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集》
刘国正、毕养赛主编,叶至善审定
全国中语会编辑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
1989年10月28日,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诞辰95周年纪念日。为了配合全国性的纪念活动,一部由刘国正、毕养赛主编、叶至善审定的、以叶老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学说为经纬的纪念性论著——《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集》(共30多万字),此前由全国中语会编辑、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
作者:董菊初
本书主要论述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和社会基础,叶圣陶的教育哲学和所坚持的教学原则,并分别从教法、教材、教师这三个基本范畴全面阐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论阐释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为学者独著的研究已故语文教育家之专著。
页 数456
定 价20.50元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10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文教育界的一代宗师
第二节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个性特色
二时代特色
三民族特色
四科学特色
第三节学习、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意义
一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二深入语文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
三加强国际教育文化交流的需要
四建构汉语文教育新体系的需要
第四节撰写本书的缘起及方法论原则
一力主“述而不作”
二、力争“原汁原味”
三、力求“称量适切”
第二章实践基础
第一节教育与教学实践
一小学教学实践
二中学教学实践
三大学教学实践
四家庭教学实践
五社会教学实践
第二节创作与编辑实践
一文学创作实践
二编辑教材实践
三撰写论著实践
四出版杂志实践
第三节研究与视导实践
一抗日战争期间在成都阶段
二解放后在北京阶段
第三章社会基础
第一节传统精华的积淀
第二节时代精神的总汇
一叶圣陶与夏丐尊
二叶圣陶与朱自清
三叶圣陶与陈望道
四叶圣陶与郭绍虞
五叶圣陶与陶行知
六叶圣陶与杨贤江
七叶圣陶与鲁迅
八叶圣陶与蔡元培
九叶圣陶与吕叔湘
十叶圣陶与梁启超胡适黎锦熙
浦江清王伯祥等
十一叶圣陶与老解放区的语文教育家
第三节外国先进教育思想的融合
第四章教育哲学
第一节“教期于无教”论
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抽象过程
二“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形象概括
三“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深刻内涵
第三节学生本位论
一“学生本位论”的形成
二“学生本位论”的意义
三“学生本位论”的实践功能
第三节生活本源论
一“生活本源论”的形成及内涵
二“生活本源论”的实践功能
第四节实践本体论
一“实践本体论”的涵义
二“实践本体论”对语文教育的指导意义
三“实践本体, 论”的实施原则
第五节习惯本旨论
一“习惯本旨论”的形成与建树
二“习惯本旨论”的性质与功能
三“习惯本旨论”所阐明的方法与途径
第六节工具本质论
一“工具本质论”的提出及内涵
二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工具本质论”
第五章教学原则
第一节“文道统一”原则
一“文道统一”原则的形成及内涵
二“文道统一”原则的实施方法
第二节“听说读写并重”原则
一“听说读写并重”原则的提出及内涵
二“听说读写并重”原则的依据
三“听说读写并重”原则的实施方法
第三节“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原则
一“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原则的提出
二“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原则的依据
三“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原则的实施
第四节“课内外一起抓”原则
一“课内外一起抓”原则的提出及内涵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辩证关系
三语文课外活动的作用
四“课内外一起抓”原则的实施
第六章阅读教学
第一节阅读的实质
一阅读是双向交流的过程
二阅读是复杂的心理过程
第二节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
一目的任务确定的依据
二目的、任务的具体内涵
第三节阅读教学的具体原则
一“不作逐字逐句机械讲解”,重在点拨
二“不孤立地教语文知识”
三“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四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
第四节阅读教学的过程
一预习
二讨论
三练习
第五节阅读指导的方式
一精读指导
二略读指导
第七章写作教学
第一节写作的本质
第二节写作教学的目的要求
一培养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态度与习惯
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三节写作的基本规律
一写作源于生活
二写作基于阅读
三写作成于定型思想
四写作贵于求诚
五写作臻于“语文一致”
第四节写作教学的具体原则
一“读写结合”原则
二“练习与应需相统一”原则
三“写生为主”原则
四“通而且好”原则
五“行中求知”原则
第五节作文指导的过程
一命题
二审题
三批改
四评讲
第八章听说教学
第一节听说教学的目的意义
一听说训练对个人表情达意具有开源的作用
二听说能力是社会生活各方面不可或缺的
交际手段
三加强听说训练是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节听说教学的具体原则
一“认真坚持”原则
二“示范熏陶”原则
三“循规蹈矩”原则
四“重在开源”原则
五“发现规律”原则
第三节听说训练的方法
一明确标准与途径,积极诱导
二利用机会,创造机会,大胆实践
三重视朗读,做到口到心到,心领神会
四“造成有利于养成说话的好习惯的环境”
五、课内课外结合,形式灵活多样
第九章书法教学
第一节书法教学的目的意义
第二节书法教学的具体原则
一“循序致精”原则
二“循规蹈矩”原则
三“认真坚持”原则
四“蔚为风气”原则
第三节书法教学的方法
一形体分类练习
二要抓好基本功训练
三及时的指导与批评
四在应用中练习
五、名人书法鉴赏
第十章教材建设
第一节大语文教材观
第二节语文教材的性质功能观
一工具说
二例子说
三凭借说
四纲要说
第三节语文教材建设的规律
一教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二教材与学生的关系
三教材与教法的关系
四教材与生活的关系
五编教材与个人写作的关系
第四节语文教材的体例
一按课文体裁编次方法分为
合编型与分编型
二按课文篇幅长短体式纯驳,分为
拼盘型与整书型
三按每册教材内部组织方式分为
文集型与单元型
第五节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
一文质兼美
二适合教学
三文体匀称
第六节语文教材选文的加工
一修改
二注释
三出练习题
四写短文
第七节语文教材的使用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教材
二认真研究与处理教材
三及时补充与调整教材
第十一章教师修养
第一节语文教师修养的意义
一教师修养是办好现代教育的核心条件
二教师修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
三坚持修养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
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是教师
修养的核心
二以身作则是师德修养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
一新颖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二建立新颖师生关系的原则
第四节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一端正教育思想
二增进业务知识
三改进教学方法
四提高读写能力
第五节语文教师的科研修养
一增强科研意识
二会选研究课题
三掌握研究方法
四明确科研途径
第十二章继承发展
一对叶圣陶“教期于无教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对叶圣陶语文性质观的继承与发展
三对叶圣陶语文任务观的继承与发展
四对叶圣陶习惯本旨观的继承与发展
五对叶圣陶语思训练结合原则的继承与发展
六对叶圣陶语文教学模式的继承与发展
七对叶圣陶语文知识教育观的继承与发展
八对叶圣陶语文教材科学化思想
的继承与发展
九对叶圣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论
的继承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三、《朱绍禹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集》
主编:佟士凡
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朱绍禹:1922年12月13日——2008年5月9日)
该书为多人合著的论文集。
四、《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曹颖群、娄国忠、王东媛 主编
出版时间2012-1-1
版次1
页数:585
(王松泉:1941年——,曾任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兼任全国高师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曹颖群、娄国忠、王东媛主编的《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系全国各地学者和教师研究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影响的论文和体会的汇编。全书分上下两编,分别为“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集”、“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影响荟萃”。上编“研究论集”除课题报告外,含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综评、语文教育思想点评、学科建设观研究、语文教育哲学观研究、语文素养观研究、语文教育历史观研究、语文教学心理观研究、语文教育实践观研究、阅读教育观研究、作文教育观研究、语文教材观研究、语文教学方法观研究、语文教学艺术观研究、语文教育板书学研究、治学方法观研究等15个专题共66篇论文。下编“影响荟萃”除课题报告外,含教艺风采、学术蜚声、人格魅力等3大板块共64篇文章。书末附有王松泉教育类论著要目、王松泉教育类获奖要目和照片索引。
该书开本大气,图文并茂,全方位展示了王松泉教授毕生的不俗成果,揭示了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是目前国内关于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影响的“同类研究中最全面、最系统、最具开创性的成果”。
目录
上编 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集
课题报告
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综评
封面人物王松泉追踪访谈
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初探
王松泉语文教育观试析
王松泉语文教育观简论
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点评
成果卓著的语文教学论专家
松泉学术风格赞
——王松泉学术研究诗话随笔
知君身是后凋松
拨乱反正和大讨论时期的王松泉
王松泉语文学科建设观研究
语文教育学系统理论建设的蓝图
学科大系的构想者与实践者
语文课程教学论科学化的不懈追求
——评王松泉等主编《语文课程教学概论》
新体系新形式新内容
——评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学论”系列教材
语文课程教学论学科建设的新突破
——评“语文课程教学论”系列教材
王松泉语文教育哲学观研究
王松泉语文教育哲学观探析
结构思想的力量
——论王松泉学术思想的结构色彩
他真正还了语文立名的本来面目
——《新世纪语文学科性质观的统整》(节选)
王松泉语文素养观研究
王松泉语文素养规律观简论
语文基础教学的指南
一部颇具特色的语文教学论专著
王松泉语文智育观探析
王松泉语文教育历史观研究
做学问从治史始
反思历史,寻找进步的真理
——王松泉语文学科历史观
王松泉语文教学心理观研究
语文教改应从研究人开始
努力探索并揭示语文教学心理规律
——读王松泉主编的《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
王松泉语文教学情趣观研究
王松泉语文教育实践观研究
岂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须到头
——王松泉《语文教学探步》读后
语文教师的知心人
美丽而有意味的工程
——王松泉和他的《语文教学探步》
王松泉阅读教育观研究
学科的蓝图设计者和工程营造者
阅读教育学的诞生
——王松泉的《阅读教育学》
新视野·新观点·新战略
——评王松泉《阅读教育学》
《阅读教育学》的学术风范
——评王松泉先生的《阅读教育学》
经典重读光芒依然
——王松泉《阅读教育学》的当代意义
王松泉先生《阅读教育学》述评
王松泉教授的“阅读教育论
——《阅读教育学》与《阅读教材论》推介
王松泉作文教育观研究
王松泉作文教学理论探究
……
下编 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影响荟萃
(收入了大量与王老师交往交流过程的一些文章,从中科学看出王松泉老师既是“经师”,更是“人师”,其影响的广大和久远。)
附录
鸣谢
五、《洪氏语文》
《洪氏语文》系统介绍和全面评析了被誉为“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的语文教育家洪宗礼(1937年——)半个多世纪以来从事语文教学、主编语文教材、主持中外母语教材研究课题的艰辛跋涉历程和丰硕成果,揭示其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代教育家的心路历程和以教书育人、从事语文教育与研究为毕生追求的崇高目标,从中读者可以窥见其教育思想、教育智慧,参悟其教育哲学、教育伦理,领略其教育情怀、教育品格等多侧面的风采。该书为洪宗礼本人的论文与众多学者研究洪宗礼论文的合集。
书 名 洪氏语文
主编 倪文锦、成尚荣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 数782页
开 本16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目录
编辑
题词
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顾明远)
创新汉语文教育丰富世界母语文化(袁振国)
序
导论 走进《洪氏语文》
第一编 洪宗礼文选
第一篇感悟篇
在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致辞
获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感言
第二篇求索篇
最初的跋涉
求索
构筑巴比伦塔
第三篇 论理篇
论语文是基础工具
语文课重在“引读”
想,是一个总开关
我的“五说”语文教育观
构建面向21世纪中国语文教材科学体系的探索
只有一个目的:塑人——语文教育随想录
《母语教材研究》总论
我的探索:构建语文教育链
第四篇躬行篇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把学生引进“思考的王国”
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国标本九年级语文实验教科书创新设计
用爱心和智慧打造塑人的课堂——语文课堂教学的十种境界
第二编洪宗礼与洪氏语文教育体系
第一篇洪宗礼的教育情怀
一、用真爱修炼无疆师爱
二、一生只想干一桩大事
三、只有一个目的:塑人
第二篇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
一、语文教育链及其价值功能
二、洪宗礼“五说”语文教育观的再认识
三、洪宗礼语文“双引”教育观的再认识
第三篇洪氏语文教育哲学
一、辩证法:洪氏语文的哲学渊薮
二、系统论:洪氏语文的哲学架构
三、归零论:洪氏语文的行动哲学
第四篇洪氏语文教育伦理
一、语文教育与伦理
二、师爱在语文教育中践行
三、师德在语文教育中践行
四、人格魅力在团队合作中践行
第五篇洪氏语文教育品格
一、一个大写的人
二、教师的楷模和典范
三、具有大智慧的教育家
第三编洪氏语文教材
第一篇酝酿阶段(1958—1983)
一、“五四二”教材的编写背景
二、“五四二”教材的编写体例
三、“五四二”教材的特点和追求
四、“五四二”教材的实验和影响
第二篇起步阶段(1983—1990)
一、“三一”教材的编写背景
二、“三一”教材的编写体例
三、“三一”教材的特点和追求
四、“三一”教材的实验和影响
第三篇发展阶段(1990—1998)
一、“合成”教材的编写背景
二、“合成”教材的编写体例
三、“合成”教材的特点和追求
四、“合成”教材的实验和推广
第四篇成熟、创新阶段(1998—2012)
一、国标本教材的编写背景
二、国标本教材的编写体例
三、国标本教材的特点和追求
四、国标本教材的实验和推广
第五篇综论:洪宗礼语文教材思想
一、洪宗礼语文教材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
二、洪宗礼语文教材思想的主要内涵
三、洪宗礼语文教材思想的主要特点
第四编母语教材研究评论
第一篇研究概述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研究的思路
四、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五、研究队伍和机制
六、研究的范围
第二篇研究成果内容及评介
一、关于“中国百年语文课程教材的演进”
二、关于“中国百年语文教材编制思想评析”
三、关于“中国百年语文教材评介”
四、关于“中国百年语文教科书课文选评”
五、关于“外国语文课程教材综合评介”
六、关于“外国语文课程标准译介”
七、关于“外国语文教材译介”
八、关于“外国学者评述本国语文教材”
九、关于“语文教材编制基本课题研究”
十、关于“中外比较视野中的语文教材模式研究”
十一、“九五”课题六点共识和建议
第三篇价值和社会影响
一、学术价值
二、社会反响
三、成果使用
……
第五编洪氏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第六编洪氏语文合作团队及其教学主张
附录一专家学者谈洪宗礼
附录二洪氏语文教材三十年记事(1983—2013年)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