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本质,是语文界很重要又很复杂的基本理论问题。
多年以来,我从不参与语文界关于语文课程本质的一些讨论,只是执着坚持自己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
山西大同大学张毅教授是近些年语文理论界颇有影响的青年学者。最近几年,张毅教授连续发表多篇长文,深入探讨语文课程的本质问题,学术视野相当开阔。今天刚收到的人大复印资料2015年第7期《高中语文教与学》,转载了张毅《语文课程的源流与重建》长文。该文第一部分标题为“原象:'一语三文'是中国语文课程的应然形态”。
“一语三文”是语文味教学法之核心内容“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简称。所谓“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指在语文味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从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学生特点和教师教学个性等实际出发,为实现语文味教学的基本宗旨和语文味教学的系统追求,建立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活动程序之结构框架。
2007年,我在深圳市通过主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大型公开课,正式提出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2008年,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讲语文丛书”之《程少堂讲语文》一书,对“一语三文”有专门论述。
而实际上,我关于“一语三文”观点的形成,比这堂课更早。至少在十年前,我就认为,“一语三文”是语文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程序结构的有机统一。
作为学者,看到有专家在讨论语文课程本质这个复杂问题的时候,不仅充分肯定我的语文味教学法(张毅根据我在《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中的论述命名为“语文味全息教学法”)研究,甚至认为“一语三文”是中国语文课程的应然状态,当然是很高兴的。
此种高兴与精神愉悦之深度,广度,幅度,以及持久度,唯真正的学者才能真正体味、领略与享受它的魅力。这也正是我对任何阻遏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企图都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深层原因之一。
(201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