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教学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应用
深圳市平冈中学 王雪娟
(本文发表在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5年第9期)
【内容提要】
说明文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大文体之一,却在实际教学中被长期边缘化。《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说明文阅读及写作目标的论述少之又少,使得说明文教学遭遇目标不明、方法单一、难以考查的价值尴尬。本文主要介绍语文味教学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语文味教学法 说明文
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共同发展)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又要跳出语文(文本)教语文(文本),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层次,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①]
一、语文味教学法的四大要素:
从静态角度看,语文味教学法由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四大元素构成。四大要素的具体含义为:
1.语言:是课文的载体,全面渗透在文章、文学、文化三个部分中。
2.文章:包括文章的信息(材料、意旨、感情等)、体式(结构、语体、体裁等)、技法(篇法、段法、句法等);
3.文学:主要是指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学,主要探讨语文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以及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
4.文化:则主要指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结构。[②]
从动态的角度看,这四大要素即相互独立,又彼此渗透。其中,语言是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是重点,文学是美点,文化是亮点。
运用语文味教学法的关键是“选点”,即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角度来全方位挖掘文本的教学资源,依次确立该要素在文本中的可教点,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形成由浅入深的、有梯度的教学设计。
其中,“一语三文”要素齐全的课例是语文味教学法的常式课例;在文章、文学、文化任一方面有所突出的课例叫做变式课例。
二、语文味教学法的实践意义:
作为一种学科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法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即实践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准确理解、全面贯彻落实和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的推进中,广大教师有三重任务:一是理解新课标,二是实践新课标,三是发展(或完善)新课标。一方面,理解和实践都要避免表面化、形式化、绝对化倾向。另一方面,新课标既需要通过实践检验,更需要通过创造性的实践加以发展,而语文味的理论和实践,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尝试,有可能对新课标的发展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2.其次,是对目前语文素质教育思想的一种完善或补充。语文味理论,既吸收了素质教育理念中的精华,又能避免语文教学的异化,即非语文化现象的产生。
3.有利于引领目前的语文教改走出历史困境。语文味不拒绝模式,但坚决反对和拒绝一切模式化的东西,它更鼓励教的个性和学的个性的张扬,因此有利于开拓语文教改的新局面。[③]
三、语文味教学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说明文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文体之一。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有说明文的一席之地。但事实上,说明文在语文教学中是颇受冷落的。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传统的说明文教学按照“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的程序对每篇说明文进行思路大致相同的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在不同的文章中反复落实;而对照课标,这样做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就是缺少了科学品质的培养和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两大内容。而语文味教学法,正是可以在这两个方面有所作为。
本节将结合语文味教学法创始人程少堂老师说明文代表课例《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一课(以下简称《人民英雄纪念碑》)对语文味教学法在说明文中的应用做具体阐述。
1.语言:语言是一切篇章的载体。语文味教学法主张语言是学习一篇课文的“基点”,或者说是“出发点”。即从语言入手,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开启新课。其中,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我们称之为“选点”。
那么,对于一篇说明文而言,有哪些语言资源可供选取呢?
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基础性语言资源。指需认读或解释的字词,即课本中的生字生词或重要字词。这种语言资源在课文中显而易见。处理的方式相对简单。小学、初中可由老师在课上带领完成,高中则可由学生在课下自行完成。
第二,积累性语言资源。指值得记忆、积累、实践的词句段。这种语言资源强调背诵、记忆或练习应用。
第三,引导性语言资源。可引出课文内容的关键语。这种语言资源强调语言对课文整体内容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导性作用,并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这种资源往往不是显性资源,需要教师运用智慧,从课文中提取或设计。
因此,语言选点强调的是基础性、引导性(起导入新课的作用)和兴趣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程少堂老师说明文代表课例《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课的语言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步骤一:检查预习。投影显示生字词及其读音,15个。全班齐读,正音。
步骤二:学习词语。投影重要词语及其解释,20个。全班齐读,并理解。
步骤三:练习运用。从20个词中选出6个词,两词一组进行造句。要求表意连贯,表达一个中心。
【幻灯显示】 三组词为用“瞻仰”和“挑衅”说一段话。
用“峻峭”和“俊俏”说一段话。
用“永垂不朽”和“天堑”说一段话。
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第一环节。在这个语言环节的设计中,程老师以检查预习的方式整合了课文中需认读的生字资源;以朗读的方式整合了课文中需积累的词语资源;以造句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刻理解词语内涵,使其在练习中真正掌握这些语言资源。充分体现了语言选点的基础性、引导性。
我们再看一段课堂对话:
(用“峻峭”和“俊俏”造句)
生(女):一个长得很俊俏的男孩站在峻峭的山上。
师:哦——(笑声)其实应该是这样:在峻峭的山崖上,站着一个俊俏的小妹妹。嘿嘿。(笑声)是这样的,应该这样说啊,因为“俊俏”好像形容女孩子更好一点,是吧?
在这段轻松的对话中,教师对学生的用词进行评点,是学生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体会词语使用的规范。这恰恰是语言学习乃至语文学习的根本,这样的课堂对话正是“语文”味道的呈现。可以说,从第一个环节开始,学生就已经进入了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的“语文”学习的状态。
这样的语言选点并不局限于说明文。上述三类语言资源可用于任何一种文体的阅读教学。
2.文章:文章学的外延很大,具体说来,包括文章的信息(材料、意旨、感情等)、体式(结构、语体、体裁等)、技法(篇法、段法、句法等)。这个环节重在从写作取材和写作逻辑入手,选点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篇章技法和写作思路层面的问题。
对于说明文来说,这主要涉及到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在此基础上安排好说明的顺序两大问题。
我们来看《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课的文章环节设计:
程老师将学生课前提出的15个问题归纳为六大方面,并将其中三大方面的7个问题归结为“文章学”范畴进行逐一讲解。具体内容为:
(一)建碑意图和作者写作意图:
2.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人民英雄为什么永垂不朽?
3.为什么要建这座纪念碑?
4.为什么毛主席要亲自执锨?
(二)文章顺序和线索:
5.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乱与散)
(三)浮雕内容:
6.为什么纪念碑上只有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而没有古代的英雄或事件呢?
7.为什么碑上没有具体的英雄的名字?为什么没有以个人来雕刻?
8.为什么选取8件事作为代表?
其中,第一方面和第三方面类属于“说明对象的特征”这一问题,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浮雕的取材与建碑意图有关;第二方面属说明顺序即文章写作逻辑的问题。授课教师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及浮雕取材的讲解,引导学生明确取材缘由,把握文章说明顺序,领会课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主旨。完成对本文材料和思路的分析和把握。
在一语三文教学法中,“文章”选点教学的意义重大,它首先解决文章架构的问题,即逻辑思路和材料选取的问题。这是一篇文章之所以成为一篇文章的关键,也是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忽略,在写作中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应是我们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重点解决的问题。那么,“文章”环节就是在信息的有序提取和处理这个方面实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3.文学:此要素主要探讨语文文本中语言的情境化和个性化以及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的形式美,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刻画文学形象等问题。对于说明文来说,“文学”要素重点体现为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生动性。教学的选点可设置在:
①语句表意的不可调换、不可删减之处;
②语句的形象、生动、有趣之处。
《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课的文学环节中,结合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授课者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主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问题】
1.为什么碑文是从现代走向历史的?换句话说,毛主席为什么这样写?为何不从一千八百四十年那时起……
2.什么碑文要分为三个时间段?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非常巧妙,充分体现了语言不可调换、不可删改的特性。
第一个问题,抓住碑文的叙述顺序不同于一般习惯的从古至今这一角度进行设问,引导学生关注毛泽东对给中国的历史带来最根本性变化的解放战争的歌颂;第二个问题,对同一句式的不断重复进行设问,引导学生领会这三句话对于三个时间段的三类人民英雄的敬意。这样在重复中的递进若合成一句话,则全无这样的表达效果。
这就是对文学语言形式美的设问。这个选点是整节课精彩的一笔,需要教师反复研读文本,反复揣摩,精心设计。可以说,精彩的课堂就是要有这样精彩的提问。
至于说明文中借助说明方法使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已是老师们熟稔的教学内容,此处就不赘述了。
4.文化:文化是语文味教学法的亮点,也是语文味教学法的至高点。它指的是在教学中挖掘出文本所蕴含的反映一个民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层要义。据此对文本进行文化层面的关照和解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
其中,由于文本内容的独特性,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科技类说明文的教学更是责无旁贷。而文化素养的提升,则可由多种文体的教学来共同承担。
在语文味教学法的四个要素中,文化的选点最难——难在文化结点的确定,难在教师的素养,难在文本的深读。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课中,授课人程老师围绕两个方面进行文化选点:
(1)物质文化的象征意义;
(2)精神文化的价值追求(呼唤英雄)
这两个选点制造了整节课的高潮,且看课例。
【步骤一】提出三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于蕴含在文本中的文化现象的思考:
1.文章为什么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引出数字“三”的文化内涵
2.为什么选取八件事情作为代表呢?不选九件十件?选二十件不更好?——引出数字“八”的文化内涵
3.汉白玉的特殊意义——引出“玉”的文化内涵
【步骤二】引出本节课完整课题——
《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
【步骤三】回答同学们从文化角度提的问题——何谓英雄?
老师定义:所谓英雄,就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呼唤全民族的不朽意识。
【步骤四】齐读普希金的诗作《纪念碑》
本环节对文化层面的选点包含两个角度:第一是物质文化的象征意义,如汉白玉的物质内涵;第二是精神文化的价值追求,即呼唤英雄。授课者从语言的重复、选材的数量和纪念碑的质地方面联系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和玉的文化内涵,联想巧妙,水到渠成。最后,以对英雄的定位和呼唤结课。在一篇说明文教学中上出了传统文化,上出了人文情怀,上出了人生高度。
因此,一个不长的文化环节,成就了整节课的高度,唤起了听者的共鸣,激荡了崇高的情怀。这是一般说明文教学难以想象的。这充分体现出了文化选点的价值和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说明文教学既要教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也要勇于突破这些文体知识,将说明文当成文学作品来教。教出理趣,教出文化,教出境界,教出生命体验——这恰恰是语文味教学法在说明文教学中带给我们的启示。
综上,“语文味是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是渗透了师生的生命体验的教学。”[④]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可适用于各种文体,连教学方法长期较为单一的说明文也不例外。课例中,执教者运用“一语三文”的教学模式,从文本的各类语言资源入手,关注说明文的逻辑思路及材料组织,把握说明语言的严谨准确和生动形象,充分利用文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让说明文教学摆脱了空洞的知识嵌套和枯燥的文本分析。当然,所谓选点的角度,并不局限于文中所写,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授课者,理应可以让语文味教学法的内涵更丰富,更多样。有法可依,稳中多变,这正是语文味教学法的独特贡献。
【注释】
①③④参见百度·百科
②《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程少堂,《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程少堂著.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3.程少堂著.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附:语文味教学法之说明文教学设计两例
(一)语文味教学法之说明文常式教学设计
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程少堂
【设计理念】
用“一语三文”的课堂设计理念——即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角度设计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写作思路的安排及材料选取的标准。
2.引导学生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精神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阅读探究习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精神文化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言积累
1.检查预习情况
2.朗读本文重点词语及释义
3.语言运用:使用重点词语造句
二、梳理预习问题,归纳解读思路
【幻灯显示】
(一)教学意图
1.老师为何选择这篇课文来讲呢?
(二)建碑意图和作者写作意图
2.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人民英雄为什么永垂不朽?
3.为什么要建这座纪念碑?
4.为什么毛主席要亲自执锨?
(三)文章顺序和线索
5.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乱与散)
(四)浮雕内容
6.为什么纪念碑上只有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而没有中国古代的英雄或事件呢?
7.为什么碑上没有具体的英雄的名字?为什么没有以个人来雕刻?
8.为什么选取8件事作为代表?
(五)碑文的理解
9.为什么碑文要分三个时间段,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呢?
10.为什么碑文是从现代走向历史来写的?
(六)对文本的深入思考
11.“英雄”在老师心目中是什么概念?
12.文章为什么两次(应为3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字?
13.人民英雄纪念碑大量使用用汉白玉材料是否代表什么特殊意义?
14.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赞颂英雄,还是纪念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郭菁)
15.中国人会记住这些历史吗?这些浮雕只是象征吧?不能真正让中国人有民族意识。
【教学步骤】
1.分类展示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2. 归纳学生问题,明确解读文本的思路。
第一层次:1——8个问题——文章学的角度
第二层次:9——10个问题:文学的角度
第三层次:11——15个问题:文化的角度。
三、细读文本:
1.解决重点问题,梳理结构,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写作线索(文章)
【幻灯显示】
(一)建碑意图和作者写作意图
1.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人民英雄为什么永垂不朽?
(二)文章顺序和线索
2.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乱与散)
(三)浮雕内容
3.为什么纪念碑上只有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而没有中国古代的英雄或事件呢?
4.为什么碑上没有具体的英雄的名字?为什么没有以个人来雕刻?
5.为什么选取8件事作为代表?
2.精选语句,推敲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的文学性(文学)
(1)为什么碑文是从现代走向历史来写的?
(2)为什么碑文要分三个时间段,为什么不全部合为一句话呢?
3.揣摩细节,深入探究,理解本文的文化内涵(文化)
【幻灯显示】
(一)物质文化层面:提出三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于蕴含在文本中的文化现象的思考:
1.文章为什么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引出数字“三”的文化内涵
2.为什么选取八件事情作为代表呢?不选九件十件?选二十件不更好?——引出数字“八”的文化内涵
3.汉白玉的特殊意义——引出“玉”的文化内涵
(二)精神文化层面:
1.引出本节课完整课题——《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
2.回答重点问题:何谓英雄?
【定义】所谓英雄,就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借此呼唤全民族的不朽意识。
四、结课:
全体学生齐读普希金诗作《纪念碑》。
(二)语文味教学法之说明文变式教学设计
英雄探
——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深圳市平冈中学 王雪娟
【设计理念】
以文章学为主要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旨在解决说明文逻辑思路和材料选取的问题。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2. 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说明对象——碑身浮雕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说明对象的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举例说明你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人。
【教师过渡】每个人对英雄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同时,英雄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像。让我们走进课文,看本文呈现了一组怎样的英雄群像。
二、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1.文章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本文综合运用了空间顺序(观察碑身)、时间顺序(浮雕内容)及逻辑顺序(全文层次)。其中,介绍碑身浮雕的部分是文章重要的内容。
三、解读浮雕内容,理解设计者建碑选材的意图
1.为什么纪念碑上只有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而没有中国古代的英雄或事件呢?
2.为什么碑上没有具体的英雄的名字?
【明确】选取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纪念推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人民英雄。
四、总结作者写作意图,明确英雄形象
1.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
【明确】借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介绍,回顾历史,赞颂推动中国近代历史进步和变革的人民。
2.文中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什么样的人才能永垂不朽?
【明确】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贡献了全部乃至生命的人,哪怕他没有留下名字,也是永垂不朽的英雄!
五、结课:
欣赏歌曲《英雄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