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世纪初这十几年的中国语文界,语文味的影响很大。有的人不服气,就又提出一个语文性来抗衡。结果自然是,语文性完败。
前年,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曾邀请外省某大学一位教授来深圳讲学。这位教授讲学时说,最近十余年,语文味概念在中国语文界广泛流传,而语文性这个概念却始终流行不起来,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他只是简单说了一句西方人喜欢谈“性”,中国人喜欢论“味”。
这里我把这位教授的观点补充发挥一下:
西方人追求客观,因此西方人喜欢谈“性”。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中有许多关于
“Ⅹ性”“ⅩⅩ性”之类的概念。例如阳性、阴性、正性、负性、智性、感性、理性、诗性、雄性、雌性、硬性、脆性、烈性、个性、人性、物性、现代性、普世性、国民性、结构性、系统性、女人性、男人性等等。这些“性”,都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它们的存在与主体无关。而中国传统美学追求的是天人合一或主客观的统一,因此喜欢论“味”,诸如滋味、玩味、诗味、女人味、男人味、回味无穷、回味悠长、津津有味等词语,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中国人谈的“味”,不完全是客体的属性,其中包含有审美主体的心灵成分。学术界认为,味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内容,味范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因此在中国,谈语文和语文教学,用语文味当然比用语文性好得多。
当这位学者在讲学中幽默举例说:“‘语文味工作室’,这名字多好!如果改为‘语文性工作室’,就差多了呵呵。”全场哄堂。
他这些观点,是很好的见解。
(20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