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谈天说地
文章标题: 《[转载]《诗经·无衣》里被绑上战车的秦人》
     阅读次数:152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诗经·无衣》里被绑上战车的秦人

[转载]《诗经·无衣》里被绑上战车的秦人

2015-7-26 15:32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莲悦:《诗经·无衣》里被绑上战车的秦人

2015-07-24 11:39

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作者:莲悦

每一次看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目光都会忍不住要在那些人俑的脸上流连。据说,这些人俑都是根据当时真人的面容来塑造的。那么,他们都曾是活生生的人,但他们又从来没有作为个体的人而存在过。他们只是一部战争机器上的配件。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西北高原上有一群勇猛无畏、极具尚武精神的战士。在两百多年的时间中,他们为了生存一直与北方凶悍的游牧部落战斗,无数人的鲜血换来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秦。当北部边境得以安宁,秦人又开始与同为华夏民族的其他国家战斗,直至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王朝。

  秦人,是一群从公元前771年立国到公元前207年秦王朝二世而亡,在漫长的五百多年中,一直在战斗的人。

  这是一支可怕的军队,被其征服的六国眼中的虎狼之师。在贾谊的《过秦论》里,秦军“追亡逐北”,令六国“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更“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在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内,那些高大、雄壮、栩栩如生的战士依旧阵型整齐地矗立着,诉说着这支古老军队战无不胜的传奇。

  然而,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一个国家的野心、一支军队的辉煌,作为构成这一切的个体,却往往湮灭于历史的烟尘中,无处可寻,直到我们在《诗经》里读到了一支传唱了两千多年的嘹亮军歌。

  同样是军旅边塞诗歌,《秦风·无衣》里没有《邶风·击鼓》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儿女情长,也没有《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哀婉乡情。《无衣》只是一首极为纯粹、明朗的军歌。当秦军的战士们修理着戈矛戟枪,用沉厚的嗓音唱出最早的秦腔,与他们相互唱和的是西北高原的旷谷长风。

  今天,我们在说起军旅之情、战友之谊时,往往会用到“袍泽”、“同袍”。这些词汇最早便出自《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袍”,是长衣服的统称,诗中特指战袍;“泽”,指内衣、衬衣,因为贴身穿着,易染垢泽,所以称“泽”;“裳”,指下装。

  秦人唱着嘹亮的军歌,穿着同样的战衣同仇敌忾。他们战胜了强悍的游牧部落——西戎,也彼此激励,终于并吞六国,成就了秦始皇嬴政千古一帝的王图霸业。

  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了一个古代墓葬,考古人员在墓葬里发现了一千多枚秦简。这些竹简主要记载的是两千多年前秦国的法律条文、行政文书等内容,但一部分竹简却如同一部自传,让今天的我们得以走近一个名叫“喜”的生活在两千多前年秦人。

  喜,就是那个曾经唱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秦国战士。

  喜出生在秦昭王四十五年十二月,比秦始皇大两岁。喜十七岁那年向秦政府申报了自己的年龄,这在古代叫做“傅籍”。从喜十七岁“傅籍”我们可以看出,秦时,十七岁便是男子成年的标志,也就意味着,从十七岁到六十岁,国家可以随时征召他上战场。

  当然,十七岁并不是秦国男子从军的最小年龄。当国家遇到紧急战事时,这个年龄还会提前。比如在长平之战时,秦昭王就曾将国内年满十五的男子尽行征发,悉数调往长平前线。

  十七岁“起傅”,在古代中国仍旧是比较早的。一百多年之后的汉景帝时期的“起傅”年龄是二十岁。经过汉武帝时代的穷兵黩武,到昭帝时,为让人民休养生息又更改为二十三岁。不得不说,当秦人开始为国效力,征战沙场时,他们充其量只是被当作成年人的孩子。

  但是,对一个在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在对外征战的国家来说,他们需要战士,多多益善。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农夫,因为只有农夫种植粮食,才能养活战士。

  通过奖励农桑,通过以军功授爵等一系列变法措施,秦终于将举国之民打造成了国家所需要的耕战之民。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发动的十年统一战争期间,有史料记载,秦国调动了大约100万的士兵,而当时秦国的人口约为500万。这100万人应该是全国至少一半以上的成年男子。余下的四百万人又在做什么呢?当然是从事农业生产,否则,秦不可能养活如此庞大的军队。

  国家只需要一种人——耕战之民,所谓:“入使民壹于农,出使民壹于战”。商鞅的“壹民论”在秦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秦人被打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尚武精神,极度渴望战斗的一群人。因为,只有战斗能够提供改善生活的机会,敌人的首级便是自己的衣食之源。于是,对袍泽温情脉脉地咏叹“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秦人,对敌人便如同豺狼虎豹,勇悍异常。

  在《史记》里,司马迁给我们讲了秦将白起的“战绩”:昭王十四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昭王三十四年,攻魏,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昭王四十三年,攻韩,拔五城,斩首五万;昭王四十七年,坑杀赵降卒四十万……

  战国时期,秦与六国之间爆发的大大小小的战役上百次,在《史记·六国年表》里只有寥寥的二十次左右的战役有秦斩首敌人人数的记录,这些数字加起来已在150万以上,还不秦自己损耗的人员。而当时七国人口总数2000万而已。

  这些冰冷的数字,是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所开创的文明中最可怕和野蛮的注脚。然而,这些数字不过是个开始,我们的历史自此便浸淫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之中,不断轮回往复。

  秦人的嘹亮军歌终于演绎成一部高效运作的战争机器巨大的轰鸣声。

  尽管秦非常成功,但他并不伟大,因为没有人从他的成功中获益。当前方的战争机器运作太过高效,消耗太过巨大时,后方的生产机器必然无法供给。当秦人养不活自己的老弱妇孺时,他们还必须努力养活自己的战士;当他们连自己的战士都养不活时,他们还得养活皇帝。所以,暴秦才会二世而亡。即令是秦王朝和皇帝本身,也无法从这部战争机器中获益,甚至于,横死在自己亲手打造的暴力机器中。

  每一次看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目光都会忍不住要在那些人俑的脸上流连。据说,这些人俑都是根据当时真人的面容来塑造的。那么,他们都曾是活生生的人,但他们又从来没有作为个体的人而存在过。他们只是一部战争机器上的配件,这部机器开创了一个强大成功的王朝,而所有的个体都在权力的齿轮下灰飞烟灭。

  或许,那首《秦风·无衣》竟是千千万万秦国战士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过的唯一的明证。

  作者简介:莲悦,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汉血》



最后更新[2015-7-2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