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281):给反语文味人士提供参考资料》
     阅读次数:92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281):给反语文味人士提供参考资料

少堂志林(281):给个别反语文味的人士提供参考资料

 2015-9-6 22:3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这是一个当代著名美学家论“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性的资料。

陈望衡、朱立元、皮朝刚三位先生,分别是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均为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他们一致认为,“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语文味理论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关系非常紧密。前些年,有一位华东地区民办中学的语文教师相当偏执地反语文味。他在某QQ群讨论语文味时高调号称:他曾反复阅读黑格尔的《小逻辑》(实际上明眼人一眼就会看出,他叙述他所谓反复阅读黑格尔的《小逻辑》的文字,从内容到形式都在模仿谁。见语文味网《少堂志林(113):你是从哪里知道《小逻辑》的?》http://www.yuwenwei.net/ReadNews.asp?NewsID=13794),同时一点也不学术地高调宣示:自己不懂也不需要懂中国古典美学。

这是一位中国语文教师说的话。

不懂中国古典美学,当然也可以反语文味。但语文味理论和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密切相关,懂一点中国古典美学,反语文味不是会反得更好?

今天有点空,重翻读书卡片,把多年前用笔抄录的关于味美学的读书卡篇,整理成电子文档挂出来共享。

1.在中国古代美学的美论中,“味”这个概念显得特别重要,成为中国古代美感论的核心范畴。

——陈望衡:《境外谈美》,华山文艺出版社,20043月版,第264

 

2.中国古典美学用的最多的概念是“味”。味本义是味觉,但中国古典美学说的味,实际上只是个比喻。它说的是精神性的体悟。

——同上书,第266

3.“味”之所以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与中国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中国美学是特别重视饮食的。

——同上书,第268

4.中国古代对饮食的做法非常讲究,形成了特有的烹调学。烹调的极致通向美。

——同上书,第268

5伊尹烹饪学的核心是“和”,各种材料达到最佳的调和。这种和是精妙的,并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也不能用理论来比喻的,它类似于大自然的变化和组合。这就是后来老子、庄子作为哲学本体的“道”。

——同上书,第269

6.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视和。儒家讲人伦之和,道家讲天人之和,禅宗讲心性之和。各家均讲人神之和。“和”是中国文化的最高范畴。

——同上书,第270

7.老子把握道,可以用味来作比喻,那就是“味无味”。“无味”即为道。无味不是说他没有味,而是因为它的味太丰富了,无法说是哪一种味。只能说是无味。“味”的比喻义,即精神性的体悟。精神性的体悟,一是在住客相互作用,合二为一,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二是在这个过程中精妙微纤,变化万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同上书,第270

8.中国的饮食文化绝不只是吃的问题,它涉及中国文明的整体、根本。

———同上书,第270

9.“味”从本质上看,也是理性直觉。

——同上书,第271

10.“味”在中华美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懂得了“味”,也就懂得了中国古代美学,进而也会懂得中国味化。

———同上书,第274

11.中西美学体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而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其逻辑起点、归宿点和立足点。

——参见朱立元主编:《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29页。

12.皮朝刚认为“味”范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皮朝刚还以“味”为核心,建构起他的传统美学体系。

——皮朝刚:《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第11页。转引自钟士李天道主编《中国当代传统美学研究》,第十一章,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11月版。

201593日星期四)




最后更新[2015-9-1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