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程少堂27年前“少作”:教学节奏论》
     阅读次数:116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程少堂27年前“少作”:教学节奏论

程少堂27年前“少作“:教学节奏论

2015-9-16 14:1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节奏论

(原载《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4)

 

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问题。笔者在拙作《教学风格论》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本文拟从课堂教学节奏的角度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节奏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节奏究竟是快些好呢,还是慢些好?一般会说:该快则快,该慢则慢。笔者不同意这种貌似“公允”的看法。

教师都曾做过学生,当教师以后也曾听过不少教师的课,因此一般都会有这样的见闻感受:有的课,从教师的教态、板书到知识的传授,甚至所谓“双边活动”等方面都无可挑剔。但作为听课者,有时会有这样的感觉:这节课枯燥乏味,没劲,甚至感到度时如年或昏昏欲睡。这种课总是使人感到缺乏才气。这种没有才气的课的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教出节奏来。

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节奏呢?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艺术返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造型艺术则为浓淡、疏密、阴阳、向背相配称,在诗、乐、舞诸时间艺术则为高低、长短、疾徐相呼应。”显然,他认为艺术节奏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运动。教学艺术是艺术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学节奏从本质上讲也就是一种艺术节奏,因而课堂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曲折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师生的双边活动。这种双边活动应该是实质性的而不是表面的。无论从总体上说还是从局部上说,都不应该是杂乱无章的“乱动”,而是指向于一定目的的。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决定着引导着教学过程的总体趋向。这种总体趋向,是教学过程中大量未曾预料的偶然现象相互作用所体现出的必然,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与课堂教学环境(氛围),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合力”。一般而言,在课堂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师总是尽力使合规律的教学过程趋向于、接近于、符合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的节奏,正是指这种合力推动师生的双边活动趋向于教学目标的速度。也可以说,是教学过程运动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表现,是教学过程运动的韵律。

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的节奏应该是快的。这首先是一种客观的要求。当今世界,生活的节奏愈来愈快,“知识爆炸”的周期愈来愈短,信息越来越多,因此教学的节奏也应该相应加快。现代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上强调要“高速度”,“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头”。不仅如此,课堂教学节奏应该是快的还是一种主观的欲求。试想,哪一个教师不想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量?不希望尽快地接近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种客观和主观的要求,都要通过教学的快节奏来实现。

当然,这里所说教学要快节奏,是从原则上讲的。由于地区的不同、学生情况的不一样,教学快节奏之“快”的涵义也不尽相同。“快”本身也是一个模糊概念。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要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四平八稳、一马平川、无激流、无浪花、无声响、无气息、无味道、老牛拉破车的现状,提倡教学的快节奏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下边的论述主要以语文教学为例,如属规律性的东西,笔者相信对其他各科教学是会有不同程度的启发的。

 

二、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快节奏

经验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一个曲折流动的过程。它之所以能够流动起来,自然是有流动的动力存在。所以动力性就成了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在教学过程的发展中,这种动力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生的内驱性,一是课堂教学环境(氛围)的强迫性。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一定行为的内驱力,产生于一定的需要。越是强烈的需要,驱动力就越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制造出”这种强烈的需要,正是课堂教学节奏的本质。

教学过程动力性的另一个方面,来自课堂教学环境(氛围)的强迫性。课堂教学的环境(氛围)有别于一般生活环境。最突出的方面就在于教学环境与教学过程中的人(师生)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教学环境(氛围)时时刻刻地强制着人(师生),逼迫着人(师生),人(师生)只能在它多方面的强力围裹和督逼下尽力地行动。换言之,这种强迫性是“强迫”教学过程中的人(师生)与课堂教学环境(氛围)发生“冲突”,达到想逃避冲突(如思想“开小差”)也不可能,即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境界。教学环境的这种强迫性与教学过程中的人(师生)的内驱力互为因果,形成一股合力,推动课堂教学快节奏,并朝预定的教学目标进展。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快节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启发提问要有坡度

课堂教学的快节奏,主要是通过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体现。所谓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就是要有一定的“坡度”,并使之始终趋向于预定的教学目标。构成问题的“坡度”,其原则是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如教学契诃夫的名篇《变色龙》,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明显特征有哪些?

——奥楚蔑洛夫“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宗”是什么?

——是什么因素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的?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

这种提问的特点是步步升高,形成“坡度”,因此教学就有速度。从而形成教学的快节奏。

戏剧在语文教学中是—个难点,平常公开课很少有讲戏剧的。但如果以戏剧中的人物矛盾冲突为线索,设计出有“坡度”的教学提问,也能教得成功。如曹禺的《雷雨》(节选),教师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周朴园是怎样对待死去的鲁侍萍的?

——周朴园是怎样对待活着的鲁侍萍的?

——周朴园是怎样对待面前的鲁侍萍的?

——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真感情?

以上四个问题,前三个和剧情的发展相一致,逐层剥笋式地揭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第四个问题则是开放性问题,即不一定要强求统一答案,可允许学生畅所欲言。这四个有“坡度”的问题,构成了一个又一个趋向于教学目标的“起伏”,明显地体现出教学的节奏感。实践证明,以这四个问题为启发线索来教《雷雨》,不仅教学节奏快,效果也很好的。

(二)暗处画龙”,明处点睛

画龙点睛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给人以不同的启迪。对教师而言,要教出课堂教学的节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暗处“画龙”,又要善于明处“点睛”。所谓暗处“画龙”,是指教者把真实的教学意图“隐埋”起来,但教学过程进展的每一步都在趋向于这个“隐埋”的教学目标。所谓明处“点睛”,是指教学过程的进展达到了“隐埋”的目标之后,教师及时用简洁的语言点明教学意图,使学生进入恍然大悟的境界。总之,无论是暗处“画龙”还是明处“点睛”,都是为了使教学过程充满“张力”。

例如,中学生一般对议论文兴趣不大。主要原因是难于对文章作具体分析,而这正是教学议论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在教学《反对党八股》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增强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具体分析文章的能力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即是主要目的。教师先把这个真实的意图“秘而不宣”,设计出巧妙的问题“请君入瓮”:

——党八股八条罪状中,第五条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但毛泽东同志自己的文章中不是也运用了“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这些序数吗?是否可以说本文也在“开中药铺”呢?为什么?

教学实践证明,这个问题是这篇课文教学时最好的“突破口”之一。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求学生必须对八条罪状的详细内容逐一作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学生懂得了什么是“开中药铺”的形而上学的方法,什么不是;在对全文有比较具体而完整的理解的同时,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这时教师可点一句:阅读和写作议论文并不困难,并不枯燥。真实的教学意图在明处突然出现,必然造成学生感情上的跌宕,从而加快了教学的节奏。

(三)一步千里咫尺百折的统一

所谓“一步千里”,就是说一步可以飞越千里,是指教学中的略讲。所谓“咫尺百折”,是说咫尺之内可以有许多回旋曲折,是指教学中的详讲。课堂教学要想教出快节奏,就是要求教学既要有“一步千里”的略处理,使教学过程运动的速度跳跃着前进;又要有“咫尺百折”的详处理,即在关键处(往往是重点、难点)舍得花时间重锤敲打。“一步千里”和“咫尺百折”的教学方法—样,都是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内,使教学过程蕴含无限的“张力”,都是为了使教学过程有韵律快节奏地趋向于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的“一步千里”与“咫尺百折”,主要体现在该略则略,该详则详。但对此必须作辩证的理解。一般来说,该详该略是很容易处理的。但是教学中常会有一种更重要更“艺术”的情况,就是有时课文略写(或非重点)部分却要详讲,而课文详写(或重点)部分却要略讲。因为课文中详写的部分,正因其详,学生往往容易理解,这就用不着教师多费口舌;而课文中有些略写处,却正因其简约而涵义深邃,倒成了学生容易忽略或难于理解的难点和疑点。简而言之,这种在课文详写处略讲、在略写处详讲的方法,实质上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逆反”处理。

例如朱自清的名篇《威尼斯》,文中有两句话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在写“海中的城”威尼斯时,写道:“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另第6段写威尼斯运河上的夜曲之美及运河上的欢闹,结尾却写道:“这个略略象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却热闹得多”。这两句话,是典型的略写,也可以说是“闲笔”,但我们能等闲放过吗?不能。联系到此文选自《欧游杂记》,该书是作者1931~1932年留学英国伦敦并漫游欧洲大陆时所写。很明显,这两处“闲笔”,蕴涵着作为海外游子的朱自清多么浓烈的去国怀乡之情!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而这些深刻的涵义,醇厚的感情,是一般中学生所无法体会得到的,因此应该详加分析。

《鸿门宴》中,司马迁对刘邦的性格刻画很详尽,这里的教学要“一步千里”。而另一点却要特别注意,即项羽挑明曹无伤告密之事后,刘邦似乎没有任何反应。但等他逃回军营之后,“立诛杀曹无伤”。从文字份量来看,这是一句略写。这种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似断而连的笔法,不仅是为了使叙事的主线不致中断,使全文情节贯通,结构更为缜密,而且把刘邦那种工于心计老谋深算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这里正是要详讲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正是这种“咫尺百折”和“一步千里”的和谐统一造成教学的大起大伏,从而加速了教学的节奏,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咫尺百折”和“一步千里”的问题,实质上是疏密有致的问题。如果把这一方法与教学节奏紧密地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和运用,则有了新的目的和新的意义。换句话说,不仅要把疏密有致看作是教学过程中详略的处理,而且要把它当作使教学过程加速趋向教学目标的有力手段。只有这样理解疏密有致的涵义,才能掌握它的精髓,用好这一教法。

(四)课堂教学要达到高密度

这里所说的教学要高密度,不是目前有些人所提倡的那种“课堂教学的内容要高密度”,而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的要求,具体说,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每个字、每句话、每个段落、都要始终围绕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增一字太赘,减一字不可”的“饱和”程度。换言之,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蕴含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只要教师的教学语言字里行间能达到这样的高密度,也就等于做了一番慢节奏、废节奏的剔除工作,使留下的节奏,每一部分都发挥充分的作用。我们看上海著名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教《词义》一节的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知识短文《词义》。先拿一些东西给同学们看看,大家说说看,(手拿一本书)这是什么?

生:语文书。

师:(拿起另一本书)这是什么?

生:(集体)英语书。

师:如果这两本书并在一起,你叫它们什么?

生:(集体)书。

师:说得范围小一点。

生:(集体)教科书。

师:(手拿一本词典)这是什么?

生:(集体)词典。

师:它是不是一本书?

生:是书。

师:什么书?

生:工具书。

师:三本书并在一起叫什么?

生:(集体)书。

这里钱梦龙炉火纯青的提问启发艺术姑且不论,单是教学语言精确简洁之程度,就令人惊叹不已。我们从中找得出一句废话、一个多余的字吗?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确了简洁了,语言的信息量增大了,因而教学的密度也就增大了,教学的节奏也就随着语言的高度简洁而加快了。

精确的教学语言从哪里来?因素是多方面的,就具体的教学而言,我只想强调两点。第一,要高度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任何一个有事业心的教师在课堂上每讲一句话时,都希望它能成为掷地有声的金子,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高度准确地“吃透”教材的精神实质,这样讲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第二,要忍痛割爱,把太多的“蓓蕾”摘去。正如茅盾先生说:“园艺家常常把太多的蓓蕾摘去,只留下两三个,这样就得到了特别大的花朵”。以语文为例,一篇课文往往上涉天文下及地理,谈古说今,包罗万象;从语文知识角度说,也往往是语、修、逻、文等知识样样俱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教《茶花赋》,就抓住关键的一个“醉”字。有的教师教《社戏》,抓“看社戏”这个全文的主干,而其中的论辈份、钓虾、放牛等“分枝”内容在教学中则要“披开”。上海特级教师陆继椿主张“一课一得”,创立了颇有影响的“得得派”。质而言之,这就是教学艺术。什么是教学艺术?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所谓教学艺术,就是知道哪些知识内容是可以而且应该不教的艺术。从教学层次看,知道什么可以而且应该不教往往比知道教什么品味与境界更高。如歌德说:“最大的艺术本领在于懂得限制自己的范围,不旁驰博骛。”这与如上教学之论,完全是一个道理。

(五)向教学的空白处要快节奏

就目前有关谈教学节奏的文章看,大都把眼光集中在教师教学语言速度的快慢上。笔者认为,课堂上教师教学语言速度的快慢,是教学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只能算是课堂教学的外部节奏,或是内部节奏的外在形式。而我们更看重的是课堂教学的内部节奏。也就是说,我们评价一节课的教学节奏时更看重的是与教师的教学语言节奏相适应的,趋向于既定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进展的起伏变化。以上的四点论述,都是探讨教学内部节奏方面的问题。但这并不是说教学的外部节奏问题不重要。恰恰相反,教学的外部节奏同样重要。教学的外部节奏问题也比较复杂,这里只打算讨论一下教学的“空白”和节奏的关系。

先从中国画谈起。中国画章法千变万化,也不外虚实疏密四个字,而“虚”又是最重要的概念。国画最忌画得太满,太满即塞、即浊。“空白”没有了,艺术魅力也随之丧失殆尽。从审美角度看,这是为了突破某些艺术媒介的限制,取得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效果。因为有了空白,中国画才在那些有限的篇幅中灌注了宇宙般广阔的无限性,或者说在有限的空间蕴含了无限的张力,从而大大提高了作品的审美效果。南宋画家马远的“马一角”和夏圭的“夏半边”即是。同样,作为一种艺术的教学也最忌讳过满。太满了,教学节奏就会变得沉重缓滞,象超载的列车不能快跑。德国著名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一条著名的美学原理,即艺术描写要“不到顶点”为最好。这个原理当然也适用于教学艺术。因此,教学要有实有虚,虚实结合,也就是说要有些“空白”,给学生留下充分发挥想象的余地。

教学要有“空白”,是有充分的理论根据的。

歌德说过:“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教学当然也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完整体”。但是,如何理解这个“完整体”呢?笔者认为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答案。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出发点是“形”(或“完形”)。这个“形”,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换言之,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一切“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整合、创造)的结果或功能,而不是客体本身就有的。照此解释,艺术中的“空白”,是一种“不完全”的形。对这种“不完全”造成的审美心理效果,格式塔心理学有独特的解释,认为当不完全的形(例如一个未画出顶角的三角形,一个缺边的正方形或是有一大段缺口的圆)呈现于我们眼前时,会引起视觉中一种强烈追求完整、追求对称、和谐简洁的倾向,换句话说,会激起一股将它“补充”或恢复到应有的“完整”状态的冲动力,从而使视觉的兴奋程度大大提高。但是,将它们恢复到完整形态的活动是相当复杂的,它起码要涉及着一种匹配活动——想象中的这一图形的完整形式同现存的残缺不全的部分所暗示的可能图形之间的匹配,从而使知觉的“完形需要”立即得到满足,而且更富于刺激力,因为有了更大的起伏和变化。真正有感染力的不完全的形,不是看上去模棱两可,而是通过省略某些部分,将另外一些关键的部分突出出来,而且进一步使这些突出部分蕴含着一种向某种完形“运动”的“压强”或“张力”。同样,真正有艺术性的教学中的“空白”,实质上并非真的“—无所有”,而是通过省略某些教学内容,将另外一些关键的教学内容突出出来,而且进一步使这些突出的教学内容蕴含着一种向教学内容的“完整体”(即“完形”)“运动”的“压强”或“张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完整体”并不在教师的讲上,而在讲外。这一点在教学实际中具体体现为:有的教师教学讲究面面俱到,太“实”而无“虚”,结果是“面面不到”,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相反,有的教师教学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教学效果却相当不错。文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更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一节课前四十四分钟讲得很成功,但最后一分钟突然“心血来潮”,把原准备留给学生回味思索的内容一下子“点破”了,结果是大煞风景,大倒胃口,一句话坏了一堂课。叶圣陶先生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要文字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象嚼橄榄,已经咽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象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耳朵里还有余音,那才是好的结尾。”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如此。

简而言之,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能使教学过程充满“张力”,因而能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

 

注释:

①见《教育科学》198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88年第7期转载。

②《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第110页。

③请参阅本书《个性化阅读是美丽的》一文中我对《散步》这篇课文的处理。

④限于篇幅,下略。详可参阅钱先生的教学实录。

⑤少堂按(2006年6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废话”,需要辨正看待,需要具体分析。按我现在的认识来看,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没有“废话”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即使是好课也往往不是我心目中上好的语文课。我将有专文《“废话”的意义以及如何在课堂上讲好“废话”》,深入讨论这一问题。

⑥《小说创作经验谈》第171页。

⑦(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0页。

⑧《歌德谈话录》第137页。

⑨《叶圣陶论创作》。


最后更新[2015-9-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