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深圳二高特级王文雄:鲁迅先生的死亡美学》
     阅读次数:134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深圳二高特级王文雄:鲁迅先生的死亡美学

 

                鲁迅先生的死亡美学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王文雄(特级教师)

 

鲁迅先生写了一篇随笔《死》,过了一个月,鲁迅先生真的去世了这是谈论死亡的绝品: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孔子:“不知生,焉知死”,鲁迅的命题正好相反:“不知死,焉知生”。

死亡是鲁迅文学的痛点,美学的核心,鲁迅先生敢于触问天机,敢于与死神对账。

《阿Q正传》阿Q,《药》夏瑜、华小栓,《为了忘却的纪念》柔石(五烈士),《纪念刘和珍君》刘和珍,《孔乙己》孔乙己,《祝福》祥林嫂,《伤逝》子君,《孤独者》魏连殳等。

一.     烈士之死,可见死的价值与意义。

鲁迅作品死者一半是烈士,终其一生,鲁迅反复纠缠于死刑之纪念,青年时代鲁迅闻知秋瑾、徐锡麟之死;目击死刑的围观,鲁迅弃医从文;当晚期鲁迅目击青年朋友接连死于死刑,已是鲁迅早已欣然瞩目的图景。

他们中有:、秋瑾、邹容、刘和珍、柔石、瞿秋白等。鲁迅先生给予“烈士”二字以痛切的怨责、热讽,以至无词。鲁迅先生痛惜生命无价,看破赴死不值,竭力渲染漆黑的死亡。

《为了忘却的纪念》左翼五烈士之死:白莽、李伟森、胡也频、柔石、冯铿。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柔石

……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作者在纪念忘却的心理矛盾冲突中,一方面表达对几个青年作家的遇害,心情极为沉痛,悲愤之情始终不已,所以两年之后仍写文章悼念他们;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们不能只陷入悲痛之中,要将悲痛化为力量,完成先烈未尽的事业,这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要忘却的是什么?一味的悲痛,要纪念的是什么?烈士的精神。其实,我们可以感触到,两种感情犹如两股烈焰,同时迸发。“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如此之震撼的笔力,显出深沉的美学效果。

《药》中夏瑜。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是屠杀革命青年的过程。

 “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头。”这是革命者在显灵,还有人会记起他们,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

《纪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陨身不恤中国女子的勇毅。赞扬她是一位具有干练坚决、百折不回气概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刘和珍烈士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是北京师范大学人的骄傲。她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宣战,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夏瑜倒下去,左翼作家五烈士倒下去了,刘和珍也到下去了,然而,他们的精神、他们灵魂,依然会像一座明灯一样,在照亮着后人,因为这是青年人的血,这是青年人的生命!他们身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人们已经为革命的先烈树立了一座座不眠的丰碑!

二.     平民的死,也是弱势群体的单个的典型之死。

他们有:孔乙己、祥林嫂、华小栓。

《孔乙己》中孔乙己: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确实已经死了。估计也是穷死的。

  孔乙己

《祝福》中祥林嫂:在问过我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在鲁镇的祝福声中死去。

                             祥林嫂

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可见祥林嫂的死是在夫权、族权、政权、神权的压榨下死去。

《药》中的华小栓是在吃了革命者夏瑜的鲜血后死去的,他的死是那般的无知与愚蠢。年龄大的在为年龄小的祭奠,“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孔乙己、祥林嫂、华小栓,这些典型是鲁迅先生:“杂取种种合为一个”,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也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他们的死也许会随着时代的推移被人们忘记,因为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悲剧是无奈的,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会有更加多人会祭奠他们,因为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与代表,他们身上有无数同一阶层性格特性,有同一群体的血性。

三.     “超级”平民之死,“阿Q-----文学的美学符合。

《阿Q正传》中的阿Q

Q是辛亥革命时期想革命又未觉悟的贫苦雇农,有自发的革命要求:赤贫如洗,寄住在土谷祠,经常受到赵太爷、假洋鬼子等的打击、凌辱和嘲弄。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自私、狭隘、封建、保守,落后集中体现在精神胜利法

Q的精神胜利法:自轻自贱,自欺欺人,自高自大,欺弱怕强和对敌人善于健忘。阿Q头上长了癞疮症,别人奚落时,他觉得自己头上仿佛是一种高尚的光荣,别人还不配。阿Q被人揪住辫子打了,他总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当别人打他时要他说我是畜生,他就说自己是连畜生都不如的虫豸。他的洋钱被赌徒抢走之后,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于是又飘飘然得意地胜了。

最后“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Q开始有点惶惑,但不多时也就释然了,                                                        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阿Q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中走上断头台,阿Q的死,避开他的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来说,就阿Q本人而言,他仍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死?为谁而死?所以他的死就其自身而言是无知的,是愚昧的。    Q

  Q 流浪雇农的典型”;Q“既代表农民,也代表一般士大夫,是非常广泛的中国民族性的一种典型”; Q 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丑陋和苦难所构成的一种奇特的精神现象的拟人化”;中国人各种劣根性的结晶体”; Q 是辛亥革命时代的一个一般的社会典型”; Q 一个思想性的典型 Q成为一位“超级”平民。

综其上述,阿Q给其一个特别的称谓 “超级平民”,阿Q的死更是时代的悲剧,历史的悲剧,“阿Q”已成为了历史与社会的美学符合――精神胜利法。

四.     知识分子之死,灵魂里的涅磐。

柔石(五烈士),刘和珍、子君、包括孔乙己、魏连殳等。

《为了忘却的纪念》柔石: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我们往来了许多日,说得投合起来了,于是另外约定了几个同意的青年,设立朝华社。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接着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印《艺苑朝华》,算都在循着这条线,只有其中的一本《拾谷虹儿画选》,是为了扫荡上海滩上的艺术家,即戳穿叶灵凤这纸老虎而印的。  

柔石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作品有《旧时代之死》、《二月》、《为奴隶的母亲》、《一个伟大的印象》,短篇小说集《希望》。译作有:《浮土德与城》、《颓废》、《丹麦短篇小说集》(与林淡秋合译)。

柔石的“迂”就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写照。他是共产党员,他是左翼作家联盟的代表,他是革命文化的先驱。

《纪念刘和珍君》刘和珍是北京女子师大的学生,1921年在江西女师大她率先剪短发,发起创办进步社团“觉社”,并任《江西女子师范周刊》的主编,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师大当选女子师大自治会主席,并成为当时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3.18遇难,22岁的年轻生命。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可见鲁迅先生对那个世道的愤慨,刘和珍是一位女性,也是一位知识分子,更是一位“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士。

《伤逝》中子君。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和“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反应青年男女爱情的作品,在这篇小说里, 能一如既往地看到“鲁迅式”的追问。追问理想实现后如何进行下一步的问题, 追问暂时的幸福获得后如何更新发展的问题。不禁想到了先生的杂文《娜拉走后怎样》,先生说到娜拉的出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子君可以说是中国史的娜拉,她走出了专制家庭,要过自己的新生活,然而,结局确是可悲的。

 子君是一个娴静天真而又柔弱的姑娘,她对外界的生活并不十分了解,也没有经受过风雨的磨炼。但她的内心十分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真情, 只要有一限光明照在她的身上,她的心灵就会呈现出异彩,只要有人给她指出一条切实的道路,她就会勇敢地往前走。所以当她在涓生那里第一次听到和封建礼教大相径庭的有关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思想时,是那样的新奇、那样的激动。为了实现幸福家庭的美好理想,她无所顾忌,不怕那些遗老遗少敌视和猥亵的目光, 不怕与封建家庭断绝关系,勇敢地走出了封建专制家庭,把自己的身心毫无保留的献给了自己所敬重的爱慕的人。“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都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无疑是被“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春风唤醒了的年青女性向封建礼教发出的严正挑战,是自我意识觉醒了的年青一代争取自由和人权的神圣宣言。并且为了小家庭的成立, 她还卖掉了唯一的金戒子和耳环。可见开始的子君不愧为“五四”时期勇敢、无畏的新女性代表。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子君对于“雪莱一个男子的半身像”仅敢“草草一看”“就低了头”,“不好意思了”。这使得涓生也觉得她还“未脱旧思想的束缚”。其实她的思想还未做到彻底的觉悟,她对个性解放的深远性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认识,把妇女解放定位在寻求一种爱情的自由和婚姻的美满上,而当她获得了想要的婚姻后,又无法脱离旧式女性的思想,把自己当成了丈夫的依附。   由于子君的思想还未做到彻底的觉悟,并未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在有了家之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统治了她。于是她“倾注着全力”做菜,“日夜的操劳”家务,拼命地、想方设法维持小家庭的存在。她给原有名字的小狗起名“阿随”的细节,更微妙而充分地展示了她的内心:在她内心深处,“随”是第一位的, 她应该“随”丈夫、小狗应该“随”她, 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即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更何况如果心中只有“爱”和“家”,一旦化为虚无,便会一无所有、无所依托。然而她对此却不自知,整天只顾着家务的操持,“早已什么书也不看”,以致于“大半年来,只为了爱, ——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涓生觉得“新的希望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最终他向子君宣布:“我已经不爱你了”,你可以“毫无挂念的做事”。突如其来的打击震惊了子君,她的爱情殿堂就这样崩塌了,她无所适从。最终她被迫让父亲接回了老家,不久就在威严与冷眼中,走进了连坟墓也没有的坟墓。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以为所有的好名目,都是空话。”其实, 鲁迅先生强调了“钱”的重要性之后, 仍然对女性的现实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 就不是傀儡了吗?也还是傀儡。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 鲁迅是把独立的经济权仅仅看作是女性取得个人独立的第一步, 而非是更高层次上的人的独立实现。时代的变迁与知识的增加并没有改变子君作为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地位。我想只有女性做到从心底里的自醒,意识到男女平等,并且去追求属于自己的权利,才真的算是做到女性解放。

在子君身上,我看到的是女性屈从于心灵依附的惯性,这种惯性是可怕的。在我看来,对于女性来说,爱情不等同于寻找归宿与依附, 自己才是自己的归宿, 只有这样, 爱情才能真正“不断更新生长”,否则,又会有多少子君们负着虚空的重担,来走所谓人生的路,最终换来爱情的幻灭,消失在“无爱的人间”。

子君的死,也是当时一个知识分子的死,是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爱情的一种破灭。

《孔乙己》孔乙己是这个没落社会里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的身份在咸亨酒店显得很特殊。他和那些做工的短衣帮们同样站着喝酒,但是他却认为自己是读书人而看不起体力劳动者。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竟一直不肯脱掉那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疮疤──“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感到颓唐不安,意识到自己的沦落和低微。在封建社会受科举制的影响,学而优则仕一直是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在这样封建教育的熏陶下,孔乙己自然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令他不耻。君子固穷既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沦落社会的挡箭牌。他虽写得一笔好字,但好吃懒做,不会营生,以至讨饭。不得已去做些偷窃的事,遭人嘲笑,被人毒打,却偏偏要涨红了脸去争辩,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

《孤独者》魏连殳,独者仍自孤独。 鲁迅先生笔下的魏连殳,生死孤独的一生,若说个人之悲,不如说是民族之悲,文化之悲。魏连殳是于迂腐陈杂的乱世中得的人,愈悟则愈痛,愈被压制。诚如现代作家池莉所言,想要在现在这个社会生活,精神一定要先于肉体死去。尼采也曾说过:人对社会洞察的深度和他所受的痛苦是成正比的。或者魏连殳的孤独的表现便是这痛苦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历经近百年,更迭了政治统治,变幻了故人旧事,然这魏连殳般的孤独愤嚎,却依旧是先生留下的经典,岁月的沧海桑田,丝毫未曾褪色。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东西展示给人看。”悲剧也是把最美的撕毁给人看。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死亡的悲剧,高出于死亡的悲剧莫过于身心的死亡。

 

 

                                            2012-5-30

 

 

 

参考文献:

 

《鲁迅全集》

黑格尔《美学》

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

          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段德智《中国死亡哲学》

陆扬《死亡美学》

 

 


最后更新[2015-9-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