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中旬刊》2009年第1期发表湖南名师方西河《语文味如何体现——两份〈荷花淀〉课堂实录之比较》,比较研究我国老一辈著名特级洪镇涛先生与我的《荷花淀》一课。语文味网2010年12月12日转载方西河的文章时,我写了如下按语。这个按语我很喜欢。今天重新贴出,以飨读者,同时亦以飨自己:
湖南名师方西河将老一代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主讲的名课《荷花淀》和我讲的《荷花淀》做了比较研究。这里转载的是他发表在《湖南教育•中旬刊》2009年第1期上的有关论文。
2002年我的《荷花淀》一课在我国语文界产生广泛影响,网上至少有10万人次点击量。也曾引起广泛争鸣。教育部组织的有关专家编写的几本中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教材,都收录我的这篇课例,而且都放在首篇。而反对的意见则认为我的《荷花淀》没有搞语言工具训练,是人文课,是泛语文。所以有人认为语文味早期探索有偏差。有人还认为我后来的课例有了一些变化,言下之意是程少堂听了、认可了大家的意见。
意见听或不听,从辩证法看,变化是肯定要变化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是无论怎样变,一来我心目中的语文味的核心是“文化语文”这一灵魂是不会变的(你当然可以不同意我对语文味的这一看法,但你这种不同意对语文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因为正是对语文味“一个概念,多元理解”,才可能有语文教学的百花齐放),我当然是按我对语文味的理解来讲课,或者说,我的课体现的是我心目中的语文味,你要想用你对语文味的理解来规范我,那就不要想了。二来我的变化并不是因为我认为语文课不能像《荷花淀》一样上。实际情形完全相反,我以后还会这样讲某些课。有些反对《荷花淀》课例的人的逻辑是——语文课能都这样上吗?我的逻辑是——有些语文课为何不能这样上?怎么出了一堂公开课,就可以推出“所有的课都能这样上吗”这样的问题呢?有这样的公开课吗?一堂课又不是当年的毛主席语录。
干脆说白了吧,真正了解我的人都知道,程少堂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变的人。首先,内因没有变化的根据。我的课从《荷花淀》开始本质已经成型,这个本质正是我所追求的本质,我觉得挺好,我为什么要变?本质一旦形成,再变,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所以我压根儿就没有想过有产生什么根本性变化的必要。第二,外因没有变化的条件。要让我这样的人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需要很强大的力量。中国语文界有没有人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没有。不仅如此,我甚至这样认为:改变是勇气,不改变更是勇气。年轻的时候我就喜欢梁启超的一首诗:“黜陟不知,理乱不闻,孤芳自赏,我行我素。”也特别喜欢徐悲鸿书房的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现在呢,我最喜欢的是美国苹果公司的行事风格——有点封闭,但我行我素,且自我欣赏。“不变”的苹果已成为全球性的时尚先锋了是吧?
八年来,网上,还有其他媒体上,对我的《荷花淀》课例的议论是非常多的,喜欢这一课的人当然很多,不喜欢的也不少。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在所有议论我的《荷花淀》课例的言论中,我觉得方西河老师在发议论前做的研究工作最细致,所以他的看法最准确,也最得我心(那也就意味着,就是表扬欣赏,我也不一定买账)。
顺便透漏一点小道消息:我和洪镇涛老师不仅都是湖北人,而且都是湖北省新洲县(现武汉市新洲区)人,是小老乡。
(2015年8月21日星期五)
(方西河简介: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教师、中国儿童报社学生记者站站长、岳阳市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湖南教育》《小学教学》《中国儿童报》《湖南日报》等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及新闻300余篇,其中国家级刊物头版头条14篇。专著《写成一位名师——教育写作经验谈》2010年8月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