我的心里了。

师:好。金鱼吐泡泡的那个样儿那个动态,已经游到了你的——

生:心里。

师:好,请坐!继续画画。(对回答甩尾巴的学生说)来,给你了,你画什么?

生:金鱼甩尾巴!

师:甩尾巴。好的,我们再注意看,预备,开始!

生: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甩尾巴的金鱼。

师:很快地画出金鱼——

师生:金鱼甩尾巴的动态。

师:再来!

生:很快地画出金鱼甩尾巴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画成了。那么我想问你一下,当你在画金鱼甩尾巴的动态的时候,你还需不需要走到金鱼缸边去看看金鱼是怎么在甩尾巴的?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已经记住金鱼甩尾巴的样子。

师:你把它记到哪儿了?

生:心上。

师:好的,请坐!(对回答吃东西的学生说)该你画了,你画什么?

生:我画金鱼吃东西!

师:开始!

生: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吃东西的金鱼,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画得太好了!请问青年,当你在画金鱼吃东西的动态的时候,你还需不需要再走过去,走到金鱼缸边,去看看金鱼们是怎么在吃东西的?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金鱼吃东西的样子已经刻在我的心里了。

……

[赏析]王崧舟老师的课,朗读与品味,是他最为突出的特点:第一,课文的情味通过“读”体现出来。通过带“游”字的语句的朗读,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语文的滋味。把作者心中的,学生体验到的,统统通过读来品尝。文章是个整体,内涵着许多不是通过分析就能显露出来的东西。而读,就不一样,它能通过语气、语调的揣摩,把内涵于其中的情味显现出来。王老师就是这样,把美读作为引领学生领悟的一个“抓手”,让学生从美读当中体味“游”的情态,获得审美感受。第二,通过对语句的个性化品味、揣摩,引领学生把握课文中聋哑青年的专心与执着,让学生在品味的过程中,领会聋哑青年的那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其实,这个时候,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仿佛已经就是那位聋哑青年了,而不再是他们自己了,达到了“人我”两忘的境界,一种审美的境界。这应该说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了。如果说,在课堂教学中仅仅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那还算不得什么稀奇。妙就妙在王老师用他那别具一格的方式,将学生引领到了那么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之中去领会,去感悟。在这时,语言活了,文字活了。在王老师那动情的引导下,那段话中的每一个字,就仿佛已经不是铅字,变成了有血有肉、有生气、有情感的生命。

[教学片段二]  理性的语文味

程少堂老师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的实录中,有这样的环节:

师:(念投影文字)有的同学提到的——这个问题很重要的——啊,人民英雄纪念碑用汉白玉的特殊意义。大家知道这回事吧?明年的奥运会啊金牌是什么做的?
生:汉白玉。
师:不错不错,你们都知道了啊。报道这件事的报纸我今天拿过来了啊,(示意手中的报纸)是,就是用汉白玉做的。
玉文化为中国所独有。玉是中国最传统、最古老的饰物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开始出现,经过不断演变,玉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最高的审美标准。而且玉本身的材质就名贵,玉的质地很坚硬,制作玉所付出的劳动力难以想象,一条简单的纹路都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完成,体现出美就是对困难的克服的美学观点。而且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道德标准,古人云:德者居之,美玉无疑是美德的最好代表。中国人对玉的崇拜,就体现了中国提倡的一种人格的美。这一个设计之所以中标啊,就是它选择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以玉。这个在其他的文化当中啊,没有的,或者说很少见的,所以这个玉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我给大家看一些材料。这个——以我讲为主,(放投影)
你们看,玉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稀少的,难以加工,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啊,它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道德象征,具有通灵魅力。这种现象刚才说了,在西方文化当中是没有的,或者是极少见的,在中国字典中能够找到的带玉字的成语,几乎全部是褒义词,你比如说:
(放投影)
玉树临风,这是《世说新语》里面形容这个男性的这个,这个少年,啊,风度翩翩,啊,玉树临风——这是《世说新语》里面形容那个男性的那个少年啊风度翩翩。啊,玉树临风、玉石俱焚、玉液琼浆、玉洁冰清、玉陨香消——啊,说梅艳芳玉陨香消啊;玉叶金枝、以玉比德等等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化干戈为玉帛——在中国的成语里面,有玉的几乎全部是褒义词,可见中国文化当中玉的地位之高。
而且这个玉啊,所有美女的形容词都可以用玉来形容,你看我挑了一些:玉女、玉人、玉颜、玉唇、玉腮、玉颈、玉肩、玉腰、玉手、玉指、玉腿、玉足,玉照。嘿嘿!(笑声)

师:(念投影文字)有同学问:何谓英雄?老师你认为什么是英雄?
(放投影)
英:草之精秀者为英
雄:兽之特群者为雄
——(三国)刘劭:《人物志》
师:(念投影文字)
师:古人认为,所谓英,就是草木之中最优秀的;而所谓雄,就是动物中中最优秀的。古人刘劭是这么认为的。
师:(放投影)
人:聪明秀出谓之英
胆力过人为之雄
现在人们认为,一个人很聪明,在智力上很杰出,就是英;胆力过人,有勇气扶困济危,就是雄。
师:(放投影)我自己下一个定义。
师:(念投影文字)
程老师定义:
所谓英雄,就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

……
生:那老师你认为你是英雄吗?(笑声)
师:(左手摸脸,笑)我想做英雄。但是,做英雄……
生:难。

师:难啊。做英雄很难啊。我后面还有讲到这个问题。你这个问题很好。
(放投影)
.呼唤全民族的不朽意识
.
师:(念投影)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

普希金,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歌《纪念碑》,大家听一下。师: 我们来齐读普希金的诗,来。特别是开头一段。来,《纪念碑》,普希金,预备——读!(学生齐读。教师同读。)
同学:(齐读)
纪念碑
普希金
我为自己竖立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上青草不会生长,
他昂起那颗永不屈服的头颅,
高过亚历山大石柱之上。
不,我不会完全灭亡——
我的心灵在珍爱的竖琴①中比骸骨存在得更长久,

它决不会腐朽——
只要月光下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

我的声名将永垂千秋。

……
来,让我们再齐读一遍,来结束这个课。来,让我们站起来,同学们站起来,好不好?(学生起立)《纪念碑》,普希金,预备——读!
师生:(齐读)
纪念碑
普希金
我为自己竖立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上青草不会生长,
他昂起那颗永不屈服的头颅,
高过亚历山大石柱之上。
不,我不会完全灭亡——
我的心灵在珍爱的竖琴①中比骸骨存在得更长久,

它决不会腐朽——
只要月光下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

我的声名将永垂千秋。
师:希望同学们以后能成为英雄!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赏析]

 程少堂老师的课堂,给我们的感觉则是另外一种感受——理性。他更多的是通过理性的引领,通过一个个不同的层次,一步步把学生提升到了一个个文化的高度。

程少堂老师是按照文章——文学——文化的顺序进行的。虽然没有哪一位替文章——文学——文化排列过层次的高低,但在语文教学中,“文章”显然是最低层次的阅读教学,相对而言,显得比较浅显,比较粗糙。一般都侧重于写法的探讨,内容的把握这样的层次上。文学则不同。在语文教学中,侧重的是人物,是人物的生存、生命、性灵等等的领悟与探讨。文化,则是灵魂。在语文教学中,它侧重于探讨“之所以”“是因为”之类的深层次的东西。文化是文学、文章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存在,文学、文章,就成了“死魂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文学”“文化”的领悟与探讨,就是必需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作为蕴涵了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以汉语言为母语的语文教育,离开了文化,就离开了“根基”,脱离了“大地”。

程少堂老师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把自己对“语文味”的理解,以课例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他的课堂上,仿佛为每一位学生都搭建了一个个逐步向上攀登的台阶,学生则顺着那个台阶,一步步地往上面攀登,就可以在语文的殿堂中享受母语中语言文字所带来的快慰与激情。比如对“何谓英雄?”这个问题的探讨,程老师就引导学生做了这么几件事:引用了三国时刘劭《人物志》中对“英”和“雄”的诠释:“英:草之精秀者为英;“雄:兽之特群者为雄”,让学生从词语上理解“英语”的含义;接着,又引用了他人的一个解释:“人: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为之雄。”随后,他自己也给“英雄”下了一个定义:“所谓英雄,就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引用了《左传》中的几句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最后,把普希金的诗《纪念碑》也拿过来了。你看,有了这样丰富的材料,学生就对“英雄”内涵的理解,就比较深刻、准确,更为重要的是,程老师还把“英雄”这样一种理念,这样一种文化,渗入到了学生的血液,浸入到了学生的骨髓。这样的“语文”,就不仅仅是“味”不“味”的问题,更成为“人”本身了。对“玉”文化的探讨与领悟也是这样,让学生跟着他融进了“玉”文化的血脉中,感受中国“玉”文化的博大与精深,领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将“玉女”、“玉人”、“玉颜”之类的词语引入课堂,又与学生常见常用的东西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并不遥远,并非遥不可及,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两节课,虽然都突显了语文教学所特有韵味——“语文味”,但他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

王老师的课,特点是——“细”。如涓涓细流,将学生引导到了优美的境界中,让学生在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与文字中,与作者对话,与主人公对语,把自己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感悟,溶解在对文句,对词语的细细体味之中,表述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之中,从而对作品主人公那种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敬佩不已。情感受到陶冶,精神得到培育,体验、品味、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程老师的课,则是另一种风格——“大”。不论是课文内容的处置,还是课外资源的引入上,都体现得十分明显。视野非常开阔,是一种大气魄,一种大手笔。这最典型地体现在对课文中文化的探讨上。

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人们一贯的做法,总以为完成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殊不知,语文教学还有一个灵魂的问题。这魂在哪里?在文化之中。这其实也就是引导学生去探索课文背后的“之所以”、“为什么”。诸如:什么人可以成为英雄?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要选用汉白玉而不选大理石作为材料?

 两位老师,都从他们各自对“语文味”的理解出发,给我们奉献了两顿精美的大餐。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样的理解,既实在又具有可操作性。当然,由于操作者的个性、理解不同,还会出现具体的个性色彩,王老师本人的课例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而在程老师看来,“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这样的认识与界定,不仅把情感、语言文字包含在内,更把生存智慧、人生境界、文化气息等都溶解于其中。所以,有人就干脆称之为文化语文,或者大语文。

两种不同的语文味,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那所特有的滋味。只是由于各自的特点不同,才让我们有机会品尝到不同特色的语文味。

语文,本来就是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对语文味的理解也本该如此。但不论是怎样的语文味,只要它们的滋味还是语文的,我们都需要。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

邮政编码:344506

                           


■《江西教育》(B)年2011年第10期目录

[师      说]

1     做好本色   才有特色   明兴华

[典型报道]

4     为了那片辽阔的天空

        ——萍乡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纪实  熊义勇   廖肇银   许雅健

9     尊重规律办好学   李奭萍

[八面来风]

10    精彩主持,人生精彩

        ——记泰安市泰山区省庄一中“精彩主持,自主学习”教改实验

高景杰   魏述勇

[杏坛沙龙]

12    民国教材被热捧现象说明了什么

       怀旧风,催发对语文教学的新思  王庆欣

       向往“真”教材   曲雪英

       教材回归真实刻不容缓    袁有鹏

       一个“做稳奴隶”的教师之思    梅志军

       让教材富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图文和趣味   江有庆

[教学专题]             关注课堂教学·练习课的有效性篇

15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练习课的有效性  严丽红   林高明

17    从学生视角改进数学练习课的设计   贲友林

19    练习课的重组“点”

  ——低年级“识词、组句”练习课的教学片段分析     

20    激发练习渴望   提高练习效果

  ——“质数和合数”练习课教学片段分析  江晓芳   袁太坤

21    重视自主   探索新知

  ——谈练习课有效性的实现   汪佩若

[名师导航]

23    为了学生学得更好

  ——初中科学“学习单”导学的实践探索  朱郁华

27    “数学味”不是泡出来的   周卫东

[教材教法]

30    批注式阅读的指导与评价   冯嗣春

31    小学开展批注式阅读应“有度”      

[教学赏析]

32    想象让文字更美

 ——名师教学片段赏析   闫晓枫

34    语文的“园子”里应该“种”些什么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段赏析   蒋春花

36    两种特色的“语文味”

  ——王崧舟、程少堂教学片段赏析   黄行福

38    一堂简约而精彩的练习课

  ——特级教师贲友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练习课教学片段赏析

  吴存明

39    闪耀在课堂上的教师智慧

  ——特级教师许卫兵“认识小数”教学片段赏析     

41    以教材为生长点建构新概念

  ——“循环结构”教学片段赏析   宋显庆

[教海泛舟]

43   &nbs, p;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田青兰

       例谈以题统文的教学    朱义清

44    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偏离    关淑琴   赵建英

       顺序观察   有序表达    曹佐祺   罗红英

[师路心语]

45    板凳在哭泣       

       学会倾听    赖群英

46    令我惭愧的“々”   陈贤丽

       尴尬过后    郭永仕

47    一张特殊的奖状   梁小燕

[广告]

48    关于举办2011年“新蕾杯”全省中小学师生优秀教育期刊读刊用刊征文

         活动的通知

[资讯之窗]

24   大树底下好乘凉

        ——赣州市嵯峨寺小学榕树文化建设侧记  张修斌

       奉新二中开展艺术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闵嗣生      

25   会昌珠兰示范学校荣获201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刘冬萍

 

40   《江西教育》编辑部2010年度优秀稿件获奖名单

………………………………………………………………………………………

封面   江西省中小学优秀校长、萍乡中学校长——李奭萍

封三   班主任风采   聂慧娟·






最后更新[2015-7-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