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请从尊重出发
——由董水龙老师对韩军老师的批评想到的
付延声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c2f8890102vg9b.html
阅读最近的语文期刊,我惊诧于对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老师的批评愈演愈烈,几近“口诛笔伐”。开展语文批评是推动学术交流的好形式。尤其是针对名家的批评,若能做到言之中的,则能达到辨清黑白、整肃遗毒的作用,善莫大焉。但读了绍兴鲁迅外国语学校董水龙老师的批评文章《阅读的消解与人文的空洞》(见《语文教学通讯》B刊 2015年第1期)之后,一种不安袭上心头。这篇颇有文革“大字报”遗风的文章几乎成了对一位卓有成就的特级教师的人身攻击,全然没有平心静气、以理服人的批评气度。这里,我无意为韩军老师辩护,以我的学识水平,还不敢有这样的妄想,我只是以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的身份对董水龙老师,或对正在将批评的语言之箭磨得更加锋利的同仁们说,做人要厚道,批评必须从尊重出发,这是发表个人意见的底线。
据我所知的信息,对韩军老师的批评经历了一个步子逐步放大的过程。韩老师是人不是神,当然可以批评,只要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语文的建设。2004年江苏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的潘文新老师在“教育在线”上发帖《韩军的新装》,批评了韩军老师上的《再别康桥》一课,并断言:“对韩军的批评,在不自觉中可能已被他的高度、他的地位、他的光环软化和钝化了许多。”但潘老师的批评是很谨慎的。他说“当然我也知道,如果缺少灵魂,无论是‘骂名人’还是‘傍名人’同样都是可耻的,都应是我们所鄙弃和不屑的。”他的一家之言也算是有理有据,他的文章虽然棱角鲜明但并不刺人,那是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批评,他后来在自己的博客再贴出此文时,就将题目改为《韩军<再别康桥>的思考》,这就是一个态度正常的批评文章的题目了,不带有“愤青”的色彩。
十年后,四川师范大学的李华平教授撰文《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见《语文教学通讯》B刊 2014年第10期),对韩军老师的批评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但李教授论文的出发点也是尊重的,批评指向一类人,即“韩军们”,批评韩军老师是为了更好地阐述“正道语文”的理念,正所谓不破不立。这是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批评,文中确有启人智慧的真知灼见。可是读了董水龙老师的文章后,我感到对韩老师的批评已经变了味儿。董老师态度之强横、措辞之粗鄙、观点之偏激让人读后心悸。
我想问,此文对被批评者的尊重何在?殊不知亮剑之前,先要尊重对手,如果不是切磋技艺,而是抱着“除之而后快”的心态投入较量,即使是胜者,也少了一份风度。
韩军老师,“新语文教育观”的提倡者,在语文教学领域建树颇丰,成为语文课改的执牛耳者,对于他,我们可以批评吗?当然可以!但我们不能随意批评。批评不是逞口舌之快,更不是为了出名,我们一定以尊重为先,尊重对手的劳动,尊重语文,尊重我们自己。
董水龙老师的不尊重有以下几个表现:
一、语气冷嘲热讽,言语夹枪带棒,“反语”运用娴熟,缺少做学问的冷静。
请看(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这节课里,韩老师不愧是特级教师。比如第一个环节,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字词,韩军老师举重若轻,轻轻将字词教学落实到“举箸”上,一带而过。虽然也让学生“语用”了一番,但是接下来韩军老师就玩起了“魔术”,在对自己的“着力于‘言语’”和“强化语言教学”虚晃一枪之后,开始“腾挪”,向他提倡的“弘扬人文精神”挺进了。
韩老师虚晃一枪后,开始走偏……这节课中,韩老师根本没让学生好好阅读过课文,就把学生当马使了。
这些话实际是在讽刺韩军老师“愧为特级教师”,韩老师唯一被认可的教学环节“字词教学”被评价为“虚晃一枪”。“把学生当马使”实为指责韩老师的课是为自己,而非为了学生的发展。
在评价整节课的流程时,董老师说:“韩老师的课,因此而上得多么顺利——师生的对答式‘对话’,如‘行云流水’般地,直至这节课结束。”加上引号的行云流水一词,涌动着几多嘲讽。
还有。
“韩老师不愧是个高明的特级教师,能通过抽象化,让文本为自己的阅读目的服务,用看似“天衣无缝”的手法强行灌输给学生。”
这些话可是在说韩老师是一个蹩脚的特级教师,韩老师的“高明”不过是会“强行灌输”。我想说,我们可以分析韩老师的课有何不妥之处,但别总拿“特级教师”说事,韩老师做特级教师“愧”与“不愧”,岂是我们能说清的?
二、措辞粗鄙,缺少平等交流的坦诚。开展批评,心态要阳光。看董老师的这些话:
“像“四代同堂”啊,“两个孙子”啊,要么是韩老师胡说八道——祖母已经死了,还如何“同堂”;要么是得出的结论根本没有《背影》这个文本的文本支撑。”
“韩老师的阅读,唯独没有尊重被阅读的文本,既显示了他对《背影》解读的黔驴技穷,也彰显出他基本没有文本细读的能力。”
“胡说八道”一词充满气愤。我们教育学生说话文明,语气要委婉,用“胡说八道”批评学生尚且不可,况于批评特级教师!静下来想,有人对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你在“胡说八道”,这位特教师一定不会生气,他会“扑哧”一声笑了,然后走他的路,做他的事。
“黔驴技穷”看扁了韩老师的智慧。“基本没有文本细读的能力”一句还算手下留情,毕竟保留了“基本”一词。读了这些句子,我感到了语言的力量,但也在想,语文老师的斯文哪里去了?这些指手画脚的话,就像一位不耐烦的“大师”在训斥一个不留神做坏了事情的“菜鸟”。
基本的尊重荡然无存。
三、脱离课例分析,主观臆断,形同诽谤。看下面的话:
“当然,他不是想蛊惑学生,而是蛊惑听课的老师和评课专家,还有就是自欺。”
“他也不是要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而是表演给听他上课的老师专家观赏,观赏他如何进行了“创造性阅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里“生成”“人文精神”。”
“韩老师的错教,源自他对《背影》文本的误读,他之所以要强行对《背影》进行‘新解码’,是因为在解读《背影》这事上,他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所‘创新’。”
这些话完全不是从课例中分析出来的,基本是董老师的推断,这样说话是不负责任的。批评别人一定做到有理有据,否则,非但被批评者不服,明眼的旁观者对批评者也会有微词。
四、理解偏颇,强词夺理。对于韩军老师将“背”理解为“实在之景”,将“影”理解为“虚幻之景”,董老师评论道:
“韩老师竟然将记人记事的记叙文当成了写景文。所谓“‘背’,谓实在之景,‘影’,乃虚幻之景”,让人唏嘘不已。”
其实,笔者以为,韩老师所说“景”是“景象”的意思,而董老师却将“景”理解成为“景色”,这样的批评还需推敲。
对语文教学现状的不满人人可以表达,因此我们看到许多不教语文的专家发表了很多宏论。作为语文老师批评语文,尊重被你批评的人是很重要的。批评来自对伪学术专家的切肤痛恨,来自对语文课堂如何科学建构的刻骨忧虑,来自对母语教学明天发展的深切关心,但无论怎样,我们都不能忘了尊重。
尊重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批评,而不是让其走入“泄愤”的死胡同。批评不怕语言尖锐,鲁迅先生说,大葱清白了一生,辛辣了千百年也没有留下骂名。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批评的多,建设的少,能建设的人,一定要注意爱护。我们的批评态度是帮助人完善自我。像韩军老师这样的名师,我们要助其完善,而不是“打倒”。否则,那些曾受益于韩老师的老师们将更无所适从,如同经历欺骗。郁达夫说得好:“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