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程少堂“少作”:27年前获全国第一名的论文《教学控制论》》
     阅读次数:93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程少堂“少作”:27年前获全国第一名的论文《教学控制论》

程少堂“少作”:27年前获全国第一名的论文《教学控制论》

2015-9-15 15:3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堂2015年9月15日按:今天忽然想起这篇发表在27年前的“少作”。我写作这篇论文时不到三十岁。虽然以我今天的眼光看它水平不高,但我不悔少作。事实上,它获得当年全国中语会举行的“全国青年教改新秀”征文第一名。据承办这次活动的《语文教学论坛》杂志(当时是全国中语会唯一的会刊,现已停刊)一位姓马的编辑女老师在张家界颁奖会上告诉我,我这篇文章是我国语文界最早引进控制论思想的论文之一,所以被评为第一名。马老师还告诉我,该活动评委之一、语文界著名刊物北京《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主编陈金明先生(现已过世)很看重这篇文章,他在辽宁评审完这批论文回家,只带走了我这篇论文返京。这篇论文发表后,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复印转载。这已是人大复印资料第三次全文转载我的论文。今天在网上首次挂出,以纪念我执着奋斗的青葱岁月。  


教学控制论

(本文获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1988)全国青年教改新秀一等奖第一名,原载《语文教学论坛》1989年第3期,《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中学语文教学》1989年第9期全文转载。)


运用现代控制论思想指导教学实践,这并非什么新鲜课题。但就笔者所见到的有关论著看,一些探索大都集中在诸如情感控制、时间控制、内容控制、练习控制以及定向、定量、定序、定势等偏于微观的方面。笔者近年来大量阅读了一批控制论方面的著作,觉得其中有一些偏于宏观方面的思想方法对教学实践更有指导意义,于是移植过来,指导自己进行了三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我的体会是,运用现代控制论中偏于宏观方面的思想方法指导教学实践,不仅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且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我甚至确信这是中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走向成熟的一条“捷径”。

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不揣谫陋,公诸同好,以期给同行一些启发,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课堂教学控制的必要条件

所谓条件,就是影响事物发生、存在或发展的因素。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有一定条件的,有些条件还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控制也不例外。

象所有类型的系统一样,课堂教学系统存在着沟通或信息传递和控制的工作。根据控制论原理我们可以知道,课堂教学系统的控制工作实际上是用来揭示在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偏差(错误)和采取纠正措施的信息反馈来控制教学系统自身的运行状态的。换言之,课堂教学系统是发展变化着的多因素、多变量的动态系统,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为了将此动态系统现阶段的状况(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发展到由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期望的新状态(进步了的、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学习情况),从而去寻求并制定一系列的最优控制(策略)序列(一系列的教学步骤、措施等)。而一个适宜的课堂教学控制系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课堂教学控制要有计划

按照控制论思想,在运用教学控制手段或设计教学系统之前,必须要有一个计划。这个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首先,课堂教学控制是以教学计划为依据的。教学计划愈明确、全面和完整,课堂教学控制的效果也就愈佳。如果一个教师事先不知道这节课所“期望的新状态”是什么,那他就根本没法来控制课堂教学系统的正常运行。其次,一切有意义的课堂教学控制方法,首先就是计划教学工作的方法。例如,在备课时,一篇课文安排几个教时,这不仅是教学控制的一种方式,同时它又是教学计划的一种方式,是“数字化”、“定量化”了的教学计划。

(二)课堂教学控制要建立在对学生平时成绩及学习状况(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缜密记载的基础之上

课堂教学控制过程是教学信息转换与反馈的过程。教学控制的目的是要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进行“计量”,发现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被控对象即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并行之有效。由于课堂教学控制是由人即是由教师来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控制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明确发生偏差或错误以及采取纠正措施的对象是谁。如果平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严格的记载,就会发生失控现象。因此这种记载越是明确、全面和完整,课堂教学控制工作也就可能越有效果。换言之,这种记载是对学生学习的“现阶段状况”的把握,而对这种“现阶段状况”掌握的越精确,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期望的“新状态”的实现就越快。因此,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是非常必要的。

(三)课堂教学控制既要客观又需灵活

首先,如前所述,课堂教学控制是由教师来进行的,因此这种控制常常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因素。而主观因素对控制总是不利的。但如能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及时地“反思”、检查过去拟订的教学计划并使之符合课堂教学现实的发展要求,那么教师客观地去控制执行情况也是可以做到的。课堂教学的客观控制标准,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但无论是什么标准都应当尽量使之可以测量和考核。其次,课堂教学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系统状态的发展(转移)中都可能出现一些外来的干扰、环境的变化,甚至出现某种未曾预料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计划(或方案)作适当调整或较大的修改,使整个教学系统能够克服干扰、影响,消除系统状态变化发展与拟定的教学计划“轨迹”的偏差,最终较准确地实现期望的教学目标。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控制应当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在出现任何失常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对教学系统的控制。教学实践证明,灵活的教学计划最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控制。

(四)课堂教学控制应当是经济的

课堂教学控制总是要主观愿望和客现实际相结合,要受到客观实际的约束条件的限制。而如何在满足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实现被控系统从初态到期望的终态的状态转移,正是现代控制论方法所要解决的问题。所谓状态最优控制的思想方法,就是将多变量的动态系统某时刻各系统变量的取值看成是系统的状态,认为系统将从某一初始状态出发,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所求出的最优控制变量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轨迹转移到期望的终了状态。将这种思想方法引入课堂教学控制的过程中,就是在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求教学控制的时间必须是最经济的。巴班斯基从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约时间这一劳动的普遍规律出发指出:“在现代学校的条件下,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重要标准,首先必须是解决教学和教育任务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师生在解决这些任务时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这段话正是对“经济”的最好解释。当然,课堂教学控制的经济效果是相对而言的,它随被控对象的重要性及其规模而不同。一般说来,对班级全体学生的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实施需要耗费多一些时间。但是,无论被控对象是全体学生还是部分学生,是比较多的问题还是比较少的问题,课堂教学控制都要求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探明偏离教学目标的实际原因或潜在原因。

(五)课堂教学控制应当有有效的纠正措施

众所周知,如果一个课堂教学控制系统最终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已发现的偏差,那么这种控制纯粹是无效劳动。象所有正确的控制系统一样,一个正确的课堂教学控制系统应该能及时、准确地揭示出哪些对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或哪些环节出了差错,并能确保采取某些有效措施。这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关于课堂教学控制的原则

经验证明,课堂教学控制着重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及其在具体情况下运用的诀窍。因此,一般认为课堂教学控制实际上是一个“教学机智”问题。美国教育家A·C·奥恩斯坦也说过:“教育的成功在于对教育反馈信息的利用和调控。”可见,课堂教学控制是教师体现教学个性发挥教学才干的极好手段。但是,教学精英的教学实践都证明,在课堂教学控制中,必须遵循有关“控制”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标准原则

有效的课堂教学控制要有客观的、精确的和合适的标准。课堂教学控制是由教师来实现的,但是,即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完全不受自身的个性或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建立一个简单的、专门的、可以检验的方法来衡量全体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显得特别重要。

(二)控制关键点原则

经验证明,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正确的方法是,应该注意那些关键点,也即是把教学精力集中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突出因素,这些“突出因素”就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对这些关键点的了解和控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善于还是不善于控制这些关键点,往往是一个教师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优秀的教师都是这方面的专家。歌德说过:“最大的艺术本领在于懂得限制自己的范围,不旁驰博骛。”“对题材加以适当的控制,不被它缠住,把全副精力集中到绝对必要的东西上去,这套功夫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难些,要有很大的诗才才能办得到。”歌德还告诫人们:不要在石头上花费那么多功夫,而要把时间用得节省些,把金钢钻拿到手。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即课堂上什么是要讲透彻的,什么则是要讲一点,保留一点,以便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教学“要向学生揭示那些初看起来并不引人注目的‘关键点’。因为这些‘关键点’之间交织着各种因果联系和其他有机的联系,它们将会使学生产生各种疑问,而疑问可以激发求知欲。”

(三)例外情况原则

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是把精力集中于对例外情况的控制,那么他的教学控制效果也就会越好。所谓例外情况,是指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特别好或特别坏的重要偏差。例外情况原则与关键点原则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后者要求教师确定并注意教学的关键因素(重、难点);前者则是要求教师时时观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关键点的掌握情况的好坏程度。

(四)灵活控制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堂好课并不是教师一字不差地把事先制定的课时计划搬到课堂上来。一个好的教师,也不是制定了课时计划之后,就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干我们这一行的,如果没有预见和计划,那是不行的,然而即使是一堂成功的课,事先也只能由教师在心中粗略地勾画出它的轮廓,而它的诞生只能是在课堂上。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把握课堂教学发展的逻辑,洞察学生脑力劳动的细微变化,从而能够对计划作适当的改动。”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生不测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控制系统和实施控制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课堂教学控制系统应该是一个“适应控制系统”,为了达到预期的最优目标,系统能修正其原定的策略。按照这一原则,教师就不能把教学控制工作死板地同某个无用的教学计划(或教案)联系在一起,以免在整个教学计划失策或发生突然变故时,教学控制也跟着失效。缺乏经验的教师常常是“照案(教案)宣科”,而不管课堂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前也有计划,但这个计划不仅是动态的,如有必要,甚至可以全部抛开。

(五)行动的原则

“什么叫学习?……学习者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确与否的整个过程称为学习。”课堂教学控制的目的决定了对已发现的偏差必须迅速采取措施纠正。没有这种纠正措施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一般说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任何偏差都要采取及时的相应的纠正行动。至于采取什么措施,这要根据偏差的内容和性质灵活处理。

 

三、课堂教学控制的一般操作程序

课堂教学控制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工作。确立控制标准、根据标准衡量执行情况、纠正教学过程中偏离标准与计划的偏差,是课堂教学控制的基本操作程序。

(一)确立课堂教学的控制标准

所谓课堂教学的标准,也就是教学工作成果的规范,是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程序中所选出的对教学效果进行衡量的一些关键点。确立课堂教学的控制标准主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课堂教学控制的标准既是有效控制的必要条件,又是实施控制的依据。

(二)依据教学标准衡量执行情况

按照教学标准来衡量实际的教学效果的最好办法应当建立在向前看的基础上,从而可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在其实际发生之前就被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避免。优秀的教师常常能预见可能出现的偏差,并能妥善处理。但是,“实事求是地讲,一个好的教师并不能预见上课时的细枝末节。”但如果有了合适的教学控制标准和准确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就很容易对实际的或预期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评价”,并能及早发现已经出现的偏差。

(三)采取有效措施,纠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教学评价”的近期目的是为了及早纠正偏差。因此,纠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既是教学控制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控制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同时也是教学控制和其他工作的结合点。换句话说,纠正了教学过程中的偏差才能实现教学控制的目的;同时,纠正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又需要其他工作予以配合。

 

四、反馈原理与课堂教学控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思维素养,就在于他能够知道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并从中找出适当的工作方法和方式。”这里所说的实质就是反馈联系原则。反馈是控制系统把输入的信息输送出去,又把输出信息作用的结果返送到原输入端,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定目的。维纳说得更简洁,他认为反馈方法就是运用反馈原理,用系统活动的结果来调整系统活动的方法,它的特点就是根据过去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反馈有正负之分。如果系统的给定信息与真实信息的差异倾向于加剧系统正在进行的偏离目标的活动,那么它就使系统趋向于不稳定状态,乃至破坏稳定状态,这就是正反馈。如果两者之差倾向于反抗系统正在偏离目标的运动,那么它就使系统趋向于稳定状态,这就是负反馈。显而易见,反馈控制利用的是负反馈。从课堂教学控制的角度看,反馈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系统的关键一环,它直接检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合适,讲解是否清楚,布置的作业是否精当等等,为教师提供对具体的教学计划加以修正、完善以至撤销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教学的艺术就是反馈的艺术。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必须重视运用反馈原理加强课堂教学调控能力。反馈除要及时外其中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多信源原则

班级是—个群体,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尽量使这个群体的每一个同学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多信源出发,尽可能多地去捕获学生的反馈信息。多信源在这里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要求教师对全班每一个学生发出的信息都尽可能给予全面的注意,这就要求教师能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其次,作为主导者的教师,为了搞好课堂教学,他必须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广开信源,获得更多信息,并力求捕获反馈的“全息”。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大量反馈来的信息,检查、调整或修改原订的教学计划,从而使教学工作卓有成效。

(二)多信道原则

所有的信息传递都依赖于一定的信道。一个反馈系统如果没有相当容量的信道,它就不可能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量,从而使反馈控制落空。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控制系统时,必须建立多渠道的敏感的信息反馈网络,既要通过科代表反映情况,又要鼓励其他同学反映情况,还可以通过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取第一手材料,以增强反馈的群众性和广泛性。

(三)不失真原则

教学反馈信息的价值和生命在于真实。如何减少教学反馈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现象,是课堂教学控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学信息的失真情况一般有四种。首先是模糊失真。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状况不甚了解,这样掌握的信息常常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其次,是放大失真。如教师对学生中成绩特别好或特别差的常由于“月晕效应”而以偏概全,导致信息的夸大失真。再次是折射失真。事物的本质属性应只有一个,但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很不相同。在课堂教学中,常见有的教师由于学生听不懂而责备学生,但教师却不从自己“教”的一方面找问题,这样得到的信息必然是失真的。第四是过滤失真。由于教师的个性、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有优劣之分,因此在处理教学信息过程中有可能由于分析、综合、筛选不当而失真。因此教师要有“纳谏”的度量和民主作风,鼓励学生讲真话,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至提出改进教学的批评建议。教师自身也要提高分析、识别、筛选信息的能力,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对教学信息能及时发观,辩证分析,综合运用。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近年发展起一种用于课堂集体教学的有效策略。布卢姆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秀成绩,主要问题不在学生的智慧能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育条件,通常,除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外,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在《掌握学习理论导言》中布卢姆这样概括了掌握学习的核心思想:“如果在学生面临学习困难的时候和地方给以帮助,如果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便掌握,如果对掌握规定明确的标准,那么所有的学生事实上都能学得很好。”运用现代控制论偏于宏观方面的思想方法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它和掌握学习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都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

 

注释:

①徐晖:《课堂教学控制初探》,《山东教育科研》1987年第2期;王北生:《课堂教学优化控制初探》,《课程教材教法》1989年第9期。

②(美)A·C·奥恩斯坦:《美国教育学基础》(刘付忱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8页。

③④⑤爱克曼:《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0页,第215页,第80页。

⑥⑦(苏)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96页,233页。

⑧查有梁:《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页。

⑨⑩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第233页、253页。

 


最后更新[2015-9-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