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我谈“牛学生”》
     阅读次数:43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谈“牛学生”

 

 

 2013-1-9 17:2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

 

这是一个比讨论“牛人物”要困难多的“话题”。因为前者有一些可以“量化”标志和大家“约定俗成”的“共识”。例如什么样的人属于 “学术牛人”,如诺奖获得者、院士们、千人及刚刚出炉的万人计划入选者等;什么样的人属于“企业牛人”;什么样的人属于“牛官员”(这个复杂些,不是官越大越牛);什么样的人属于各类“艺术牛人-明星”等。但是什么样的人属于“牛学生”就可能“见仁见智”。尽管“牛学生”(有人也称“一流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可以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条条杠杠”,但要具体解释清楚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因为,“牛学生”一定要在他毕业若干年后某一个时间段取得“牛成就”的验证。我们常见大人们说:这孩子真聪明,长大一定能成“牛人”,结果到老也未能如愿;而小时候的“问题孩子”(如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后来成了大人物,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剑桥大学校长对一个“理想大学生”(姑且算是我这儿的“牛学生”)的表述为:“极高的学术天分,刻苦学习的潜能,必须有独立人格,学术上有自由思考能力,要有志向,不断鞭策自己,具有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但是我们究竟该如何去评判呢?如何依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判断学生具有“极高的学术天分”?如何观察学生的“自由思考能力”和“具有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我认为要诠释剑桥大学校长对“理想学生”“表述”中的每一点都不容易。所以,我还是发动大家来献计献策,梳理出“牛学生”应该具有的中国特色的基本要素,给我们莘莘学子一点参考。

我们国家民间有一些说法:从小看大,例如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查了一下,那是从人的生理发育方面讲,与是否以后能成大器不搭界。我也曾经有意识观察过我儿子小时候的伙伴,他们多数是80后(主要为1979-1981)。到现在他们都已经年过30,而且多数已经成家立业。其中有一位从小“人见人爱”的孩子YP1979年生)。他从学校幼儿园到小学和初中,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说话细声细气,特别听话。我亲自听到一些家长说,谁家有了YP这样的孩子真是大幸,这孩子将来定有大出息。YP在学校的附属初中毕业后保送到省重点高中。高中毕业又保送进入一所名牌大学。在这所大学本科和硕士毕业后到上海一个外企工作,真可谓一路顺风顺水。在他参加工作7年后的去年碰到他的父亲,我顺便了解一下他儿子的工作生活状况。他父亲对我说YP在那个单位工作太累,准备换个地方。还说原来YP硕士毕业准备出国,但他们不同意,真是一个很顺从和听话的孩子。从现在看,这个从小受到老师和家长“追捧”孩子的重要阶段表现也就这个样子。至少目前在当年那伙孩子中表现并不很出色。因为,儿时伙伴在上海外企工作就有好几个,其中有的工作生活比他出色。当然也许YP以后会有出色表现,“大器晚成”,这是后话,谁也说不准。当然这样的例子可以举不胜举。至少我们父子俩从小学、中学及大学同学的一些案例说明一个道理,要从小看一个人成年后的成就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这篇博文不打算讨论这个问题。我想将讨论范围限定在大学本科生这个群体。我对“牛学生”的理解是:他/她们在大学期间应该能有一些“显示度”,并在毕业的若干年后的某一个阶段有一些“牛表现”,至于这个“牛表现”有多“牛”,能持续多长时间那就另当别论。讨论学生“牛表现”的一些特征与要素正是这篇博文的核心所在。

在以大学本科生为群体来讨论“牛学生”的议题上,恐怕我们这些在大学工作几十年的老者发言权更多些。因为我们有对比一些学生表现的“资质”。从我实质性接触学生算起有近40年光景,例如担任班主任、助课、讲课、带教学实习、带生产实习、指导毕业设计及指导一些课外活动等。对比的基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在校时的表现,至少有我记忆比较清楚的事件,这些事件可能与他后来成就相关;另一个是毕业后情况,主要指在各个岗位上工作情况。要将两者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的案例并不好找。例如我的学生中目前当官最大的有副省长、厅长、处长等;学术方面主要有几个杰青,院士还轮不上;企业家不清楚。有的官员学生在校表现一般,有的与他们在学生期间的活跃程度有点关系,其中有几个在学生时代担任过干部(校级、系级或班级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等),这个属于中国特色。

首先来看学习成绩(从高考算起)对以后成就的影响。以前有人分析过我国历史上的状元爷多数无论在治国,还是舞文弄墨方面并不出色。我夫人村里出过一个状元,后来他当的最大官也只是在福建一个地方当过相当于现在教育部“督学”(最多算厅级)。因为台湾的萧万长就是这位状元在福建的血脉,她们村里修族谱时萧万长还发来贺信。好像以前也有人调研过高考状元在大学及其毕业后的发展状况,调研结果还提出过一个所谓“前几名”现象。即成就大的人在高考或大学学习期间多数不是第一,而是第10名左右(这个材料的出处记不得了)。因此,看来读书好并不一定能成为“牛人物”。我有一个目前在广东一个副省级城市担任比较重要职务的学生。当年我带领他生产实习几个月,后来又指导他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后也曾有过来往,对这个学生影响较深。他1985年本科毕业后在专业领域工作了几年,然后考取中山大学管理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到珠海工作至今。这个学生在校时个性比较强,有主见,听说偶尔和时任辅导员之间还有点摩擦,是一个“不服管”的学生。一位留学美国的学生,后来以“百人计划”身份“海归”中科院。这位学生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都在学校。当时我和他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共同主持一个项目,因此,他和我接触较多。这位学生和我教过课的另外一个杰青学生给我的印象是他们对学术具有浓厚兴趣。具体表现在经常会和我讨论一些问题。几位杰青学生最显著的特点还是比较勤奋,除了学习以外,几乎没有别的爱好,社交能力较差,属于比较书呆子类型,这也许可以归入学术型“牛学生”。

当然,我有一位比较能说明点问题的学生,他1982年本科毕业至今整整30年。当年印象最深的是他向系主任申请专业课程免听(不上课),系主任竟然慷慨给予批准。他在自学我助课的这门专业课时提出了教科书中一个问题。我至今记得很清楚,这个问题是印度籍美国教授提出的一个计算磁场的公式。这个学生认为这个公式可能有问题,叫我转告主讲教师。我当即认真推导后也同意他的意见,而主讲教师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以一个权威的架势叫我转告这位学生,叫他不要太张狂。要按现在观点看,这位学生应该属于综合素质较高。因为他不迷信教材,而是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后来他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国际专业主流刊物发表过论文,在学术圈内小有名气。按当下国内标准,这应该是一个很适合做“教授”的人才。但是不久他离开学术界,到澳大利亚做影像行业方面的图像处理工作,听说干的也还不错。这个学生也许可以用程教授学生“逃离科研”来解释,或者360行,行行出状元来解释。

我们可以考察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表现的大致素材有:大学入学(即高考)成绩;上学期间各门功课的成绩;参加社团情况(包括体育及文艺团体);参加科学研究情况(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或者自由组织的一些课外科技活动等);课下在图书馆查阅文献书籍(包括自习)情况;担任学生干部情况;与校内外老师和学生(包括研究生)交流情况等。从这些表现中能准确评判出剑桥大学校长的“理想学生”吗?我看不一定。我比较赞成通过“牛教授”留意观察加上指导,也许能发现一些“牛学生”,但是否准确还得接受时间的检验。例如,我比较看好一个学生,现正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她偶尔与我联系,但愿在我有生之年能为我提供一个“牛学生”案例。我认为,一些主动接受学校“牛教授”“调教”的学生将来成就“牛人物”的可能性较大。这就是一些世界名校在大学生本科期间设立许多培训计划项目的目的。例如,耶鲁大学的“大学生暑期学术培训计划-PSURE”及定期安排知名教授与本科生交流的举措。一些学校开设的实验班,让少数学生拥有更多资源,包括师资和平台等,目的也是开发学生潜能,使他们能够较早拥有“牛学生”的基本素质。我认为,除了极个别“天才”外,没有人天生就拥有“牛学生”的品质,遗传基因极其有限。那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们宣传的歪理邪说。最后我想总结“牛学生”的基本特征通俗表现大致如下,欢迎大家补充:

1、具有一定的聪慧,悟性较高。这个主要体现在与知名教授交流时对某些事物的分析和看法能引起教授的注意。

2、勤奋刻苦,能坐冷板凳,注意力集中,做事时似有旁若无人之势。

3、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与独立判断能力,一般不人云亦云。有的人性格还有点孤僻,不太合群。

4、有激情,有好奇心,兴趣广泛,偶显张狂,有点“野心”,不容易服输,有时有点“认死理”“死不认错”的感觉。

5、具有较强的忍耐力,做事有耐心。

6、喜好争辩,善于狡辩,属于那种“能将死的说活”那种。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651423.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刘庆生博客


最后更新[2015-8-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